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贻洪;柳澄;雷剑;王肇平;田云生;曾宇来;和风领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较少见的乳腺良性病变,在病变的某个阶段于扩张的导管周围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故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其临床表现多样,部分病例与乳腺癌鉴别困难.整理我院2005 年5月~2009年1月诊治并取得病理的乳腺导管扩张症23例,分析其临床及超声表现,旨在探讨其声像图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作者:许振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由于眼眶骨性结构复杂、骨质细薄、重叠,使得X线平片及常规CT不易准确显示病变,因此眶骨骨折极易漏诊或误诊.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为眶骨骨折的诊治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就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MPR, CPR和VRT对眶骨骨折的诊断、术前评价、术后评估进行综述.
作者:张峰峰;毕万利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64MDCT对61例LCHD行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T血管造影成像,其中21例患者于两周内行冠脉造影(SCA)检查,对其MDCT表现与常规、动态心电图和SC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64MDCT冠脉成像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其特异性为81.82%,阳性预测值为89.09%,阴性预测值为93.10%,敏感性为96.08%,P<0.01,Kappa检验分析MDCT冠脉成像与SCA符合率较高.结论:64MDCT是无创性、早期诊断隐匿性冠心病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为隐匿性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可靠、翔实的冠脉病变诊断信息.
作者:崔艳玲;王广志;周茂义;李丽新;赵兴圣;邵伟光;岳奎涛;张东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在脑结构和功能层面揭示抑郁症患者存在的脑组织异常,并对治疗效果起到评估作用.本文简述了磁共振成像特别是DTI与BOLD-fMRI技术在评价抑郁症疗效应用上的研究近展.
作者:秦玲娣;周滟;许建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肠梗阻时如急需了解梗阻患者肠道的梗阻原因、病变部位及功能状态时,可选用76%泛影葡胺胃肠道造影,此种方法既能显示肠梗阻的原因、梗阻部位,同时也能观察到患者胃肠道功能状态,现将我院2002年~2008年诊治的26例肠梗阻患者泛影葡胺造影影像表现作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提高梗阻原因及梗阻部位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马俊;王元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7年8月~2008年12月的137份,常规脑血管造影的DSA片.结果:本组病例SCA重复变异发生率右侧为4.4%,左侧为5.8%,双侧重复变异为0.7%.小脑上动脉起源于大脑后动脉发生率右侧为2.2%,左侧为1.5%,双侧为0.7%.小脑上动脉提前分岔发生率右侧为1.5%,双侧为0.7%.结论:DSA了解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指导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神经外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陆忠烈;赵宏伟;尤锦;顾文江;张宏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累及肺、肝脏时的CT表现.方法:应用螺旋CT扫描观察3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肺及肝脏动静脉瘘表现.结果:3例患者肺内均发现肺动静脉瘘,其中1例同时合并肝内动脉-门脉瘘.结论: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瘘影像特征-供血动脉、动脉瘤瘘及引流静脉;肝内受累表现为肝动脉、静脉及门脉迂曲扩张、肝内动脉静脉瘘,而且CT是首选的非侵袭性影像方法.
作者:徐万峰;刘玖琴;李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导向下经皮肾穿刺硬化治疗肾囊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经MSCT或MRI诊断的91例107个肾囊肿在MSCT导向下经皮穿刺抽吸、冲洗后注入无水乙醇(99.7%),注入量为抽出囊液量的25%~30%.须多次抽吸冲洗,直至抽出液清亮.术后螺旋CT跟踪随访1年,评价其疗效.结果:本组107个囊肿穿刺成功率100%,其中71个囊肿在治疗后消失,34个囊肿较治疗前缩小,2个囊肿未见改变.治疗有效率98.1%.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MSCT引导下经皮肾穿刺硬化治疗肾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武玉坤;王玉国;李洪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孕妇女, 27岁.孕1产0.停经4个月来我站进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所见:宫腔内可探及一胎儿声像图,脊柱排列规整,反复扫查未探及胎儿颅骨环强回声,胎儿肩部以上仅可见1.8cm×1.4cm中等不均质回声,类似脑组织(图1).三维成像胎儿头面部呈杂乱回声(图2),胎儿活动频繁,胎手不断抓挠头部,胎心搏动规律,胎心率158次/min ,AC 8.0cm, FL 1.7cm,胎盘位于子宫后壁,成熟度0级,羊水大深度5.8cm.
