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国;左太阳;胡效坤;王成德;王庆良;刘巍
针对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办公存在稿件格式不规范、审稿制度重复琐碎、照排和通讯费用高、编辑与作者交流困难、工作进程协调性较差等缺陷.该文提出建立医学科技期刊计算机办公系统,该系统能有效的解决目前编辑工作中存在的诸多矛盾,能提高期刊知名度.
作者:崔国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浸润型肺结核是青壮年常见病之一,本病是再感染性的疾病,大多数局限两肺上叶的尖后段及下肺的背段,侵犯下肺前、后、内、外基底段机率相对较低.由于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使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我们应更多地认识和掌握下肺结核的临床资料,X线表现及
作者:赵崇清;莫华梅;肖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前,胎儿先心病的产前诊断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技术的广泛应用及诊断水平的提高,胎儿室间隔肌部缺损能够及早发现,从而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诊治依据.本研究自2002年~2004年在常规作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1800例胎儿中,检出室间隔肌部缺损1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慧芳;刘兰芬;尹虹;权源;赵晓峰;王惠;张彦;曹永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2例原发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其中8例经手术证实,4例经穿刺活检证实.12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2例病变均位于幕上,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瘤周水肿多较明显.增强扫描肿块均明显强化,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坏死囊变区强化不明显或不强化.结论: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通过认真的影像分析,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是可能的.
作者:赖旭峰;刘红;丛振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已成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和手段[1].但介入治疗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在术中及术后发生多种并发症.因此,护士应充分了解并做好术前、术后护理,认识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掌握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消除或减免其危害.我院2000年~2002年成功地进行了20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植入术、现就有关护理特点介绍如下.
作者:田永梅;王学群;商书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少血供型肝癌用不同方法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通过3期CT增强扫描确诊的95例少血供型肝癌,进行不同的介入治疗,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25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超液化碘油+化疗药物(PEII)35例,以上两种方法的交叉综合运用(35例).结果:三种介入方法的肿瘤缩小率依次是:40%(10/25)、85.7%(30/35)、94.3%(33/35),AFP下降率依次是:36%(9/25)、71.4%(25/35)、82.9%(29/35),6个月、1年、2年、3年、5年生存率依次是:72%(18/25)、85.7%(30/35)、94.3%(33/35);48%(12/25)、77.1%(27/35)、85.7%(30/35);4%(1/25)、34.3%(12/35)、40%(14/35);0%(0/25)、11.4%(4/35)、17.1%(6/35);0%(0/25)、5.7%(2/35)、5.7%(2/35).前两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性P<0.005,后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经皮穿刺多点注入药物是提高少血供型肝癌患者治疗有效率和生存率的有效方法,与TACE交叉综合运用,效果更好,单纯TACE治疗效果差.
作者:杨志国;左太阳;胡效坤;王成德;王庆良;刘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食道癌放射治疗中影像学检查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分析病理证实的80例食道癌,经放射治疗前后的CT模拟定位、大小测量及食道造影的影像学改变加以评价.结果:蕈伞型、髓质型放疗效果明显,溃疡型易发生穿孔.放射治疗疗效与X分型、肿瘤大小有关.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放射治疗有指导作用,可预判病变变化情况.
作者:王兴卉;赵建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20岁.五年前因踢足球挫伤右足,疼痛未治疗.近两年来,患处长一结节,逐渐长大,胀痛不适.查体:右足背近踝关节处扪及约3cm×3cm×3cm结节,质硬,固定.踝关节活动自如.
作者:屈绍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糖尿病合并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可以破坏或消灭肿瘤细胞,同时也可损伤正常的组织与细胞,引起各种急性、慢性副作用.急性副作用在治疗后不久随即出现,并且在治疗停止后几周内完全消失,慢性副作用可能需要几月或几年才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做好放疗期的观察与护理,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控制血糖,保持心理平衡,提高放疗效果.
作者:赵树娥;李桂芝;于道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乳腺癌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并对超声误诊的小乳腺癌加以分析,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采用Agilent SONO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3例乳腺癌(包括超声误诊的6例小乳癌)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获取肿块的二维影像、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大流速(Vmax)、阻力指数(RI)等多参数指标,并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超声误诊原因.结果:63例乳癌中形态不规则56例(56/63),占88.9%, 回声不均57例(57/63),占90.4%,病灶内簇状微小钙化点45例(45/63),占71.4%,后方回声衰减53例(53/63),占84.1%.血流动力学分析: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为2-3级48例(48/63),占76.1%,Vmax≥20cm/s 42例(42/63),占66.6%, RI≥0.7 46例(46/63),占73.0%,超声误诊的6例小乳癌中误诊为纤维腺瘤3例,乳腺增生结节2例,乳腺脓肿1例,且均为直径少于2cm的小乳癌.结论:综合分析乳腺癌的二维及彩色血流特点,可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而对<2cm的小乳癌,包块境界较清晰,回声较均且包块内血流不显示者误诊率较高.
