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附60例分析)

孙克彬;王晓冬

关键词:阑尾炎, 超声检查
摘要:为了提高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现总结应用超声显像观察了6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就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表现及诊断价值作初步分析.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CR系统的临床应用探讨

    CR系统不仅具有了传统X线机的优点,而且还可通过间接数字化或直接数字化将影像以数字化的形式进入计算机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可与其它数字化的MRI、X-CT、ECT、PET及B超等一起进入PACS(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充分掌握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的技术及进展情况变得尤为重要.

    作者:袁立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病变超声检查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糖尿病(DM)患者外周动脉病变分布情况.方法:将216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DM组和NDM组,对颈总(CCA)、颈窦(CS)、肱(BA)、髂总(CIA)、股(FA)、股深(PFA)、股浅(SFA)、(PA)、胫前(ATA)、胫后(PTA)和腓(Peroneal A)动脉舒张期内-中膜厚度进行宽频超声检查,并对病变血管的分布、好发部位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DM组动脉病变率明显高于NDM组(P<0.01),其中CCA、CS、BA、CIA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A、PFA、SFA、PA、ATA、PTA、Peroneal A差异显著(P<0.01);血管后壁及分叉处较前壁发病率高(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多发于血管后壁及分叉处,而DM较NDM组发病更广泛,下肢动脉受累更明显.

    作者:辛朝晖;赵淑芝;王金来;孙雪梅;吕永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膜瘤瘤周水肿的MR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脑膜瘤瘤周水肿的发生机制及MR表现.方法:搜集8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脑膜瘤,分析其瘤周水肿的MR表现.结果:①无水肿区,瘤周无明显异常信号.②圆晕状水肿,瘤周弧形晕带状异常信号.③不规则水肿,瘤中斑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④指压迹状水肿,白质内指压迹状异常信号.结论:脑膜瘤瘤周水肿有一定特点,对其影像学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作者:范新华;黄震;金利盛;黄祥龙;沈天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少血供型肝癌的介入治疗研究

    目的:研究少血供型肝癌用不同方法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通过3期CT增强扫描确诊的95例少血供型肝癌,进行不同的介入治疗,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25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超液化碘油+化疗药物(PEII)35例,以上两种方法的交叉综合运用(35例).结果:三种介入方法的肿瘤缩小率依次是:40%(10/25)、85.7%(30/35)、94.3%(33/35),AFP下降率依次是:36%(9/25)、71.4%(25/35)、82.9%(29/35),6个月、1年、2年、3年、5年生存率依次是:72%(18/25)、85.7%(30/35)、94.3%(33/35);48%(12/25)、77.1%(27/35)、85.7%(30/35);4%(1/25)、34.3%(12/35)、40%(14/35);0%(0/25)、11.4%(4/35)、17.1%(6/35);0%(0/25)、5.7%(2/35)、5.7%(2/35).前两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性P<0.005,后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经皮穿刺多点注入药物是提高少血供型肝癌患者治疗有效率和生存率的有效方法,与TACE交叉综合运用,效果更好,单纯TACE治疗效果差.

    作者:杨志国;左太阳;胡效坤;王成德;王庆良;刘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胎儿室间隔肌部缺损的产前超声诊断

    目前,胎儿先心病的产前诊断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技术的广泛应用及诊断水平的提高,胎儿室间隔肌部缺损能够及早发现,从而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诊治依据.本研究自2002年~2004年在常规作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1800例胎儿中,检出室间隔肌部缺损1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慧芳;刘兰芬;尹虹;权源;赵晓峰;王惠;张彦;曹永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三维MRI成像对急性颈髓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技术 (three dimension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 precession,3D Fisp)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急性颈髓的诊断、治疗和对预后估计的价值.方法:对急性颈段脊髓损伤在MRI常规扫描基础上进行颈髓3D Fisp技术成像扫描.结果:3D Fisp较常规MRI更能全方位更清晰地反映颈髓各种损伤和病理特征.结论:颈髓三维Fisp技术更能准确评估急性颈髓损伤的程度,并能及早对脊髓损伤进行治疗和预后评估.

    作者:周文化;曹惠霞;韩立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食道癌放射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评价

    目的:评价食道癌放射治疗中影像学检查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分析病理证实的80例食道癌,经放射治疗前后的CT模拟定位、大小测量及食道造影的影像学改变加以评价.结果:蕈伞型、髓质型放疗效果明显,溃疡型易发生穿孔.放射治疗疗效与X分型、肿瘤大小有关.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放射治疗有指导作用,可预判病变变化情况.

    作者:王兴卉;赵建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MRS在乳腺中的应用

    磁共振波谱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进行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目前应用于乳腺肿瘤的波谱技术主要为1H-MRS.MRS能够区分病变性质,与动态对比增强扫描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的特异性.获得清晰可辨波谱的关键是技术因素,主要是机器的压水、压脂和匀场性能.

