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伟;周伟生
目的:评价直径3cm以下肺孤立性病灶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价值.方法:68例直径3cm以下肺孤立性病灶在CT引导下,采用抽吸式活检针,选择佳穿刺层面及穿刺点获取标本.结果:本组病例共行84次穿刺活检,获得细胞学涂片检查者68例,获得组织学检查59例.总的诊断准确度为89.7%,其中细胞学和组织学标本诊断准确度分别为662%(45/68)和81.4%(48/59).阳性预告值和阴性预告值分别为100%(51/51)和58.8%(10/17).并发症:气胸16例(23.5%),出血5例(7.4%),咯血4例(5.9%).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创伤小而实用的定性诊断方法,对直径3cm以下肺孤立性病灶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熊坤林;陈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高压明胶海绵微粒作为栓塞剂动脉内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用高压明胶海绵微粒动脉内栓塞治疗173例子宫肌瘤患者,随访3~36个月,平均15.7个月,观察临床疗效、肌瘤和子宫体积的变化.结果:术后4个月总的症状改善率98.84%(171/173),160例(92.49%)患者术后月经完全恢复正常;5例(2.89%)患者出现术后永久闭经;痛经与直肠和膀胱压迫等症状均完全消失.术后6个月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9.35%,肌瘤平均缩小59.78%.结论:采用高压明胶海绵微粒作为栓塞剂栓塞子宫动脉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郑延波;刘胜;宋雪鹏;姜文进;生琦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分型、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48例临床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行椎动脉MRA检查,依据临床资料和MRA改变对该病进行分型,并据此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结果:根据MRA的表现可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五型:神经-血管型(18例)、椎动脉牵拉型(10例)、椎动脉压迫型(9例)、椎动脉硬化型(5例)、椎动脉发育不良型(6例).随防1~3年疗效满意.结论:上述分型有利于揭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张兆岩;韩明洺;于台飞;胡一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为了提高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现总结应用超声显像观察了6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就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表现及诊断价值作初步分析.
作者:孙克彬;王晓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少血供型肝癌用不同方法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通过3期CT增强扫描确诊的95例少血供型肝癌,进行不同的介入治疗,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25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超液化碘油+化疗药物(PEII)35例,以上两种方法的交叉综合运用(35例).结果:三种介入方法的肿瘤缩小率依次是:40%(10/25)、85.7%(30/35)、94.3%(33/35),AFP下降率依次是:36%(9/25)、71.4%(25/35)、82.9%(29/35),6个月、1年、2年、3年、5年生存率依次是:72%(18/25)、85.7%(30/35)、94.3%(33/35);48%(12/25)、77.1%(27/35)、85.7%(30/35);4%(1/25)、34.3%(12/35)、40%(14/35);0%(0/25)、11.4%(4/35)、17.1%(6/35);0%(0/25)、5.7%(2/35)、5.7%(2/35).前两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性P<0.005,后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经皮穿刺多点注入药物是提高少血供型肝癌患者治疗有效率和生存率的有效方法,与TACE交叉综合运用,效果更好,单纯TACE治疗效果差.
作者:杨志国;左太阳;胡效坤;王成德;王庆良;刘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院消化科自2003年2月~2004年10月开展了经皮经肝TH胶定位栓塞于冠状静脉主干及胃底和贲门的交通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取得了较好的中远期效果,现将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作者:高辉;石秀菊;常仁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房室平面位移(AVPD)法评价高血压病早期患者(HT)左室舒张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分别记录200例HT患者左房射血所致AVPD(AVPDa)值、AVPD与二尖瓣环4个位点上的AVPD均值(AVPDmean)比值,并与二尖瓣口E/A比值法(E/A分析法)进行对比.结果:200例HT患者AVPD法测值:AVPDmean值为(0.66±0.15)cm,AVPDa为(0.79±0.46)cm,E/A分析法:E/A大峰值速度分别为(75.38±11.66)cm/s,(82.36±16.82)cm/s.根据AVPD方法诊断163例舒张功能异常,E/A分析法诊断171例舒张功能异常,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78,P>0.05).结论:AVPD方法与E/A分析法有较好符合性,为一无创性评价HT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新方法.
