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容;缪飞
目的:比较不同扫描方法对螺旋CT多期扫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影响.方法:选择25例无急性肾功能障碍的成年患者,CT检查包括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同时在双期增强扫描之间插入一组同层动态扫描.每例按不同计算方法将所得CT清除率数据分为二组:A组将动脉期和门静脉期间的一组同层动态扫描数据计算入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 TDC)积分;B组不把该组同层动态扫描数据计算入主动脉TDC积分.作为参照,以血清Cystatin C测定GFR作为实验室对照指标.结果:采用A组计算方法所得CT清除率与血清Cystatin C测定GFR的相关性更好,两者的相关性=0.80,直线回归方程y=39.0977+0.6083x.结论: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之间增加动态扫描层数,采集更多的扫描数据绘制主动脉TDC,可以提高螺旋CT多期扫描测定GFR的准确性.
作者:钟建国;徐亮;龚建平;钱铭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7年8月~2008年12月的137份,常规脑血管造影的DSA片.结果:本组病例SCA重复变异发生率右侧为4.4%,左侧为5.8%,双侧重复变异为0.7%.小脑上动脉起源于大脑后动脉发生率右侧为2.2%,左侧为1.5%,双侧为0.7%.小脑上动脉提前分岔发生率右侧为1.5%,双侧为0.7%.结论:DSA了解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指导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神经外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陆忠烈;赵宏伟;尤锦;顾文江;张宏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对不同期相脑梗死的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脑梗死患者按发病就诊时间分为超急性期(8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22例)和慢性期(14例)4组,对每例进行MRI的T1-FLAIR、FSE-T2WI、T2-FLAIR、DWI序列扫描检查及ADC图像重建,分别测量病灶中心和病灶对称点正常脑组织的信号强度,计算出两者的信号差作为本序列对病灶显示的对比度,并对在各序列图像上的信号差进行对比,对急性期患者在各序列图像上同一层面所显示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灶,DWI序列的信号差(对比度)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0.05);亚急性期的病灶,T2-FLAIR的信号差低于DWI的病灶(P<0.05), T2WI、DWI中病灶信号差类同(P>0.05),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对于慢性期的病灶,T2WI序列的病灶信号差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0.05);对于急性期的相同层面,T2WI、T2-FLAIR、DWI显示的病灶面积类同,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P>0.05).结论:DWI能对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的脑梗死病灶做出明确诊断,并对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序列.
作者:刘强;秦昕东;韩景娟;纪志英;李荣华;苑晶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造釉细胞瘤是常见的牙源性囊性肿瘤,国内已有较多报道,本文着重讨论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以加强对本病的系统认识.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以探讨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
作者:董杰;陈业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导向下经皮肾穿刺硬化治疗肾囊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经MSCT或MRI诊断的91例107个肾囊肿在MSCT导向下经皮穿刺抽吸、冲洗后注入无水乙醇(99.7%),注入量为抽出囊液量的25%~30%.须多次抽吸冲洗,直至抽出液清亮.术后螺旋CT跟踪随访1年,评价其疗效.结果:本组107个囊肿穿刺成功率100%,其中71个囊肿在治疗后消失,34个囊肿较治疗前缩小,2个囊肿未见改变.治疗有效率98.1%.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MSCT引导下经皮肾穿刺硬化治疗肾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武玉坤;王玉国;李洪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64MDCT对61例LCHD行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T血管造影成像,其中21例患者于两周内行冠脉造影(SCA)检查,对其MDCT表现与常规、动态心电图和SC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64MDCT冠脉成像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其特异性为81.82%,阳性预测值为89.09%,阴性预测值为93.10%,敏感性为96.08%,P<0.01,Kappa检验分析MDCT冠脉成像与SCA符合率较高.结论:64MDCT是无创性、早期诊断隐匿性冠心病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为隐匿性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可靠、翔实的冠脉病变诊断信息.
