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山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9011
  • 国内刊号:37-1426/R
  • 影响因子:1.15
  • 创刊:1990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24-134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Pж(AJ) 文摘杂志(俄),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统计源期刊
  • 临床医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11期文献
  • 64MDCT冠状动脉成像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64MDCT对61例LCHD行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T血管造影成像,其中21例患者于两周内行冠脉造影(SCA)检查,对其MDCT表现与常规、动态心电图和SC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64MDCT冠脉成像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其特异性为81.82%,阳性预测值为89.09%,阴性预测值为93.10%,敏感性为96.08%,P<0.01,Kappa检验分析MDCT冠脉成像与SCA符合率较高.结论:64MDCT是无创性、早期诊断隐匿性冠心病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为隐匿性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可靠、翔实的冠脉病变诊断信息.

    作者:崔艳玲;王广志;周茂义;李丽新;赵兴圣;邵伟光;岳奎涛;张东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累及肺、肝脏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累及肺、肝脏时的CT表现.方法:应用螺旋CT扫描观察3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肺及肝脏动静脉瘘表现.结果:3例患者肺内均发现肺动静脉瘘,其中1例同时合并肝内动脉-门脉瘘.结论: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瘘影像特征-供血动脉、动脉瘤瘘及引流静脉;肝内受累表现为肝动脉、静脉及门脉迂曲扩张、肝内动脉静脉瘘,而且CT是首选的非侵袭性影像方法.

    作者:徐万峰;刘玖琴;李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超声在孕11-13+6周筛查21-三体综合征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孕早期超声测量胎儿鼻骨和颈项透明层厚度(NT)在筛查21-三体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对在苏州市母子医疗保健中心建卡的孕11-13+6w的孕妇,随机检查3000例,重点对胎儿的颈项透明层厚度和鼻骨进行评估,并与细胞遗传学实验室确诊结果相对照.结果:除658例因体位等原因未检测出鼻骨或NT外,共成功检查出NT及鼻骨2342例.孕妇的平均年龄为26.4岁(21~42岁),大于等于35岁占总数的2%.110例NT>3.0,2例鼻骨缺失,2例被确诊为21-三体,2例为18-三体,1例为13-三体,另4例胎儿为先天性心脏畸形.在上述2342例中,只有1例正常胎儿存在鼻骨缺失,而其NT值仍然>3.0.所以单独以鼻骨缺失为标准,21-三体的检出率为50%;单独以NT增厚为标准,21-三体的检出率为1.8%,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通过NT来预测胎儿其他异常方面,其敏感性为64.3%,特异性为95.7%,阳性预测值8.2%,阴性预测值为99.8%,准确性为95.5%,较之鼻骨缺失,有更大的临床意义.结论:鼻骨缺失对诊断21-三体的敏感性要高于NT检查;但是,用NT增厚来预测胎儿其他方面畸形,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认为:鼻骨检测和NT测量相结合,对胎儿21-三体及其他畸形的筛查更有意义.

    作者:梁青;邓学东;孙玲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11 C-胆碱PET/CT显像在PSA升高的前列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11C-胆碱PET/CT显像在PSA升高的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鉴别诊断及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PSA升高的前列腺病变患者40例,静脉注射0.2mli/kg11C-胆碱5min后行仰卧位盆腔PET/CT显像,必要时加做全身显像.测量病变组织与对照组织的高SUV(SUVmax),并计算其比值(P/M),通过半定量法分析显像结果.结果:病理证实前列腺增生及炎症共17例, 前列腺癌23例.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P/M值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以P/M>2.14为标准,11 C-胆碱 PET/CT显像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86.96%,特异性为88.24%,阳性预测值为90.91%.PET/CT同时发现了6例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骨转移,1例肺转移.结论:对于PSA升高的前列腺病变,11C-胆碱 PET/CT显像不仅是一种鉴别良恶性的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且可以有助于准确术前分期.

