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MRI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滑膜炎,总结其MRI表现特点.结果:13例患者中弥漫型9例,局限型4例.PVNS主要表现为滑膜不规则结节状增生或弥漫性增生,增生的滑膜和结节内沉着含铁血黄素(T1WI、T2WI双低信号).关节内外结构可受侵.结论:PVNS所致的滑膜增生和含铁血黄素沉着在MRI上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和信号,对诊断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天璇;张德智;栾玲;伊欣然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的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26例急性消化道出血,经选择性血管DSA检查,并对其中14例,经导管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或栓塞治疗.结果:阳性19例,阴性7例.14例经介入治疗后,11例得到完全止血,2例止血不彻底,1例48h后再出血.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特别是小肠部位的出血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合理选择造影时机,可以提高对出血检出的阳性率;并经导管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或栓塞治疗后,止血迅速有效.
作者:吴伟;夏惠环;程志刚;刘永生;彭芳;罗福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金属内支架治疗直结肠恶性梗阻及肠腔渗漏的临床意义和效果.方法:47例无手术治疗指征的直、结肠恶性梗阻和9例肠腔渗漏,在X线透视下,经肛门置入镍钦记忆合金网状支架.结果:56例患者,共植入镍钛记忆合金网状支架62枚(6例因再次梗阻二次植入支架).52例支架一次置入成功,占93%(52/56);4例经二次支架置入成功,占93%(4/56);5例因肿瘤破溃形成肠瘘,4例结肠癌手术吻合口瘘,置入覆膜支架成功封堵瘘口.所有病例支架置入后梗阻症状迅速解除,腹胀逐渐消失,可进半流质饮食,一般情况好转.生存6个月以内30%(17/56),6个月以上70%(39/56),5例已超过13个月,现仍在随访中.结论:直结肠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无手术指征的直结肠恶性梗阻和肠腔渗漏病变,首选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张希全;张晓席;邹娜;郭锋;刘绵春;丁乃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合并脑血管痉挛栓塞术后观察与护理的重要性.方法:本组36例颅内动脉合并脏血管痉挛患者入院72h内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前、术中常规罂粟硷30mg/10ml持续静脉内泵入,术后持续泵入3d,给予尼莫通抗血管痉挛.术后第2天开始实施三高疗法,术后常规腰大池引流,放出血性脑脊液.结果:本组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32例恢复良好(可恢复工作,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2例持续昏迷自动出院;2例中度致残(轻度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但生活能自理).结论:利用护理手段干预4方面中的可控因素,如平均动脉压、颅内压、中心静脉压、血流速度(血液稀释度),使其控制在预设定目标范围内可保证脑的有效灌注压,预防CVS的发生.
作者:王兢;宫淑芝;魏勤;荆雪虹;高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以IVUS为参照,研究冠脉造影三维重建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平面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定量测量准确性的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9月~2007年3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19位患者(20处血管段)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考标准,比较冠脉三维重建和传统平面图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结果:冠脉造影三维重建诊断冠脉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和92.3%,传统造影平面图像分别为76.9%和90.9%.20处病变中窄处管腔直径/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窄处面积狭窄率在三维重建与IVUS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脉造影三维重建比传统造影平面图像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更高.
作者:李轶;刘宏斌;荆晶;王立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和冠脉造影对比,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8例患者同时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有创性冠脉造影检查,依据AHA17段分段法,评价所有有效节段,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结果:冠脉造影显示阴性病例占7.1%(2例),单只病变占21.4%(6例),多支病变占71.4%(20例).按节段分析,CT检出冠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1%,94.6%,90.0和95.3%.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的冠脉造影检查对检出正常冠脉节段以及狭窄节段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作者:武靖;王屹;杜湘珂;刘建;赵鸿;綦维维;安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18例,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8例胃间质瘤均为恶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6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2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2例.结论:MSCT是目前GST检查的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高树明;屈辉;张媛;霍志毅;李大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直肠低张充气后16层螺旋CT扫描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内镜诊断或临床怀疑直肠癌的147例患者进行低张充气灌肠后用16层螺旋CT进行容积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内容包括:①肿瘤部位、大小;②平扫和增强的情况;③生长方式;④侵犯层次;⑤管周筋膜情况;⑥管周淋巴结有无肿大;⑦盆腔淋巴结肿大情况;⑧远处有无转移.结果:147例患者顺利完成低张直肠充气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肠道准备满意;直肠低张充气后16层螺旋CT扫描检查出所有直肠肿瘤样病变,敏感性是100%,准确性95.77%;147例病例的影像学分期分别是:A期26例,占17.68%(26/147);B期18例,占12%(18/147);C期64例,占43.5%(64/147);D期39例占26.5%(39/147).影像与病理Dukes分期的对比结果显示影像分期的准确性分别是:A期92%,B期94.12%,C期96.97%,D期100%.结论:低张直肠充气16层螺旋CT检查是直肠癌术前检查的较好的方法,能对直肠癌提供准确的诊断及术前分期.
