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华权;董旦君
目的:探讨超声对伤寒的腹部超声特征的价值,证实腹部超声在伤寒诊断中的有效性.方法:对我院收治发热3天内疑似伤寒的239例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并在7天、14天、21天对该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并对86例肥大试验及沙门氏菌培养阳性患者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表现:脾大(73例,84.9%);肠管壁增厚(69例,80.2%);回盲部淋巴结肿大(72例,83.7%);阑尾肿大(32例,37.2%);肝肿大(26例,30.2%);胆囊炎症性改变(31例,36%).结论:脾、肝肿大、回盲部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胆囊改变和阑尾肿大是早期伤寒的特征性超声表现,超声对血清学检查可疑及培养阴性的伤寒病例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作者:周剑宇;金宏江;丁萍;孙春桂;史春娟;蔡燕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腘动脉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 lasty, SIA)治疗股浅动脉起始部长段闭塞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经动脉穿刺逆行SIA治疗股浅动脉起始部长段慢性硬化闭塞19例,采用PTA+内支架(stent)置入.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100%(19/1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9例股浅动脉闭塞经腘动脉穿刺逆行SIA后,随访3~48个月,血流仍保持通畅为94.74%(18/19),1例股浅动脉逆行SIA并支架置入12个月出现再阻塞,经局部溶栓,支架腔内血流均保持通畅.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平均0.25(0.12~0.43)和0.89(0.69~1.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腘动脉逆行SIA是治疗股浅动脉起始部长段硬化闭塞,所致慢性严重肢体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希全;张清;刘静;朱伟;董戈;郭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介入并发症肝总动脉瓣膜狭窄闭塞的原因以及CTA对其的预防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DSA证实存在肝总动脉瓣膜狭窄闭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A检查,用VRT、MIP多方位显示感兴趣血管腔的形态、走行以及肝总动脉与上级血管之间的夹角.DSA造影排除解剖变异情况后,判断肝总动脉瓣膜性狭窄闭塞.结果:2例患者CTA示腹腔干及肝总动脉形态正常,而肝总动脉与腹腔干呈夹角狭小.3例术前CTA提示腹腔干起始端重度狭窄;另外3例腹腔动脉明显迂曲延长,肝总动脉起点距离增大,CTA与DSA所见一致.结论:肝总动脉瓣膜性狭窄闭塞是一种罕见的介入治疗并发症,多次介入操作以及解剖变异是可能的诱因,术前CTA能发现这些危险因素,术中选择合适器材轻柔操作是降低其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杨伟洪;刘鹏程;梁珊瑚;陈在中;邓乾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制备Gd3+标记的二乙三胺五乙酸-白蛋白(钆喷替酸葡甲胺-白蛋白,Gd-DTPA-HSA),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其淋巴结靶向强化效果,并探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①选定4个不同pH值的反应体系及不同的cDTPAa/HSA摩尔比率,测定不同反应条件下每个白蛋白分子上所结合的Gd3+离子数量,计算不同反应条件DTPA-HSA的偶联效率;②健康新西兰兔6只,平扫后在双侧后脚掌趾蹼间隙各注射0.2ml Gd-DTPA-HSA,给药后第30min、1h、3h扫描.相关参数与平扫时相同.测量增强前后窝淋巴结的信号强度并计算其强化率.结果:①在cDTPAa/HSA摩尔比相同的条件下,每分子HSA-DTPA结合的Gd3+数目和DTPA-HSA的偶联效率随着反应体系pH值的增高而增加;②在反应体系pH值一定的条件下,cDTPAa/HSA摩尔比为200:1的条件下每分子HSA-DTPA结合的Gd3+数量大于二者摩尔比为100:1时所结合的Gd3+数量,但前者的DTPA-HSA偶联效率低于后者;③经趾蹼间隙给药后,小腿淋巴管和窝淋巴结明显、均匀的强化.结论:pH=8.0的0.1M NaHCO3反应缓冲体系有利于HSA与DTPA的偶联反应.HSA-Gd-DTPA是一种有效的淋巴结特异性对比剂,能够靶向强化淋巴结.
作者:吴元魁;曹国洪;方挺松;陈斌;苍鹏;许乙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常规的盆腔CT检查中除了口服对比剂以区别小肠管外,还需要直肠灌入对比剂.直肠灌入对比剂的目的是充盈直肠和乙状结肠,以鉴别肠壁是否增厚和区别肠内外肿块;而单纯口服对比剂在短期内很难充盈乙状结肠和直肠.本文探讨自今年2月以来本院使用2.5%甘露醇液代替稀释碘溶液灌肠在盆腔CT检查的应用效果与护理.
