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软骨瘤1例

高慧;刘虎;张春莉

关键词:肺软骨瘤, 影像诊断
摘要:患者男,60岁.于3个月前开始上腹饱胀不适,近二十天加重伴绞痛.胃镜提示贲门腺癌而欲行手术,术前检查胸片示左下肺结节,密度均匀,无钙化,边缘较光整,诊断考虑转移.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变异的64层螺旋CT成像与诊断

    目的:总结大样本病例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发现的冠状动脉变异类型及数量,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积累冠状动脉活体形态学资料,提高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认识.方法:对694例受检者进行心脏冠脉成像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4例受检者中,44例发现4种不同类型冠状动脉变异,占总数6.34%.其中副冠状动脉33例,RCA起源于左窦2例,LCX起源于右窦7例,左冠状动脉开口异常2例.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无创观察冠状动脉解剖及变异,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对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的显示及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认识有待提高.

    作者:张滨;李英;李海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成人先天性肺内支气管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肺内支气管囊肿在CT、MRI表现上的特征.方法:3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内支气管囊肿;男25例,女12例,年龄18~63岁,平均35岁.均行X胸片,2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3例行MRI检查.结果:分布在右肺16例,左肺21例.形态以圆形为主,可以呈葫芦状、长条状或不规则形.22例囊肿含有液体,8例含气体,6例含有气液面,4例含有曲菌球,囊壁钙化7例,呈点状和弧线状.囊壁见有轻-中度强化,其中以含液囊肿较明显,囊肿周围气肿15例.结论:大部分成人先天性肺内支气管囊肿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

    作者:翟跃杰;吉金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高频超声观察原发性青光眼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眼动脉的血流参数

    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致盲性疾病.其发病率占全民的1%,40岁以上的发病率占全民的2.5%.及时发现患者眼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陆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MSCT双期扫描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18例,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8例胃间质瘤均为恶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6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2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2例.结论:MSCT是目前GST检查的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高树明;屈辉;张媛;霍志毅;李大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心率及心率变化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患者心率、心率变化对64排CT冠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86例64排CT冠脉造影的患者,在20%~80%R-R间期、间隔5%重组原始数据,分别选择冠状动脉各主干佳重建时相,评估冠脉各节段的图像质量.计算患者平均心率和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采用Person相关检验比较平均心率、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82例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5.3±12.9,心率变化为3.2±2.1,52(63.4%)例服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4.9±13.8,心率变化为2.6±1.4;30(36.6%)例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5.8±12.3,心率变化为4.6±2.1,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82例患者共有1198冠脉节段被评估,1167(97.4%)节段可用于诊断.患者平均心率与冠脉总体及RCA、LM和LAD、LCX图像质量无明显相关性(r=0.22,0.15,0.16,0.24,P=0.05).扫描期间心率变化与冠脉总体图像质量有显著相关性(r=0.75,P=0.001),与RCA、LCX、LAD和LM图像质量均有相关性(P<0.001),相关程度依次为RCA(r=0.77)、LCX(r=0.69)、LAD和LM(r=0.68).结论:在心率较快的条件下,64排CT冠脉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可显著影响冠脉图像质量,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降低心率变化幅度,从而提高冠脉图像质量.

    作者:吕国士;王炳胜;王德韧;左宏;云浩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肝胆管囊腺瘤恶变1例

    患者女,7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涨满及包块2个月,无腹痛.查体:右上腹隆起,可触及质韧包块,表面光滑,无血管杂音,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肝功能均正常.

    作者:阎学谦;张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胆囊癌肝侵犯的CT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对胆囊癌肝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CT检查,并经临床证实为胆囊癌肝侵犯的CT表现.结果:25例胆囊癌肝侵犯的病例中有21例CT作出了正确的的诊断,CT上大部分病例表现为胆囊癌肿与肝分界不清,邻近肝脏处出现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增强后不规则强化.结论:CT对胆囊癌肝浸润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钟珩;崔延安;黄海青;朱敬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的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26例急性消化道出血,经选择性血管DSA检查,并对其中14例,经导管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或栓塞治疗.结果:阳性19例,阴性7例.14例经介入治疗后,11例得到完全止血,2例止血不彻底,1例48h后再出血.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特别是小肠部位的出血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合理选择造影时机,可以提高对出血检出的阳性率;并经导管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或栓塞治疗后,止血迅速有效.