作者:孙铁军;吕发勤;马彩娥;王鹂;庞继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消化道不良反应是静脉应用含碘对比剂常见的副反应之一,严重者可导致造影失败.为研究一种简便有效的预防消化道不良的反应的方法,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作者借鉴祖国医学的穴位疗法,对842例CT增强扫描应用含碘对比剂患者,在尚未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前施用穴位按压,取得了显著效果.
作者:卢新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股骨头坏死后塌陷与否是股骨头幸存的临界点,也是早期治疗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本文对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机制及影像学预测方法及其价值作一初步总结.
作者:张延伟;周伟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乳腺癌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并对超声误诊的小乳腺癌加以分析,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采用Agilent SONO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3例乳腺癌(包括超声误诊的6例小乳癌)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获取肿块的二维影像、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大流速(Vmax)、阻力指数(RI)等多参数指标,并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超声误诊原因.结果:63例乳癌中形态不规则56例(56/63),占88.9%, 回声不均57例(57/63),占90.4%,病灶内簇状微小钙化点45例(45/63),占71.4%,后方回声衰减53例(53/63),占84.1%.血流动力学分析: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为2-3级48例(48/63),占76.1%,Vmax≥20cm/s 42例(42/63),占66.6%, RI≥0.7 46例(46/63),占73.0%,超声误诊的6例小乳癌中误诊为纤维腺瘤3例,乳腺增生结节2例,乳腺脓肿1例,且均为直径少于2cm的小乳癌.结论:综合分析乳腺癌的二维及彩色血流特点,可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而对<2cm的小乳癌,包块境界较清晰,回声较均且包块内血流不显示者误诊率较高.
作者:宋素云;傅绢;袁帆;王洁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食道癌放射治疗中影像学检查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分析病理证实的80例食道癌,经放射治疗前后的CT模拟定位、大小测量及食道造影的影像学改变加以评价.结果:蕈伞型、髓质型放疗效果明显,溃疡型易发生穿孔.放射治疗疗效与X分型、肿瘤大小有关.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放射治疗有指导作用,可预判病变变化情况.
作者:王兴卉;赵建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髓母细胞瘤MRI影像学特点.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12例,行MR检查,其中男9例,女3例,10岁以下病人7例(58%),11~20岁病人5例(42%).结果:髓母细胞瘤好发于男性儿童,常见于小脑蚓部.MRI扫描T1加权像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等或略高于脑灰质信号,注药后呈中等至明显强化.结论: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可以有效的诊断髓母细胞瘤.
作者:钟进;张云亭;张雪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针对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办公存在稿件格式不规范、审稿制度重复琐碎、照排和通讯费用高、编辑与作者交流困难、工作进程协调性较差等缺陷.该文提出建立医学科技期刊计算机办公系统,该系统能有效的解决目前编辑工作中存在的诸多矛盾,能提高期刊知名度.
作者:崔国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用血氧水平依赖脑功能成像(blood-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RI,BOLD fMRI)对正常受试者及突发性耳聋患者听觉中枢进行定位并简单比较其异同.方法:健康志愿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4~51岁,平均36.4岁.以及突发性耳聋患者2例.所有正常志愿者刺激期,均接受单耳2000Hz纯音频刺激;基线期,无音频刺激.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其电测听结果,给予相应听力下降频率的阈上及阈下刺激.实验数据均使用SPM 99处理.结果:对于听力正常志愿者,fMRI结果显示双侧颞上回有较明显的激活,刺激对侧激活范围及强度均超过刺激同侧.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给予阈下刺激时,脑内未发现明确的听觉激活区;给予阈上刺激时,可以发现双侧颞上回有较明显的激活,但双侧听觉中枢的激活程度及范围基本相近.结论:MRI可以显示正常人听觉中枢所在位置,因此当病变累及到听觉中枢时,可以用fMRI方法对突发性耳聋是中枢性的还是外周性的做出判断,若为中枢性的,则可显示听觉中枢的受累情况,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给出指导性建议.
