丁蕊;陈士巧;宋蕾
目的:探讨C T在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鉴别中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0例肾透明细胞癌和25例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 T扫描结果,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对比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在平扫和各期增强扫描的CT值可以发现,在皮质期和肾盂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 值明显高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肿瘤的CT常规征象可以发现肿瘤强化是否均匀及肿瘤强化方式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表现为强化均匀的概率高于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多表现出延迟强化的特点。结论平扫期高密度及皮髓期、皮质期、肾盂期强化数值<120 H U是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诊断价值的C T特征。
作者:郑恩烨;都继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ector flow mapping ,VFM )评价心肌梗死左心室各节段血流结构变化情况,为心肌梗死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对照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V FM 测量血流参数。结果两组年龄、体表面积、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研究组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volume ,EDV )、收缩末期容积(end-systolic volume ,ESV )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1)。两组收缩期左心长轴、心尖四腔各节段TF达峰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研究组舒张期左心长轴、心尖四腔各节段 TF达峰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 <0.05)。两组收缩期各节段正向流量、正向总流量、负向总流量和总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研究组舒张期基底段、中间段正向流量、正向总流量和总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VFM技术能够在任意断层成像,多方位的评价了心动周期任意阶段心脏各节段血流变化情况,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内血流结构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
作者:张云;王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患者男,49岁。主诉因右肘部疼痛3个月余,近4天加重伴肿胀入院。查体:心、肺、腹未见异常。骨科情况:右上臂肿胀明显,局部压痛叩击痛,肘关节活动受限,可触及尺挠动脉搏动,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正常。超声检查:肝、脾、胰、双肾未见异常。X线片示右肱骨下段膨胀性溶骨性囊状骨质破坏,其内见骨嵴,局部骨皮质变薄,病灶上缘骨皮质断裂,内缘骨皮质破坏,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局部软组织肿胀见肿块影(图1,2)。CT轴位及重建片示右肱骨下段见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病变密度不均匀,CT值约40~85 HU。局部软组织肿胀见肿块影(图3,4)。MRI轴位(图5)T1 WI 、冠状位、矢状位(图6)T2 WI示右肱骨周围可见等T1等 T2软组织肿块,信号欠均匀,其内见多发血管流空信号,局部肱骨骨质破坏。右肱骨病灶消除术后 EC T示右股骨干异常活动性骨质病变,考虑转移瘤。术中见右肱骨远端骨性肿物,局部骨质破坏造成病理性骨折,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用线锯截骨,完整切除肿物。镜下见瘤细胞呈腺泡状器官样排列,胞巢间为薄壁血窦,细胞大圆形或多边形,含单或双核,胞浆含嗜酸性颗粒(图7)。术后病理诊断:右肱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作者:张保付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通过与DSA对照,探讨透视触发3D CE M RA在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DSA确诊的颈部动脉狭窄患者的3D CE M RA影像资料,以血管狭窄部位、数目及程度等作为分析指标,由两位放射科医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3D CE M RA共发现狭窄血管126处,其中轻度49处,中度41处,重度29处,闭塞7处。DSA诊断相应部位血管狭窄124处,其中轻度狭窄49处、中度狭窄40处、重度狭窄29处、闭塞6处;3D CE M RA与DSA对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透视触发3D CE M RA能够清晰显示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情况,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基本替代诊断性DSA。