    作者:蔡世峰;彭洪娟;赵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分型探讨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分型、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48例临床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行椎动脉MRA检查,依据临床资料和MRA改变对该病进行分型,并据此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结果:根据MRA的表现可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五型:神经-血管型(18例)、椎动脉牵拉型(10例)、椎动脉压迫型(9例)、椎动脉硬化型(5例)、椎动脉发育不良型(6例).随防1~3年疗效满意.结论:上述分型有利于揭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张兆岩;韩明洺;于台飞;胡一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医学科技期刊计算机办公系统的设计应用

    针对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办公存在稿件格式不规范、审稿制度重复琐碎、照排和通讯费用高、编辑与作者交流困难、工作进程协调性较差等缺陷.该文提出建立医学科技期刊计算机办公系统,该系统能有效的解决目前编辑工作中存在的诸多矛盾,能提高期刊知名度.

    作者:崔国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影像学预测股骨头坏死塌陷研究进展

    股骨头坏死后塌陷与否是股骨头幸存的临界点,也是早期治疗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本文对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机制及影像学预测方法及其价值作一初步总结.

    作者:张延伟;周伟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尿病合并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糖尿病合并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可以破坏或消灭肿瘤细胞,同时也可损伤正常的组织与细胞,引起各种急性、慢性副作用.急性副作用在治疗后不久随即出现,并且在治疗停止后几周内完全消失,慢性副作用可能需要几月或几年才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做好放疗期的观察与护理,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控制血糖,保持心理平衡,提高放疗效果.

    作者:赵树娥;李桂芝;于道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二维超声在结肠癌中的诊断价值

    结肠肿瘤是消化道的常见肿瘤之一,常以x线钡灌肠造影和结肠镜作为检查的主要方法.本组通过常规超声及结合灌肠造影诊断本病,为结肠癌提供了可靠、安全检查方法.

    作者:姬亚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远期疗效的观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的远期疗效.方法:37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平均随访3年.结果:子宫肌瘤血供丰富,均为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一侧为主,4例卵巢动脉参与供血,供血动脉粗大、迂曲,在瘤体的周围及内部形成血管网、团,瘤体染色明显.术后随访B超显示肌瘤缩小明显、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达100%,无1例复发.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于宫肌瘤是一种高效、微创、安全且经济的方法,远期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杨熙章;杨利;陈自谦;吴纪瑞;许有进;李惠敏;黄艺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腰椎峡部裂平行椎弓CT扫描的技术探讨及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平行于椎弓CT扫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与椎弓平行扫描,包括整个椎弓,层厚3~5mm、层距3~5mm,以骨窗观察为主;对照正常CT表现,分析51例腰椎峡部裂的CT表现.结果:51例均显示腰椎峡部透光裂隙,边缘呈锯齿状并有增生硬化,密度增高,裂隙周围有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碎骨块.当有脊椎滑脱时,椎管矢状径被拉长,呈长椭圆型或葫芦型.结论:平行于椎弓CT扫描诊断腰椎峡部裂简便易行,图像直观,解剖关系明确,是目前诊断腰椎峡部裂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商文海;盖娟娟;马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脂肪肝早期依据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不易得出正确诊断,但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有了明显提高.本文就近年来脂肪肝的影像学定量诊断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琼;王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脏病变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原理、扫查方法的描述,介绍了一种超声造影技术的新方法.同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者各项研究结果的,展现了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在正常肝脏和肝硬化定量研究、肝脏肿瘤检出、肝内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新研究结果以及在这些领域中此项技术与其它检查方法对比的优缺点.表明了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病变的诊断中是一项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的新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望达到CT及磁共振造影增强检查的效果,不久的将来在我国必将得到逐步完善和发展.

    作者:于立江;于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附60例分析)

    为了提高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现总结应用超声显像观察了6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就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表现及诊断价值作初步分析.

    作者:孙克彬;王晓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高压明胶海绵微粒动脉内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高压明胶海绵微粒作为栓塞剂动脉内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用高压明胶海绵微粒动脉内栓塞治疗173例子宫肌瘤患者,随访3~36个月,平均15.7个月,观察临床疗效、肌瘤和子宫体积的变化.结果:术后4个月总的症状改善率98.84%(171/173),160例(92.49%)患者术后月经完全恢复正常;5例(2.89%)患者出现术后永久闭经;痛经与直肠和膀胱压迫等症状均完全消失.术后6个月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9.35%,肌瘤平均缩小59.78%.结论:采用高压明胶海绵微粒作为栓塞剂栓塞子宫动脉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郑延波;刘胜;宋雪鹏;姜文进;生琦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放射性脑病的MRI表现及CT灌注表现,并分析其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46例MRI、6例CT灌注检查资料.结果:82.4%(56/68)放射性脑病病灶分布在颞叶底部,13.2%(9/68)位于脑干,4.4%(3/68)位于额叶及小脑.其典型的MRI表现为:①83.8%(57/68)的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花环状、不规则斑片状强化,强化灶位于照射野内.②13.2%(9/68)的病灶T1WI、T2WI皆呈等信号,增强后呈结节状均匀强化.该类型部分病例经治疗可缩小或消失.③2.9%(2/68)的病灶囊变,信号均匀,T1WI、T2WI信号程度同脑脊液相仿,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放射性脑病可有占位效应,其程度小于转移瘤的占位程度.MR动态观察可显示放射性脑病的大小变化.CT灌注示放射性脑病呈明显低灌注,脑相对血流量明显减少.手术切除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血管内皮损伤、脑组织坏死.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影像学观察及CT灌注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CT灌注及手术病理支持放射性脑病的血管损伤学说.

    作者:董珉;卢光明;沈文荣;郭震;刘菊英;钱云铉;张兰芳;张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