作者:王志;陈敏;宋海涛;张晨;徐亮;周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 )的CT、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CT及MRI对HPC定性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颅内HPC的CT、MRI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9例HPC全部发生于颅内脑外,8例进行CT扫描,其中平扫呈均匀略高密度3例,呈低等混杂密度3例,呈高等混杂密度2例;增强后扫描呈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1例.9例HPC均行MRI扫描,平扫T1WI呈等T1等T2信号3例,呈等长T1等长T2不均匀混杂信号6例,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结论:HPC具有一定的CT、MRI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其术前诊断的正确性.
作者:曹慧芳;史浩;丁红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输尿管异常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26例先天性输尿管异常的患者,男12例,女14例,年龄9~64岁.26例均行IVP检查,24例行B超检查,4例行肾盂逆行造影,3例行CT扫描,2例行CT增强扫描,9例经手术证实.结果: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3例(双侧1例,单侧2例);单侧双肾盂、单输尿管畸形和单侧双肾盂、部分双输尿管畸形各6例;单侧双肾盂、双输尿管并异位开口2例,单侧肾发育不良位置异常并输尿管开异位1例;单介输尿管狭窄5例(肾盂、输尿管交界处4例,下段输尿管1例);巨输尿管、输尿管囊肿、迷走血管压迫等各1例.结论:先天性输尿管异常的检查方法首选IVP,遇患侧肾脏不显影时应行肾盂逆行造影检查,多数可明确诊断.B超检查和CT扫描对诊断均有帮助.
作者:吴廷创;温应昌;田强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技术 (three dimension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 precession,3D Fisp)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急性颈髓的诊断、治疗和对预后估计的价值.方法:对急性颈段脊髓损伤在MRI常规扫描基础上进行颈髓3D Fisp技术成像扫描.结果:3D Fisp较常规MRI更能全方位更清晰地反映颈髓各种损伤和病理特征.结论:颈髓三维Fisp技术更能准确评估急性颈髓损伤的程度,并能及早对脊髓损伤进行治疗和预后评估.
作者:周文化;曹惠霞;韩立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脑病的MRI表现及CT灌注表现,并分析其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46例MRI、6例CT灌注检查资料.结果:82.4%(56/68)放射性脑病病灶分布在颞叶底部,13.2%(9/68)位于脑干,4.4%(3/68)位于额叶及小脑.其典型的MRI表现为:①83.8%(57/68)的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花环状、不规则斑片状强化,强化灶位于照射野内.②13.2%(9/68)的病灶T1WI、T2WI皆呈等信号,增强后呈结节状均匀强化.该类型部分病例经治疗可缩小或消失.③2.9%(2/68)的病灶囊变,信号均匀,T1WI、T2WI信号程度同脑脊液相仿,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放射性脑病可有占位效应,其程度小于转移瘤的占位程度.MR动态观察可显示放射性脑病的大小变化.CT灌注示放射性脑病呈明显低灌注,脑相对血流量明显减少.手术切除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血管内皮损伤、脑组织坏死.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影像学观察及CT灌注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CT灌注及手术病理支持放射性脑病的血管损伤学说.
作者:董珉;卢光明;沈文荣;郭震;刘菊英;钱云铉;张兰芳;张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的远期疗效.方法:37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平均随访3年.结果:子宫肌瘤血供丰富,均为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一侧为主,4例卵巢动脉参与供血,供血动脉粗大、迂曲,在瘤体的周围及内部形成血管网、团,瘤体染色明显.术后随访B超显示肌瘤缩小明显、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达100%,无1例复发.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于宫肌瘤是一种高效、微创、安全且经济的方法,远期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杨熙章;杨利;陈自谦;吴纪瑞;许有进;李惠敏;黄艺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CR系统不仅具有了传统X线机的优点,而且还可通过间接数字化或直接数字化将影像以数字化的形式进入计算机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可与其它数字化的MRI、X-CT、ECT、PET及B超等一起进入PACS(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充分掌握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的技术及进展情况变得尤为重要.
作者:袁立友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