作者:刘宏伟;张旭斌;秦昕东;苑晶;唐兴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 T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的方法、疗效、安全性。方法11例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行C 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 I放射粒子。术前应用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计划125 I放射粒子的活度和用量,粒子活度为0.6~0.8mCi ,术后立即行CT扫描并进行质量验证,定期CT随访,判定分析疗效。结果11例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分别于术后2、4、6、12月复查C T ,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RR )依次是:100%(11/11)、100%(11/11)、90.9%(10/11)、81.8%(9/11);3例在植入部位骨破坏区出现了明显的骨化,占27.3%(3/11),6月后行再次植入补充治疗1例,治疗后1月出现皮肤色素沉着6例,未发生皮肤溃疡。结论 CT 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疗效可靠、并发症轻,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作者:王歧峰;左太阳;胡效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成像技术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癌的患者36例,术前均行螺旋C T增强扫描,将原始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 PR )、仿真内镜成像(VE),观察其CT影像特点,采用双盲对比,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24例,右侧壁5例,左侧壁7例。轴位、MPR及CTVE在探测膀胱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97.2%,94.4%,95.7%,增强轴位图像能够提供丰富的膀胱壁内外信息,M PR能够直接显示肿瘤起源和膀胱外侵犯及与输尿管的关系,V E可以显示肿瘤表面形态及和输尿管开口关系。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轴位图像结合MPR和CTVE成像技术,对膀胱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刘本波;张新炎;张燕;夏海泓;初迎幸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评价胎儿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胎儿M RI或产后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冠状动脉瘘的产前超声资料。结果3例冠状动脉瘘胎儿的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均正确。其中单纯性冠状动脉右室瘘2例,经胎儿M RI证实,超声表现为右心增大、右心室内舒张期异常血流;1例冠状动脉右室瘘,合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超声表现为右心室内舒张期异常血流,产后由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结论产前超声心动图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作者:王新霞;张玉奇;栗河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T对进展期胃癌和胃原发性淋巴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病理证实进展期胃癌患者和胃淋巴瘤患者各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 T检查分别由三名医师盲法阅片,观察患者的病变情况。结果进展期胃癌患者胃窦、胃体分别受累30例和33例,高于胃淋巴瘤患者的8例12例(礸2=16.70、13.64, P <0.01);进展期胃癌患者和胃淋巴瘤患者受累2个部位以上者分别占21.25%和75%(礸2=46.29,P<0.01)。进展期胃癌患者有53例出现白线征,胃淋巴瘤患者未见白线征(礸2=79.25,P<0.01);进展期胃癌患者出现胃腔狭窄、形态固定和近侧胃腔扩大33例,胃淋巴瘤患者出现3例(礸2=32.26, P <0.01)。进展期胃癌患者累计器官受累20例,胃淋巴瘤患者未见器官受累情况发生(礸2=22.86, P <0.01)。结论螺旋C T可以在多个方面对进展期胃癌和胃原发性淋巴瘤进行很好的区分,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施蓉姣;吴加满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前列腺疾病患者采用磁共振常规扫描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b=50s/mm2、b=800s/mm2信号强度值及ADC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Ktrans、Vc及Kep等DCE-MRI参数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等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正常前列腺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在Ktrans、Vc及Kep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其它各组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应用提高了M RI诊断前列腺癌的分期准确率。