作者:崔艳玲;王广志;周茂义;李丽新;赵兴圣;邵伟光;岳奎涛;张东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乳腺补充摄影对乳腺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8例行常规乳腺摄影显示欠佳者根据成像需要进行补充摄影,对照补充摄影与常规体位摄影对病灶的显示.结果:118例中13例行夸大位摄影,外侧病灶显示完全;9例行尾头位摄影,乳腺显示充分,其中3例显示范围扩大到胸大肌;8例行侧位摄影,病灶显示完全;25例行双倾位摄影,其中24例乳房显示充分;63例行点压位摄影,微钙化灶点压放大23例,致密型乳房内疑似病灶点压28例,腋窝点压12例,点压局部显示充分.平均经济成本增加1/10,平均受检剂量增加13%.结论:合理应用乳腺X线补充摄影可减少显示盲区,提高病灶检出率.
作者:王倩;李静;周纯武;李槐;付小伟;刘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为常见病,但并发脊柱骨折及假关节形成者少见.本文报告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X线平片、CT及MR表现,以期提高术前对本病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马玉;王建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肠梗阻时如急需了解梗阻患者肠道的梗阻原因、病变部位及功能状态时,可选用76%泛影葡胺胃肠道造影,此种方法既能显示肠梗阻的原因、梗阻部位,同时也能观察到患者胃肠道功能状态,现将我院2002年~2008年诊治的26例肠梗阻患者泛影葡胺造影影像表现作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提高梗阻原因及梗阻部位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马俊;王元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一种独立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1~3],术前CT定性诊断困难,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对其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对1997年1月~2006年4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ST的临床及CT征象作一分析,以期提高该肿瘤的认识.
作者:许守利;林祥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MRI对结核性脊髓脊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结核性脊髓脊膜炎增强前后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21例MRI平扫均可见脊膜受累,主要表现为脊膜不规则增厚,蛛网膜下腔狭窄或闭塞、分隔样改变、囊肿形成,神经根增厚;增强扫描表现为增厚的脊膜呈线状、斑块状、结节状和环状强化.本组21例中脊髓肿胀17例,脊髓空洞6例,髓内结核瘤5例.结论: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结核性脊髓脊膜炎的病变部位和累及范围,可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影像学参考.
作者:李红;何宝明;全昌斌;乔远罡;苏家贵;田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较少见的乳腺良性病变,在病变的某个阶段于扩张的导管周围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故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其临床表现多样,部分病例与乳腺癌鉴别困难.整理我院2005 年5月~2009年1月诊治并取得病理的乳腺导管扩张症23例,分析其临床及超声表现,旨在探讨其声像图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作者:许振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应用DTI研究双侧视放射白质纤维束的异常,探讨前视路病变对双侧视放射结构的影响.方法:青光眼、垂体瘤及正常对照组各16例行DTI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的FA均值.对测量结果,应用SPSS13.0两样本-t检验统计分别分析患者组双侧视放射FA值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青光眼组及垂体瘤组左、右侧视放射FA值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结论:前视路受损患者双侧视放射的白质纤维束受到损害,为进一步了解其神经病理学机制及评估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宋修峰;陈英敏;朱月莉;张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随着心导管器械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心脏介入治疗医师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心脏介入治疗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其创伤小、适应的疾病种类多、治疗效果好,多数情况下已经成为患者的优先选择[1].但由于心包的弹力有限,一旦出现导致心包积血达150ml的并发症即可限制血液回流心脏和心脏跳动,引起循环衰竭.近年来,我院共收治12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溶栓及/或介入治疗后半月到3月内出现慢性心包填塞的患者,救护效果满意.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纪宏斌;韩玉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测量颌骨牙列曲面体层摄影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X线吸收剂量,并计算当量剂量、有效剂量以及涎腺有效剂量.方法:使用仿真成年人体模测量颌骨牙列曲面体层摄影时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下颌骨表面、眼晶体、垂体、受照区皮肤、颈椎红骨髓、甲状腺、乳腺、卵巢以及睾丸等器官组织的X线吸收剂量,计算各器官组织的X线当量剂量、有效剂量以及涎腺有效剂量.结果:X线吸收剂量0μGy~730.50μGy,当量剂量0μSv~730.50μSv,有效剂量36.28μSv,涎腺有效剂量47.78μSv.结论:颌骨牙列曲面体层摄影受检者X线吸收剂量、当量剂量、有效剂量均较小,对眼晶体、甲状腺、性腺等敏感器官组织有较高安全性,从放射防护角度,使用曲面体层摄影观察上下颌牙列、牙槽骨的形态是合理的.