    作者:李昕;王晴文;宁国庆;姚树展;李军;刘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浅谈介入治疗与老年患者体语沟通的技巧

    为了与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从而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方法:我们随机抽取100例我所行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运用了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有效的体语沟通技巧.结果:使老年患者体会到了关爱、尊重和理解,消除了他们的自卑、恐惧、孤独和无价值感等心理,迅速拉近了护患距离.结论:非语言沟通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又跨越了语言不通的障碍,在与老年患者交流和沟通中更具有其临床意义,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

    作者:谭艳榕;夏冰;张秀菊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DWI及ADC图在脑梗死不同期相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对不同期相脑梗死的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脑梗死患者按发病就诊时间分为超急性期(8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22例)和慢性期(14例)4组,对每例进行MRI的T1-FLAIR、FSE-T2WI、T2-FLAIR、DWI序列扫描检查及ADC图像重建,分别测量病灶中心和病灶对称点正常脑组织的信号强度,计算出两者的信号差作为本序列对病灶显示的对比度,并对在各序列图像上的信号差进行对比,对急性期患者在各序列图像上同一层面所显示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灶,DWI序列的信号差(对比度)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0.05);亚急性期的病灶,T2-FLAIR的信号差低于DWI的病灶(P<0.05), T2WI、DWI中病灶信号差类同(P>0.05),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对于慢性期的病灶,T2WI序列的病灶信号差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0.05);对于急性期的相同层面,T2WI、T2-FLAIR、DWI显示的病灶面积类同,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P>0.05).结论:DWI能对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的脑梗死病灶做出明确诊断,并对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序列.

    作者:刘强;秦昕东;韩景娟;纪志英;李荣华;苑晶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前视觉通路病变患者双侧视放射的DTI研究

    目的:应用DTI研究双侧视放射白质纤维束的异常,探讨前视路病变对双侧视放射结构的影响.方法:青光眼、垂体瘤及正常对照组各16例行DTI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的FA均值.对测量结果,应用SPSS13.0两样本-t检验统计分别分析患者组双侧视放射FA值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青光眼组及垂体瘤组左、右侧视放射FA值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结论:前视路受损患者双侧视放射的白质纤维束受到损害,为进一步了解其神经病理学机制及评估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宋修峰;陈英敏;朱月莉;张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造影的效果研究. 方法:同时期216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前瞻性对照,经桡动脉组106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组)110例,对比观察其成功率、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及对比剂用量等.结果:两组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差异无显著性,经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稍低于经股动脉组(95.4% vs 100%,P<0.05),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经股动脉组(3.0% vs 8.2%,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炜;韩志华;葛恒;赵子周;程杰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良、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良、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共59个椎体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其中血管瘤2例2个椎体、椎体恶性肿瘤35例57个椎体.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在X线定位下,将不透X线骨水泥(在骨水泥甲基丙烯酸树脂多聚体PMMA粉剂中加入2ml对比剂以透视显影)按粉剂与液体为3:2比例混合调制成糊状,用1ml注射器匀速缓慢注入病变椎体.结果: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后.27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6例明显缓解;2例有所缓解;随访12个月,无复发迹象.本组没有发生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良、恶性肿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姚炳乾;陈爱国;周祝谦;毕泗长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脑星形细胞肿瘤1H-MRS代谢物含量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肿瘤1H-MRS代谢物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iemens Sonata 1.5T超导型MR成像系统对41例脑星形细胞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扫描及MRS检查,低级别组18例,高级别组23例.对其中28例进行了MVD的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磁共振波谱学检查采用4通道正交头部专用线圈3D-CSI序列扫描,比较分析不同级别间Cho/Cr、Cho/NAA和Lac/Cr等代谢物含量情况.结果:星形细胞瘤高低级别组间Cho/Cr,Cho/NAA和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级别组脑星形细胞肿瘤5例出现Lac峰,无Lip峰.高级别组21例出现Lac峰,11例出现Lip峰.Lac/Cr比值与MVD计数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结论:1H-MRS代谢物含量与MVD间有良好的相关性,磁共振波谱学检查能够为星形细胞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信息.

