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良、恶性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的动态MRI检查

王文红;白人驹;孙浩然;王夕富;李亚军

关键词:肾上腺乏脂质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对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29例共33个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行MRI平扫并于注药后1min、2min、3min、5min、7min和9min时间点行动态增强检查,分别观察病变的增强程度并获取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的廓清率(Wash)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S curve),以评估良、恶性肿瘤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T-S曲线分Ⅰ~Ⅴ五种类型.良性乏脂质性肿瘤的特征曲线为Ⅰ、Ⅱ型和Ⅳ型;恶性乏脂质性肿瘤的特征曲线为Ⅲ型和Ⅴ型(P=0.000),肾上腺良性乏脂质性肿瘤的廓清率高于恶性肿瘤,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在5min延迟点诊断价值较大,Wash≥23%提示为良性肿瘤.结论: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对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颅脑损伤首次CT检查与临床表现不符的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首次 CT检查与临床不符的表现和原因,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首次CT检查阴性而临床症状较重及首次CT检查后又出现新的临床症状的37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37例复查CT出现阳性表现有迟发性血肿15例、脑挫裂伤9例、弥漫性脑肿胀8例、外伤性脑梗死3例、脑干损伤2例,可由不同原因引起.结论:首次CT检查与临床不符因素包括扫描时机、机器原因、医师诊断水平、病灶不典型等;对首次CT检查阴性而临床症状较重患者,伤后3天内是病情易发生变化时期,应及时复查C T;对首次CT检查后又出现新的临床症状,应立即复查CT了解病情.

    作者:钟贻洪;柳澄;雷剑;王肇平;田云生;曾宇来;和风领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曲面体层摄影受检者的X线辐射剂量研究

    目的:测量颌骨牙列曲面体层摄影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X线吸收剂量,并计算当量剂量、有效剂量以及涎腺有效剂量.方法:使用仿真成年人体模测量颌骨牙列曲面体层摄影时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下颌骨表面、眼晶体、垂体、受照区皮肤、颈椎红骨髓、甲状腺、乳腺、卵巢以及睾丸等器官组织的X线吸收剂量,计算各器官组织的X线当量剂量、有效剂量以及涎腺有效剂量.结果:X线吸收剂量0μGy~730.50μGy,当量剂量0μSv~730.50μSv,有效剂量36.28μSv,涎腺有效剂量47.78μSv.结论:颌骨牙列曲面体层摄影受检者X线吸收剂量、当量剂量、有效剂量均较小,对眼晶体、甲状腺、性腺等敏感器官组织有较高安全性,从放射防护角度,使用曲面体层摄影观察上下颌牙列、牙槽骨的形态是合理的.

    作者:方冬;时季成;张东升;吕亮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评价抑郁症疗效方面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在脑结构和功能层面揭示抑郁症患者存在的脑组织异常,并对治疗效果起到评估作用.本文简述了磁共振成像特别是DTI与BOLD-fMRI技术在评价抑郁症疗效应用上的研究近展.

    作者:秦玲娣;周滟;许建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心肌梗死溶栓或介入治疗后慢性心包填塞引流术的护理体会

