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生型肝癌2例

陈永辉;赵建青;杨坤

关键词:肝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例1 女,14岁.突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3天.查体:右上腹可扪及一巨大肿块,质硬,表面光滑,有压痛,边界不清,不活动.既往无肝炎病史.B超检查:肝右后叶可见一11.2cm×9.6cm×15.8cm的不规则中强回声团块,边界尚规整,内回声不均,肿块向下突出.CT检查:平扫示肝右叶下方有一约11.5cm×11.5cm×17.0cm类椭圆形略低密度影,密度不均,CT值为23HU~68HU,其中有斑片状钙化灶,CT值为296HU,边缘光滑,与肝脏分界清楚.右侧肾脏显著增大,并受压向下移位.增强扫描示肝右叶下方类椭圆形肿块影呈不均匀强化,CT值为60HU~77HU.下腔静脉受压,并向前移位(图1).两肺下野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转移病灶.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影像图像制作技术体会

    医学影像学随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医学的诊治手段.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软件的开发,医学影像图像制作技术近年来得到了极大提高.我院放射科自1994年建立医学影像摄影室以来,制作了43800余幅医学影像图像,出版医学影像专业图书3册,为我院、我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发挥了重要的学术传递媒介作用.

    作者:李桂英;王凯;刘晶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应用高压注射器CT增强扫描的护理

    本文总结、分析我院CT增强扫描资料120例,并讨论其应用方法及护理体会.1 材料与方法随机抽取了我院2002年2月~2004年3月CT增强扫描资料120例,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6~72岁,平均年龄51.2岁.40例使用离子对比剂(60%泛影葡胺),80例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苏碘海醇或双北碘海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CR型CT机和日本东芝公司产的四螺旋全身CT机.高压注射器为美国AEDRAD公司生产的CT专用高压注射器.穿刺针为专用21G针.

    作者:任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额顶部头皮下皮样囊肿1例

    患者男,25岁.出生后发现额顶部头皮下有一黄豆大小肿块,缓慢增大,近3个月以来增大明显,遂入院.体检:额顶部半球形包块呈蕈样突出,约5cm,表面光滑,有囊性感,基底部不活动.头颅X线片示:额顶部见弧形压迹,局部颅外板变薄,稍内陷,颅内板无异常(图1).MRI平扫示:额顶部皮下1个类圆形肿块向外突起,大小约3.0cm×4.5cm×6.0cm,边界清楚,T1WI、T2WI均呈高信号并见分层现象(图2),压脂后信号减低,病灶前底部见小团状低信号区,局部颅板吸收变薄下陷,肿块与颅内无连通.MRI诊断:额顶部皮下囊性肿块,考虑:①皮样囊肿;②胆脂瘤.

    作者:彭晋;吴贵华;吴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MS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I)对急性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于发病后1~12h内,先行常规CT平扫后再行CT灌注成像(CTPI),全部病例3~7天内复查CT及临床随访.结果:首次常规CT平扫显示:21例患者发病后1~12h内, 3例初诊为脑梗死;未见异常者18例,经复查CT及临床随访证实,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6例为脑梗死.CTPI 显示:21例患者发病后1~12h内,灌注正常者4例;灌注异常者17例,CTPI显示患者感兴趣区内局部血流量(rCBF)、对比剂达峰时间(TP)、平均通过时间(MTT)改变明显,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MSCT的发展促进了CTPI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感兴趣区的血流灌注状况,可以早期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及范围,显示病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对患者选择有效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思.CTPI对感兴趣区外的病灶和小体积病灶不敏感.

    作者:傅剑雄;征锦;陈明祥;姜岸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超选择大剂量碘化油栓塞原发巨块型肝癌(附53例分析)

    目的:评价超选择大剂量碘化油栓塞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回顾分析行超选择大剂量碘化油栓塞原发性巨块型肝癌53例,碘化油用量15~55ml.选取同期行常规剂量碘化油治疗的巨块型肝癌60例作为对照,碘化油用量2~15ml.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病灶大小变化、肝功能变化、并发症、近期有效率及生存率.结果:大剂量组近期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肝功能指标较常规剂量组增高,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剂量组相当.大剂量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6.79%、39.62%、22.64%;而常规剂量组分别为:53.33%、16.67%、12.50%.结论:超选择大剂量碘化油栓塞治疗巨块型原发性肝癌较常规剂量组虽疗效有明显提高,肝功能损害亦同时有所加重,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未见增加.