作者:高德培;李鹍;封俊;丁莹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WNDOWS环境下DICOM图像的网络传输和处理.方法:利用免费开发工具DCKTK,采用VC++6.0进行二次开发,以动态链接库的形式实现DICOM图像的网络传输和处理.结果:利用DCMTK开发了3个动态链接库,利用它们编制的应用程序在WINDOWS环境下成功地实现了DICOM图像的网络传输和存储及处理.结论:利用免费开发工具进行二次开发;既能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又能减少开发中的错误,提高开发的质量.
作者:侯庆锋;王鹏程;刘吉东;薛卫京;刘伟;翟小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同步测定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和Tei指数评估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右室功能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58例PAH患者和47例健康人人选本研究.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室游离壁厚度,右房、右室舒张末期面积和收缩末期面积(RAEDA,RAESA,RVEDA,RVESA)并计算右室面积变化率;获取入选者标准心尖部右室流人道长轴和四腔观TVI图像,离线分析右室4个壁三尖瓣环处组织速度曲线,测量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处收缩期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依据公式计算右室4个壁瓣环处Tei指数,取其平均值作为右室整体心肌做功指数.结果:与正常人相比,PAH患者具有更厚的右室游离壁,更大的RAEDA、RAESA、RVEDA、RVESA、Tei指数,更高的肺动脉收缩压,更低的右室面积变化率、Sa、Ea、Aa、Ea/Aa.PAH患者右室结构参数(右室游离壁厚度,RAEDA、RAESA、RVEDA、RVESA)与功能参数(Tei指数、Sa、Ea、Aa、Ea/Aa、右室面积变化率)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34~0.76,P<0.05~0.001).PAH患者Sa、Ea、Aa、Ea/Aa、右室面积变化率与Tei指数均有一定的相关性(r=0.39~0.68,P<0.05~0.001).结论:QTVI技术同步测定三尖瓣环运动指标和Tei指数可更好地评估PAH患者右室功能.
作者:宋则周;马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57例疑似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不包括5例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12个).将冠状动脉分为13个节段,分析所有管腔大于2mm的节段,评价图像是否能满足管腔评价.管腔狭窄大于50%认为有意义,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比较16层螺旋CT在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在所有638个节段中,588个节段(占92.16%)能够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对于16层螺旋CT能够显示有意义冠状动脉狭窄,与ICA相对照,若以动脉节段计数,MSCT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3.61%、91.11%、89.79%、98.12%和94.63%.以动脉主干计数,MSCT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2.82、、91.31%、80.43%、37.37%和82.08%.以患者计数,MSCT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4.73%、90.00%、93.01%、92.99%和82.75%.结论:16层螺旋CT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无创、简单易行.既能显示管腔情况又能显示冠脉管壁,弥补了ICA的不足;经严格控制影响因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可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性检查.对支架术后的随访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血管变异的显示直观确切.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筛查和随访手段应用于临床.
作者:马军;蔡中;哈若水;陈大治;李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45例肺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其中对22例患者的支气管动脉等供血动脉行MSCTA重建,通过VR、MPR、MIP等三维重建技术,从多角度观察肺癌供血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后,行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22例肺癌供血动脉MSCTA重建中,均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及管径等,重建技术以VR显示佳.DSA造影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及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与MSCTA显示的图像基本一致,符合率达100%.结论:肺癌介入治疗前行供血动脉MS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其解剖特点,有利于降低操作难度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对比剂用量和曝光量,缩短选择性插管时间;有助于提高肺癌介入治疗的过程与疗效.
