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患者胃低张充气状态下螺旋CT 与胃镜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分析

姜中华;孙喜春;郝明达;梁志方;隋慧艳

关键词:胃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胃低张碳酸饮料充气法螺旋CT扫描与胃镜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老年胃癌患者80例,检查前患者均饮用100~300ml碳酸饮料。结果80例患者中有9例因病变导致胃腔狭窄,胃镜没法通过,因此无法判断病变的范围、形状及不能完成活组织检查;有5例患者因高龄、体弱等原因不能耐受胃镜检查而放弃。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对同时接受胃镜检查与螺旋CT检查的患者进行比较,早期胃癌诊断胃镜优于螺旋CT ,进展期胃癌两者检查率相当,而对于判断术前分期,螺旋CT具有较大的优势。结论螺旋CT较胃镜对于老年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能够显示整个胃壁及准确分析肿瘤的位置和形态结构,还可观察胃周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然而胃镜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较螺旋CT更准确,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诊断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0例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单发实性结节患者进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诊断。结果灰阶超声的灵敏性为73.42%,特异性为54.84%,准确性为68.18%。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灵敏性92.41%,特异性90.32%,准确性91.8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以弹性评分为4~5分高度预测恶性的标准,其中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明显高于灰阶超声检查结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4.02、5.68、4.79, P <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无创评价组织弹性的显像方式,其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灰阶超声明显提高。

    作者:莫春燕;阮柯娜;毛雪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球形肺结核与周围型肺癌的CT 诊断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球形肺结核与周围型肺癌的C T征象特征及C T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球形肺结核与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两组的个征象出现率进行x2检验显示在周围型肺癌组中分叶征、深分叶征、毛刺、棘壮突起、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征等CT征象的出现率明显高于球形肺结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空洞、钙化、卫星灶等方面的CT征象出现率则明显低于球形肺结核,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晕征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深分叶、毛刺、钙化、空洞等四项指标对于鉴别诊断有价值,而且深分叶和毛刺的OR值95% CI>1,这说明影像学特征出现深分叶和毛刺更倾向于肺癌诊断,而钙化和空洞则偏向于球形结核。结论球形肺结核和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上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的特征。

    作者:田晓敏;卢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MS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低剂量扫描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M SC 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低剂量扫描技术的应用。方法收集56例有适应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CDG)28例;低剂量组(LDG)28例。在16排螺旋CT 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正确率96.4%,病理证实恶性肿瘤49例;良性病变5例;假阴性2例。低剂量组患者比常规剂量组患者受X线辐射剂量大幅下降,仅为常规剂量组的25%~30%。结论低剂量扫描技术不影响 M SC T 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并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覃正宏;许彪;陈刚;韦璐;曹治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成像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成像技术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癌的患者36例,术前均行螺旋C T增强扫描,将原始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 PR )、仿真内镜成像(VE),观察其CT影像特点,采用双盲对比,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24例,右侧壁5例,左侧壁7例。轴位、MPR及CTVE在探测膀胱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97.2%,94.4%,95.7%,增强轴位图像能够提供丰富的膀胱壁内外信息,M PR能够直接显示肿瘤起源和膀胱外侵犯及与输尿管的关系,V E可以显示肿瘤表面形态及和输尿管开口关系。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轴位图像结合MPR和CTVE成像技术,对膀胱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刘本波;张新炎;张燕;夏海泓;初迎幸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单心室伴发育异常粗大乳头肌误诊为法洛四联症1例

    患者女,24岁。年幼时因易感冒、活动后气促曾在本市多家医院诊断为法洛四联症先天性心脏病,四年前曾因“脑脓肿”收治于我院脑外科。这次因“反复咳嗽、咳痰伴紫绀20余年,加重1个月”收入我院,查体:体型偏瘦,口唇紫绀,杵状指,心界稍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率增快,约108次/min。DR胸片示:肺纹理增粗,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突出,心影增大,呈二尖瓣型。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室壁增厚。