作者:方冬;时季成;张东升;吕亮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造影的效果研究. 方法:同时期216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前瞻性对照,经桡动脉组106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组)110例,对比观察其成功率、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及对比剂用量等.结果:两组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差异无显著性,经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稍低于经股动脉组(95.4% vs 100%,P<0.05),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经股动脉组(3.0% vs 8.2%,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炜;韩志华;葛恒;赵子周;程杰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综述磁共振成像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包括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分析及血氧水平依赖的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在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膜瘤边缘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徐容;缪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结扎兔颈总静脉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家兔24只,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2只)先结扎一侧颈总静脉,24h后再结扎另一侧颈总静脉;B组(12只)则同时结扎双侧颈总静脉.磁共振血流灌注成像(PWI)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EXCITE 3.0T成像仪,于结扎颈静脉前和结扎后0.5h、6h、24h分别做脑血流灌注成像.同时进行脑部普通MR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TOF法血管成像和动态增强血管成像(DCE-MRA),观察脑组织信号改变和颅颈部血管血流情况,2例加做了颈部血管PC法血流速度测定.结果:单侧颈静脉结扎和双侧颈静脉结扎后,MSD、TTM、NEI和MTE各参数均值均较对照值增大,以0.5h和6h时间点变化明显,差别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单侧结扎基础上再行双侧颈静脉结扎时NEI的变化则不再显著.单侧颈静脉结扎和双侧颈静脉结扎的组间比较,在结扎后0.5h MSD和NEI出现了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但在6h和24h时间点,两组间各参数差别无显著意义.以各测量时间点为依据进行分组,用F检验法对原始数据做组间的两两比较,其统计结果与配对资料的t检验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在使用相同设备、相同检查方法的前提下,磁共振血流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同一个体不同时间,或一群个体不同时间的脑血流灌注变化.脑静脉回流受阻主要引起脑的血流灌注时间延长和过度灌注状态,在家兔这种高灌注状态一般在24h后即可通过代偿机制自行恢复.
作者:刘奉立;丛振杰;于本霞;于国平;董建军;高波;宋喜顺;邹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ER-fMRI)探讨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不同认知成分即编码、维持和提取的脑神经机制.方法:16名正常受试者接受了Sternberg项目认知任务(sternberg item recognition task, SIRT)的功能磁共振成像.采用低、高负荷任务.结果:编码期左侧PMA、左枕叶、左顶叶、双侧DLPFC及颞叶激活;维持期为双侧DLPFC、左侧VLPFC、双侧PMA、左顶叶、左枕叶及颞叶后部、左颞叶;提取期为辅助运动区/扣带、双PMA、左DLPFC、左VLPFC、左IPL及左颞叶.随负载增加编码期激活增加脑区为左侧PMA、枕叶及DLPFC;维持期为双侧PMA、左侧VLPFC、左IPL及左枕叶;提取期为SMA/CMA、左PMA及DLPFC.结论:不同的WM认知成分具有不同的功能脑区,同一脑区可具有不同认知功能.
作者:杨桂芬;张权;张云亭;朱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肘关节是人体较为复杂的关节,肘部的急慢性损伤性病变在临床上是常见病.磁共振成像因其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度,能较好地显示肘关节骨及软组织的解剖结构,对肘关节损伤的病变能提供较客观的诊断依据,本文对成年人肘关节正常解剖及损伤病变的MR成像作一综述.
作者:邱忠华;孙钢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