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成像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刘本波;张新炎;张燕;夏海泓;初迎幸

关键词:膀胱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平面重建, 仿真内镜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成像技术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癌的患者36例,术前均行螺旋C T增强扫描,将原始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 PR )、仿真内镜成像(VE),观察其CT影像特点,采用双盲对比,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24例,右侧壁5例,左侧壁7例。轴位、MPR及CTVE在探测膀胱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97.2%,94.4%,95.7%,增强轴位图像能够提供丰富的膀胱壁内外信息,M PR能够直接显示肿瘤起源和膀胱外侵犯及与输尿管的关系,V E可以显示肿瘤表面形态及和输尿管开口关系。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轴位图像结合MPR和CTVE成像技术,对膀胱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并下肢深静脉血栓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多层C T联合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31例患者行C T肺动脉血管造影,其中15例同时行下肢深静脉联合成像,采用16层螺旋CT ,1.25mm ×16模式采集,注射对比剂120~150ml ,注射流率3.5~4.0ml/s ,肺动脉延迟20~25s扫描,下肢静脉延迟150~180s扫描。并结合容积重建(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共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16侧,肺栓塞31例51处,其中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存在15例。结论多层螺旋C T 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联合成像可一次性评价肺动脉和下肢静脉,是肺栓塞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王乃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儿童气管异物低剂量CT扫描及后处理图像诊断价值的分析

    目的:探讨C T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图像质量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气道异物患儿行MSCT扫描,CT 扫描参数为100kV ,40~80mA ,层厚5mm ,间距5mm ,螺距0.396,扫描后进行层厚0.625mm ,间隔0.625mm 重建,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小密度投影(MinIP)、CT 仿真支气管内窥镜(CTVB)。并与支气管内窥镜结果进行比较。结果96例气管支气管异物均获得满意的后处理图像,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性为97.9%,异物定位与支气管镜检相符97.9%。其中MPR(包括CPR)及MinIP在显示异物本身和局限性气管、支气管阻塞好。结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可用螺旋CT 低剂量扫描,但不能用单一的后处理技术,应该将轴位和多种后处理技术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本病的直接征象是显示异物本身,而局限性支气管阻塞需结合其他征象才能确诊。

    作者:梁慧;任庆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检查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特征,并分析其超声表现与病变M VD的关系。方法选择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超声学检查,并经病理证实。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征〔大血流速度(Vmax )、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 ,PI)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与M VD的关系。结果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单发37例,多发5例,平均径线(3.47±1.18)cm。边界不清34例、包膜不完整或未见包膜、回声不均匀31例、有钙化回声29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30例。平均MVD值为(65.54±19.21)个/HP。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MVD值(71.34±21.21)个/HP ,显著高于未合并淋巴结转移者的(55.45±18.56)个/HP( 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多普勒超声参数Vmax值大于对照组,PI值低于对照组( P <0.05)。甲状腺乳头状癌MVD计数与多普勒超声参数Vmax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r =4.35,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且M VD计数与多普勒超声参数Vmax间存在正相关。

    作者:陈子元;张继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DWI诊断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优化b值的初步研究

    目的:应用1.5T磁共振采用不同 b值对骨折椎体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通过数据分析优选佳 b值。方法根据外伤时间,按T<7天、14天≤T<30天将患者分为二组,每组20例,共40例。所有入组病例均行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b值分别取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s/mm2,测量骨折椎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对比不同b值下椎体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应用ROC曲线分析不同b值下ADC值对不同时间段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40例受检者骨折椎体DWI图像,随着b值由200s/mm2升高至1000s/mm2,图像信噪比逐渐降低,b值为300s/mm2时图像对比噪声比高;b值为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s/mm2时不同时间段压缩骨折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b值为300s/mm2时诊断新近压缩骨折(T<7天)价值大,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76%、81.87%。结论 b值为300s/mm2时,椎体DWI图像质量佳,所获得的ADC值诊断效能相对较高。

