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卫和;陈燕萍;付飞先;陈学文;黎晶
由于眼眶骨性结构复杂、骨质细薄、重叠,使得X线平片及常规CT不易准确显示病变,因此眶骨骨折极易漏诊或误诊.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为眶骨骨折的诊治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就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MPR, CPR和VRT对眶骨骨折的诊断、术前评价、术后评估进行综述.
作者:张峰峰;毕万利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肺部并发症的X线表现,以期提高对HFMD的认识.方法:搜集我院2008年5月~2009年3月住院确诊为HFMD的患儿46例,对其临床及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HFMD临床主要特征是持续发热,口腔、手足掌面及肛周多发性疱疹.胸部X线表现:肺纹理增强7例(15.2%),支气管肺炎或肺炎30例(65.2%),肺水肿4例(8.7%),正常5例(10.9%).肺部病变的特点是出现早,变化迅速,发病后2~4天达到高峰,绝大多数患儿肺部病变在1周左右吸收消散,肺部改变与临床表现基本一致.结论:HFMD的胸部X线表现可以反映病情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桑玲;武谦;张海波;徐霖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肠梗阻时如急需了解梗阻患者肠道的梗阻原因、病变部位及功能状态时,可选用76%泛影葡胺胃肠道造影,此种方法既能显示肠梗阻的原因、梗阻部位,同时也能观察到患者胃肠道功能状态,现将我院2002年~2008年诊治的26例肠梗阻患者泛影葡胺造影影像表现作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提高梗阻原因及梗阻部位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马俊;王元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首次 CT检查与临床不符的表现和原因,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首次CT检查阴性而临床症状较重及首次CT检查后又出现新的临床症状的37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37例复查CT出现阳性表现有迟发性血肿15例、脑挫裂伤9例、弥漫性脑肿胀8例、外伤性脑梗死3例、脑干损伤2例,可由不同原因引起.结论:首次CT检查与临床不符因素包括扫描时机、机器原因、医师诊断水平、病灶不典型等;对首次CT检查阴性而临床症状较重患者,伤后3天内是病情易发生变化时期,应及时复查C T;对首次CT检查后又出现新的临床症状,应立即复查CT了解病情.
作者:钟贻洪;柳澄;雷剑;王肇平;田云生;曾宇来;和风领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拟诊为肝癌的56例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46例不论肿瘤大小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后进行病灶延迟扫描.10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56例中37例为巨块型,10例为结节型,10例为弥漫型.46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9%、98%、92%、98%.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作者:崔书安;张小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孕早期超声测量胎儿鼻骨和颈项透明层厚度(NT)在筛查21-三体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对在苏州市母子医疗保健中心建卡的孕11-13+6w的孕妇,随机检查3000例,重点对胎儿的颈项透明层厚度和鼻骨进行评估,并与细胞遗传学实验室确诊结果相对照.结果:除658例因体位等原因未检测出鼻骨或NT外,共成功检查出NT及鼻骨2342例.孕妇的平均年龄为26.4岁(21~42岁),大于等于35岁占总数的2%.110例NT>3.0,2例鼻骨缺失,2例被确诊为21-三体,2例为18-三体,1例为13-三体,另4例胎儿为先天性心脏畸形.在上述2342例中,只有1例正常胎儿存在鼻骨缺失,而其NT值仍然>3.0.所以单独以鼻骨缺失为标准,21-三体的检出率为50%;单独以NT增厚为标准,21-三体的检出率为1.8%,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通过NT来预测胎儿其他异常方面,其敏感性为64.3%,特异性为95.7%,阳性预测值8.2%,阴性预测值为99.8%,准确性为95.5%,较之鼻骨缺失,有更大的临床意义.结论:鼻骨缺失对诊断21-三体的敏感性要高于NT检查;但是,用NT增厚来预测胎儿其他方面畸形,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认为:鼻骨检测和NT测量相结合,对胎儿21-三体及其他畸形的筛查更有意义.
