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进;张云亭;张雪君
目的:探讨放射性脑病的MRI表现及CT灌注表现,并分析其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46例MRI、6例CT灌注检查资料.结果:82.4%(56/68)放射性脑病病灶分布在颞叶底部,13.2%(9/68)位于脑干,4.4%(3/68)位于额叶及小脑.其典型的MRI表现为:①83.8%(57/68)的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花环状、不规则斑片状强化,强化灶位于照射野内.②13.2%(9/68)的病灶T1WI、T2WI皆呈等信号,增强后呈结节状均匀强化.该类型部分病例经治疗可缩小或消失.③2.9%(2/68)的病灶囊变,信号均匀,T1WI、T2WI信号程度同脑脊液相仿,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放射性脑病可有占位效应,其程度小于转移瘤的占位程度.MR动态观察可显示放射性脑病的大小变化.CT灌注示放射性脑病呈明显低灌注,脑相对血流量明显减少.手术切除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血管内皮损伤、脑组织坏死.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影像学观察及CT灌注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CT灌注及手术病理支持放射性脑病的血管损伤学说.
作者:董珉;卢光明;沈文荣;郭震;刘菊英;钱云铉;张兰芳;张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高压明胶海绵微粒作为栓塞剂动脉内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用高压明胶海绵微粒动脉内栓塞治疗173例子宫肌瘤患者,随访3~36个月,平均15.7个月,观察临床疗效、肌瘤和子宫体积的变化.结果:术后4个月总的症状改善率98.84%(171/173),160例(92.49%)患者术后月经完全恢复正常;5例(2.89%)患者出现术后永久闭经;痛经与直肠和膀胱压迫等症状均完全消失.术后6个月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9.35%,肌瘤平均缩小59.78%.结论:采用高压明胶海绵微粒作为栓塞剂栓塞子宫动脉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郑延波;刘胜;宋雪鹏;姜文进;生琦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髓母细胞瘤MRI影像学特点.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12例,行MR检查,其中男9例,女3例,10岁以下病人7例(58%),11~20岁病人5例(42%).结果:髓母细胞瘤好发于男性儿童,常见于小脑蚓部.MRI扫描T1加权像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等或略高于脑灰质信号,注药后呈中等至明显强化.结论: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可以有效的诊断髓母细胞瘤.
作者:钟进;张云亭;张雪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2例原发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其中8例经手术证实,4例经穿刺活检证实.12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2例病变均位于幕上,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瘤周水肿多较明显.增强扫描肿块均明显强化,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坏死囊变区强化不明显或不强化.结论: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通过认真的影像分析,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是可能的.
作者:赖旭峰;刘红;丛振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糖尿病(DM)患者外周动脉病变分布情况.方法:将216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DM组和NDM组,对颈总(CCA)、颈窦(CS)、肱(BA)、髂总(CIA)、股(FA)、股深(PFA)、股浅(SFA)、(PA)、胫前(ATA)、胫后(PTA)和腓(Peroneal A)动脉舒张期内-中膜厚度进行宽频超声检查,并对病变血管的分布、好发部位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DM组动脉病变率明显高于NDM组(P<0.01),其中CCA、CS、BA、CIA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A、PFA、SFA、PA、ATA、PTA、Peroneal A差异显著(P<0.01);血管后壁及分叉处较前壁发病率高(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多发于血管后壁及分叉处,而DM较NDM组发病更广泛,下肢动脉受累更明显.
作者:辛朝晖;赵淑芝;王金来;孙雪梅;吕永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20岁.五年前因踢足球挫伤右足,疼痛未治疗.近两年来,患处长一结节,逐渐长大,胀痛不适.查体:右足背近踝关节处扪及约3cm×3cm×3cm结节,质硬,固定.踝关节活动自如.
作者:屈绍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脑膜瘤瘤周水肿的发生机制及MR表现.方法:搜集8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脑膜瘤,分析其瘤周水肿的MR表现.结果:①无水肿区,瘤周无明显异常信号.②圆晕状水肿,瘤周弧形晕带状异常信号.③不规则水肿,瘤中斑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④指压迹状水肿,白质内指压迹状异常信号.结论:脑膜瘤瘤周水肿有一定特点,对其影像学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作者:范新华;黄震;金利盛;黄祥龙;沈天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输尿管异常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26例先天性输尿管异常的患者,男12例,女14例,年龄9~64岁.26例均行IVP检查,24例行B超检查,4例行肾盂逆行造影,3例行CT扫描,2例行CT增强扫描,9例经手术证实.结果: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3例(双侧1例,单侧2例);单侧双肾盂、单输尿管畸形和单侧双肾盂、部分双输尿管畸形各6例;单侧双肾盂、双输尿管并异位开口2例,单侧肾发育不良位置异常并输尿管开异位1例;单介输尿管狭窄5例(肾盂、输尿管交界处4例,下段输尿管1例);巨输尿管、输尿管囊肿、迷走血管压迫等各1例.结论:先天性输尿管异常的检查方法首选IVP,遇患侧肾脏不显影时应行肾盂逆行造影检查,多数可明确诊断.B超检查和CT扫描对诊断均有帮助.