作者:夏运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MRI对结核性脊髓脊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结核性脊髓脊膜炎增强前后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21例MRI平扫均可见脊膜受累,主要表现为脊膜不规则增厚,蛛网膜下腔狭窄或闭塞、分隔样改变、囊肿形成,神经根增厚;增强扫描表现为增厚的脊膜呈线状、斑块状、结节状和环状强化.本组21例中脊髓肿胀17例,脊髓空洞6例,髓内结核瘤5例.结论: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结核性脊髓脊膜炎的病变部位和累及范围,可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影像学参考.
作者:李红;何宝明;全昌斌;乔远罡;苏家贵;田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ER-fMRI)探讨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不同认知成分即编码、维持和提取的脑神经机制.方法:16名正常受试者接受了Sternberg项目认知任务(sternberg item recognition task, SIRT)的功能磁共振成像.采用低、高负荷任务.结果:编码期左侧PMA、左枕叶、左顶叶、双侧DLPFC及颞叶激活;维持期为双侧DLPFC、左侧VLPFC、双侧PMA、左顶叶、左枕叶及颞叶后部、左颞叶;提取期为辅助运动区/扣带、双PMA、左DLPFC、左VLPFC、左IPL及左颞叶.随负载增加编码期激活增加脑区为左侧PMA、枕叶及DLPFC;维持期为双侧PMA、左侧VLPFC、左IPL及左枕叶;提取期为SMA/CMA、左PMA及DLPFC.结论:不同的WM认知成分具有不同的功能脑区,同一脑区可具有不同认知功能.
作者:杨桂芬;张权;张云亭;朱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髋部一过性骨质疏松(TOH)的MRI表现及其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有髋部疼痛症状的TOH患者MRI资料.男6例,女1例.年龄31~53岁,平均41岁.女性患者患病时不在妊娠期内.髋部行T1、T2WI、T2-STIR扫描.结果:病变均为单侧.病变部位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压脂图像呈明显高信号.异常信号区可累及股骨头、股骨颈、股骨干上段,关节积液见于4个髋关节.结论:掌握TOH的MRI的特殊征象,有利于鉴别TOH 与AVN.
作者:孙钢;姜庆军;刘训伟;林长领;彭兆辉;郁冰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患者 3岁.发现右侧阴囊肿大6天来诊.查体: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右侧阴囊略肿大,呈卵圆形,触诊:有轻微触痛,囊性感明显,无压痛,局部阴囊颜色略有青紫,叩诊呈浊音,透光试验(+),睾丸可扪及,大小正常,双侧对称.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怀疑睾丸鞘膜积液建议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采用Acuson-Sequoia 512,探头频率10MHz.
作者:郑敏;王静;高岩;闫军;朱芳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应用DTI研究双侧视放射白质纤维束的异常,探讨前视路病变对双侧视放射结构的影响.方法:青光眼、垂体瘤及正常对照组各16例行DTI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的FA均值.对测量结果,应用SPSS13.0两样本-t检验统计分别分析患者组双侧视放射FA值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青光眼组及垂体瘤组左、右侧视放射FA值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结论:前视路受损患者双侧视放射的白质纤维束受到损害,为进一步了解其神经病理学机制及评估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宋修峰;陈英敏;朱月莉;张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对不同期相脑梗死的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脑梗死患者按发病就诊时间分为超急性期(8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22例)和慢性期(14例)4组,对每例进行MRI的T1-FLAIR、FSE-T2WI、T2-FLAIR、DWI序列扫描检查及ADC图像重建,分别测量病灶中心和病灶对称点正常脑组织的信号强度,计算出两者的信号差作为本序列对病灶显示的对比度,并对在各序列图像上的信号差进行对比,对急性期患者在各序列图像上同一层面所显示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灶,DWI序列的信号差(对比度)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0.05);亚急性期的病灶,T2-FLAIR的信号差低于DWI的病灶(P<0.05), T2WI、DWI中病灶信号差类同(P>0.05),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对于慢性期的病灶,T2WI序列的病灶信号差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0.05);对于急性期的相同层面,T2WI、T2-FLAIR、DWI显示的病灶面积类同,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P>0.05).结论:DWI能对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的脑梗死病灶做出明确诊断,并对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序列.