    作者:李传亭;魏海港;刘献庆;王家耀;刘莹;武乐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小脑上动脉解剖变异的DSA研究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7年8月~2008年12月的137份,常规脑血管造影的DSA片.结果:本组病例SCA重复变异发生率右侧为4.4%,左侧为5.8%,双侧重复变异为0.7%.小脑上动脉起源于大脑后动脉发生率右侧为2.2%,左侧为1.5%,双侧为0.7%.小脑上动脉提前分岔发生率右侧为1.5%,双侧为0.7%.结论:DSA了解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指导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神经外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陆忠烈;赵宏伟;尤锦;顾文江;张宏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正常人工作记忆不同认知成分的fMRI研究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ER-fMRI)探讨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不同认知成分即编码、维持和提取的脑神经机制.方法:16名正常受试者接受了Sternberg项目认知任务(sternberg item recognition task, SIRT)的功能磁共振成像.采用低、高负荷任务.结果:编码期左侧PMA、左枕叶、左顶叶、双侧DLPFC及颞叶激活;维持期为双侧DLPFC、左侧VLPFC、双侧PMA、左顶叶、左枕叶及颞叶后部、左颞叶;提取期为辅助运动区/扣带、双PMA、左DLPFC、左VLPFC、左IPL及左颞叶.随负载增加编码期激活增加脑区为左侧PMA、枕叶及DLPFC;维持期为双侧PMA、左侧VLPFC、左IPL及左枕叶;提取期为SMA/CMA、左PMA及DLPFC.结论:不同的WM认知成分具有不同的功能脑区,同一脑区可具有不同认知功能.

    作者:杨桂芬;张权;张云亭;朱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肝炎后肝硬化脑波谱改变与肝脏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脑波谱改变与肝脏MRI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49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进行脑化学位移成像及肝脏MRI检查,测量脑内各代谢物的峰下面积,并以Cr为参照计算各代谢物峰下面积相对于Cr的比值.对肝脏MRI图像进行观察和测量,并评定肝脏分数,分析脑代谢物变化与肝脏MRI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mI及Cho的峰下面积及mI/Cr、Cho/Cr与肝脏分数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48,-0.783,-0.942,-0.718,P<0.01),Glx6峰下面积及Glx6/Cr与肝脏分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3,0.886,P<0.01).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脑内某些代谢物的变化与肝脏MRI改变之间关系密切.

    作者:李振芝;王振福;王晓华;吴伟;王黎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螺旋CT多期扫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不同扫描技术的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扫描方法对螺旋CT多期扫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影响.方法:选择25例无急性肾功能障碍的成年患者,CT检查包括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同时在双期增强扫描之间插入一组同层动态扫描.每例按不同计算方法将所得CT清除率数据分为二组:A组将动脉期和门静脉期间的一组同层动态扫描数据计算入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 TDC)积分;B组不把该组同层动态扫描数据计算入主动脉TDC积分.作为参照,以血清Cystatin C测定GFR作为实验室对照指标.结果:采用A组计算方法所得CT清除率与血清Cystatin C测定GFR的相关性更好,两者的相关性=0.80,直线回归方程y=39.0977+0.6083x.结论: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之间增加动态扫描层数,采集更多的扫描数据绘制主动脉TDC,可以提高螺旋CT多期扫描测定GFR的准确性.

    作者:钟建国;徐亮;龚建平;钱铭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颅脑损伤首次CT检查与临床表现不符的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首次 CT检查与临床不符的表现和原因,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首次CT检查阴性而临床症状较重及首次CT检查后又出现新的临床症状的37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37例复查CT出现阳性表现有迟发性血肿15例、脑挫裂伤9例、弥漫性脑肿胀8例、外伤性脑梗死3例、脑干损伤2例,可由不同原因引起.结论:首次CT检查与临床不符因素包括扫描时机、机器原因、医师诊断水平、病灶不典型等;对首次CT检查阴性而临床症状较重患者,伤后3天内是病情易发生变化时期,应及时复查C T;对首次CT检查后又出现新的临床症状,应立即复查CT了解病情.

