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张玉江;王相权
肝肿是一种常见的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疾病,起病急,肝脏广泛受损,此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70%.
作者:任伶;赵树娥;刘广业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患者的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MRI可详细了解脊髓圆锥的位置、终丝、椎管内外脂肪瘤、脊髓脊膜以及脊柱等的各种病理变化.本组可见直接征象脊髓圆锥低位(40/40)、终丝粗大紧张(40/40)、脊髓及马尾粘连(40/40),间接征象腰骶管发育不良(35/40)、脊髓缺血性改变(6/40)、腰骶角增大(22/40)及脊髓空洞(12/40),另可见部分并发征象背部皮毛窦(17/40)、脊髓脊膜膨出(22/40)、椎管内脂肪瘤(28/40)、椎管内囊肿(7/40)、脊柱侧弯畸形(5/40)、椎体畸形(10/40)、脊柱裂(26/40)及脊髓纵裂(1/40).结论:MRI是脊髓栓系综合征有效的检查方法,能为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和手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水兴;梁长虹;黄飚;刘红军;刘春玲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男性,50岁. 主诉:胸闷、喘息伴呼吸困难1年余,加重3月.3年前体检,肺CT平扫提示:肺间质纤维化,呈蜂窝样改变,当时患者无咳嗽,咳痰,无发热、畏寒,无盗汗、胸痛、喘息等症,未行任何治疗.
作者:秦德宝;王国华;曲洪尚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低场磁共振的佳检查方法.方法:在76例77个膝关节MRI检查中,冠状面图像的第一定位线是在横断面图像上内、外侧髁后缘连线的平行线;第二定位线是在矢状面图像上以胫骨髁间隆起的上缘为中心做股骨-胫骨长轴的平行线.矢状面图像的第一定位线是在冠状面图像上内、外侧半月板中心连线的垂线向外上内下倾斜,第二定位线是在横断面上内、外侧髁后缘连线的垂线向内前外后倾斜.结果:冠状面显示半月板、侧副韧带佳,矢状面显示半月板、交叉韧带佳,矢状面第一定位线平均倾斜角度(±s)为6.9°±1.3°,第二定位线倾斜角度平均为5.8°±1.4°.结论:在做膝关节MRI检查时,矢状面扫描双定位线的角度和方向要做适当调整,以便清晰显示前交叉韧带.
作者:孟广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照分析药物性肺损害的CT表现与病理改变,探讨CT尤其是HRCT对本病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明确的13例药物性肺损害的肺部CT或HRCT表现,确认临床用药史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本组男9例,女4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59.1岁.结果:本组药物性肺损害CT表现为间质性肺炎3例、间质性纤维化4例、嗜酸性粒细胞肺炎1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2例、肺梗死1例、急性肺水肿1例、过敏性肺炎1例.结论:①药物性肺损害的影像表现是非特异性的;②CT尤其是HRCT可以清楚的显示肺损害的病理改变,并能追踪观察病变的发展变化,对临床制定或修改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提示或指导意义.
作者:MING Lu-min;明路民;闫呈新;于富华;陈松果;于台飞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56例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骶髂关节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的髂骨侧,表现为关节软骨钙化、关节面毛糙、骨性关节面下多发小囊状骨质吸收、破坏伴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骶髂关节间隙狭窄、消失、关节骨性融合及骶髂韧带钙化等.结论:多层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应礼;徐益明;崔秋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大脑中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47例患者的50个大脑中动脉瘤纳入本研究,全部患者行16层螺旋CTA检查.CTA技术扫描和重建参数:120kV、250mAs、准直0.75mm、重建层厚0.75mm和间隔0.4mm.运用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神经放射医师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动脉瘤与周围颅骨及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结果:有22个动脉瘤基本上根据CTA的结果行外科夹闭,术中依据CTA提供的信息顺利找到动脉瘤,并成功夹闭了这些动脉瘤,术中所见与CTA所提供的图像非常吻合.另外28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疗,CTA图像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载瘤动脉和瘤颈体比,辅助确定投射角度和是否需要支架植入.结论:16层螺旋CTA在大脑中动脉瘤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大脑中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并在指导其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祁;陈文华;邢伟;彭亚;邱建国;张敏 刊期: 2008年第11期
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内占位性病变的病理定性诊断鉴别诊断是目前有效的方法之一,临床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
作者:许彪;陈刚;韦璐;蓝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男性,28岁.因头部多发肿物入院检查.查体:头颅大小及形态正常,前额及颅顶部可触及多个肿物,质坚硬,不能活动,大者约3.0cm×2.4cm大小.