作者:史春雷;梅婷婷;李晓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患者女,77岁。因全身水肿1月来我院就诊。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CT示:前纵隔囊性灶,紧贴心包左前侧壁,多考虑来源心包(心包囊肿)(图1)。超声心动图示:于不规则左室长轴切面近心尖部右室壁外(图2)至不规则大动脉短轴切面肺动脉分叉处(图3)外侧可探及长度约8.1cm无回声包块,宽处内径约3.5cm ,包膜完整,其内无血流信号,无自主搏动,房、室未受压变形。超声诊断:心包囊肿。手术所见:胸部左侧第五肋前外侧切口,前纵隔偏左侧心包前有一约5.0cm ×6.0cm ×6.0cm大小囊性包块,质软,活动度可,有一短蒂与心包相连,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病理诊断:M PR图像进行统计和分析。
作者:冉兵;晁玥;安县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M PFL )急性损伤的M 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M RI成像及临床证实的36例急性M PFL损伤患者的M RI资料,观察M PFL及膝关节其它结构损伤的M RI表现。结果36例M PFL损伤中,17例发生股骨侧,11例发生在髌骨侧,8例发生在韧带体部。36例M PFL损伤中,挫伤为19例,部分撕裂11例,完全撕裂6例。36例M PFL损伤中,11例存在髌骨半脱位,3例存在髌骨脱位,25例存在骨挫伤,8例存在骨软骨骨折,16例存在内侧副韧带损伤,17例存在股内侧斜肌损伤,15例存在半月板损伤,36例均有不同程度关节积液。结论 M RI诊断M PFL损伤以横断位佳。M RI可以对M PFL损伤进行准确诊断和分级,典型的其它结构伴发损伤对诊断急性M PFL损伤有重要提示作用。
作者:梁文彬;胡卫东;娄明武;王秀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应用1.5T磁共振采用不同 b值对骨折椎体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通过数据分析优选佳 b值。方法根据外伤时间,按T<7天、14天≤T<30天将患者分为二组,每组20例,共40例。所有入组病例均行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b值分别取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s/mm2,测量骨折椎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对比不同b值下椎体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应用ROC曲线分析不同b值下ADC值对不同时间段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40例受检者骨折椎体DWI图像,随着b值由200s/mm2升高至1000s/mm2,图像信噪比逐渐降低,b值为300s/mm2时图像对比噪声比高;b值为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s/mm2时不同时间段压缩骨折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b值为300s/mm2时诊断新近压缩骨折(T<7天)价值大,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76%、81.87%。结论 b值为300s/mm2时,椎体DWI图像质量佳,所获得的ADC值诊断效能相对较高。
作者:翟宁;李保朋;王晓莉;魏君臣;孙新海;胡喜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小儿暂时性小肠套叠的超声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了在本院经超声诊断的21例小儿暂时性小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儿均经过超声诊断后确诊,共发现25处暂时性小肠套叠,其中4例患儿存在两处暂时性小肠套叠。超声表现为横切面呈现“靶环征”或“同心圆征”,纵切面呈现“套筒征”或“三明治征”。21例患儿在超声检查过程中有5例患儿在超声检查过程中即发现小肠套叠自动复位,另外16例患儿在2~5h后复查超声发现自行复位。第二天复查超声的时无复发情况。结论小儿暂时性小肠套叠具有自发复位的特性,采用重复超声检查可保守治疗,不需要手术治疗。
作者:陈松英;董霏;王新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超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进行检查,对病变的大小、包膜、内部回声特点及血流特点进行总结。结果超声检查16例均有阳性发现,右侧11例,左侧5例,肿瘤大小范围3.8~9.7cm。肿瘤形态规则12例,形态欠规则4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肿瘤均呈圆形或椭圆形,肾上腺部位出现三角形或半月形明亮回声区,包膜光滑完整,右侧与肝脏重叠,有时见小灶性低回声夹杂,而呈网状回声。与邻近脂肪组织间有分界,但呼吸或推动肾脏时与肝脏、肾脏运动不同步。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肿瘤内部未探及血流信号。其中,超声明确诊断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15例,仅诊断肾上腺区实性占位病变、性质待定1例。结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
作者:方朝晖;朱红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全世界每年因肺炎死亡的小儿人数在200万左右,占儿童死亡总人数的19%,是小儿常见疾病中死亡率高的疾病之一,而心力衰竭则是小儿肺炎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诊断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及脑钠肽等实验室指标,但这往往易导致误诊的可能性。心脏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已经被证实能更准确的反映心脏功能。其中,超声斑点追踪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诊断小儿重症肺炎并心衰的新技术。具体来说,经由超声成像过程中入射超声波与心肌组织之间发生散射、反射等作用而在图像上形成“斑点”,通过软件分析准确指出心肌功能的节段性异常。该技术有效的减少了对重症肺炎并心衰患儿病情诊断的延误,并且具有可重复,安全、无创、准确的优点。下面笔者就小儿重症肺炎并心衰的诊断研究进展进行以下阐述。