    随着心导管器械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心脏介入治疗医师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心脏介入治疗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其创伤小、适应的疾病种类多、治疗效果好,多数情况下已经成为患者的优先选择[1].但由于心包的弹力有限,一旦出现导致心包积血达150ml的并发症即可限制血液回流心脏和心脏跳动,引起循环衰竭.近年来,我院共收治12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溶栓及/或介入治疗后半月到3月内出现慢性心包填塞的患者,救护效果满意.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纪宏斌;韩玉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小脑上动脉解剖变异的DSA研究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7年8月~2008年12月的137份,常规脑血管造影的DSA片.结果:本组病例SCA重复变异发生率右侧为4.4%,左侧为5.8%,双侧重复变异为0.7%.小脑上动脉起源于大脑后动脉发生率右侧为2.2%,左侧为1.5%,双侧为0.7%.小脑上动脉提前分岔发生率右侧为1.5%,双侧为0.7%.结论:DSA了解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指导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神经外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陆忠烈;赵宏伟;尤锦;顾文江;张宏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在活体肾移植术前的综合评估价值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活体肾移植术前的综合评估价值.方法:用16层螺旋CT机对36例患者(男31例,女5例,平均年龄29.6岁)行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扫描,19例同时行延迟期扫描.结果:36例共检出72个肾脏,其中22例的双侧肾脏均为单支肾动脉供血.14例可见副肾动脉,发生率38.8%,共检出副肾动脉18支,其中左侧10支,右侧8支,10例为单侧单支副肾动脉,2例为单侧双支副肾动脉,2例为双侧副肾动脉.5例可见肾动脉过早分支,发生率13.9%.共检出肾静脉75支,双侧双支肾静脉1例,左侧双支肾静脉1例.左侧粗大的性腺静脉1例,双侧下腔静脉1例.肝右动脉源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副肝动脉1例.另外2例可见小的肾囊肿,2例有小结石.36例中有31例供体肾符合手术标准做了移植手术.31例手术病例中,1例术中发现一支细小的副肾动脉,而2名放射医师均未报告,其余术中所见与MDCT报告相符合.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一站式了解供体肾的血管结构、肾实质及输尿管,可作为肾移植供体术前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秦卫和;陈燕萍;付飞先;陈学文;黎晶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良、恶性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的动态MRI检查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对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29例共33个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行MRI平扫并于注药后1min、2min、3min、5min、7min和9min时间点行动态增强检查,分别观察病变的增强程度并获取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的廓清率(Wash)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S curve),以评估良、恶性肿瘤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T-S曲线分Ⅰ~Ⅴ五种类型.良性乏脂质性肿瘤的特征曲线为Ⅰ、Ⅱ型和Ⅳ型;恶性乏脂质性肿瘤的特征曲线为Ⅲ型和Ⅴ型(P=0.000),肾上腺良性乏脂质性肿瘤的廓清率高于恶性肿瘤,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在5min延迟点诊断价值较大,Wash≥23%提示为良性肿瘤.结论:MRI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对乏脂质性肾上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王文红;白人驹;孙浩然;王夕富;李亚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骨折影像学诊断(附5例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为常见病,但并发脊柱骨折及假关节形成者少见.本文报告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X线平片、CT及MR表现,以期提高术前对本病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马玉;王建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磁共振成像在常见脑肿瘤边缘研究中的进展

    综述磁共振成像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包括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分析及血氧水平依赖的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在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膜瘤边缘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徐容;缪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特殊肺动静脉畸形1例

    患者女,6岁.因反复咳嗽、活动后气促、紫绀5年入院,入院前5年反复咳嗽,呈阵发性干咳,活动后气促,口唇、四肢稍紫绀.影像学表现:X线全胸片示右上肺内带近纵隔旁可见斑片状、条索状密度增高影,边缘较模糊,X线诊断:①右上肺结核;②肺内或纵隔占位性病变待排,建议CT进一步检查.

    作者:李鸿汀;黄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累及肺、肝脏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累及肺、肝脏时的CT表现.方法:应用螺旋CT扫描观察3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肺及肝脏动静脉瘘表现.结果:3例患者肺内均发现肺动静脉瘘,其中1例同时合并肝内动脉-门脉瘘.结论: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瘘影像特征-供血动脉、动脉瘤瘘及引流静脉;肝内受累表现为肝动脉、静脉及门脉迂曲扩张、肝内动脉静脉瘘,而且CT是首选的非侵袭性影像方法.