作者:刘强;秦昕东;韩景娟;纪志英;李荣华;苑晶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肺部并发症的X线表现,以期提高对HFMD的认识.方法:搜集我院2008年5月~2009年3月住院确诊为HFMD的患儿46例,对其临床及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HFMD临床主要特征是持续发热,口腔、手足掌面及肛周多发性疱疹.胸部X线表现:肺纹理增强7例(15.2%),支气管肺炎或肺炎30例(65.2%),肺水肿4例(8.7%),正常5例(10.9%).肺部病变的特点是出现早,变化迅速,发病后2~4天达到高峰,绝大多数患儿肺部病变在1周左右吸收消散,肺部改变与临床表现基本一致.结论:HFMD的胸部X线表现可以反映病情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桑玲;武谦;张海波;徐霖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随着心导管器械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心脏介入治疗医师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心脏介入治疗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其创伤小、适应的疾病种类多、治疗效果好,多数情况下已经成为患者的优先选择[1].但由于心包的弹力有限,一旦出现导致心包积血达150ml的并发症即可限制血液回流心脏和心脏跳动,引起循环衰竭.近年来,我院共收治12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溶栓及/或介入治疗后半月到3月内出现慢性心包填塞的患者,救护效果满意.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纪宏斌;韩玉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导引下注射rAd-p53治疗兔脑VX2瘤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治疗组(B组)两组, A、B组各为6只,全麻下通过颅骨钻孔种植瘤块的方法建立VX2移植性脑瘤模型.脑瘤生长至直径平均约0.5cm时,在磁共振导引下穿刺肿瘤并分别靶向注射0.5ml无菌生理盐水(A组)和0.5ml rAd-p53(B组),随后各组分别在术后1天、3天、5天行MRI扫描后每组处死2只,行病理学及免疫荧光检查.结果:12只兔全部有脑瘤生长,且肿瘤大小较一致,形态规则, MR扫描呈T1WI略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钆喷替酸葡甲胺0.1mmol/kg体重)呈明显较均匀强化,肿瘤大直径0.5~0.7cm,和病理学表现相一致,能够满足介入治疗的需要.所有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和rAd-p53的介入操作均成功进行,术后1、3、5天病理学及MRI均未观察到明显差异,但在免疫荧光上,B组P53蛋白表达及凋亡均明显强于A组.结论:MRI导引下脑瘤注射rAd-p53治疗方法可行,能提高P53蛋白表达率及肿瘤凋亡率.
作者:谢国华;刘永波;李成利;武乐斌;张传臣;柳明;吕玉波;李雷;包守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肘关节是人体较为复杂的关节,肘部的急慢性损伤性病变在临床上是常见病.磁共振成像因其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度,能较好地显示肘关节骨及软组织的解剖结构,对肘关节损伤的病变能提供较客观的诊断依据,本文对成年人肘关节正常解剖及损伤病变的MR成像作一综述.
作者:邱忠华;孙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结扎兔颈总静脉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家兔24只,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2只)先结扎一侧颈总静脉,24h后再结扎另一侧颈总静脉;B组(12只)则同时结扎双侧颈总静脉.磁共振血流灌注成像(PWI)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EXCITE 3.0T成像仪,于结扎颈静脉前和结扎后0.5h、6h、24h分别做脑血流灌注成像.同时进行脑部普通MR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TOF法血管成像和动态增强血管成像(DCE-MRA),观察脑组织信号改变和颅颈部血管血流情况,2例加做了颈部血管PC法血流速度测定.结果:单侧颈静脉结扎和双侧颈静脉结扎后,MSD、TTM、NEI和MTE各参数均值均较对照值增大,以0.5h和6h时间点变化明显,差别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单侧结扎基础上再行双侧颈静脉结扎时NEI的变化则不再显著.单侧颈静脉结扎和双侧颈静脉结扎的组间比较,在结扎后0.5h MSD和NEI出现了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但在6h和24h时间点,两组间各参数差别无显著意义.以各测量时间点为依据进行分组,用F检验法对原始数据做组间的两两比较,其统计结果与配对资料的t检验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在使用相同设备、相同检查方法的前提下,磁共振血流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同一个体不同时间,或一群个体不同时间的脑血流灌注变化.脑静脉回流受阻主要引起脑的血流灌注时间延长和过度灌注状态,在家兔这种高灌注状态一般在24h后即可通过代偿机制自行恢复.
作者:刘奉立;丛振杰;于本霞;于国平;董建军;高波;宋喜顺;邹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