    作者:钟贻洪;柳澄;雷剑;王肇平;田云生;曾宇来;和风领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在活体肾移植术前的综合评估价值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活体肾移植术前的综合评估价值.方法:用16层螺旋CT机对36例患者(男31例,女5例,平均年龄29.6岁)行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扫描,19例同时行延迟期扫描.结果:36例共检出72个肾脏,其中22例的双侧肾脏均为单支肾动脉供血.14例可见副肾动脉,发生率38.8%,共检出副肾动脉18支,其中左侧10支,右侧8支,10例为单侧单支副肾动脉,2例为单侧双支副肾动脉,2例为双侧副肾动脉.5例可见肾动脉过早分支,发生率13.9%.共检出肾静脉75支,双侧双支肾静脉1例,左侧双支肾静脉1例.左侧粗大的性腺静脉1例,双侧下腔静脉1例.肝右动脉源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副肝动脉1例.另外2例可见小的肾囊肿,2例有小结石.36例中有31例供体肾符合手术标准做了移植手术.31例手术病例中,1例术中发现一支细小的副肾动脉,而2名放射医师均未报告,其余术中所见与MDCT报告相符合.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一站式了解供体肾的血管结构、肾实质及输尿管,可作为肾移植供体术前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秦卫和;陈燕萍;付飞先;陈学文;黎晶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二维及三维超声鉴别诊断肝小血管瘤与小肝癌

    目的:研究二维及三维超声在肝内小血管瘤与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肝组织病理活检或增强CT/MRI检查长径<3cm的肝内小占位性病变,66例共87个病灶;其中肝小血管瘤26例33个病灶,小肝癌40例54个病灶(原发性肝癌27例27个病灶、肝转移癌13例27个病灶)患者,行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分别记录PSV、RI、VI.结果:典型的小肝癌及肝小血管瘤二维图像有特征性的改变,血流速度小肝癌高于肝小血管瘤,三维超声的血流指数原发性和转移性小肝癌均高于肝小血管瘤,但原发性和转移性小肝癌之间的血流指数无差异.结论:三维超声可以定量研究肝脏小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指数,肝小血管瘤及小肝癌的血流指数特点在协助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二维和三维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定性诊断肝内小病变.

    作者:曹军英;白晓忠;蒋苏齐;张筠;王巍;高越;于馨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良、恶性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的动态MRI检查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对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29例共33个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行MRI平扫并于注药后1min、2min、3min、5min、7min和9min时间点行动态增强检查,分别观察病变的增强程度并获取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的廓清率(Wash)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S curve),以评估良、恶性肿瘤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T-S曲线分Ⅰ~Ⅴ五种类型.良性乏脂质性肿瘤的特征曲线为Ⅰ、Ⅱ型和Ⅳ型;恶性乏脂质性肿瘤的特征曲线为Ⅲ型和Ⅴ型(P=0.000),肾上腺良性乏脂质性肿瘤的廓清率高于恶性肿瘤,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在5min延迟点诊断价值较大,Wash≥23%提示为良性肿瘤.结论: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对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王文红;白人驹;孙浩然;王夕富;李亚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阴腹联合彩色多普勒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阴腹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异位妊娠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29例临床疑似异位妊娠患者行阴腹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其声像图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29例中术前超声检出486例,诊断符合率达91.87%,误诊43例.结论:阴腹联合彩色多普勒的检查方法,提高了早期异位妊娠的确诊率.