    作者:翟宁;李保朋;王晓莉;魏君臣;孙新海;胡喜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血流向量成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节段性血流结构变化的研究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ector flow mapping ,VFM )评价心肌梗死左心室各节段血流结构变化情况,为心肌梗死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对照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V FM 测量血流参数。结果两组年龄、体表面积、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研究组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volume ,EDV )、收缩末期容积(end-systolic volume ,ESV )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1)。两组收缩期左心长轴、心尖四腔各节段TF达峰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研究组舒张期左心长轴、心尖四腔各节段 TF达峰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 <0.05)。两组收缩期各节段正向流量、正向总流量、负向总流量和总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研究组舒张期基底段、中间段正向流量、正向总流量和总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VFM技术能够在任意断层成像,多方位的评价了心动周期任意阶段心脏各节段血流变化情况,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内血流结构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

    作者:张云;王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老年患者胃低张充气状态下螺旋CT 与胃镜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胃低张碳酸饮料充气法螺旋CT扫描与胃镜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老年胃癌患者80例,检查前患者均饮用100~300ml碳酸饮料。结果80例患者中有9例因病变导致胃腔狭窄,胃镜没法通过,因此无法判断病变的范围、形状及不能完成活组织检查;有5例患者因高龄、体弱等原因不能耐受胃镜检查而放弃。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对同时接受胃镜检查与螺旋CT检查的患者进行比较,早期胃癌诊断胃镜优于螺旋CT ,进展期胃癌两者检查率相当,而对于判断术前分期,螺旋CT具有较大的优势。结论螺旋CT较胃镜对于老年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能够显示整个胃壁及准确分析肿瘤的位置和形态结构,还可观察胃周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然而胃镜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较螺旋CT更准确,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作者:姜中华;孙喜春;郝明达;梁志方;隋慧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X线和CT 检查子宫内节育器异位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X线联合检查与CT诊断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 ,IUD)异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超声、X线和CT诊断IUD异位,比较在诊断宫内节育器异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T 检查对宫内节育器的形态及异位的检出率(92.68%,虽然高于超声、X线联合检查(90.24%,79.27%),但是统计学分析发现无意义(礸2=1.01、1.85, P >0.05)。超声、X线、检查费用便宜;超声、X线联合检查明显高于C T检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7,P <0.05)。结论超声、X线联合诊断在准确度方面与CT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在检查成本效果比值方面明显优于CT检查。

    作者:应丹;孙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造影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CEUS)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对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恶性肾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血流显示率(97.50%)和动脉血流显示率(90.00%)均明显高于良性肾占位性病变组(69.23%、61.5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42.65、38.21,P <0.05)。而两组在Vmax、RI两个血流参数方面的差异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t =1.01、0.31, P >0.05)。恶性肾占位性病变组的彩色血流信号分级情况与良性肾占位性病变组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U =12.21, P <0.05)。40例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组全部增强,其中32个实性占位中10例早于自身肾皮质快速强化,14例与自身肾皮质同步强化,8例强化晚于自身肾皮质。8例囊性肾细胞癌病灶内实性部分及厚薄不均的囊壁明显强化。26例良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组中增强23例,占88.46%;12例与自身肾皮质同步强化,7例晚于自身肾皮质缓慢强化,4例肾柱肥大超声造影表现为,团注对比剂后始终无病灶轮廓出现,全肾血管走行正常,肥大肾柱与正常肾组织同步强化,同步廓清,回声分布均匀。常规超声的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61.54%,准确性为69.70%:超声造影诊断的灵敏度为92.50%,特异度为88.46%,准确性为90.91%。结论超声造影可充分反映病灶内部的血供,提高血流检出率。

    作者:吴乃安;王英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肝癌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DWI技术对肝良、恶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了鉴别。结果肝转移瘤组(1.52±0.23)、肝血管瘤组(1.84±0.32)、肝囊肿组(3.32±0.60)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明显高于肝细胞癌组(1.24±0.1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3.68、5.92、8.30,P <0.05)。结论通过DWI图像特点及量化分析ADC值,提高M RI对肝癌的诊断能力。