    作者:吴伟;夏惠环;程志刚;刘永生;彭芳;罗福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3.0T磁共振动态增强全身动脉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初探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全身动脉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GE signa 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7例疑有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四段法动态增强全身动脉成像.结果:17例患者均扫描成功,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血管图像,平均得分3.41分;共发现轻度狭窄或扩张76处,中度狭窄或扩张33处,重度狭窄或扩张17处,闭塞5处.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全身动脉成像技术可以进行全身动脉的一次成像,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的限制,在全身血管病变的检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翠艳;王光彬;赵斌;李慧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肺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肺癌介入治疗护理的效果.方法:通过对60例肺癌患者进行良好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有效的护理对于肺癌患者的积极效果.结果:通过及时有效的护理,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通过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对于肺癌介入治疗的患者将取得积极的效果.

    作者:荆雪虹;高力;宫树芝;王兢;魏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冠脉造影三维重建定量分析研究

    目的:以IVUS为参照,研究冠脉造影三维重建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平面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定量测量准确性的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9月~2007年3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19位患者(20处血管段)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考标准,比较冠脉三维重建和传统平面图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结果:冠脉造影三维重建诊断冠脉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和92.3%,传统造影平面图像分别为76.9%和90.9%.20处病变中窄处管腔直径/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窄处面积狭窄率在三维重建与IVUS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脉造影三维重建比传统造影平面图像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更高.

    作者:李轶;刘宏斌;荆晶;王立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组织速度成像同步测定右心室三尖瓣环速度和Tei指数评估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功能

    目的:探讨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同步测定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和Tei指数评估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右室功能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58例PAH患者和47例健康人人选本研究.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室游离壁厚度,右房、右室舒张末期面积和收缩末期面积(RAEDA,RAESA,RVEDA,RVESA)并计算右室面积变化率;获取入选者标准心尖部右室流人道长轴和四腔观TVI图像,离线分析右室4个壁三尖瓣环处组织速度曲线,测量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处收缩期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依据公式计算右室4个壁瓣环处Tei指数,取其平均值作为右室整体心肌做功指数.结果:与正常人相比,PAH患者具有更厚的右室游离壁,更大的RAEDA、RAESA、RVEDA、RVESA、Tei指数,更高的肺动脉收缩压,更低的右室面积变化率、Sa、Ea、Aa、Ea/Aa.PAH患者右室结构参数(右室游离壁厚度,RAEDA、RAESA、RVEDA、RVESA)与功能参数(Tei指数、Sa、Ea、Aa、Ea/Aa、右室面积变化率)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34~0.76,P<0.05~0.001).PAH患者Sa、Ea、Aa、Ea/Aa、右室面积变化率与Tei指数均有一定的相关性(r=0.39~0.68,P<0.05~0.001).结论:QTVI技术同步测定三尖瓣环运动指标和Tei指数可更好地评估PAH患者右室功能.

    作者:宋则周;马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的探讨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胰腺的受累情况,胰周及腹膜后间隙,特别是肾前筋膜的受累情况.结果:100例患者CT表现胰腺肿胀,胰周边界不清,结构不完整,实质内点状、小片状低密度区,胰管扩张,肾前筋膜受侵,尤其是左侧肾前筋膜.结论:CT检查对胰腺炎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通过急性胰腺炎的CT严重程度指数(CTSI)的评判,对临床的治疗及预后可提供真实而客观依据及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婉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二维应变新技术及临床应用

    应变/应交率成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定量评价心肌功能的超声技术,具有不受心脏平移和周围心肌牵拉影响的优点.二维应变能计算出组织运动的速度、应变、应变率及旋转角度等参数,且无多普勒应变率成像技术角度依赖,可为观察心肌运动、诊断心肌缺血、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

    作者:李海华;唐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双孔二尖瓣畸形

    双孔二尖瓣(DOMV)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二尖瓣畸形[1],DOMV是由于胚胎期二尖瓣瓣膜多余组织吸收不良所引起,其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本文分析了DOMV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冯艳;张松;高原;孙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超声诊断Dandy-Walker畸形1例

    孕妇30岁,孕25周.到我院行常规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宫内单胎,颅骨光环完整,脑中线居中,双顶径测约6.6cm,胎儿小脑蚓部缺失,小脑半球分离,后颅窝池显示扩张宽1.79cm,(图1)侧脑室后角宽1.03cm.