    作者:王俊兰;马新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导向下经皮肾穿刺硬化治疗肾囊肿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导向下经皮肾穿刺硬化治疗肾囊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经MSCT或MRI诊断的91例107个肾囊肿在MSCT导向下经皮穿刺抽吸、冲洗后注入无水乙醇(99.7%),注入量为抽出囊液量的25%~30%.须多次抽吸冲洗,直至抽出液清亮.术后螺旋CT跟踪随访1年,评价其疗效.结果:本组107个囊肿穿刺成功率100%,其中71个囊肿在治疗后消失,34个囊肿较治疗前缩小,2个囊肿未见改变.治疗有效率98.1%.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MSCT引导下经皮肾穿刺硬化治疗肾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武玉坤;王玉国;李洪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乳腺X线补充摄影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乳腺补充摄影对乳腺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8例行常规乳腺摄影显示欠佳者根据成像需要进行补充摄影,对照补充摄影与常规体位摄影对病灶的显示.结果:118例中13例行夸大位摄影,外侧病灶显示完全;9例行尾头位摄影,乳腺显示充分,其中3例显示范围扩大到胸大肌;8例行侧位摄影,病灶显示完全;25例行双倾位摄影,其中24例乳房显示充分;63例行点压位摄影,微钙化灶点压放大23例,致密型乳房内疑似病灶点压28例,腋窝点压12例,点压局部显示充分.平均经济成本增加1/10,平均受检剂量增加13%.结论:合理应用乳腺X线补充摄影可减少显示盲区,提高病灶检出率.

    作者:王倩;李静;周纯武;李槐;付小伟;刘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结核性脊髓脊膜炎的MRI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RI对结核性脊髓脊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结核性脊髓脊膜炎增强前后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21例MRI平扫均可见脊膜受累,主要表现为脊膜不规则增厚,蛛网膜下腔狭窄或闭塞、分隔样改变、囊肿形成,神经根增厚;增强扫描表现为增厚的脊膜呈线状、斑块状、结节状和环状强化.本组21例中脊髓肿胀17例,脊髓空洞6例,髓内结核瘤5例.结论: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结核性脊髓脊膜炎的病变部位和累及范围,可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影像学参考.

    作者:李红;何宝明;全昌斌;乔远罡;苏家贵;田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髋部一过性骨质疏松的MRI表现及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鉴别

    目的:探讨髋部一过性骨质疏松(TOH)的MRI表现及其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有髋部疼痛症状的TOH患者MRI资料.男6例,女1例.年龄31~53岁,平均41岁.女性患者患病时不在妊娠期内.髋部行T1、T2WI、T2-STIR扫描.结果:病变均为单侧.病变部位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压脂图像呈明显高信号.异常信号区可累及股骨头、股骨颈、股骨干上段,关节积液见于4个髋关节.结论:掌握TOH的MRI的特殊征象,有利于鉴别TOH 与AVN.

    作者:孙钢;姜庆军;刘训伟;林长领;彭兆辉;郁冰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对腰椎椎弓崩解的检出率探讨

    目的:通过螺旋CT多层面重组,对腰椎椎弓崩解的检出率行容积扫描的必要性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选取临床怀疑腰椎间盘突出的600例,对椎弓崩解在容积与普通轴位两种扫描模式中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容积扫描检出椎弓崩解30例;普通轴位扫描检出1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多方位重建椎弓崩解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轴位;对疑椎间盘病变患者,在设备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行螺旋扫描,一并观察有无椎弓崩解、先天发育异常及小关节退变等.