作者:梁青;邓学东;孙玲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对不同期相脑梗死的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脑梗死患者按发病就诊时间分为超急性期(8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22例)和慢性期(14例)4组,对每例进行MRI的T1-FLAIR、FSE-T2WI、T2-FLAIR、DWI序列扫描检查及ADC图像重建,分别测量病灶中心和病灶对称点正常脑组织的信号强度,计算出两者的信号差作为本序列对病灶显示的对比度,并对在各序列图像上的信号差进行对比,对急性期患者在各序列图像上同一层面所显示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灶,DWI序列的信号差(对比度)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0.05);亚急性期的病灶,T2-FLAIR的信号差低于DWI的病灶(P<0.05), T2WI、DWI中病灶信号差类同(P>0.05),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对于慢性期的病灶,T2WI序列的病灶信号差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0.05);对于急性期的相同层面,T2WI、T2-FLAIR、DWI显示的病灶面积类同,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P>0.05).结论:DWI能对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的脑梗死病灶做出明确诊断,并对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序列.
作者:刘强;秦昕东;韩景娟;纪志英;李荣华;苑晶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阴腹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异位妊娠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29例临床疑似异位妊娠患者行阴腹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其声像图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29例中术前超声检出486例,诊断符合率达91.87%,误诊43例.结论:阴腹联合彩色多普勒的检查方法,提高了早期异位妊娠的确诊率.
作者:王俊兰;马新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评价CR床边胸部摄影对于患者的吸收剂量.方法:68例胸部X线摄影分别采用CR病房床边胸部摄影和DR在影像科进行胸部摄影两种不同的方式拍摄.CR床边胸部摄影采用68~76kVp进行前后位摄影.DR胸部摄影采用110~140kVp后前位进行摄影.用统计学方法对其X线吸收剂量进行评价.结果:在吸收剂量方面几种方法各不相同,CR床边胸部摄影与DR胸部摄影患者的随机吸收剂量无统计学差异.CR床边胸部摄影被检者与其邻近患者之间其吸收剂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DR胸部摄影患者的随机吸收剂量低于CR床边胸部摄影.
作者:王骏;吴元赭;赵国良;丁金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不同扫描方法对螺旋CT多期扫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影响.方法:选择25例无急性肾功能障碍的成年患者,CT检查包括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同时在双期增强扫描之间插入一组同层动态扫描.每例按不同计算方法将所得CT清除率数据分为二组:A组将动脉期和门静脉期间的一组同层动态扫描数据计算入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 TDC)积分;B组不把该组同层动态扫描数据计算入主动脉TDC积分.作为参照,以血清Cystatin C测定GFR作为实验室对照指标.结果:采用A组计算方法所得CT清除率与血清Cystatin C测定GFR的相关性更好,两者的相关性=0.80,直线回归方程y=39.0977+0.6083x.结论: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之间增加动态扫描层数,采集更多的扫描数据绘制主动脉TDC,可以提高螺旋CT多期扫描测定GFR的准确性.
作者:钟建国;徐亮;龚建平;钱铭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累及肺、肝脏时的CT表现.方法:应用螺旋CT扫描观察3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肺及肝脏动静脉瘘表现.结果:3例患者肺内均发现肺动静脉瘘,其中1例同时合并肝内动脉-门脉瘘.结论: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瘘影像特征-供血动脉、动脉瘤瘘及引流静脉;肝内受累表现为肝动脉、静脉及门脉迂曲扩张、肝内动脉静脉瘘,而且CT是首选的非侵袭性影像方法.
作者:徐万峰;刘玖琴;李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造影的效果研究. 方法:同时期216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前瞻性对照,经桡动脉组106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组)110例,对比观察其成功率、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及对比剂用量等.结果:两组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差异无显著性,经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稍低于经股动脉组(95.4% vs 100%,P<0.05),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经股动脉组(3.0% vs 8.2%,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炜;韩志华;葛恒;赵子周;程杰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导向下经皮肾穿刺硬化治疗肾囊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经MSCT或MRI诊断的91例107个肾囊肿在MSCT导向下经皮穿刺抽吸、冲洗后注入无水乙醇(99.7%),注入量为抽出囊液量的25%~30%.须多次抽吸冲洗,直至抽出液清亮.术后螺旋CT跟踪随访1年,评价其疗效.结果:本组107个囊肿穿刺成功率100%,其中71个囊肿在治疗后消失,34个囊肿较治疗前缩小,2个囊肿未见改变.治疗有效率98.1%.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MSCT引导下经皮肾穿刺硬化治疗肾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武玉坤;王玉国;李洪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肿瘤1H-MRS代谢物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iemens Sonata 1.5T超导型MR成像系统对41例脑星形细胞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扫描及MRS检查,低级别组18例,高级别组23例.对其中28例进行了MVD的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磁共振波谱学检查采用4通道正交头部专用线圈3D-CSI序列扫描,比较分析不同级别间Cho/Cr、Cho/NAA和Lac/Cr等代谢物含量情况.结果:星形细胞瘤高低级别组间Cho/Cr,Cho/NAA和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级别组脑星形细胞肿瘤5例出现Lac峰,无Lip峰.高级别组21例出现Lac峰,11例出现Lip峰.Lac/Cr比值与MVD计数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结论:1H-MRS代谢物含量与MVD间有良好的相关性,磁共振波谱学检查能够为星形细胞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信息.