作者:陈曼琼;蔡小琴;马雁秀;梁英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征象.方法:对照病理表现回顾性分析16例GIST的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腔外生长(70%)或腔内生长(30%)的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光滑(85%),稍毛糙(15%);密度均匀(20%)或中心可见低密度(80%)(低密度区占整个肿块的25%~90%,平均58%),2例肿块局部与肠腔相通而分别见气体和气液平;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动脉期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8~28HU,平均增加16HU),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并趋于均匀(CT值进一步增加5~15HU,平均增加9HU),2例肿块内动脉期可见强化血管影.GIST中央坏死与肠腔相通形成假肠腔时,观察是否与肠腔直接相通、有无肿大淋巴结有助于与胃肠道淋巴瘤鉴别;与子宫或附件关系密切时,观察边界与比邻、强化程度、肿瘤标记物有助于与子宫肌瘤或卵巢癌鉴别;与腹腔胸膜外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鉴别困难.结论:GIST有一些特点.对于CT征象较典型的GIST,有些CT征象可帮助鉴别诊断.
作者:陈朔;许乙凯;贾飞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间接门静脉DSA与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SCTP)的门静脉成像差异.方法:收集的40例肝硬化肝癌患者均经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动脉行间接门静脉DSA和SCTP三维成像,对比分析两种影像质量差异.结果:不同程度肝硬化肝癌的4~5级门静脉显示率SCTP(85%)明显高于间接门静脉DSA(32%),门静脉分支瘤栓显示率间接门静脉DSA(48%)略高于SCTP(16%、40%),门静脉分支推移改变2种方法无差异(均为80%),而动静脉瘘的显示率间接门静脉DSA(85%)要明显优于SCTP(32.5%).结论:间接门静脉DSA及 SCTP检查对门静脉显示各有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
作者:刘海峰;刘圣;蒋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重组技术在埋伏阻生牙诊断中的定位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7例经曲面断层X线片已确诊为埋伏阻生牙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其中年龄为5~21岁,平均为11.6岁.将64层螺旋CT扫描信息利用AW 4.3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大强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图像.结果:64层螺旋CT技术全方位有目的立体的展现埋伏阻生牙的位置、方向、本身状况及与颌骨与邻牙的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重组技术能够弥补一般X线检查技术的不足,对于埋伏阻生牙的诊断治疗,特别是准确定位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山山;刘新疆;毛锡金;王培源;曹新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食管癌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组织学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探讨MSCT灌注成像无创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价值及可行性,并对CT灌注参数作为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指标的可能性做初步探讨.方法:对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1例食管癌患者进行MSCT灌注成像检查,绘制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数值;切取与CT灌注靶层面相同的肿瘤组织切片,经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分析食管癌MSCT灌注成像各参数与MVD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肿瘤组织不同分化程度、组织学分型和浸及深度的CT灌注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31例食管癌BF、BV、MTT、PS平均值分别为:(93.58±4.9)ml·100g-1·min-1、(6.57±1.70)ml·100g-1、(9.15±6.83)s、(12.99±7.30)ml·100g-1·min-1, MVD计数为:(24.80±8.63).BF、PS与MVD呈正相关(P<0.05),r值分别为0.426、0.362,BV、MTT与MVD无相关性(P>0.05).不同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及组织学分型的CT灌注参数均无差异,BF在侵及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MSCT灌注成像可间接反映活体食管癌肿瘤血管生成情况,为治疗方案的确定、疗效的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作者:袁刚;周胜利;白玲;黄连庆;刘雨成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76岁,体检发现左肝包块20年余.患者20年前(1987年)体检CT提示:左肝囊肿,直径约4.0cm(图1),1990年CT检查提示左肝囊肿(图2),未做特殊处理, 随后逐年体检,囊肿渐进性增大,2006年11月复查肝脏MRI提示:T1W1肝左叶团状不均匀低信号影,边界清楚呈分叶状,T2W1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影,底部信号较混杂,增强后病灶边缘及内间隔持续强化(图3),未作任何处理.
作者:田学斌;程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输卵管卵巢脓肿(tubo-ovarian abscess,TOA)多层螺旋CT(MSCT),MR征象,探讨影像技术对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常规活检证实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患者的MSCT平扫及增强,其中7例行MR检查3例行增强MR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附件区厚壁多房囊性或囊实性混合肿块22例(100%)、附件区有增粗积液或积脓的输卵管管状结构影或腊肠样输卵管征象13例(59%),子宫直肠脂肪间隙消失、脂肪密度增高、骶骨子宫韧带增厚、盆腔积液17例(77%),CT及MRI增强扫描病灶囊液均未见强化效应,囊壁呈分层强化,并见水肿带,分隔均匀强化.结论:CT及MR检查在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德忠;冯丰;夏树枚;张建针;杨龙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23岁.半年前婚检时发现右附件包块,直径约4cm,要求来我院手术治疗.妇科检查:子宫右后方侧附件区可触及一鸡卵大囊性包块,形态规则,活动良好,触痛(-).超声所见:子宫前倾位,正常大小,右附件区见5.1cm×5.1cm×4.4cm无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内见细小点状回声,附壁见多个实性结节突起,较大者直径约1.0cm,其内未检出明显血流信号,双侧卵巢可见.超声诊断:右附件区囊性肿物,不除外输卵管系膜囊肿.术中见右输卵管系膜囊肿5.0cm×5.0cm,子宫及左附件未见异常.病理报告:右输卵管系膜浆液性囊性纤维腺瘤,局灶细胞生长活跃.