    作者:吴加满;夏盛伟;王东煜;吴立共;项剑瑜;刘绪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成像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成像技术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癌的患者36例,术前均行螺旋C T增强扫描,将原始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 PR )、仿真内镜成像(VE),观察其CT影像特点,采用双盲对比,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24例,右侧壁5例,左侧壁7例。轴位、MPR及CTVE在探测膀胱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97.2%,94.4%,95.7%,增强轴位图像能够提供丰富的膀胱壁内外信息,M PR能够直接显示肿瘤起源和膀胱外侵犯及与输尿管的关系,V E可以显示肿瘤表面形态及和输尿管开口关系。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轴位图像结合MPR和CTVE成像技术,对膀胱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刘本波;张新炎;张燕;夏海泓;初迎幸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检查病灶内微血管情况与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微血管情况与早期宫颈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6例早期宫颈浸润癌患者,利用Mann-Whitney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早期宫颈癌病灶内血管生成情况与经手术治疗的早期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为早期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判断依据。结果对比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病灶血流情况与宫颈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可以发现宫颈癌病灶内血管数量与淋巴结转移、间质浸润深度≥10mm、脉管受累、病灶大小≥18.0mm及宫旁浸润等宫颈癌预后因素有关( P <0.05)。中、高风险患者在术后需要接受放、化疗,其中大部分患者在术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病灶内血管丰富。另外,中、高风险组的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PI值(0.51±0.30)与低风险组(0.97±0.52)比较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11.25, 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提示搏动指数(PI)值在0.82作为佳临界点。结合术前超声宫颈癌病灶血流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PI与风险分组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前超声宫颈癌病灶血流丰富或PI≤0.82者与中、高风险呈现相关性( P <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早期宫颈癌病灶的血管生成情况与宫颈癌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术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血管丰富及PI≤0.82与患者是否需要术后治疗有相关性。

    作者:牛亚玲;赵春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建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 reconstruction ,M PR)技术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重建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采用M PR重建后对分叶征、细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空泡征等征象检出率均高于薄层扫描,但是其中M PR重建后对分叶征、细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等征象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9.14、10.52、3.85,P <0.05)。采用SSD重建后无空泡征检出,而在显示周围型小肺癌分叶征、细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四项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薄层扫描,但是其中SSD重建后对分叶征和胸膜凹陷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4.51、6.01, P <0.05)。结论多层螺旋技术达到各向同性成像获得高分辨率图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玲红;吕冬亮;祝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膜后淋巴瘤MRI表现(附10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瘤M 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膜后淋巴瘤患者的M RI征象。结果①部位:上腹部2例、中腹部5例、下腹部3例;②病理证实: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 T细胞型淋巴瘤2例、大B细胞型淋巴瘤5例、滤泡细胞性淋巴瘤1例);霍奇金淋巴瘤2例;③8例平扫表现肿瘤为均质信号,2例伴有少许坏死;④继发改变:2例侵犯腹主动脉及腹腔干,5例侵犯肠系膜上动脉,2例侵犯直肠后脂肪间隙,1例侵犯髂内动脉、髂外动脉。结论 MRI平扫均表现为均质软组织信号,DWI(弥散加权成像)呈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轻度-中度均匀强化。

    作者:郭苏晋;刘军;全亚洲;曾晓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小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早期 MR表现

    目的:探讨磁共振平扫和动态强化扫描在评估小肝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治疗后疗效的价值。方法63例小原发性肝细胞癌75个肿瘤病灶射频消融前、后行48h内M RI常规、动态增强扫描并观察各序列信号变化。结果完全消融73个,48h内在GRE-T1 WI射频消融区域全表现为高信号,TSE-T2 WI及 TSE-T2 WI抑脂像表现为相对低信号,增强后早期射频消融区域主要表现为环状强化。2个伴残存癌细胞,表现为伴边缘小结节状小GRE-T1 WI略低信号、SE-T2WI稍高信号并伴有中等度或明显动脉期强化。结论常规M RI扫描,联合动态强化对评价小肝细胞癌消融治疗的疗效及检测肿瘤残存具有重要作用,可成为早期随访的可靠方法。