作者:彭辽河;肖湘生;赵永东;董生;贾宁阳;董伟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提高对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认识与诊断水平,了解盆腔脂肪增多症、腺性膀胱炎的影像特点与临床表现以及两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例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MRI、MRU及病理特点,并分析对比参考文献.结果: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MRI、MRU具有一定特点,两者常常伴随发病,同时腺性膀胱炎易演变为膀胱癌.结论:根据MRI、MRU与临床特点的综合分析,MRI能够正确诊断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由于腺性膀胱炎易演变为膀胱癌,因此,对于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密切随诊复查.
作者:王洋;赵磊;李成利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全身动脉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GE signa 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7例疑有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四段法动态增强全身动脉成像.结果:17例患者均扫描成功,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血管图像,平均得分3.41分;共发现轻度狭窄或扩张76处,中度狭窄或扩张33处,重度狭窄或扩张17处,闭塞5处.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全身动脉成像技术可以进行全身动脉的一次成像,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的限制,在全身血管病变的检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翠艳;王光彬;赵斌;李慧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肺癌的MRI信号特点,以探讨MRI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肺癌MRI表现,以同层椎体为背景,按高、中、低三种等级将30例肺癌统计T2WI、T1WI信号强度变化.结果:中央型19例,在T2WI上呈高信号8例,等信号11例,信号均匀11例,信号不均匀8例;在T1WI上呈略高信号7例,等信号11例,低信号1例,信号均匀15例,不均匀4例.周围型11例,在T2WI上呈略高信号6例,等信号5例,信号均匀6例,信号不均匀5例;在T1WI上略高信号3例,等信号8例,信号均匀7例,信号不均匀4例.增强7例均显示明显强化,肿块与纵隔淋巴结呈一致性强化,肿块呈慢强化,阻塞性肺炎呈快速强化,坏死和纤维组织强化不明显.结论:肺癌的MRI平扫信号在T2WI上以稍高信号至等信号为主,在T1WI上以等信号至稍低信号为主,T2WI能区别实质性肿块与坏死、纤维组织和阻塞性病变,MRI扫描对肺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邱乾德;许加俊;刘绪明;吴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腹腔干、门静脉及下腔静脉成像技术对肝脏移植受体血管结构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拟行肝脏移植手术的患者行增强后动脉期、门静脉期及下腔静脉期扫描.对每一例病例均行腹腔干、门静脉及下腔静脉三维重建及二维重组并与轴位图像结合分析患者血管情况.根据受体肝脏血管情况筛选出其中24例适宜手术的患者,初步拟定手术方案行肝移植手术,并在手术后与肝移植手术医师的术中探查结果相比较,探讨术前CT血管重建的准确性.结果:腹腔干成像可发现3例腹腔干狭窄,1例腹腔干动脉瘤,2例脾动脉瘤,2例肝脏主要供血动脉直径<3mm,10例肝动脉走行变异.门静脉成像发现2例肝门静脉海绵样变;12例肝门静脉栓塞,其中5例肝内门静脉栓塞,5例肝外门静脉主干栓塞(其中3例合并肠系膜上静脉栓塞);2例肝内门静脉及肝外门静脉主干均有栓塞.2例肝门静脉海绵样变及3例肝外门静脉主干及肠系膜上静脉广泛栓塞的患者因不适宜手术而未能行肝移植手术.下腔静脉成像发现2例下腔静脉癌栓,其中1例栓子接近右心房入口处,不适宜手术未能行肝移植手术;2例下腔静脉肝后段狭窄.30例中24例均成功行肝移植手术,术中所见与CT血管成像所见完全相符合.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适合用来全面准确评价拟行肝脏移植的受体的血管状态,对筛选适宜手术的病例并协助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价值.
作者:连庆峰;刘学静;武乐斌;柳澄;闫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正常胰腺和胰腺癌多排螺旋灌注成像特征.方法:30例无胰腺疾病的患者和16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灌注扫描,分别测量30例正常胰腺组织和16例胰腺癌肿瘤组织的局部组织血流量(blood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PS)和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 time,MTT)平均值,并进行分析.结果:正常胰腺CT灌注成像特征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均匀一致的实质性器官;胰腺癌的BF、BV和PS均明显比正常胰腺的测量值降低.结论:CT灌注成像技术对胰腺癌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作者:马淑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肺癌介入治疗护理的效果.方法:通过对60例肺癌患者进行良好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有效的护理对于肺癌患者的积极效果.结果:通过及时有效的护理,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通过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对于肺癌介入治疗的患者将取得积极的效果.