作者:杨柳(综述);陈文娟(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平扫和动态强化扫描在评估小肝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治疗后疗效的价值。方法63例小原发性肝细胞癌75个肿瘤病灶射频消融前、后行48h内M RI常规、动态增强扫描并观察各序列信号变化。结果完全消融73个,48h内在GRE-T1 WI射频消融区域全表现为高信号,TSE-T2 WI及 TSE-T2 WI抑脂像表现为相对低信号,增强后早期射频消融区域主要表现为环状强化。2个伴残存癌细胞,表现为伴边缘小结节状小GRE-T1 WI略低信号、SE-T2WI稍高信号并伴有中等度或明显动脉期强化。结论常规M RI扫描,联合动态强化对评价小肝细胞癌消融治疗的疗效及检测肿瘤残存具有重要作用,可成为早期随访的可靠方法。
作者:曲蕾;陈晓飞;王淑艳;陈立光;袁振国;赵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与动态增强扫描结合诊断肺内结节/肿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怀疑肺肿瘤患者行胸部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的患者在经过螺旋CT 灌注成像。结果恶性结节/肿块、良性结节/肿块与炎性结节/肿等三组之间的M T T和BF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而BV和PS在三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其中BV是炎性结节/肿块>炎性结节/肿块>良性结节/肿块,而 PS是恶性结节/肿块>炎性结节/肿块>良性结节/肿块。分析比较恶性结节/肿块、良性结节/肿块与炎性结节/肿块等三组结节/肿块动态增强曲线形态的特点和区别,结果发现恶性结节/肿块的动态增强曲线表现为早期CT值持续上升,在升到90s后即开始下降,下降幅度<20U ;而良性结节/肿块的动态增强曲线表现为CT值持续地平,始终低于恶性结节/肿块和炎性结节/肿块;炎性结节/肿块的动态增强曲线表现为CT 值迅速上升,在90s后迅速下降,下降幅度>20HU。结论螺旋CT灌注成像与常规动态增强扫描相结合能够较好地反映各种类型肺癌血流特点与肿瘤内部的微血管密度情况。
作者:牛玉东;陈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 T三维重建技术与X线摄影在四肢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3例四肢骨折患者分别采用X线摄影、C T薄层扫描及C T三维重建进行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图像阳性率。结果423例患者经X线摄影、C T薄层扫描及C T三维重建检查后,C T三维重建检查的总阳性率(97.48%)明显高于X线摄影(82.60%)或C T 薄层扫描(91.1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采用VR和M PR的三维CT检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四肢骨折的诊断阳性率,尤其是对存在关节损伤或者胫骨平台骨折。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整体、直观地显示四肢骨关节骨折和脱位的特征。
作者:杨广义;郑远洪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胃低张碳酸饮料充气法螺旋CT扫描与胃镜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老年胃癌患者80例,检查前患者均饮用100~300ml碳酸饮料。结果80例患者中有9例因病变导致胃腔狭窄,胃镜没法通过,因此无法判断病变的范围、形状及不能完成活组织检查;有5例患者因高龄、体弱等原因不能耐受胃镜检查而放弃。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对同时接受胃镜检查与螺旋CT检查的患者进行比较,早期胃癌诊断胃镜优于螺旋CT ,进展期胃癌两者检查率相当,而对于判断术前分期,螺旋CT具有较大的优势。结论螺旋CT较胃镜对于老年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能够显示整个胃壁及准确分析肿瘤的位置和形态结构,还可观察胃周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然而胃镜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较螺旋CT更准确,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作者:姜中华;孙喜春;郝明达;梁志方;隋慧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M RI和关节镜检查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0例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膝关节损伤患者的M RI图像,以关节镜诊断为标准,计算M R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本组40例膝关节,左膝18例,右膝22例,共80个半月板。M RI表现为Ⅰ度损伤9个,Ⅱ度损伤15个,Ⅲ度损伤56个。M RI诊断半月板撕裂56个,其中外侧半月板35,内侧半月板21个,关节镜证实半月板撕裂50个,其中外侧半月板32,内侧半月板18个,其余6个半月板关节镜下肉眼未见明显撕裂。24个半月板M RI诊断无撕裂者中,关节镜下证实有3个半月板撕裂并进行部分切除。以关节镜检查为标准,M RI对半月板撕裂诊断的敏感性为94.3%,特异性为77.8%,准确性为88.8%,M RI诊断与关节镜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礸2=0.44,P >0.05)。结论 MRI对半月板撕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关节镜检查为终确诊半月板损伤提供了清晰的镜像和依据,两者相互补充才能得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曾瑞敏;孔辉;张小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