作者:胡海宏;杨东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结肠癌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结肠癌性肠梗阻的CT表现,并与临床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MSCT对引起梗阻的肿瘤定位、定性准确率分别为100%、97%,对其TNM分期的准确率为 69.7%、78.8%、100%,对其浆膜外侵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8%、33.3%,对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9%、75%.结论:MSCT对引起肠梗阻的结肠癌的定位、定性准确性高,对结肠癌TNM分期判断准确性高,对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阿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女,42岁. 患者近10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血压升高,高可达165/120mmHg.发作时伴有头晕恶心,一直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作者:商观锋;刘玉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资料,并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9例中4例为单发,5例多发,共有15个病灶,幕上13例,幕下2例,其中位于脑室旁深部白质的病灶7个,占46.6%,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4个,占26.6%,位于小脑部2个,占13.3%.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瘤周多为轻中度水肿.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团块状、结节状均匀强化;MR平扫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密集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及水分少,核大,染色质颗粒粗,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未见明显的出血及坏死,亦未见钙化.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纤维结构较丰富,此种病理组织学特点决定了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CT、MRI表现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黄斌;黄永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或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细支气管肺泡癌25例,男性15,女性10例,年龄从39~74岁,平均55岁.均行螺旋CT检查,其中HRCT检查7例,增强扫描15例,根据临床、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孤立结节型14例,结节中心距胸膜均小于3.1cm,病灶直径为1.4~3.5cm,CT表现有边缘光滑2例,呈分叶征6例,短毛刺征5例,胸膜凹陷征11例,含气支气管征6例,空泡征12例;炎症型或实变型5例,病变呈多个肺段或肺叶的炎症样实变,见支气管气相4例,以及蜂房状含气腔3例;弥漫结节型6例,弥漫分布粟粒状与结节状致密影,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表现复杂,需结合临床及多种影像检查结果,认真细致地综合分析,才能提高本病的诊断符合率.
作者:徐忠飞;谭恺;张燕;徐祖良;汪国余;陈再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胸膜及肺周部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胸膜及肺周部位病变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进行细胞学及组织学检查初步诊断,并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结果:本组21例患者,其中30例获得了足够的敏感的细胞及组织学资料,穿刺成功率96.8%(30/31),诊断符合率100%,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胸膜及肺周部位病变的诊断准确性高,尤其对常规方法诊断困难的部分疾病诊断价值较大.
作者:郑春梅;黄雪兰;王薇;卢晓潇;曹霞;杨欣;潘宁;张大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肺栓塞(pulmonary emblism,PE)是一种常见的心肺疾病,其病因、诱因及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及漏诊,且病死率较高,早期正确诊断是临床上十分重要的问题.
作者:潘江峰;张浩;李惠民;叶小卫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螺旋CT MPR重建技术在诊断茎突综合征(SP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似茎突综合征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并通过MPR法及VRT或SSD法重建并测量其长度及角度,利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茎突长度>30mm者54侧(56.2%),茎突向内偏斜角>25°者42侧(43.8%),向前偏斜角>25°者35侧(36.4%),茎突舌骨韧带骨化9侧.结论:茎突过长、角度异常及茎突舌骨韧带骨化是诊断SPS的重要依据,螺旋CT MPR重建可为诊断SPS首选的辅助检查.
作者:林达;邱乾德;许加俊;余捷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定量CT肺功能对肺大泡减容术前及术后的肺功能评估.方法:18例肺大泡病例进行CT定位下肺大泡减容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6个月行CT扫描,利用CT肺功能定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数据并得出相应CT肺功能参数值:CT值、像素指数(PI,分为-1024~-980,-980~-910,-910~-800,-800~-700,>-700五区)、容积,比较各组参数的差异.结果:①CT肺定量能检出介入术前肺大泡病灶的大小、数目及位置,并能顺利地用Volume软件测出欲减容的肺大泡容积;②CT肺功能术后与术前比较,肺总容积、PI-1024~-980明显减少,平均CT值、PI-910~-800明显增加(P<0.01).结论:CT定位下肺大泡减容术是治疗肺大泡的途径之一,定量CT肺功能可对肺大泡减容术前及术后的肺功能进行评估.
作者:叶彩儿;叶民;董丽卿;余苔痕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女,26岁. 妊娠26周无明显不适,来我院常规检查,孕2产0,以往曾有孕3个月不原因流产史.采用百胜MYLAB 90 彩超诊断议,凸阵探头3.5MHz,患者仰卧位,探头置腹部检查.
作者:张霞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腕管综合征(CTS)的准确性.方法:对3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44只手腕和40例无CTS志愿者的80只手腕行动态超声检查,在腕管桡尺关节、豌豆骨及钩骨水平测量正中神经的截面积及其扁平率(长径与短径之比),两组结果进行相关性的对比研究,由ROC曲线评价超声诊断腕管综合征标准值的准确性.结果:CTS患者的正中神经在腕豆骨的截面积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中神经的截面积增大对于诊断腕管综合征有预测价值.以正中神经在豌豆骨水平的截面积9.5cm2为阈值,其诊断准确性为87%,诊断敏感度为88%,诊断特异度为87.5%.结论:超声测量正中神经的截面积是诊断腕管综合征的可靠方法.
作者:吴道珠;罗洪霞;黄品同;王慧丽;杨琰;洪建军;李志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16S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37例脑血管病变行16SCTA检查,应用容积重建(VR)和大密度投影(MIP)重建,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对脑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37例中诊断出颅内动脉瘤32例,脑血管畸形5例.16SCTA的VR、MIP图像对脑血管主干及1~3级分支的显示率为100%,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对脑血管畸形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16SCTA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脑血管病变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作者:郑海军;周海军;曹勇军;罗学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