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脑上动脉解剖变异的DSA研究

陆忠烈;赵宏伟;尤锦;顾文江;张宏远

关键词:小脑上动脉, 变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摘要: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7年8月~2008年12月的137份,常规脑血管造影的DSA片.结果:本组病例SCA重复变异发生率右侧为4.4%,左侧为5.8%,双侧重复变异为0.7%.小脑上动脉起源于大脑后动脉发生率右侧为2.2%,左侧为1.5%,双侧为0.7%.小脑上动脉提前分岔发生率右侧为1.5%,双侧为0.7%.结论:DSA了解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指导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神经外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肠梗阻泛影葡胺消化道造影的X线诊断

    肠梗阻时如急需了解梗阻患者肠道的梗阻原因、病变部位及功能状态时,可选用76%泛影葡胺胃肠道造影,此种方法既能显示肠梗阻的原因、梗阻部位,同时也能观察到患者胃肠道功能状态,现将我院2002年~2008年诊治的26例肠梗阻患者泛影葡胺造影影像表现作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提高梗阻原因及梗阻部位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马俊;王元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阴腹联合彩色多普勒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阴腹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异位妊娠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29例临床疑似异位妊娠患者行阴腹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其声像图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29例中术前超声检出486例,诊断符合率达91.87%,误诊43例.结论:阴腹联合彩色多普勒的检查方法,提高了早期异位妊娠的确诊率.

    作者:王俊兰;马新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造影的效果研究. 方法:同时期216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前瞻性对照,经桡动脉组106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组)110例,对比观察其成功率、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及对比剂用量等.结果:两组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差异无显著性,经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稍低于经股动脉组(95.4% vs 100%,P<0.05),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经股动脉组(3.0% vs 8.2%,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炜;韩志华;葛恒;赵子周;程杰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颌骨造釉细胞瘤的影像及病理对比分析

    造釉细胞瘤是常见的牙源性囊性肿瘤,国内已有较多报道,本文着重讨论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以加强对本病的系统认识.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以探讨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

    作者:董杰;陈业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磁共振导引靶向注射rAd-p53治疗兔VX2脑瘤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导引下注射rAd-p53治疗兔脑VX2瘤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治疗组(B组)两组, A、B组各为6只,全麻下通过颅骨钻孔种植瘤块的方法建立VX2移植性脑瘤模型.脑瘤生长至直径平均约0.5cm时,在磁共振导引下穿刺肿瘤并分别靶向注射0.5ml无菌生理盐水(A组)和0.5ml rAd-p53(B组),随后各组分别在术后1天、3天、5天行MRI扫描后每组处死2只,行病理学及免疫荧光检查.结果:12只兔全部有脑瘤生长,且肿瘤大小较一致,形态规则, MR扫描呈T1WI略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钆喷替酸葡甲胺0.1mmol/kg体重)呈明显较均匀强化,肿瘤大直径0.5~0.7cm,和病理学表现相一致,能够满足介入治疗的需要.所有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和rAd-p53的介入操作均成功进行,术后1、3、5天病理学及MRI均未观察到明显差异,但在免疫荧光上,B组P53蛋白表达及凋亡均明显强于A组.结论:MRI导引下脑瘤注射rAd-p53治疗方法可行,能提高P53蛋白表达率及肿瘤凋亡率.

    作者:谢国华;刘永波;李成利;武乐斌;张传臣;柳明;吕玉波;李雷;包守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良、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良、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共59个椎体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其中血管瘤2例2个椎体、椎体恶性肿瘤35例57个椎体.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在X线定位下,将不透X线骨水泥(在骨水泥甲基丙烯酸树脂多聚体PMMA粉剂中加入2ml对比剂以透视显影)按粉剂与液体为3:2比例混合调制成糊状,用1ml注射器匀速缓慢注入病变椎体.结果: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后.27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6例明显缓解;2例有所缓解;随访12个月,无复发迹象.本组没有发生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良、恶性肿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姚炳乾;陈爱国;周祝谦;毕泗长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胎儿露脑畸形1例