作者:荆雪虹;高力;宫树芝;王兢;魏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大样本病例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发现的冠状动脉变异类型及数量,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积累冠状动脉活体形态学资料,提高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认识.方法:对694例受检者进行心脏冠脉成像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4例受检者中,44例发现4种不同类型冠状动脉变异,占总数6.34%.其中副冠状动脉33例,RCA起源于左窦2例,LCX起源于右窦7例,左冠状动脉开口异常2例.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无创观察冠状动脉解剖及变异,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对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的显示及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认识有待提高.
作者:张滨;李英;李海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脑灰质异位(HGM)的CT及MRI表现,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的分生.方法:搜集我院经临床、CT和/或MRI证实的HGM 17例,CT检查9例,MRI检合5例,CT+MRI检查3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17例中,单侧12例(左侧8例,右侧4例),其中室管膜下结节型3例,混合型桥带型5例,非室管膜下结节型4例.非室管膜下结节型均为单发,额顶叶、颞顶叶、顶枕叶及半卵圆中心各1例:双侧5例,室管膜下结节型2例,其中1例合并胼胝体发育不全;室管膜下弥漫型2例,其中1例合并四叠体池及枕大池蛛网膜囊肿;非室管膜下弥漫性1例.上述病灶位于脑白质内、侧脑室室管膜下或两省均有,呈结节、团块或条带状,在CT及MRI各序列上均与脑灰质密度或信号相同.结论:HGM在CT及MRI上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因MRI为多参数成像,在对不典型及小HGM的检出优于CT.
作者:曾庆娟;许崇永;谢品楠;郑显秋;万必东;周胜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Cardiac 64螺旋CT对22例冠脉搭桥术后的患者(共计44根桥血管)进行了扫描,其中1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64层螺旋CT显示22例患者发现44支桥血管,显示率100%.44支桥血管中,33支(75%)通畅、5支(11.4%)闭塞、3支(6.8%)中重度狭窄、3支(6.8%)轻度狭窄.与冠脉造影对照,诊断桥血管明显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性100%,特异性92.9%,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100%,准确率95.2%.结论:64层螺旋CT是评价桥血管闭塞及狭窄的可靠方法.
作者:萧毅;李晓明;田建明;弓静;王敏杰;生晶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患者心率、心率变化对64排CT冠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86例64排CT冠脉造影的患者,在20%~80%R-R间期、间隔5%重组原始数据,分别选择冠状动脉各主干佳重建时相,评估冠脉各节段的图像质量.计算患者平均心率和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采用Person相关检验比较平均心率、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82例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5.3±12.9,心率变化为3.2±2.1,52(63.4%)例服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4.9±13.8,心率变化为2.6±1.4;30(36.6%)例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5.8±12.3,心率变化为4.6±2.1,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82例患者共有1198冠脉节段被评估,1167(97.4%)节段可用于诊断.患者平均心率与冠脉总体及RCA、LM和LAD、LCX图像质量无明显相关性(r=0.22,0.15,0.16,0.24,P=0.05).扫描期间心率变化与冠脉总体图像质量有显著相关性(r=0.75,P=0.001),与RCA、LCX、LAD和LM图像质量均有相关性(P<0.001),相关程度依次为RCA(r=0.77)、LCX(r=0.69)、LAD和LM(r=0.68).结论:在心率较快的条件下,64排CT冠脉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可显著影响冠脉图像质量,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降低心率变化幅度,从而提高冠脉图像质量.