    作者:和凤领;徐向英;徐卓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超急性脑梗死、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颅脑MRI及DTI检查.测量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及对侧镜像区的FA、DCavg值,并得到DWI图、DCavg图、FA图、彩色编码FA图及皮质脊髓束图.结果:DWI图、DCavg图、FA图及彩色编码FA图可清楚显示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病灶.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FA值分别为(0.481, 0.284)×10-4mm2/s,边缘区FA值分别为(0.473,0.306)×10-4mm2/s,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FA值与超急性脑梗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DCavg值分别为(4.207,4.924)×10-4mm2/s,边缘区DCavg值分别为(5.805,5.420)×10-4mm2/s,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与超急性脑梗死组DCavg值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白质纤维束三维重建显示皮质脊髓束为无受累、部分受累、完全受累,其临床肌力分别表现为无减退、治疗后肌力恢复或大部分恢复、无恢复.结论:DTI技术对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丁忠祥;袁建华;毛德旺;李玉梅;陈方宏;郑劼;狄幸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手足口病肺部并发症的X线表现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肺部并发症的X线表现,以期提高对HFMD的认识.方法:搜集我院2008年5月~2009年3月住院确诊为HFMD的患儿46例,对其临床及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HFMD临床主要特征是持续发热,口腔、手足掌面及肛周多发性疱疹.胸部X线表现:肺纹理增强7例(15.2%),支气管肺炎或肺炎30例(65.2%),肺水肿4例(8.7%),正常5例(10.9%).肺部病变的特点是出现早,变化迅速,发病后2~4天达到高峰,绝大多数患儿肺部病变在1周左右吸收消散,肺部改变与临床表现基本一致.结论:HFMD的胸部X线表现可以反映病情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桑玲;武谦;张海波;徐霖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曲面体层摄影受检者的X线辐射剂量研究

    目的:测量颌骨牙列曲面体层摄影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X线吸收剂量,并计算当量剂量、有效剂量以及涎腺有效剂量.方法:使用仿真成年人体模测量颌骨牙列曲面体层摄影时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下颌骨表面、眼晶体、垂体、受照区皮肤、颈椎红骨髓、甲状腺、乳腺、卵巢以及睾丸等器官组织的X线吸收剂量,计算各器官组织的X线当量剂量、有效剂量以及涎腺有效剂量.结果:X线吸收剂量0μGy~730.50μGy,当量剂量0μSv~730.50μSv,有效剂量36.28μSv,涎腺有效剂量47.78μSv.结论:颌骨牙列曲面体层摄影受检者X线吸收剂量、当量剂量、有效剂量均较小,对眼晶体、甲状腺、性腺等敏感器官组织有较高安全性,从放射防护角度,使用曲面体层摄影观察上下颌牙列、牙槽骨的形态是合理的.

    作者:方冬;时季成;张东升;吕亮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血流的表现,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对68例经病理确诊患者的声像图资料,结合病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乳腺良恶性肿瘤在测量值的纵横比、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衰减、回声的类型、钙化、腋窝淋巴结、血流的分级、血流形态等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根据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彩超特点及病理进行综合分析,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秋林;刘金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三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拟诊为肝癌的56例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46例不论肿瘤大小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后进行病灶延迟扫描.10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56例中37例为巨块型,10例为结节型,10例为弥漫型.46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9%、98%、92%、98%.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作者:崔书安;张小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胎儿露脑畸形1例

    孕妇女, 27岁.孕1产0.停经4个月来我站进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所见:宫腔内可探及一胎儿声像图,脊柱排列规整,反复扫查未探及胎儿颅骨环强回声,胎儿肩部以上仅可见1.8cm×1.4cm中等不均质回声,类似脑组织(图1).三维成像胎儿头面部呈杂乱回声(图2),胎儿活动频繁,胎手不断抓挠头部,胎心搏动规律,胎心率158次/min ,AC 8.0cm, FL 1.7cm,胎盘位于子宫后壁,成熟度0级,羊水大深度5.8cm.

    作者:夏运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幼儿睾丸鞘膜积液并阴囊结石症超声表现1例

    患者 3岁.发现右侧阴囊肿大6天来诊.查体: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右侧阴囊略肿大,呈卵圆形,触诊:有轻微触痛,囊性感明显,无压痛,局部阴囊颜色略有青紫,叩诊呈浊音,透光试验(+),睾丸可扪及,大小正常,双侧对称.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怀疑睾丸鞘膜积液建议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采用Acuson-Sequoia 512,探头频率10MHz.