作者:宋素云;傅绢;袁帆;王洁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糖尿病(DM)患者外周动脉病变分布情况.方法:将216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DM组和NDM组,对颈总(CCA)、颈窦(CS)、肱(BA)、髂总(CIA)、股(FA)、股深(PFA)、股浅(SFA)、(PA)、胫前(ATA)、胫后(PTA)和腓(Peroneal A)动脉舒张期内-中膜厚度进行宽频超声检查,并对病变血管的分布、好发部位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DM组动脉病变率明显高于NDM组(P<0.01),其中CCA、CS、BA、CIA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A、PFA、SFA、PA、ATA、PTA、Peroneal A差异显著(P<0.01);血管后壁及分叉处较前壁发病率高(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多发于血管后壁及分叉处,而DM较NDM组发病更广泛,下肢动脉受累更明显.
作者:辛朝晖;赵淑芝;王金来;孙雪梅;吕永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结肠肿瘤是消化道的常见肿瘤之一,常以x线钡灌肠造影和结肠镜作为检查的主要方法.本组通过常规超声及结合灌肠造影诊断本病,为结肠癌提供了可靠、安全检查方法.
作者:姬亚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并在VITREA2医学影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3D及MPR重建.结果:28例胫骨平台骨折经3D及MPR成像后均能立体显示骨折的部位、形态、类型,关节面碎裂程度及关节面塌陷等空间信息.结论:多层螺旋CT3D和MPR重建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正确诊断和分型,对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武师;李刚;田本祥;马德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高压明胶海绵微粒作为栓塞剂动脉内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用高压明胶海绵微粒动脉内栓塞治疗173例子宫肌瘤患者,随访3~36个月,平均15.7个月,观察临床疗效、肌瘤和子宫体积的变化.结果:术后4个月总的症状改善率98.84%(171/173),160例(92.49%)患者术后月经完全恢复正常;5例(2.89%)患者出现术后永久闭经;痛经与直肠和膀胱压迫等症状均完全消失.术后6个月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9.35%,肌瘤平均缩小59.78%.结论:采用高压明胶海绵微粒作为栓塞剂栓塞子宫动脉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郑延波;刘胜;宋雪鹏;姜文进;生琦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技术 (three dimension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 precession,3D Fisp)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急性颈髓的诊断、治疗和对预后估计的价值.方法:对急性颈段脊髓损伤在MRI常规扫描基础上进行颈髓3D Fisp技术成像扫描.结果:3D Fisp较常规MRI更能全方位更清晰地反映颈髓各种损伤和病理特征.结论:颈髓三维Fisp技术更能准确评估急性颈髓损伤的程度,并能及早对脊髓损伤进行治疗和预后评估.
作者:周文化;曹惠霞;韩立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的远期疗效.方法:37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平均随访3年.结果:子宫肌瘤血供丰富,均为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一侧为主,4例卵巢动脉参与供血,供血动脉粗大、迂曲,在瘤体的周围及内部形成血管网、团,瘤体染色明显.术后随访B超显示肌瘤缩小明显、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达100%,无1例复发.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于宫肌瘤是一种高效、微创、安全且经济的方法,远期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杨熙章;杨利;陈自谦;吴纪瑞;许有进;李惠敏;黄艺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磁共振波谱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进行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目前应用于乳腺肿瘤的波谱技术主要为1H-MRS.MRS能够区分病变性质,与动态对比增强扫描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的特异性.获得清晰可辨波谱的关键是技术因素,主要是机器的压水、压脂和匀场性能.
作者:蔡世峰;彭洪娟;赵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直径3cm以下肺孤立性病灶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价值.方法:68例直径3cm以下肺孤立性病灶在CT引导下,采用抽吸式活检针,选择佳穿刺层面及穿刺点获取标本.结果:本组病例共行84次穿刺活检,获得细胞学涂片检查者68例,获得组织学检查59例.总的诊断准确度为89.7%,其中细胞学和组织学标本诊断准确度分别为662%(45/68)和81.4%(48/59).阳性预告值和阴性预告值分别为100%(51/51)和58.8%(10/17).并发症:气胸16例(23.5%),出血5例(7.4%),咯血4例(5.9%).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创伤小而实用的定性诊断方法,对直径3cm以下肺孤立性病灶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熊坤林;陈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分型、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48例临床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行椎动脉MRA检查,依据临床资料和MRA改变对该病进行分型,并据此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结果:根据MRA的表现可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五型:神经-血管型(18例)、椎动脉牵拉型(10例)、椎动脉压迫型(9例)、椎动脉硬化型(5例)、椎动脉发育不良型(6例).随防1~3年疗效满意.结论:上述分型有利于揭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张兆岩;韩明洺;于台飞;胡一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消化道不良反应是静脉应用含碘对比剂常见的副反应之一,严重者可导致造影失败.为研究一种简便有效的预防消化道不良的反应的方法,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作者借鉴祖国医学的穴位疗法,对842例CT增强扫描应用含碘对比剂患者,在尚未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前施用穴位按压,取得了显著效果.
作者:卢新环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