    作者:徐万峰;刘玖琴;李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超声在孕11-13+6周筛查21-三体综合征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孕早期超声测量胎儿鼻骨和颈项透明层厚度(NT)在筛查21-三体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对在苏州市母子医疗保健中心建卡的孕11-13+6w的孕妇,随机检查3000例,重点对胎儿的颈项透明层厚度和鼻骨进行评估,并与细胞遗传学实验室确诊结果相对照.结果:除658例因体位等原因未检测出鼻骨或NT外,共成功检查出NT及鼻骨2342例.孕妇的平均年龄为26.4岁(21~42岁),大于等于35岁占总数的2%.110例NT>3.0,2例鼻骨缺失,2例被确诊为21-三体,2例为18-三体,1例为13-三体,另4例胎儿为先天性心脏畸形.在上述2342例中,只有1例正常胎儿存在鼻骨缺失,而其NT值仍然>3.0.所以单独以鼻骨缺失为标准,21-三体的检出率为50%;单独以NT增厚为标准,21-三体的检出率为1.8%,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通过NT来预测胎儿其他异常方面,其敏感性为64.3%,特异性为95.7%,阳性预测值8.2%,阴性预测值为99.8%,准确性为95.5%,较之鼻骨缺失,有更大的临床意义.结论:鼻骨缺失对诊断21-三体的敏感性要高于NT检查;但是,用NT增厚来预测胎儿其他方面畸形,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认为:鼻骨检测和NT测量相结合,对胎儿21-三体及其他畸形的筛查更有意义.

    作者:梁青;邓学东;孙玲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脑星形细胞肿瘤1H-MRS代谢物含量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肿瘤1H-MRS代谢物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iemens Sonata 1.5T超导型MR成像系统对41例脑星形细胞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扫描及MRS检查,低级别组18例,高级别组23例.对其中28例进行了MVD的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磁共振波谱学检查采用4通道正交头部专用线圈3D-CSI序列扫描,比较分析不同级别间Cho/Cr、Cho/NAA和Lac/Cr等代谢物含量情况.结果:星形细胞瘤高低级别组间Cho/Cr,Cho/NAA和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级别组脑星形细胞肿瘤5例出现Lac峰,无Lip峰.高级别组21例出现Lac峰,11例出现Lip峰.Lac/Cr比值与MVD计数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结论:1H-MRS代谢物含量与MVD间有良好的相关性,磁共振波谱学检查能够为星形细胞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信息.

    作者:李传亭;魏海港;刘献庆;王家耀;刘莹;武乐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髋部一过性骨质疏松的MRI表现及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鉴别

    目的:探讨髋部一过性骨质疏松(TOH)的MRI表现及其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有髋部疼痛症状的TOH患者MRI资料.男6例,女1例.年龄31~53岁,平均41岁.女性患者患病时不在妊娠期内.髋部行T1、T2WI、T2-STIR扫描.结果:病变均为单侧.病变部位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压脂图像呈明显高信号.异常信号区可累及股骨头、股骨颈、股骨干上段,关节积液见于4个髋关节.结论:掌握TOH的MRI的特殊征象,有利于鉴别TOH 与AVN.

    作者:孙钢;姜庆军;刘训伟;林长领;彭兆辉;郁冰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二维及三维超声鉴别诊断肝小血管瘤与小肝癌

    目的:研究二维及三维超声在肝内小血管瘤与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肝组织病理活检或增强CT/MRI检查长径<3cm的肝内小占位性病变,66例共87个病灶;其中肝小血管瘤26例33个病灶,小肝癌40例54个病灶(原发性肝癌27例27个病灶、肝转移癌13例27个病灶)患者,行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分别记录PSV、RI、VI.结果:典型的小肝癌及肝小血管瘤二维图像有特征性的改变,血流速度小肝癌高于肝小血管瘤,三维超声的血流指数原发性和转移性小肝癌均高于肝小血管瘤,但原发性和转移性小肝癌之间的血流指数无差异.结论:三维超声可以定量研究肝脏小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指数,肝小血管瘤及小肝癌的血流指数特点在协助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二维和三维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定性诊断肝内小病变.

    作者:曹军英;白晓忠;蒋苏齐;张筠;王巍;高越;于馨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CR床边胸部摄影吸收剂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评价CR床边胸部摄影对于患者的吸收剂量.方法:68例胸部X线摄影分别采用CR病房床边胸部摄影和DR在影像科进行胸部摄影两种不同的方式拍摄.CR床边胸部摄影采用68~76kVp进行前后位摄影.DR胸部摄影采用110~140kVp后前位进行摄影.用统计学方法对其X线吸收剂量进行评价.结果:在吸收剂量方面几种方法各不相同,CR床边胸部摄影与DR胸部摄影患者的随机吸收剂量无统计学差异.CR床边胸部摄影被检者与其邻近患者之间其吸收剂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DR胸部摄影患者的随机吸收剂量低于CR床边胸部摄影.