    作者:张学彬;吕维富;张行明;胡曙东;荚伟萍;厉月琴;赵锡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影像学评价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术前诊断正确率低,疗效及预后均欠理想.本文特就X线、内镜、超声、CT及MRI等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断特点及其价值作一综述,为临床选择经济、合理、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提供参考,从而使其能尽早明确诊断,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预后.

    作者:潘彦辰;周翔平;邓开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多囊肝伴多囊肾合并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附3例报告)

    例1 男,53岁.有高血压史.右腹胀痛3月余,入院检查发现右肋缘下扪及一直径10cm大小肿块,AFP(-).腹部CT检查发现:①肝内弥漫分布囊性占位,边缘锐利,大小不等,增强后无强化;②肝脏左叶内见一低密度肿块影,大小约为8.4cm×12.3cm,突出于肝轮廓,压迫胆囊、胰腺及门静脉.增强后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呈低密度;③双肾内可见弥漫性分布大小不等的囊性占位,左肾明显增大.CT诊断:多囊肝、多囊肾,左叶巨块型外生性肝癌,肝硬化,脾大(图1).

    作者:韩志刚;程红岩;王翔;裘美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以脾作参照应用T1加权像诊断脂肪肝TR值的选择及应用价值的探讨

    目的:以脾作为参照物,通过选择适当的TR值,进一步探讨T1加权像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正常人和52例脂肪肝患者(经CT检查确诊)全部进行TR值不同的两种T1加权肝脏横断面成像.对两种T1加权像中正常组和脂肪肝组的肝-脾信号强度差别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肝脏信号强度高于脾信号强度作为诊断脂肪肝的标准,较长TR T1加权像(TR/TE=680mc/25ms)中,正常组有48例(96%)显示肝-脾信号强度基本相等,仅2例(4%)显示肝脏信号强度略高于脾信号强度.脂肪肝组全部显示肝脏信号强度高于脾信号强度,两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以脾作为参照物,适当选择TR值,T1加权像是诊断脂肪肝的有效方法.应用低场磁共振推广此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张常青;李辉;潘宝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显示肺结节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低剂量螺旋CT发现肺结节(≤10mm)的敏感性.方法:对常规剂量(130mA)螺旋CT发现肺结节(≤10mm)的27例病人,在征得病人的同意下,加做低剂量(30mA)螺旋CT.将≤10mm的肺结节分成两组:≤5mm和6~10mm.同期对120例无临床症状职工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根据性别及体重分别行15mA和30mA扫描.以本研究的标准,根据噪声和伪影将肺窗图像质量分为4级:0级为差;1级一般;2级良;3级优.并分别记为0~3分.结果:27名病人行常规剂量CT(130mA)时检出≤10mm的结节总数为632个,低剂量CT(30mA)时检出≤10mm的结节总数为603个,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4%)48个结节是常规剂量CT(130mA)扫描单独发现的;而有(2.9%)19个结节是低剂量CT(30mA)扫描单独发现的.常规剂量CT(130mA)发现≤10mm结节的敏感性为97.1%,发现≤5mm结节的敏感性为96.1%,发现6~10mm结节的敏感性为98.8%;低剂量螺旋CT(30mA)的敏感性分别为92.6%,90.5%和96.3%.120例职工分别根据性别、体重行15mA和30mA CT扫描筛查肺癌,15mA扫描CT图像肺窗评价平均分为2.31,30mA扫描为2.43;图像噪声明显、颗粒较粗大主要出现在主动脉弓以上肺尖区域和膈顶以下背侧区域.结论:运用30mA和130mA肺扫描对≤10mm的肺结节的敏感性没有差异.根据性别、体重分别运用15mA和30mA扫描,可用于早期肺癌的筛查.

