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部先天性囊性病变的CT诊断

汪松;尹传高;胡俊;赵振

关键词:肺部, 先天性, 囊性病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分析肺部先天性囊性病变的CT表现,探讨其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部先天性囊性病变(先天性肺囊肿9例;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2例;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3例,其中1例合并漏斗胸;先天性肺隔离症3例,均合并有肺囊肿;)的CT表现,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数量、内部结构等.结果:肺囊肿多位于两下肺,单发多见,单发者形态规则,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多发囊肿形态不规则.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CLE)多位于两上肺叶,内含气体和肺纹理,边缘清晰.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CCAM)形态不规则,内含气体、索条状结构.肺隔离症多位于纵隔旁,可含有气体、液体和软组织多种成分.结论:结合肺部先天性囊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囊肿的数目、形态等CT表现,有助于提高病变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髋关节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分析髋关节滑膜肉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滑膜肉瘤患者6例,其中4例行DR(digital radiography)拍片,1例行CT检查,6例患者均行MRI(underw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检查.回顾分析相关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DR表现为髋关节不规则骨质破坏.CT表现为髋关节周围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内中可见斑点状钙化影,邻近骨质不规则破坏.MRI表现为髋关节周围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脂肪抑制序列T2WI星混杂高信号.结论:发现髋关节周围软组织肿块并邻近骨质不规则破坏,要考虑滑膜肉瘤的可能性.DR、CT、MRI三者相结合有助于髋关节滑膜肉瘤的诊断.

    作者:朱峰;刘敏;毕文杰;李慎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来评价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价值,旨在探讨一种新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择上肢前臂及手部、血管造瘘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锁骨上(SCB)和锁骨下(ICB)二组,每组各60例,各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阻滞,两组测定麻醉操作时间,分别记录腋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并发症,并评定麻醉效果.结果:高频超声能成功地引导到达靶神经,并能清晰地显示局麻药的扩散.SCB组和ICB组的麻醉操作时问分别为(4.5±3.2)min,(3.9±1.6)min,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CB组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分别为(8.3±3.1)min、(7.1±2.8)min和(3.8±4.1)min,ICB组分别为(4.1±2.0)min、(3.6±1.7)min和(8.5±1.8)min.SCB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起效时间较ICB组长.而桡神经的起效时间较短(P<0.05);两组麻醉完善率为100%.SUB组麻醉有效率86%,INF组有效率8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CB的组Horner's综合征发生率为16%,ICB无并发症.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楚地显示臂丛神经,其能监测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可行的区域麻醉方法,尤其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吴道珠;黄品同;李挺;徐旭仲;余微萍;杨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31P-MRS检测标记基因表达肝直接基因转导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31P-MRS技术在兔VX2肝移植瘤模型经AdCMVIL12-IRES-CKb腺病毒基因转导后通过标记基因间接表达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开腹包埋法建立兔VX2肝肿瘤模型,将种植成功的18只实验兔随机分成两组,于3周左右行31P-MRS扫描后采用开腹法分别将等量AdCMVIL12-IRES-CKb腺病毒和生理盐水注射到两组瘤兔肿瘤及周围组织中,肌酸水溶液饲养5天后再次行31P-MRS扫描.同时通过免疫组化、琼脂糖凝胶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对IL-12和CK进行检测.结果:经AdCMVIL12-IRES-CKb腺病毒治疗后的兔肝VX2肿瘤组织PCr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0.84±0.41)、(0.23±0.29)mmol/L,两组治疗前后PCr比较,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在治疗组肝脏局部组织中检测到IL-12的表达,对照组未见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到治疗组CKB的表达,但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通过31P-MRS成像检测病毒直接基因转导后体内肝脏的基因表达是可行的.