    作者:郑敏;王静;高岩;闫军;朱芳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特殊肺动静脉畸形1例

    患者女,6岁.因反复咳嗽、活动后气促、紫绀5年入院,入院前5年反复咳嗽,呈阵发性干咳,活动后气促,口唇、四肢稍紫绀.影像学表现:X线全胸片示右上肺内带近纵隔旁可见斑片状、条索状密度增高影,边缘较模糊,X线诊断:①右上肺结核;②肺内或纵隔占位性病变待排,建议CT进一步检查.

    作者:李鸿汀;黄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多关节夏科关节并多发假关节1例

    患者女,35岁.因双肘关节、双膝关节畸形、活动异常而就诊.患者自8岁以来逐渐出现双肘及双膝关节变形,20岁时曾有左大腿及左前臂外伤史,因无疼痛而未就诊.查体:患者身高145cm,蹒跚步态,双肘关节及双膝关节肿胀、畸形,活动异常,痛温觉消失,左肘关节下部及左膝关节上部可见反常活动.

    作者:石冬;刘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胃间质瘤的CT诊断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一种独立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1~3],术前CT定性诊断困难,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对其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对1997年1月~2006年4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ST的临床及CT征象作一分析,以期提高该肿瘤的认识.

    作者:许守利;林祥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肠梗阻泛影葡胺消化道造影的X线诊断

    肠梗阻时如急需了解梗阻患者肠道的梗阻原因、病变部位及功能状态时,可选用76%泛影葡胺胃肠道造影,此种方法既能显示肠梗阻的原因、梗阻部位,同时也能观察到患者胃肠道功能状态,现将我院2002年~2008年诊治的26例肠梗阻患者泛影葡胺造影影像表现作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提高梗阻原因及梗阻部位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马俊;王元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心肌梗死溶栓或介入治疗后慢性心包填塞引流术的护理体会

    随着心导管器械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心脏介入治疗医师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心脏介入治疗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其创伤小、适应的疾病种类多、治疗效果好,多数情况下已经成为患者的优先选择[1].但由于心包的弹力有限,一旦出现导致心包积血达150ml的并发症即可限制血液回流心脏和心脏跳动,引起循环衰竭.近年来,我院共收治12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溶栓及/或介入治疗后半月到3月内出现慢性心包填塞的患者,救护效果满意.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纪宏斌;韩玉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颌骨造釉细胞瘤的影像及病理对比分析

    造釉细胞瘤是常见的牙源性囊性肿瘤,国内已有较多报道,本文着重讨论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以加强对本病的系统认识.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以探讨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

    作者:董杰;陈业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及超声诊断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较少见的乳腺良性病变,在病变的某个阶段于扩张的导管周围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故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其临床表现多样,部分病例与乳腺癌鉴别困难.整理我院2005 年5月~2009年1月诊治并取得病理的乳腺导管扩张症23例,分析其临床及超声表现,旨在探讨其声像图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作者:许振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骨折影像学诊断(附5例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为常见病,但并发脊柱骨折及假关节形成者少见.本文报告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X线平片、CT及MR表现,以期提高术前对本病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马玉;王建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评价抑郁症疗效方面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在脑结构和功能层面揭示抑郁症患者存在的脑组织异常,并对治疗效果起到评估作用.本文简述了磁共振成像特别是DTI与BOLD-fMRI技术在评价抑郁症疗效应用上的研究近展.

    作者:秦玲娣;周滟;许建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成年人肘关节正常解剖及损伤的MR成像

    目的:肘关节是人体较为复杂的关节,肘部的急慢性损伤性病变在临床上是常见病.磁共振成像因其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度,能较好地显示肘关节骨及软组织的解剖结构,对肘关节损伤的病变能提供较客观的诊断依据,本文对成年人肘关节正常解剖及损伤病变的MR成像作一综述.

    作者:邱忠华;孙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眶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由于眼眶骨性结构复杂、骨质细薄、重叠,使得X线平片及常规CT不易准确显示病变,因此眶骨骨折极易漏诊或误诊.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为眶骨骨折的诊治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就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MPR, CPR和VRT对眶骨骨折的诊断、术前评价、术后评估进行综述.