    作者:张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MRI影像分析

    目的:分析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MRI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滑膜炎,总结其MRI表现特点.结果:13例患者中弥漫型9例,局限型4例.PVNS主要表现为滑膜不规则结节状增生或弥漫性增生,增生的滑膜和结节内沉着含铁血黄素(T1WI、T2WI双低信号).关节内外结构可受侵.结论:PVNS所致的滑膜增生和含铁血黄素沉着在MRI上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和信号,对诊断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天璇;张德智;栾玲;伊欣然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脑灰质异位的CT及MRI诊断

    目的:分析脑灰质异位(HGM)的CT及MRI表现,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的分生.方法:搜集我院经临床、CT和/或MRI证实的HGM 17例,CT检查9例,MRI检合5例,CT+MRI检查3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17例中,单侧12例(左侧8例,右侧4例),其中室管膜下结节型3例,混合型桥带型5例,非室管膜下结节型4例.非室管膜下结节型均为单发,额顶叶、颞顶叶、顶枕叶及半卵圆中心各1例:双侧5例,室管膜下结节型2例,其中1例合并胼胝体发育不全;室管膜下弥漫型2例,其中1例合并四叠体池及枕大池蛛网膜囊肿;非室管膜下弥漫性1例.上述病灶位于脑白质内、侧脑室室管膜下或两省均有,呈结节、团块或条带状,在CT及MRI各序列上均与脑灰质密度或信号相同.结论:HGM在CT及MRI上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因MRI为多参数成像,在对不典型及小HGM的检出优于CT.

    作者:曾庆娟;许崇永;谢品楠;郑显秋;万必东;周胜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MRI诊断(附3例分析)

    目的:提高对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认识与诊断水平,了解盆腔脂肪增多症、腺性膀胱炎的影像特点与临床表现以及两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例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MRI、MRU及病理特点,并分析对比参考文献.结果: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MRI、MRU具有一定特点,两者常常伴随发病,同时腺性膀胱炎易演变为膀胱癌.结论:根据MRI、MRU与临床特点的综合分析,MRI能够正确诊断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由于腺性膀胱炎易演变为膀胱癌,因此,对于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密切随诊复查.

    作者:王洋;赵磊;李成利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MSCT肝脏血管成像对肝脏移植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腹腔干、门静脉及下腔静脉成像技术对肝脏移植受体血管结构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拟行肝脏移植手术的患者行增强后动脉期、门静脉期及下腔静脉期扫描.对每一例病例均行腹腔干、门静脉及下腔静脉三维重建及二维重组并与轴位图像结合分析患者血管情况.根据受体肝脏血管情况筛选出其中24例适宜手术的患者,初步拟定手术方案行肝移植手术,并在手术后与肝移植手术医师的术中探查结果相比较,探讨术前CT血管重建的准确性.结果:腹腔干成像可发现3例腹腔干狭窄,1例腹腔干动脉瘤,2例脾动脉瘤,2例肝脏主要供血动脉直径<3mm,10例肝动脉走行变异.门静脉成像发现2例肝门静脉海绵样变;12例肝门静脉栓塞,其中5例肝内门静脉栓塞,5例肝外门静脉主干栓塞(其中3例合并肠系膜上静脉栓塞);2例肝内门静脉及肝外门静脉主干均有栓塞.2例肝门静脉海绵样变及3例肝外门静脉主干及肠系膜上静脉广泛栓塞的患者因不适宜手术而未能行肝移植手术.下腔静脉成像发现2例下腔静脉癌栓,其中1例栓子接近右心房入口处,不适宜手术未能行肝移植手术;2例下腔静脉肝后段狭窄.30例中24例均成功行肝移植手术,术中所见与CT血管成像所见完全相符合.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适合用来全面准确评价拟行肝脏移植的受体的血管状态,对筛选适宜手术的病例并协助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价值.

    作者:连庆峰;刘学静;武乐斌;柳澄;闫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