    孕妇女, 27岁.孕1产0.停经4个月来我站进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所见:宫腔内可探及一胎儿声像图,脊柱排列规整,反复扫查未探及胎儿颅骨环强回声,胎儿肩部以上仅可见1.8cm×1.4cm中等不均质回声,类似脑组织(图1).三维成像胎儿头面部呈杂乱回声(图2),胎儿活动频繁,胎手不断抓挠头部,胎心搏动规律,胎心率158次/min ,AC 8.0cm, FL 1.7cm,胎盘位于子宫后壁,成熟度0级,羊水大深度5.8cm.

    作者:夏运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浅谈介入治疗与老年患者体语沟通的技巧

    为了与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从而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方法:我们随机抽取100例我所行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运用了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有效的体语沟通技巧.结果:使老年患者体会到了关爱、尊重和理解,消除了他们的自卑、恐惧、孤独和无价值感等心理,迅速拉近了护患距离.结论:非语言沟通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又跨越了语言不通的障碍,在与老年患者交流和沟通中更具有其临床意义,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

    作者:谭艳榕;夏冰;张秀菊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胃间质瘤的CT诊断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一种独立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1~3],术前CT定性诊断困难,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对其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对1997年1月~2006年4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ST的临床及CT征象作一分析,以期提高该肿瘤的认识.

    作者:许守利;林祥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肝炎后肝硬化脑波谱改变与肝脏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脑波谱改变与肝脏MRI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49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进行脑化学位移成像及肝脏MRI检查,测量脑内各代谢物的峰下面积,并以Cr为参照计算各代谢物峰下面积相对于Cr的比值.对肝脏MRI图像进行观察和测量,并评定肝脏分数,分析脑代谢物变化与肝脏MRI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mI及Cho的峰下面积及mI/Cr、Cho/Cr与肝脏分数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48,-0.783,-0.942,-0.718,P<0.01),Glx6峰下面积及Glx6/Cr与肝脏分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3,0.886,P<0.01).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脑内某些代谢物的变化与肝脏MRI改变之间关系密切.

    作者:李振芝;王振福;王晓华;吴伟;王黎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磁共振成像在常见脑肿瘤边缘研究中的进展

    综述磁共振成像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包括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分析及血氧水平依赖的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在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膜瘤边缘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徐容;缪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DWI及ADC图在脑梗死不同期相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对不同期相脑梗死的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脑梗死患者按发病就诊时间分为超急性期(8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22例)和慢性期(14例)4组,对每例进行MRI的T1-FLAIR、FSE-T2WI、T2-FLAIR、DWI序列扫描检查及ADC图像重建,分别测量病灶中心和病灶对称点正常脑组织的信号强度,计算出两者的信号差作为本序列对病灶显示的对比度,并对在各序列图像上的信号差进行对比,对急性期患者在各序列图像上同一层面所显示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灶,DWI序列的信号差(对比度)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0.05);亚急性期的病灶,T2-FLAIR的信号差低于DWI的病灶(P<0.05), T2WI、DWI中病灶信号差类同(P>0.05),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对于慢性期的病灶,T2WI序列的病灶信号差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0.05);对于急性期的相同层面,T2WI、T2-FLAIR、DWI显示的病灶面积类同,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P>0.05).结论:DWI能对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的脑梗死病灶做出明确诊断,并对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序列.

    作者:刘强;秦昕东;韩景娟;纪志英;李荣华;苑晶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特殊肺动静脉畸形1例

    患者女,6岁.因反复咳嗽、活动后气促、紫绀5年入院,入院前5年反复咳嗽,呈阵发性干咳,活动后气促,口唇、四肢稍紫绀.影像学表现:X线全胸片示右上肺内带近纵隔旁可见斑片状、条索状密度增高影,边缘较模糊,X线诊断:①右上肺结核;②肺内或纵隔占位性病变待排,建议CT进一步检查.