作者:吕国士;王炳胜;王德韧;左宏;云浩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肺内支气管囊肿在CT、MRI表现上的特征.方法:3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内支气管囊肿;男25例,女12例,年龄18~63岁,平均35岁.均行X胸片,2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3例行MRI检查.结果:分布在右肺16例,左肺21例.形态以圆形为主,可以呈葫芦状、长条状或不规则形.22例囊肿含有液体,8例含气体,6例含有气液面,4例含有曲菌球,囊壁钙化7例,呈点状和弧线状.囊壁见有轻-中度强化,其中以含液囊肿较明显,囊肿周围气肿15例.结论:大部分成人先天性肺内支气管囊肿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
作者:翟跃杰;吉金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颈脑动脉联合成像技术的可行性,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1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行颈脑动脉联合CTA检查.扫描准直16×0.75mm,Pitch值0.8~1.0,球管旋转时间0.5s/r.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对比剂使用Ultravist(370mgI/ml)100ml和30~40ml无菌生理盐水,注射流率3.5ml/s.于Wizard工作站参考DSA造影的操作顺序和投照角度,行颈脑动脉多平面重组、大密度投影、曲面图像重建及容积再现CTA图像.技术分析包括扫描延迟时间及数据采集时间,分析图像质量.结果:134例CTA扫描延迟时间快17.1s,迟37.2s,平均21.5s,<20s者26例,20-30s者87例,>30s者21例;数据采集时间少者13.1s,多者为17.5s,平均15.6s,<15s者30例,>15s者104例.134例脑动脉CTA图像质量优者113例,质量好者16例,质量中等者5例,质量差者O例,无局部伪影病例,所有病例图像均满足诊断需要;颈动脉CTA图像,除11例患者存在局部伪影外,余123例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需要.结论:应用16层螺旋CT可以在20s内完成颈部与脑动脉的一次性扫描,此技术是可行的;其CTA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需要.
作者:庞闽厦;刘磊;杨新国;郭秀琴;周晓明;宋殿行;张凡涛;王玉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胰腺的受累情况,胰周及腹膜后间隙,特别是肾前筋膜的受累情况.结果:100例患者CT表现胰腺肿胀,胰周边界不清,结构不完整,实质内点状、小片状低密度区,胰管扩张,肾前筋膜受侵,尤其是左侧肾前筋膜.结论:CT检查对胰腺炎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通过急性胰腺炎的CT严重程度指数(CTSI)的评判,对临床的治疗及预后可提供真实而客观依据及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婉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与数字胃肠检查对贲门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8例经胃镜活检或手术证实的贲门癌患者的超声及胃肠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超声与胃肠检查对贲门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8%、92.6%,无明显差异.对早期贲门癌胃肠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7.3%,高于超声的诊断符合率59.1%.而在癌肿对周围组织浸润及远处转移方面的诊断,超声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结论:超声与胃肠检查相结合诊断贲门癌,可以为临床提供较全面的诊断信息,对临床决策及选取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石珊;张祖煌;姚易平;刘绍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CT对胆囊癌肝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CT检查,并经临床证实为胆囊癌肝侵犯的CT表现.结果:25例胆囊癌肝侵犯的病例中有21例CT作出了正确的的诊断,CT上大部分病例表现为胆囊癌肿与肝分界不清,邻近肝脏处出现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增强后不规则强化.结论:CT对胆囊癌肝浸润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钟珩;崔延安;黄海青;朱敬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提高对松果体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松果体区肿瘤的MR表现.结果:生殖细胞瘤4例,畸胎瘤3例,1例绒毛膜癌,胶质瘤4例,脑膜瘤2例,松果体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皮样囊肿及蛛网膜囊肿各1例,仅通过MR信号较难诊断,由于肿瘤组织学来源多,可通过一些特殊信号如脂肪、囊变、出血、种植播散等,并结合临床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结论:MR可以较好的显示松果体区肿瘤的位置与形态,各种肿瘤MR表现缺乏特异性,可通过肿瘤内的特征性信号帮助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冯婕;许乙凯;杨蕊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的图像质量和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35例患者64SCTCA的完整资料,并以近期实施的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成像(SCA)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对64SCTCA显示的冠状动脉主支及主要分支情况进行分级评估.结果:35例病例可用于评估的冠状动脉共计368支,成功率达95.6%.其中SCA共显示74个节段冠脉有中、重度狭窄(≥50%).MSCTCA诊断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为86.5%,特异性为97.3%,阳性预测值88.9%,阴性预测值96.6%.经配对x2检验,P>0.05,证明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对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用于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SCA前的筛选检查.
作者:夏平;胡春艾;郝敬明;赵宝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女,7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涨满及包块2个月,无腹痛.查体:右上腹隆起,可触及质韧包块,表面光滑,无血管杂音,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肝功能均正常.
作者:阎学谦;张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儿女,7天.因出生后腹胀入院.患儿腹胀,以上腹部明显,黄疸,无发热,无呕吐,进奶及大小便均无明显异常.体格检查:上腹部可触及一大小约7cm×6cm×5cm的包块,活动性差,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作者:高鑫;赵建设;王锡明;施影影;崔若棣;彭兆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男,1岁.经常感冒,疑心脏病来就诊.心脏听诊:心率140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使用HP-1000彩超,探头频率2.5MHz.超声显示:心尖四腔观(图1)显示房间隔中部向右房侧呈袋状膨出,膨出高度10mm,基底长19mm,房间隔及室间隔未见中断.