    作者:马艳红;刘强;王韶卿;杨金永;李子俊;亓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特点和介入治疗后随访分析

    目的:观察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ULMCA)介入治疗的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老年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经随访6~24个月,观察心绞痛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死亡和再次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术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比非老年组多见,而非老年组吸烟、肥胖者高于老年组;②临床资料比较:左主干病变老年组中心绞痛发生率88.6%,心肌梗死发生率为65.7%,明显多于非老年组(P<0.05),同时老年组LVEF较非老年组更低(48.3% vs 60.6%)(P<0.05);③老年患者左主干病变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91.4%),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多位于左主干远端分叉处(55.7%);④老年ULMCA病变PCI术和CABG术,在住院期间的终点事件中,均无死亡及心肌梗死.随访发现,进行PCI或CABG治疗组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但PCI组心绞痛复发率、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P<0.05).结论:老年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发生率略高,多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合并有多支血管病变,病情更严重,PCI治疗更复杂.经过选择的老年ULMCA支架置入术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可取得较好近、远期疗效.

    作者:吴晓燕;陈士巧;朱艳华;宋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und elastosonography UE)及灰阶超声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在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前进行超声弹性成像和灰阶超声检查,以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超声弹性成像和灰阶超声评价肝纤维化的准确度.结果: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5%、85.0%、90.0%.灰阶超声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42.5%,97.5%、60.8%.超声弹性成像联合灰阶超声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7%,95.0%、94.2%.UE诊断准确度高于灰阶超声x2=32.59(P<0.05).UE诊断肝纤维化的受试者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95% CI,0.798~0.950).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在评价肝纤维化较灰阶超声更有价值.

    作者:甘科红;裴书芳;丛淑珍;周立峰;冯占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MRI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MRI资料.结果:MRI显示病变侧小脑半球异常信号区.T1WI病灶与正常脑组织对比呈层状等、低信号.T2WI病灶呈层状等、高信号;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静脉注入Gd-DTPA无明显强化.结论: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本病的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李春高;张东友;蒋宇宏;高小玲;涂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提高CT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结果:7例患者均为女性.CT表现为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5例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1例位于胰腺尾部;其中2例肿块内可见钙化;所有病例胰管、胆管均未见扩张.增强后肿块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无局部浸润或淋巴结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年轻女性,CT表现具特征性,结合临床特征可在术前作出诊断.

    作者:徐小雄;涂建飞;周利民;徐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显微线圈成像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显微线圈(microscopy coil,MC)MR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MCL损伤患者39例,分别使用膝关节线圈(knee-sense coil,KC)及47mm MC进行膝关节MRI检查,对两种线圈成像图像进行评分,比较其成像质量有无差异;并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评价两种线圈诊断MCL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Ⅰ级MCL损伤18条;Ⅱ级MCL损伤12条;Ⅲ级MCL损伤9条.MC组各序列图像能分别显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及周围主要结构,39例MCL损伤中(Ⅰ级~Ⅲ级)主要结构均评为3或4分;KC组Ⅰ级MCL损伤评分为0或1分,Ⅱ级MCL损伤评分为1或2分,Ⅲ级MCL损伤评为3分.在诊断Ⅰ级MCL损伤中,MC组图像评分明显高于KC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Ⅱ级、Ⅲ级MCL损伤诊断MC组与KC组无显著统计学意义.MC组诊断MCL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Ⅰ级MCL损伤为90.5%,94.9%和97.7%,Ⅱ级MCL损伤为90.3%,93.9%和96.7%,Ⅲ级MCL损伤90.0%,92.9%和97.0%;KC组诊断MCL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Ⅰ级MCL损伤为87.5%,92.9%和91.7%,Ⅱ级MCL损伤为89.7%,92.5%和91.3%,Ⅲ级MCL损伤87.0%,92.5%和90.7%.结论:显微线圈可以清晰显示MCL,能准确诊断MCL损伤并进行分级,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晓夫;高颖;孙文静;张铁成;付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CT灌注及其病理对照

    目的:探索CT灌注成像在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中的应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及I/R 6h、12h、24h组,每组5只).I/R模型采用无创性动脉夹结扎肝左叶血供60min后,恢复血供.各组分别采用iCT行全肝灌注成像;在灌注图上测量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总灌注量(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同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正常组对比,24h组HAP显著下降(P<0.01);各I/R组中HPP、TLP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而在I/R 6h、12h组中,HP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镜下表现肝窦红细胞淤积,肝细胞核固缩凋亡,肝窦解离,在24h组出现局灶性坏死.绪论:CT灌注成像能够动态准确反应肝I/R后微循环灌注量的变化情况.