作者:李传亭;魏海港;刘献庆;王家耀;刘莹;武乐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随着心导管器械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心脏介入治疗医师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心脏介入治疗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其创伤小、适应的疾病种类多、治疗效果好,多数情况下已经成为患者的优先选择[1].但由于心包的弹力有限,一旦出现导致心包积血达150ml的并发症即可限制血液回流心脏和心脏跳动,引起循环衰竭.近年来,我院共收治12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溶栓及/或介入治疗后半月到3月内出现慢性心包填塞的患者,救护效果满意.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纪宏斌;韩玉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脑波谱改变与肝脏MRI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49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进行脑化学位移成像及肝脏MRI检查,测量脑内各代谢物的峰下面积,并以Cr为参照计算各代谢物峰下面积相对于Cr的比值.对肝脏MRI图像进行观察和测量,并评定肝脏分数,分析脑代谢物变化与肝脏MRI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mI及Cho的峰下面积及mI/Cr、Cho/Cr与肝脏分数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48,-0.783,-0.942,-0.718,P<0.01),Glx6峰下面积及Glx6/Cr与肝脏分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3,0.886,P<0.01).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脑内某些代谢物的变化与肝脏MRI改变之间关系密切.
作者:李振芝;王振福;王晓华;吴伟;王黎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患者女,35岁.因双肘关节、双膝关节畸形、活动异常而就诊.患者自8岁以来逐渐出现双肘及双膝关节变形,20岁时曾有左大腿及左前臂外伤史,因无疼痛而未就诊.查体:患者身高145cm,蹒跚步态,双肘关节及双膝关节肿胀、畸形,活动异常,痛温觉消失,左肘关节下部及左膝关节上部可见反常活动.
作者:石冬;刘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64MDCT对61例LCHD行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T血管造影成像,其中21例患者于两周内行冠脉造影(SCA)检查,对其MDCT表现与常规、动态心电图和SC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64MDCT冠脉成像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其特异性为81.82%,阳性预测值为89.09%,阴性预测值为93.10%,敏感性为96.08%,P<0.01,Kappa检验分析MDCT冠脉成像与SCA符合率较高.结论:64MDCT是无创性、早期诊断隐匿性冠心病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为隐匿性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可靠、翔实的冠脉病变诊断信息.
作者:崔艳玲;王广志;周茂义;李丽新;赵兴圣;邵伟光;岳奎涛;张东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患者女,6岁.因反复咳嗽、活动后气促、紫绀5年入院,入院前5年反复咳嗽,呈阵发性干咳,活动后气促,口唇、四肢稍紫绀.影像学表现:X线全胸片示右上肺内带近纵隔旁可见斑片状、条索状密度增高影,边缘较模糊,X线诊断:①右上肺结核;②肺内或纵隔占位性病变待排,建议CT进一步检查.
作者:李鸿汀;黄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二维及三维超声在肝内小血管瘤与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肝组织病理活检或增强CT/MRI检查长径<3cm的肝内小占位性病变,66例共87个病灶;其中肝小血管瘤26例33个病灶,小肝癌40例54个病灶(原发性肝癌27例27个病灶、肝转移癌13例27个病灶)患者,行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分别记录PSV、RI、VI.结果:典型的小肝癌及肝小血管瘤二维图像有特征性的改变,血流速度小肝癌高于肝小血管瘤,三维超声的血流指数原发性和转移性小肝癌均高于肝小血管瘤,但原发性和转移性小肝癌之间的血流指数无差异.结论:三维超声可以定量研究肝脏小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指数,肝小血管瘤及小肝癌的血流指数特点在协助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二维和三维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定性诊断肝内小病变.
作者:曹军英;白晓忠;蒋苏齐;张筠;王巍;高越;于馨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