    作者:王骏;吴元赭;赵国良;丁金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11 C-胆碱PET/CT显像在PSA升高的前列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11C-胆碱PET/CT显像在PSA升高的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鉴别诊断及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PSA升高的前列腺病变患者40例,静脉注射0.2mli/kg11C-胆碱5min后行仰卧位盆腔PET/CT显像,必要时加做全身显像.测量病变组织与对照组织的高SUV(SUVmax),并计算其比值(P/M),通过半定量法分析显像结果.结果:病理证实前列腺增生及炎症共17例, 前列腺癌23例.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P/M值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以P/M>2.14为标准,11 C-胆碱 PET/CT显像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86.96%,特异性为88.24%,阳性预测值为90.91%.PET/CT同时发现了6例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骨转移,1例肺转移.结论:对于PSA升高的前列腺病变,11C-胆碱 PET/CT显像不仅是一种鉴别良恶性的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且可以有助于准确术前分期.

    作者:李昕;王晴文;宁国庆;姚树展;李军;刘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造影的效果研究. 方法:同时期216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前瞻性对照,经桡动脉组106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组)110例,对比观察其成功率、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及对比剂用量等.结果:两组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差异无显著性,经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稍低于经股动脉组(95.4% vs 100%,P<0.05),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经股动脉组(3.0% vs 8.2%,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炜;韩志华;葛恒;赵子周;程杰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乳腺X线补充摄影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乳腺补充摄影对乳腺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8例行常规乳腺摄影显示欠佳者根据成像需要进行补充摄影,对照补充摄影与常规体位摄影对病灶的显示.结果:118例中13例行夸大位摄影,外侧病灶显示完全;9例行尾头位摄影,乳腺显示充分,其中3例显示范围扩大到胸大肌;8例行侧位摄影,病灶显示完全;25例行双倾位摄影,其中24例乳房显示充分;63例行点压位摄影,微钙化灶点压放大23例,致密型乳房内疑似病灶点压28例,腋窝点压12例,点压局部显示充分.平均经济成本增加1/10,平均受检剂量增加13%.结论:合理应用乳腺X线补充摄影可减少显示盲区,提高病灶检出率.

    作者:王倩;李静;周纯武;李槐;付小伟;刘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结扎兔颈静脉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目的:探讨结扎兔颈总静脉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家兔24只,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2只)先结扎一侧颈总静脉,24h后再结扎另一侧颈总静脉;B组(12只)则同时结扎双侧颈总静脉.磁共振血流灌注成像(PWI)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EXCITE 3.0T成像仪,于结扎颈静脉前和结扎后0.5h、6h、24h分别做脑血流灌注成像.同时进行脑部普通MR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TOF法血管成像和动态增强血管成像(DCE-MRA),观察脑组织信号改变和颅颈部血管血流情况,2例加做了颈部血管PC法血流速度测定.结果:单侧颈静脉结扎和双侧颈静脉结扎后,MSD、TTM、NEI和MTE各参数均值均较对照值增大,以0.5h和6h时间点变化明显,差别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单侧结扎基础上再行双侧颈静脉结扎时NEI的变化则不再显著.单侧颈静脉结扎和双侧颈静脉结扎的组间比较,在结扎后0.5h MSD和NEI出现了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但在6h和24h时间点,两组间各参数差别无显著意义.以各测量时间点为依据进行分组,用F检验法对原始数据做组间的两两比较,其统计结果与配对资料的t检验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在使用相同设备、相同检查方法的前提下,磁共振血流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同一个体不同时间,或一群个体不同时间的脑血流灌注变化.脑静脉回流受阻主要引起脑的血流灌注时间延长和过度灌注状态,在家兔这种高灌注状态一般在24h后即可通过代偿机制自行恢复.

    作者:刘奉立;丛振杰;于本霞;于国平;董建军;高波;宋喜顺;邹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