    作者:张峰峰;毕万利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磁共振成像在常见脑肿瘤边缘研究中的进展

    综述磁共振成像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包括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分析及血氧水平依赖的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在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膜瘤边缘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徐容;缪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磁共振导引靶向注射rAd-p53治疗兔VX2脑瘤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导引下注射rAd-p53治疗兔脑VX2瘤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治疗组(B组)两组, A、B组各为6只,全麻下通过颅骨钻孔种植瘤块的方法建立VX2移植性脑瘤模型.脑瘤生长至直径平均约0.5cm时,在磁共振导引下穿刺肿瘤并分别靶向注射0.5ml无菌生理盐水(A组)和0.5ml rAd-p53(B组),随后各组分别在术后1天、3天、5天行MRI扫描后每组处死2只,行病理学及免疫荧光检查.结果:12只兔全部有脑瘤生长,且肿瘤大小较一致,形态规则, MR扫描呈T1WI略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钆喷替酸葡甲胺0.1mmol/kg体重)呈明显较均匀强化,肿瘤大直径0.5~0.7cm,和病理学表现相一致,能够满足介入治疗的需要.所有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和rAd-p53的介入操作均成功进行,术后1、3、5天病理学及MRI均未观察到明显差异,但在免疫荧光上,B组P53蛋白表达及凋亡均明显强于A组.结论:MRI导引下脑瘤注射rAd-p53治疗方法可行,能提高P53蛋白表达率及肿瘤凋亡率.

    作者:谢国华;刘永波;李成利;武乐斌;张传臣;柳明;吕玉波;李雷;包守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结扎兔颈静脉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目的:探讨结扎兔颈总静脉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家兔24只,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2只)先结扎一侧颈总静脉,24h后再结扎另一侧颈总静脉;B组(12只)则同时结扎双侧颈总静脉.磁共振血流灌注成像(PWI)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EXCITE 3.0T成像仪,于结扎颈静脉前和结扎后0.5h、6h、24h分别做脑血流灌注成像.同时进行脑部普通MR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TOF法血管成像和动态增强血管成像(DCE-MRA),观察脑组织信号改变和颅颈部血管血流情况,2例加做了颈部血管PC法血流速度测定.结果:单侧颈静脉结扎和双侧颈静脉结扎后,MSD、TTM、NEI和MTE各参数均值均较对照值增大,以0.5h和6h时间点变化明显,差别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单侧结扎基础上再行双侧颈静脉结扎时NEI的变化则不再显著.单侧颈静脉结扎和双侧颈静脉结扎的组间比较,在结扎后0.5h MSD和NEI出现了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但在6h和24h时间点,两组间各参数差别无显著意义.以各测量时间点为依据进行分组,用F检验法对原始数据做组间的两两比较,其统计结果与配对资料的t检验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在使用相同设备、相同检查方法的前提下,磁共振血流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同一个体不同时间,或一群个体不同时间的脑血流灌注变化.脑静脉回流受阻主要引起脑的血流灌注时间延长和过度灌注状态,在家兔这种高灌注状态一般在24h后即可通过代偿机制自行恢复.

    作者:刘奉立;丛振杰;于本霞;于国平;董建军;高波;宋喜顺;邹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CR床边胸部摄影吸收剂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评价CR床边胸部摄影对于患者的吸收剂量.方法:68例胸部X线摄影分别采用CR病房床边胸部摄影和DR在影像科进行胸部摄影两种不同的方式拍摄.CR床边胸部摄影采用68~76kVp进行前后位摄影.DR胸部摄影采用110~140kVp后前位进行摄影.用统计学方法对其X线吸收剂量进行评价.结果:在吸收剂量方面几种方法各不相同,CR床边胸部摄影与DR胸部摄影患者的随机吸收剂量无统计学差异.CR床边胸部摄影被检者与其邻近患者之间其吸收剂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DR胸部摄影患者的随机吸收剂量低于CR床边胸部摄影.

    作者:王骏;吴元赭;赵国良;丁金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