作者:吴廷创;温应昌;田强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前,胎儿先心病的产前诊断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技术的广泛应用及诊断水平的提高,胎儿室间隔肌部缺损能够及早发现,从而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诊治依据.本研究自2002年~2004年在常规作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1800例胎儿中,检出室间隔肌部缺损1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慧芳;刘兰芬;尹虹;权源;赵晓峰;王惠;张彦;曹永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技术 (three dimension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 precession,3D Fisp)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急性颈髓的诊断、治疗和对预后估计的价值.方法:对急性颈段脊髓损伤在MRI常规扫描基础上进行颈髓3D Fisp技术成像扫描.结果:3D Fisp较常规MRI更能全方位更清晰地反映颈髓各种损伤和病理特征.结论:颈髓三维Fisp技术更能准确评估急性颈髓损伤的程度,并能及早对脊髓损伤进行治疗和预后评估.
作者:周文化;曹惠霞;韩立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为了提高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现总结应用超声显像观察了6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就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表现及诊断价值作初步分析.
作者:孙克彬;王晓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股骨头坏死后塌陷与否是股骨头幸存的临界点,也是早期治疗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本文对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机制及影像学预测方法及其价值作一初步总结.
作者:张延伟;周伟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用血氧水平依赖脑功能成像(blood-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RI,BOLD fMRI)对正常受试者及突发性耳聋患者听觉中枢进行定位并简单比较其异同.方法:健康志愿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4~51岁,平均36.4岁.以及突发性耳聋患者2例.所有正常志愿者刺激期,均接受单耳2000Hz纯音频刺激;基线期,无音频刺激.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其电测听结果,给予相应听力下降频率的阈上及阈下刺激.实验数据均使用SPM 99处理.结果:对于听力正常志愿者,fMRI结果显示双侧颞上回有较明显的激活,刺激对侧激活范围及强度均超过刺激同侧.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给予阈下刺激时,脑内未发现明确的听觉激活区;给予阈上刺激时,可以发现双侧颞上回有较明显的激活,但双侧听觉中枢的激活程度及范围基本相近.结论:MRI可以显示正常人听觉中枢所在位置,因此当病变累及到听觉中枢时,可以用fMRI方法对突发性耳聋是中枢性的还是外周性的做出判断,若为中枢性的,则可显示听觉中枢的受累情况,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给出指导性建议.
作者:王志;陈敏;宋海涛;张晨;徐亮;周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脂肪肝早期依据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不易得出正确诊断,但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有了明显提高.本文就近年来脂肪肝的影像学定量诊断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琼;王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CR系统不仅具有了传统X线机的优点,而且还可通过间接数字化或直接数字化将影像以数字化的形式进入计算机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可与其它数字化的MRI、X-CT、ECT、PET及B超等一起进入PACS(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充分掌握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的技术及进展情况变得尤为重要.
作者:袁立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分型、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48例临床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行椎动脉MRA检查,依据临床资料和MRA改变对该病进行分型,并据此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结果:根据MRA的表现可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五型:神经-血管型(18例)、椎动脉牵拉型(10例)、椎动脉压迫型(9例)、椎动脉硬化型(5例)、椎动脉发育不良型(6例).随防1~3年疗效满意.结论:上述分型有利于揭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张兆岩;韩明洺;于台飞;胡一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结肠肿瘤是消化道的常见肿瘤之一,常以x线钡灌肠造影和结肠镜作为检查的主要方法.本组通过常规超声及结合灌肠造影诊断本病,为结肠癌提供了可靠、安全检查方法.
作者:姬亚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磁共振波谱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进行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目前应用于乳腺肿瘤的波谱技术主要为1H-MRS.MRS能够区分病变性质,与动态对比增强扫描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的特异性.获得清晰可辨波谱的关键是技术因素,主要是机器的压水、压脂和匀场性能.
作者:蔡世峰;彭洪娟;赵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孕妇 32岁.怀孕36周,行产前常规超声检查.超声所见:胎儿头位于下腹部,双顶径7.2cm,胎儿枕部枕部颅骨光环回声中断,缺损范围5.2cm,并于颅骨缺损岖外侧见盘曲样中等回声(图1)脊柱排列规整,胎心率152次/min,股骨长6.8cm,羊水6.4cm,胎盘宫底.超声提示:①单活胎、头位、晚妊;②胎儿发育畸形:颅裂畸形伴脑膜瘤膨出.2日后经药物引产证实超声诊断正确.
作者:王雯;王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并在VITREA2医学影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3D及MPR重建.结果:28例胫骨平台骨折经3D及MPR成像后均能立体显示骨折的部位、形态、类型,关节面碎裂程度及关节面塌陷等空间信息.结论:多层螺旋CT3D和MPR重建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正确诊断和分型,对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武师;李刚;田本祥;马德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