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李静;李二妮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克隆性恶性疾病,常以发热、出血、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伴有淋巴结、肝、脾肿大及骨关节疼痛,血常规检查明显异常[1].近期我科收治2例以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为先表现的白血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增虎;宁宇;任成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und elastosonography UE)及灰阶超声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在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前进行超声弹性成像和灰阶超声检查,以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超声弹性成像和灰阶超声评价肝纤维化的准确度.结果: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5%、85.0%、90.0%.灰阶超声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42.5%,97.5%、60.8%.超声弹性成像联合灰阶超声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7%,95.0%、94.2%.UE诊断准确度高于灰阶超声x2=32.59(P<0.05).UE诊断肝纤维化的受试者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95% CI,0.798~0.950).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在评价肝纤维化较灰阶超声更有价值.
作者:甘科红;裴书芳;丛淑珍;周立峰;冯占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CT灌注成像在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中的应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及I/R 6h、12h、24h组,每组5只).I/R模型采用无创性动脉夹结扎肝左叶血供60min后,恢复血供.各组分别采用iCT行全肝灌注成像;在灌注图上测量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总灌注量(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同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正常组对比,24h组HAP显著下降(P<0.01);各I/R组中HPP、TLP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而在I/R 6h、12h组中,HP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镜下表现肝窦红细胞淤积,肝细胞核固缩凋亡,肝窦解离,在24h组出现局灶性坏死.绪论:CT灌注成像能够动态准确反应肝I/R后微循环灌注量的变化情况.
作者:郭成伟;曹希明;李新云;张忠林;郑君惠;梁长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垂体动态增强扫描并延迟扫描对鉴别垂体微腺瘤与垂体Rathke's囊肿的价值.方法:对45例垂体微腺瘤与16例垂体Rathke's囊肿患者的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并延迟扫描的影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垂体内病变的强化特点.结果:垂体微腺瘤的强化特点为动态增强扫描信号强度弱于正常垂体,延迟扫描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垂体或与正常垂体相仿.垂体Rathke's囊肿的强化特点为动态增强扫描信号无明显强化,延迟扫描仍无对比剂进入.结论:延迟扫描对比剂是否进入是垂体微腺瘤与垂体Rathke's囊肿的主要鉴别点.
作者:朱明;姜庆军;李杰;郁冰冰;许鹏君;杨晓;孙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旋转DSA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第一次被应用在神经放射学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相继被应用,使得图像三维重建技术与旋转DSA有机地结合(3D-DSA),可以通过一次旋转投照获得满意的三维血管影像,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3D-DSA技术及其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内脂肪瘤的X线及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6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内脂肪瘤的X线及CT影像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及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1个病灶位于肩胛冈、1个病灶位于第四腰椎下关节突、3个病灶位于股骨头、1个病灶位于跟骨.X线平片表现为边界清或不清的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透亮区,可伴硬化缘.CT图像上病灶表现为圆形、类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脂性密度区,CT值为-35~-110HU,其中1例病灶中央见结节状钙化,病灶大径为1.8~2.6cm.边缘不规整,伴有厚薄不等的硬化边.结论:X线平片有助于显示骨内脂肪瘤的发生部位,而CT检查能够在术前对其做出定性诊断,从而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谈瑞生;黄文杰;许宜选;施付强;刘校生;蔡顺达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47例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患者,包括产后宫缩乏力、引产后大出血、宫颈妊娠、子宫切除术后残端出血、宫颈鳞癌等.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35例,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9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右股动脉穿刺插管双侧髂内动脉造影后,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栓塞剂为明胶海绵.结果:44例经一次栓塞后成功止血,手术时间30~65min,平均45 min.1例子宫切除术后大出血经三次栓塞后成功止血,1例经一次栓塞后仍有活动性出血行子宫切除术,1例经两次栓塞后仍有活动性出血行子宫切除术.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妇产科大出血是一种有效、迅速、安全的止血方法.
作者:陈文忠;钟粤明;郭曼;向彪;胡沁松;余曼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心血管疾病,能够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1].SCAD主要与激素水平改变、动脉璧囊性中层坏死、冠状动脉外膜炎症、结缔组织缺陷、胸部外伤、主动脉夹层、剧烈活动及某些药物滥用有关.
作者:宋斌;闫欣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患者男性,27岁.以右侧睾丸内包块2年来院就诊.2年来包块无增大,否认有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查体:右侧睾丸上极可触及一直径约2cm包块,与睾丸粘连,质地较硬,轻徽触痛;右侧附睾及左侧睾丸、附睾未触及异常.
作者:熊丽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小脑囊性病变的MR影像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其定性诊断效能.方法:收集经MR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囊性孤立性病变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5~72岁,平均年龄4l岁.结果:血管母细胞瘤21例(48.8%),病灶星囊性结节型20例,壁结节全部显著强化,伴1例囊壁强化,单纯囊性1例,无强化;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7例(39.5%).璧结节型11例,仅壁结节强化,环一壁结节型6例,壁和壁结节均明显强化;脑脓肿3例,无壁结节,薄壁环形强化;髓母细胞瘤2例,囊壁结节型,结节和壁均强化,结论:小脑孤立性囊性病变以血管母细胞瘤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见,并有较特征性MR表现,但壁不强化的囊结节型的血管母细胞瘤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较难鉴别,其他少见病变也有较特征性改变,结合临床表现,大多能术前定性诊断.