    作者:郭成伟;曹希明;李新云;张忠林;郑君惠;梁长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CT增强扫描规范化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CT成为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断工具.CT增强扫描是诊断技术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CT室护理工作渗透于CT检查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CT检查工作始末,影响着CT室工作质量.我院为了提高CT增强扫描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和治疗效果,针对CT增强扫描的患者采取了以下规范的护理措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薇;王林友;许晓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成人镜像右位心及合并畸形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研究

    目的:探寻成人镜像右位心及合并畸形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特征.方法:应用CDE检查31例成人镜像右位心及合并畸形,寻找CDE特征,所有病例均经心导管对照,21例手术证实.结果:根据CDE特征对29例做出正确诊断,诊断准确率93.5%,误诊2例.成人镜像右位心及合并畸形CDE特征明显;①成人镜像右位心合并11种先天性心脏病,其中ILL型右心室双出口(22.6%)、IDD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19.4%)和法乐四联症(19.4%)多见,心室双人口(12.9%)和室间隔缺损(6.5%)少见,两腔心、二尖瓣闭锁、三尖瓣闭锁、全肺静脉异位引流、孤立性双腔右心室和孤立性二尖瓣裂隙(各3.2%)更少见;②成人镜像右位心无论合并那种先天性心脏病均为心房反位;③成人镜像右位心合并右心室双出口大动脉均为左转位;合并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大动脉均为右转位;(4)成人镜像右位心合并肺动脉狭窄(93.5%)多见,肺动脉高压(6.5%)少见.肺动脉狭窄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过肺动脉五彩镶嵌射流束血流信号;⑤合并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过房间隔或室间隔左向右或双向五彩镶嵌分流束血流信号.结论:成人镜像右位心及合并畸形CDE特征明显,应用CDE对成人镜像右位心及合并畸形可做出正确诊断,但检查者必须熟练掌握本病解剖.在探查手法上与正常位心脏明显不同,检查前阅读X线正位胸片对CDE正确诊断有帮助,并可提高检查效率.

    作者:侯传举;邹苏娅;邓东安;朱鲜阳;韩秀敏;刘剑立;胡斌;王巧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非哺乳期乳腺炎症性病变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症性病变声像图特点,评价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特征,与病理结果对照,评价其诊断准确率.结果:4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声像图表现复杂多样;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征象综合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有区别于乳腺其他疾病的超声特点,超声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位红芹;文戈;李颖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价值探讨

    超声造影是当前超声医学的热门研究课题[1],它对肝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已比较成熟[2,3],本研究借鉴超声造影对肝肿瘤良恶性鉴别的成功经验,对本院37例甲状腺良恶性肿瘤进行超声造影及其时间强度曲线分析,以探讨该技术对甲状腺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芦金飞;顾秀芬;陈建国;郑笑娟;周国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骨内脂肪瘤的X线及CT表现(附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骨内脂肪瘤的X线及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6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内脂肪瘤的X线及CT影像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及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1个病灶位于肩胛冈、1个病灶位于第四腰椎下关节突、3个病灶位于股骨头、1个病灶位于跟骨.X线平片表现为边界清或不清的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透亮区,可伴硬化缘.CT图像上病灶表现为圆形、类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脂性密度区,CT值为-35~-110HU,其中1例病灶中央见结节状钙化,病灶大径为1.8~2.6cm.边缘不规整,伴有厚薄不等的硬化边.结论:X线平片有助于显示骨内脂肪瘤的发生部位,而CT检查能够在术前对其做出定性诊断,从而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谈瑞生;黄文杰;许宜选;施付强;刘校生;蔡顺达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MR动态强化扫描对鉴别垂体微腺瘤与垂体Rathke's囊肿的价值

    目的:探讨垂体动态增强扫描并延迟扫描对鉴别垂体微腺瘤与垂体Rathke's囊肿的价值.方法:对45例垂体微腺瘤与16例垂体Rathke's囊肿患者的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并延迟扫描的影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垂体内病变的强化特点.结果:垂体微腺瘤的强化特点为动态增强扫描信号强度弱于正常垂体,延迟扫描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垂体或与正常垂体相仿.垂体Rathke's囊肿的强化特点为动态增强扫描信号无明显强化,延迟扫描仍无对比剂进入.结论:延迟扫描对比剂是否进入是垂体微腺瘤与垂体Rathke's囊肿的主要鉴别点.