    作者:程祥勇;曲国田;陈晓慧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胰腺脂肪增多症的CT 表现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胰腺脂肪增多症的C 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胰腺脂肪增多症的C T表现,重点观察胰腺的形态及大小、脂肪替代的部位及范围、腺小叶及小叶间隔、主胰管的显示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及其超声、MR及相关检验结果,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胰腺形态正常或稍饱满者8例。胰腺各部弥漫性密度降低者5例,CT 表现为腺体大部分被脂肪密度代替,显示低密度,CT值为-85.0~-95.0HU ,边缘呈分叶状、颗粒状、沟深,腺小叶间隔增大,主胰管无扩张;以胰头为主局限性密度降低者7例,CT表现为胰头形态饱满,局部向外略凸4例,显示局限性低密度,CT值为-75.0~-85.0 H U。胰腺体积缩小者4例,均为高龄患者,继发性胰管轻度扩张。反复腹泻半年以上10例,合并糖尿病6例,胆管结石3例,十二指肠憩室炎并轻度黄疸1例。本组病例经抗炎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减轻者8例,但腹泻反复者3例,治疗无效者4例。结论由于脂肪组织的CT值为负值,胰腺脂肪增多症的CT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征性,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结合相关检查可对该病做出定性诊断。

    作者:靳国庆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CT引导125I放射粒子联合间质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探讨C T引导125 I放射粒子联合间质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价值,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1例、33个病灶,在C T 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性粒子,联合植入化疗粒子缓释剂中人氟安,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肿瘤变化,判定疗效。结果31例患者33个病灶,6个月后CT复查,CR 6例(19.4%)、PR 21例(67.7%)、NC 3例(9.7%)、PD 1例(3.2%),有效率(CR+ PR)87.1%。术中4例出现少量气胸,1例肺内少量出血,术后1周内痰中带血丝3例。结论 C T引导125 I放射粒子联合间质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微创、近期疗效明显。

    作者:林永;孟庆华;胡效坤;何淑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MRI与CT检查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比较MRI与CT检查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接颅脑CT、MRI检查进行分析,并对比MRI和CT检查的总检出率。结果 MRI对梗死时间24h以内(36.00%)、24~72h(50.00%)的患者检出率及总检出率(97.06%)均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礸2=27.39、17.01、12.76,P<0.05)。MRI对不同梗死部位异常检出率较C T检查提高了10.00%~50.00%,其中基底节区提高了50.00%,脑室旁提高了16.67%,额叶提高了35.29%,丘脑提高了10.00%,颞叶提高了50.00%,顶叶提高了33.33%,小脑提高了50.00%。MRI的检查时间〔(10.31±4.18)min〕较CT检查方法〔(19.58±8.14)min〕明显缩短( t =9.82,P <0.05)。结论 MRI在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较CT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朱红霞;陈义林;林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包囊肿1例

    患者女,77岁。因全身水肿1月来我院就诊。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CT示:前纵隔囊性灶,紧贴心包左前侧壁,多考虑来源心包(心包囊肿)(图1)。超声心动图示:于不规则左室长轴切面近心尖部右室壁外(图2)至不规则大动脉短轴切面肺动脉分叉处(图3)外侧可探及长度约8.1cm无回声包块,宽处内径约3.5cm ,包膜完整,其内无血流信号,无自主搏动,房、室未受压变形。超声诊断:心包囊肿。手术所见:胸部左侧第五肋前外侧切口,前纵隔偏左侧心包前有一约5.0cm ×6.0cm ×6.0cm大小囊性包块,质软,活动度可,有一短蒂与心包相连,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病理诊断:M PR图像进行统计和分析。

    作者:冉兵;晁玥;安县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肾上腺髓样脂肪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超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进行检查,对病变的大小、包膜、内部回声特点及血流特点进行总结。结果超声检查16例均有阳性发现,右侧11例,左侧5例,肿瘤大小范围3.8~9.7cm。肿瘤形态规则12例,形态欠规则4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肿瘤均呈圆形或椭圆形,肾上腺部位出现三角形或半月形明亮回声区,包膜光滑完整,右侧与肝脏重叠,有时见小灶性低回声夹杂,而呈网状回声。与邻近脂肪组织间有分界,但呼吸或推动肾脏时与肝脏、肾脏运动不同步。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肿瘤内部未探及血流信号。其中,超声明确诊断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15例,仅诊断肾上腺区实性占位病变、性质待定1例。结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