作者:舒锦尔;蒋春景;卢金花;虞升华;蒋旸;潘永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创伤性积脂血症的MRI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膝关节创伤性积脂血症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所有患者于受伤后1h~6天内行MRI检查.结果:32例膝关节积脂血症患者关节囊(髌上囊)出现脂肪-血液界面征,均为单侧,左侧14例,右侧18例.单液-液平面的23例,双液-液平面9例,液-液平面上层均为脂肪信号.结论:膝关节创伤性积脂血症在MRI上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可作为诊断关节囊内骨折的间接征象,MRI是诊断膝关节创伤性积脂血症佳影像学方法.
作者:陆锦贵;陈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ULMCA)介入治疗的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老年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经随访6~24个月,观察心绞痛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死亡和再次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术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比非老年组多见,而非老年组吸烟、肥胖者高于老年组;②临床资料比较:左主干病变老年组中心绞痛发生率88.6%,心肌梗死发生率为65.7%,明显多于非老年组(P<0.05),同时老年组LVEF较非老年组更低(48.3% vs 60.6%)(P<0.05);③老年患者左主干病变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91.4%),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多位于左主干远端分叉处(55.7%);④老年ULMCA病变PCI术和CABG术,在住院期间的终点事件中,均无死亡及心肌梗死.随访发现,进行PCI或CABG治疗组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但PCI组心绞痛复发率、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P<0.05).结论:老年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发生率略高,多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合并有多支血管病变,病情更严重,PCI治疗更复杂.经过选择的老年ULMCA支架置入术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可取得较好近、远期疗效.
作者:吴晓燕;陈士巧;朱艳华;宋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脓肿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脓肿的CT表现.结果:并发脓肿的26例糖尿病患者中,25例病灶内出现气体,24例未出现液体,仅2例出现少量液体.结论:糖尿病并发脓肿在CT平扫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大多数不需要增强就可以明确诊断.
作者:李惊喜;孙莹;王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患者女性,65岁.右肾区疼痛2个月.查体:腹软,右肾区叩击痛及压痛明显,余未见异常.CT显示:右肾形态欠规则,右肾中极皮质可见脂性肿物影向外生长于肝肾间隙,藏面大小约9.6cm×13.4cm,CT值约-87HU,其内密度欠均匀,可见絮状影,边界尚清晰;增强扫描可见强化血管影,右侧肾上腺、肝受压向前向上移位,十二指肠胰头向前移位,右肾向下移位.CT诊断:右肾占位,考虑错构瘤.
作者:李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阔韧带肌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阔韧带肌瘤的临床与MR资料.结果:15例阔韧带肌瘤患者中单发11例,合并子宫其他部位肌瘤4例,阔韧带肌瘤一般较大,常合并变性,将子宫推向肌瘤对侧.结论:低场磁共振对阔韧带肌瘤的定性和定位很有价值,能明确诊断阔韧带肌瘤,也可作为临床制定手术计划及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王清涛;韩慧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CT成为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断工具.CT增强扫描是诊断技术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CT室护理工作渗透于CT检查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CT检查工作始末,影响着CT室工作质量.我院为了提高CT增强扫描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和治疗效果,针对CT增强扫描的患者采取了以下规范的护理措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薇;王林友;许晓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患者女,47岁.农民.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腹股沟处肿块.间断疼痛半年.并逐渐加重.查体:体温37.3℃.耻骨联合区压痛,左腹股沟下方触及包块,并有波动感,骨盆挤压及分离试验耻骨联合及会阴部疼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5×109/L,血沉76mm/h,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胸部X线片双肺未见异常.
作者:石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层CT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临床怀疑气管、支气管异物135例.所有病例行多层CT检查,原始图像重建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多平面重组(CMPR)、小密度投影(MinIP),135患者均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结果:135例患者,129例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率(129/135)95.6%,CT直接发现异物120例,占(120/135)88.9%,9例患者通过间接征象判断异物存在,6例患者假阴性.135例患者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发现误吸异物131例,4例为支气管内浓痰;另外CT辐射量远大于胸片.结论:多层CT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检查方法,但亦有其限度,我们应该积极审慎应用多层CT.
作者:胡晓峰;吕维富;邓克学;孙一兵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引导下经皮颈椎钩突前缘穿刺椎间盘靶点臭氧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方法:112例证实经CT或MRI检查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在螺旋CT引导下行穿刺臭氧消融治疗.治疗方式为经皮从颈椎钩突前侧进针,穿刺深度达到椎间盘中心部位注入3~7ml臭氧,浓度为60%~70%ug/ml;然后退针至钩突前侧椎间盘边缘注入8~10ml臭氧,浓度为30%~40%ug/ml.结果:对112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并按照疗效评价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效果优48例(48/112,占42.9%),效果良57例(57/112,占50.9%),效果差7例(7/112,占6.2%),优良率93.8%.结论:螺旋CT引导下经皮颈椎钩突穿刺椎间盘注射臭氧消融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作者:朱亮旭;黄河;邓治强;李洵;余文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MRI资料.结果:MRI显示病变侧小脑半球异常信号区.T1WI病灶与正常脑组织对比呈层状等、低信号.T2WI病灶呈层状等、高信号;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静脉注入Gd-DTPA无明显强化.结论: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本病的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李春高;张东友;蒋宇宏;高小玲;涂茜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