    作者:曲蕾;陈晓飞;王淑艳;陈立光;袁振国;赵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MS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低剂量扫描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M SC 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低剂量扫描技术的应用。方法收集56例有适应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CDG)28例;低剂量组(LDG)28例。在16排螺旋CT 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正确率96.4%,病理证实恶性肿瘤49例;良性病变5例;假阴性2例。低剂量组患者比常规剂量组患者受X线辐射剂量大幅下降,仅为常规剂量组的25%~30%。结论低剂量扫描技术不影响 M SC T 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并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覃正宏;许彪;陈刚;韦璐;曹治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及肝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及肝良、恶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WI技术对胆管癌患者及肝良、恶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了鉴别和诊断,探讨DWI对胆管癌定性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与肝其他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比较研究过程中的特点。结果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的ADC值与胆管癌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肝血管瘤组、肝囊肿组及正常肝组织的ADC值则明显高于胆管癌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胆管癌组的ADC值与与肝恶性病变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胆管癌组的 ADC值明显低于肝良性病变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WI序列速度快,通过DWI图像特点及量化分析ADC值,对胆管癌及肝良、恶性占位性病变可提供定量的诊断信息,可作为上腹部平扫的补充检查序列,应列为M RI常规序列之一。

    作者:施少华;陈庆东;陈哲;王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前列腺疾病患者采用磁共振常规扫描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b=50s/mm2、b=800s/mm2信号强度值及ADC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Ktrans、Vc及Kep等DCE-MRI参数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等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正常前列腺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在Ktrans、Vc及Kep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其它各组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应用提高了M RI诊断前列腺癌的分期准确率。

    作者:史春雷;梅婷婷;李晓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诊断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0例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单发实性结节患者进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诊断。结果灰阶超声的灵敏性为73.42%,特异性为54.84%,准确性为68.18%。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灵敏性92.41%,特异性90.32%,准确性91.8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以弹性评分为4~5分高度预测恶性的标准,其中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明显高于灰阶超声检查结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4.02、5.68、4.79, P <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无创评价组织弹性的显像方式,其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灰阶超声明显提高。

    作者:莫春燕;阮柯娜;毛雪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M RI与关节镜诊断半月板损伤临床表现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M RI和关节镜检查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0例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膝关节损伤患者的M RI图像,以关节镜诊断为标准,计算M R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本组40例膝关节,左膝18例,右膝22例,共80个半月板。M RI表现为Ⅰ度损伤9个,Ⅱ度损伤15个,Ⅲ度损伤56个。M RI诊断半月板撕裂56个,其中外侧半月板35,内侧半月板21个,关节镜证实半月板撕裂50个,其中外侧半月板32,内侧半月板18个,其余6个半月板关节镜下肉眼未见明显撕裂。24个半月板M RI诊断无撕裂者中,关节镜下证实有3个半月板撕裂并进行部分切除。以关节镜检查为标准,M RI对半月板撕裂诊断的敏感性为94.3%,特异性为77.8%,准确性为88.8%,M RI诊断与关节镜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礸2=0.44,P >0.05)。结论 MRI对半月板撕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关节镜检查为终确诊半月板损伤提供了清晰的镜像和依据,两者相互补充才能得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曾瑞敏;孔辉;张小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螺旋CT 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 )及其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8年~2013年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5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的资料,患者均行M SC T扫描图像,所得数据传入工作站,再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图像重组。结果50例患者的MSCT 多种重建技术均可以很好的显示椎体滑脱、峡部裂、骨痂及骨赘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以清晰显示和诊断腰椎峡部裂,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治疗依据。

    作者:江洁;董道波;段维勇;杨照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