    作者:方朝晖;朱红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 诊断急性腹部假性动脉瘤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腹部假性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 ,VAPA)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我院20例急性腹部假性动脉瘤患者多层螺旋C T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文20例急性腹部假性动脉瘤患者在平扫时V A PA中心密度均匀或不均匀,13例呈现稍低密度,3例呈现稍高密度,4例表现为混杂密度。C T均发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的软组织肿块,与腹主动脉或母体血管关系密切。20例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碘海醇后的增强扫描后部分或全部明显强化;增强扫描后12例瘤体中央处增强与腹主动脉同步,8例瘤体增强稍迟于动脉,随时间的延长,瘤体密度逐渐升高,等于并超过腹主动脉密度。结论 CT 检查腹部假性动脉瘤的简便、无创和可靠检查方法,尤其是行增强MSCT和CTA对腹部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冯波;俞赵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右位主动脉弓

    目的:探讨胎儿右位主动脉弓的产前超声诊断方法及声像图特征,提高其产前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前超声诊断的9例右位主动脉弓胎儿的产前超声表现,并对其产前超声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9例右位主动脉弓胎儿中5例为单纯性右位主动脉弓,1例为双主动脉弓,1例合并多囊肾,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右心室双出口和永存左上腔静脉。9例右位主动脉弓在三血管-气管切面上表现为主动脉弓位于气管的右侧,在非标准左心室流出道切面上表现为主动脉弓与升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增大。其中6例为右位主动脉弓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与左位动脉导管构成包绕气管和食管的“U”型血管环,1例双主动脉弓形成包绕气管和食管的"O”形血管环,2例为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头臂动脉镜像分支、动脉导管连接于左锁骨下动脉,未形成血管环。9例中4例引产后经尸体解剖证实,5例经产后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结论胎儿右位主动脉弓具有特征性的产前超声诊断图像,掌握右位主动脉弓的产前超声图像特征,可有效检出胎儿右位主动脉弓,三血管-气管切面和非标准左心室流出道切面是产前筛查和诊断右位主动脉弓的重要切面。

    作者:刘亚琴;栾泽东;于晓波;张晓平;王晓燕;邹艳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肺结核树芽征MSCT影像表现(附95例报告)

    目的:探讨肺结核“树芽征”CT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95例活动性肺结核行MSCT 扫描,对涂阴、涂阳及各类型肺结核“树芽征”的检出率、分布、形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空洞性、干酪性肺炎、涂阳、涂阴活动性肺结核“树芽征”的检出率分别为97.1%、90.5%、85.4%、59.6%,涂阴活动性肺结核“树芽征”检出率明显低于空洞性、干酪性肺炎、涂阳肺结核(P <0.05),空洞性、干酪肺炎、涂阳肺结核三者间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 <0.05),肺结核“树芽征”呈多叶性、节段性或簇状分布,芽大而多,枝少而细。结论肺结核“树芽征”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

    作者:杜迎节;尹峰;王雪梅;刘新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

    患者女,57岁。因“劳力性胸闷、气短2年,呼吸困难,夜间端坐呼吸5天”入院。入院查体:入院查体:BP 100/60mmHg ,心律不齐,心界左下扩大,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膜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样杂音。双下肢轻度浮肿,呈凹陷性。心电图示:心房纤颤(偶见心室融合波)起搏器心律, I、V6~V9导联异常Q波,心室内传到阻滞,Q-T间期延长,心超示:全心增大,肺动脉轻度高压,左室后壁基底段至左心室心尖段肌小梁增多增粗,呈海绵状,肌小梁与陷窝明显(图1),左心整体收缩无力,射血分数约为25.6%,彩色多普勒显示可探及隐窝内有血流与心腔相通(图2)。曾接受过心脏超高速CT检查,显示左室前侧壁明显增厚,心室壁外层密度均匀性增高,内层室壁密度较低,增强造影后显示造影剂充盈于小梁隐窝间。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心功能Ⅳ级。