作者:武志宏;李胜亮;黄瑞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男,37岁.因雷管爆炸致全身多发皮肤金属伤入院,胸部X线示:右侧肩胛骨明显抬高,肩胛骨上端平颈6椎体上缘水平,肩胛骨与颈椎间可见骨性条形影,左侧肩胛骨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胸部可见多发点状、不规则形高密度影.
作者:马素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男,60岁.于3个月前开始上腹饱胀不适,近二十天加重伴绞痛.胃镜提示贲门腺癌而欲行手术,术前检查胸片示左下肺结节,密度均匀,无钙化,边缘较光整,诊断考虑转移.
作者:高慧;刘虎;张春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孕妇30岁,孕25周.到我院行常规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宫内单胎,颅骨光环完整,脑中线居中,双顶径测约6.6cm,胎儿小脑蚓部缺失,小脑半球分离,后颅窝池显示扩张宽1.79cm,(图1)侧脑室后角宽1.03cm.
作者:张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女,15岁.生后见右下肢皮色呈紫红色改变,无搔痒不适,4年前右小腿无明显诱因出现静脉曲张;双下肢等长,双侧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双下肢肢围测量:髌骨下缘下15cm处右侧肢围较对侧粗3cm,踝上10cm处右侧较对侧粗4cm.
作者:孙小丽;柳澄;刘学静;王道平;黄杰;邓凯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近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患者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在增多.但2型糖尿病是否引起骨质疏松尚无定论.肾脏损害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易导致骨代谢紊乱.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骨密度,其准确性和敏感性均明显优于X线摄片和单光子吸收法.
作者:谢莉娜;卢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Scheuermann病是一种引起脊柱发生结构性后凸畸形的常见疾病[1].已报道的人群发病率在0.4%~8.0%之间[2,3],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它的病因不明,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本文收集了18例Scheuermann病病例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Scheuermann病的认识.
作者:杨峰;刘焦枝;王勇;周静然;李光;高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脊柱骨折是常见的外伤之一,其中以脊柱爆裂性骨折为常见.胸腰段是相对稳定的胸椎和活动度相对较大的腰椎的结合部,应力比较集中,是爆裂性骨折的好发部位.
作者:李银花;金贞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利用对比剂造成血管组织间的对比进行血管成像,因其具有简便易行、图像清晰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在椎动脉CEMRA中,正确测算扫描延迟时间是CEMRA成败的关键,小剂量团注试验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延迟时间,获得较好的血管对比.
作者:朱华勇;丁建荣;汪军峰;樊树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致盲性疾病.其发病率占全民的1%,40岁以上的发病率占全民的2.5%.及时发现患者眼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陆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双孔二尖瓣(DOMV)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二尖瓣畸形[1],DOMV是由于胚胎期二尖瓣瓣膜多余组织吸收不良所引起,其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本文分析了DOMV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冯艳;张松;高原;孙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应变/应交率成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定量评价心肌功能的超声技术,具有不受心脏平移和周围心肌牵拉影响的优点.二维应变能计算出组织运动的速度、应变、应变率及旋转角度等参数,且无多普勒应变率成像技术角度依赖,可为观察心肌运动、诊断心肌缺血、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
作者:李海华;唐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MRI导引与监控介入治疗系统主要由开放式实时MRI成像系统、磁共振兼容导引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此系统与磁共振兼容治疗设备结合,可实现精确及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是目前用于导引与监控介入治疗的新兴技术.MRI导引与监控系统能够将介入手术器械的信息(包括它的位置、方向等)以虚拟针影的形式与病变实时显示在同一张MR图像上,术者能够实时了解手术器械与靶区病灶位置关系,及时调整手术器械的进针点与进针方向,有效避开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结构,从而降低穿刺过程的风险;通过实时MRI成像技术,监控治疗过程中靶区病变的信号变化,有效判断、控制治疗范围,使治疗过程中的副损伤更小、预后更好;与X线为基础的影像设备相比,MRI导引介入对患者和术者无放射性危害.
作者:赵磊;王洋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