作者:姜红霞;李越;刘雨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MRI能敏感地反映骨髓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变化,但存在灵敏性高、特异性差的问题,而MR功能成像在骨髓病变的定性及疗效判定等方面具有优势.现就不同MR技术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吴旭;孙明华;马常英;赵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上尿路梗阻是小儿泌尿系统常见的一组疾病,主要依靠影像检查,MSCTU是一种无创伤检查,操作简便,能可靠地显示泌尿系统立体结构的方法,是螺旋CT容积扫描与IVP有机的结合[1,2],在小儿上尿路梗阻疾病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现搜集2007年1月~2008年12月间在我院行MSCTU检查的35例上尿路梗阻的患儿资料,所有病例经手术或临床诊断明确梗阻原因,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后评价MSCTU在小儿上尿路梗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玲;胥丽;张蓓;武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测量不同程度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关节软骨的T2弛豫时间并比较其差异性,评价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在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signa 3.0T磁共振扫描系统T2-mapping成像测量OA组(n=78) 和正常组(n=32)膝关节股骨内侧髁、外侧髁,胫骨内侧髁、外侧髁4处软骨的T2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轻度OA组、重度OA组平均T2值分别为(38.36±2.45)ms、(49.28±4.24)ms、(53.12±5.36)ms,病例组与对照组关节软骨表面T2值有差异且具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OA组和重度OA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mapping成像可以发现没有形态学改变的关节软骨内组织成分的变化,对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和监测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金永;赵斌;于台飞;马艳红;曹金凤;高飞;郝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显示腰椎小关节三维立体结构,确定其正常形态.方法:对60例正常人腰椎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诸节段小关节分别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重组.结果:腰1/2~腰4/5节段小关节突面男性为椭圆形,女性为椭圆形或长方形,关节面均为曲面.腰5/骶1节段小关节突面男女趋于圆形或正方形,关节面为直面.结论:VRT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腰椎小关节突的三维解剖学形态,其形态多种多样,但有其标准形态.
作者:郑冬;吴继功;刘军华;陈宁;赵亮;费军;张朝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14例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特征性体位性头痛;特征性MRI表现为7(7/8)例显示硬脑膜增厚,8(8/8)例显示窦汇扩张(后下缘后凸呈弧形),7(7/8)例显示双侧硬脑膜弥漫性对称性均匀性强化,10(10/14)例 MRM示脊膜憩室、囊肿、脑脊液漏.结论: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多样,体位性头痛是其特征性症状;头颅MRI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MRM可较为明确的显示脑脊液漏的部位;MRI检查在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作者:杨卫;王化敏;高强;邵丹;程若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复杂性肛瘘的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48例可疑复杂性肛瘘患者,行盆腔MR平扫检查,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FSE-T1WI、T2WI、T2WI抑脂及STIR扫描,矢状面STIR及T2WI扫描,冠状面STIR及T2WI抑脂扫描.分析肛瘘的MRI表现,评价瘘管与内外括约肌的关系及复杂性肛瘘的分型,比较内、外口的显示率,将诊断结果与手术进行对照.结果:瘘管于T1WI表现为条状略低信号,T2WI、T2WI抑脂及STIR序列呈明显高信号,以抑脂像病灶显示佳.MR诊断与手术比较符合率分别为:肛瘘(或脓肿)96.9%,内口82.4%,外口100%,分型86.7%.结论:MRI是复杂性肛瘘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静;储成凤;黄海青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Dandy-Walker综合征(DWS)的临床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对6例经MRI诊断为DWS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主要表现为小脑蚓部缺如,小脑半球部分发育不全伴分离、移位;第四脑室囊状扩大与后颅窝囊腔相通;后颅窝扩张伴有横窦、窦汇和小脑幕上移;常伴有幕上不同程度梗阻性脑积水及其他颅内畸形.结论:DW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是诊断DWS的理想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邹建勋;李旭丹;陈旭高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CT和MR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临床、CT和MR资料.结果:10例甲状旁腺腺瘤,6例起源于下甲状旁腺,3例起源于上甲状旁腺,均位于气管食管旁沟内,1例起源于异位甲状旁腺.肿瘤大径为1.0~4.0cm,平均2.8cm.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的结节或肿块影,6例CT表现为等密度,4例MR表现为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等信号或高信号.8例轻至中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6例强化均匀,4例强化不均匀.7例有全身广泛性骨质疏松,其中3例合并棕色瘤.结论:CT和MR易于检出甲状旁腺腺瘤,可准确显示其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对多数腺瘤作出定性诊断,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连生;李恒国;王霞;董洋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