    作者:闵洁;周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老年患者胃低张充气状态下螺旋CT 与胃镜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胃低张碳酸饮料充气法螺旋CT扫描与胃镜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老年胃癌患者80例,检查前患者均饮用100~300ml碳酸饮料。结果80例患者中有9例因病变导致胃腔狭窄,胃镜没法通过,因此无法判断病变的范围、形状及不能完成活组织检查;有5例患者因高龄、体弱等原因不能耐受胃镜检查而放弃。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对同时接受胃镜检查与螺旋CT检查的患者进行比较,早期胃癌诊断胃镜优于螺旋CT ,进展期胃癌两者检查率相当,而对于判断术前分期,螺旋CT具有较大的优势。结论螺旋CT较胃镜对于老年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能够显示整个胃壁及准确分析肿瘤的位置和形态结构,还可观察胃周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然而胃镜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较螺旋CT更准确,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作者:姜中华;孙喜春;郝明达;梁志方;隋慧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结合病理学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结合病理学基础对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5例乳腺癌患者的高频超声声像图及彩色血流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25例乳腺癌患者经病理证实其中单纯癌55例、浸润性导管癌20例、导管内癌18例、髓样癌12例、导管腺癌10例、乳头状癌10例。乳腺癌患者的高频声像图共性特征包括:肿瘤边界形态不规则,可见“蟹足状、花朵状、多发结节状”的毛刺状边缘,凹凸不平,无包膜,压之和改变体位不变形,有边缘角征、微小分叶征、界限不清,内部多为实质低回声及较低回声,后方声衰,偶尔肿块呈等回声,光点分布不均,部分病例可见钙化灶或散在的点状或针尖状强回声。125例患者的乳腺肿块中有血流显示90例,显示率达72.00%。结论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结合诊断乳腺癌可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正确符合率。

    作者:朱葵阳;金桂龙;丁之玮;郭玉霞;赵湘湘;王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内侧髌股韧带急性损伤的磁共振诊断研究

    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M PFL )急性损伤的M 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M RI成像及临床证实的36例急性M PFL损伤患者的M RI资料,观察M PFL及膝关节其它结构损伤的M RI表现。结果36例M PFL损伤中,17例发生股骨侧,11例发生在髌骨侧,8例发生在韧带体部。36例M PFL损伤中,挫伤为19例,部分撕裂11例,完全撕裂6例。36例M PFL损伤中,11例存在髌骨半脱位,3例存在髌骨脱位,25例存在骨挫伤,8例存在骨软骨骨折,16例存在内侧副韧带损伤,17例存在股内侧斜肌损伤,15例存在半月板损伤,36例均有不同程度关节积液。结论 M RI诊断M PFL损伤以横断位佳。M RI可以对M PFL损伤进行准确诊断和分级,典型的其它结构伴发损伤对诊断急性M PFL损伤有重要提示作用。

    作者:梁文彬;胡卫东;娄明武;王秀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胃肠道间质瘤CT 表现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评价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 T 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 T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极低危险组4例,低度危险组18例,中度危险组17例,高度危险组14例。性别、年龄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灶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与胃肠道是否相通与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 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可以判断肿瘤的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黛英;吴先衡;汪丹凤;林志畑;张海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急性胰腺炎和胰周积液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经皮置引流(ultrasound guided 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 ,UGPCD)治疗急性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infected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AINP)和胰周积液(peripancreatic effusion ,PE)的疗效。方法收集126例AINP并PE病患在我院被确诊。以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63例)及对照组(6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及内科保守疗法加以治疗,而观察组则以此为基础,另行UGPCD方式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情况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及引流管的放置时间,死亡及中转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而无效率则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在并发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平均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两组在死亡率及中转手术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UGPCD治疗AINP并PE疾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祝仰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前列腺疾病患者采用磁共振常规扫描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b=50s/mm2、b=800s/mm2信号强度值及ADC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Ktrans、Vc及Kep等DCE-MRI参数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等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正常前列腺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在Ktrans、Vc及Kep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其它各组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应用提高了M RI诊断前列腺癌的分期准确率。

    作者:史春雷;梅婷婷;李晓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