    作者:朱明;姜庆军;李杰;郁冰冰;许鹏君;杨晓;孙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低场MR表现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低场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MRI和B超检查,全部病例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4例32个卵巢病变共63个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单侧16例,双侧8例;21个卵巢为单发囊肿,11个卵巢为多发囊肿共42个囊肿,其中8个卵巢大囊肿周围伴有小囊肿,5个囊肿内有分隔;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23(36.5%)个囊肿,T1WI高信号而T2WI呈低信号19(30.2%)个囊肿,呈混杂信号17(27.0%)个囊肿,T1WI呈等或低信号而T2WI呈高信号4个囊肿;囊肿边缘光滑6个,边缘部分毛糙不清19个,边缘完全毛糙不清38个.低场MR术前诊断63个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60个与病理相符,3个病理诊断为囊腺瘤;B超术前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50个,未定性8个,未发现病变5个.结论:MRI和B超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诊断检出率100%(63/63)、95%(60/63),特异性95%(60/63)、79%(50/63),低场MR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诊断明显优于B超.

    作者:武庆利;付剑平;谢继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X线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X线表现,并与其临床查体、病理类型对照,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对29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X线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计算相似系数,分析双侧乳腺癌X线表现及病理类型是否具有相似性.结果:同时性双原发乳腺癌有相似X线表现的共有7例(7/19),不同的有12例(12/19);异时性双原发乳腺癌有相同病理类型的有8例(8/10),无1例有完全相似的影像表现.在病理类型上,双侧乳腺癌以浸润性导管癌居多,有相同病理类型的7例(7/19),不同病理类型的12例(12/19).双侧具有相同X线表现的7例中,病理类型相同的仅3例;双侧病理类X型相同的15例中,仅有3例X线表现相同.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在X线表现上没有必然相似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X线表现相同与其病理类型相同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作者:薛梅;李静;李二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额骨浆细胞瘤1例

    患者老年女性,65岁.外伤后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额部头皮血肿.近自觉额部疼痛明显,且肿物进行性增大,热敷治疗后较前缩小,但变硬,遂来我院.查体:额部略凸出,余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MSCT表现:VR像额骨右侧内外板骨质破坏(图1),相应部位可见大小约3.4cm× 4.2cm肿物,内可见斑点状破坏的骨质(图2),肿物向颅内、外凸出,邻近脑组织明显受压,周围骨质未见硬化.

    作者:李志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食管异物的多层螺旋CT诊断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食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9例食管异物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MPR图像重建,分析食管异物多层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内镜结果对照.结果:29例食管异物多层螺旋CT平扫表现为短或长条状高密度影,6例可见局部食管壁增厚,5例见异物部分穿出食管壁外,食管周围、纵隔积气,1例纵隔广泛积气、左肺下叶不张.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能直观显示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穿孔部位及有无其他并发症,在食管异物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胡祥华;纪建松;周利民;张文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目的:总结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确诊为PRE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患者既往病史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高血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子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宫颈癌术后,1例患者无特殊病史.12例为急性起病,临床常见症状包括发作性癫痫、意识障碍、视觉障碍、头痛、恶心等,发作时均有血压升高;1例为亚急性起病.影像学表现病灶主要分布于双侧大脑半球后部皮层下白质区,常可累及皮层,颞叶、额叶、小脑、脑干等部位也可同时受累.CT表现为低密度影,MRI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高信号,10例患者DWI呈高或略高信号,3例DWI未见异常,ADC图均为高信号;8例行MR增强扫描,其中6例无强化,2例出现不同程度增强;4例行MRA检查未发现明显血管异常.经治疗后患者临床及影像学异常表现大多完全恢复.结论:MRI是PRES的佳检查及随访手段,Flair和DWI是PRES检查中两个重要序列;PRES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舒向芝;修建军;张金山;刘庆伟;侯中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