    作者:李鸿汀;黄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脑星形细胞肿瘤1H-MRS代谢物含量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肿瘤1H-MRS代谢物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iemens Sonata 1.5T超导型MR成像系统对41例脑星形细胞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扫描及MRS检查,低级别组18例,高级别组23例.对其中28例进行了MVD的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磁共振波谱学检查采用4通道正交头部专用线圈3D-CSI序列扫描,比较分析不同级别间Cho/Cr、Cho/NAA和Lac/Cr等代谢物含量情况.结果:星形细胞瘤高低级别组间Cho/Cr,Cho/NAA和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级别组脑星形细胞肿瘤5例出现Lac峰,无Lip峰.高级别组21例出现Lac峰,11例出现Lip峰.Lac/Cr比值与MVD计数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结论:1H-MRS代谢物含量与MVD间有良好的相关性,磁共振波谱学检查能够为星形细胞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信息.

    作者:李传亭;魏海港;刘献庆;王家耀;刘莹;武乐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评价抑郁症疗效方面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在脑结构和功能层面揭示抑郁症患者存在的脑组织异常,并对治疗效果起到评估作用.本文简述了磁共振成像特别是DTI与BOLD-fMRI技术在评价抑郁症疗效应用上的研究近展.

    作者:秦玲娣;周滟;许建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成年人肘关节正常解剖及损伤的MR成像

    目的:肘关节是人体较为复杂的关节,肘部的急慢性损伤性病变在临床上是常见病.磁共振成像因其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度,能较好地显示肘关节骨及软组织的解剖结构,对肘关节损伤的病变能提供较客观的诊断依据,本文对成年人肘关节正常解剖及损伤病变的MR成像作一综述.

    作者:邱忠华;孙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骨折影像学诊断(附5例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为常见病,但并发脊柱骨折及假关节形成者少见.本文报告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X线平片、CT及MR表现,以期提高术前对本病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马玉;王建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血流的表现,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对68例经病理确诊患者的声像图资料,结合病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乳腺良恶性肿瘤在测量值的纵横比、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衰减、回声的类型、钙化、腋窝淋巴结、血流的分级、血流形态等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根据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彩超特点及病理进行综合分析,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秋林;刘金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螺旋CT多期扫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不同扫描技术的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扫描方法对螺旋CT多期扫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影响.方法:选择25例无急性肾功能障碍的成年患者,CT检查包括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同时在双期增强扫描之间插入一组同层动态扫描.每例按不同计算方法将所得CT清除率数据分为二组:A组将动脉期和门静脉期间的一组同层动态扫描数据计算入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 TDC)积分;B组不把该组同层动态扫描数据计算入主动脉TDC积分.作为参照,以血清Cystatin C测定GFR作为实验室对照指标.结果:采用A组计算方法所得CT清除率与血清Cystatin C测定GFR的相关性更好,两者的相关性=0.80,直线回归方程y=39.0977+0.6083x.结论: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之间增加动态扫描层数,采集更多的扫描数据绘制主动脉TDC,可以提高螺旋CT多期扫描测定GFR的准确性.

    作者:钟建国;徐亮;龚建平;钱铭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11 C-胆碱PET/CT显像在PSA升高的前列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11C-胆碱PET/CT显像在PSA升高的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鉴别诊断及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PSA升高的前列腺病变患者40例,静脉注射0.2mli/kg11C-胆碱5min后行仰卧位盆腔PET/CT显像,必要时加做全身显像.测量病变组织与对照组织的高SUV(SUVmax),并计算其比值(P/M),通过半定量法分析显像结果.结果:病理证实前列腺增生及炎症共17例, 前列腺癌23例.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P/M值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以P/M>2.14为标准,11 C-胆碱 PET/CT显像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86.96%,特异性为88.24%,阳性预测值为90.91%.PET/CT同时发现了6例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骨转移,1例肺转移.结论:对于PSA升高的前列腺病变,11C-胆碱 PET/CT显像不仅是一种鉴别良恶性的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且可以有助于准确术前分期.

    作者:李昕;王晴文;宁国庆;姚树展;李军;刘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