    作者:张超;冯莉莉;刘海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椎管内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的低场强MRI诊断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的低场强MRI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的临床及MRI表现特征,其中10例行Gd-DTPA增强扫描,7例行X光平片或CT片检查.结果:本组病例发病于胸腰段8例,位于脊髓背侧9例,呈典型的椎管内硬脊膜外占位病变征象,囊肿的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或相近,上、下缘与硬脊膜外脂肪毗邻,上或下方邻近硬脊膜的显示,可为硬脊膜外囊肿的定位诊断提供有力的佐证,囊肿与蛛网膜下腔相交通时,孔道区囊肿内可出现流空信号,可确定孔道的具体位置,为手术提供可靠可靠的依据.结论:MRI是目前评价椎管内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佳影像学方法和首选检查手段.

    作者:靳国庆;李麦福;宋冬喜;王丽华;王炎琦;张科;董红涛;孟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髓母细胞瘤的MRI诊断及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髓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46例,全部病例均行MRI检查.结果:髓母细胞瘤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性、呕吐及行走不稳.肿瘤位于小脑蚓部42例,小脑半球4例.MRI上,病灶在T1WI为低信号者占81%(33/46),混杂信号者占19%(13/46);T2WI上为高信号者81%(33/46),混杂信号者占19%(13/46);Gd-DTPA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均匀强化者占75%(34/46),不均匀强化者占20%(9/46),有5%(3/46)的病灶显示环状强化,瘤周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及伴有不同程度脑积水表现.MRI对髓母细胞瘤检出率、定位及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96%、90%.结论: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其诊断、治疗及术后随访等有重要作用,因此髓母细胞瘤的检查应首选MRI.

    作者:莫友发;赵云辉;许乙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螺旋CT对腮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腮腺恶性肿瘤的CT表现,以及MPR后处理图像对提高诊断率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我院于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原发恶性肿瘤22例,包括粘液表皮样癌9例,腺癌及鳞状细胞癌各4例,腺泡细胞癌3例,恶性混合瘤2例.结果:22例中肿物呈圆形及椭圆形8例,不规则形14例,边缘清楚9例(在MPR图像上总能发现边缘毛糙、周围脂肪受侵),边缘不清楚13例,肿瘤有不同程度的向周围组织浸润.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18例明显强化,薄环状强化伴中央大片低密度坏死5例,肿块呈不规则型强化17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1例.临床表现有面神经受累9例,其中6例横断位上下颌后静脉增强扫描显示不清;3例下颌后静脉较清晰可见,但在MPR图像上显示受压变形、移位.结论:面神经受累为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肿块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有明显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为原发腮腺恶性肿瘤影像学特点.

    作者:肖云峰;荣文霞;何银;刘永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肺挫裂伤的CT诊断(附89例分析)

    目的:探讨肺挫裂伤的CT诊断价值.方法:结合病理生理,分析肺挫裂伤的CT征象.结果:肺纹理有改变伴有小斑点状阴影31例(34.8%);出现云雾状及磨玻璃状阴影32例(35.2%);有大片模糊的较高密度影和肺囊肿影26例(29.2%);另外还发现气胸、液(血)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及肋骨骨折等.结论:CT检查准确率高,是目前诊断肺挫裂伤的有效的手段.

    作者:商文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螺旋CT三维成像对髋臼骨折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髋臼骨折患者的X线、CT三维成像资料的诊断及分型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X线平片确诊41例(89.13%),漏诊5例;46例CT三维成像均明确诊断(100%).对骨折分型,X线平片正确分型有 31例(67.39%),CT三维成像正确分型的有44例(95.65%),X线平片与CT三维成像分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的意义(χ2=6.10,P<0.05).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有利于髋臼骨折的正确分型、估计骨折的稳定性与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谢忠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长管状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目的:总结18例长管状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18例病人均拍摄了X线平片,10例做了MRI检查,增强扫描2例;6例做了CT检查;2例手术活检.将X线平片上无明显异常改变,而MRI表现为异常者确定为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上表现为斑点状骨密度增高者,确定为晚期骨梗死.结果:18例病人共累及40个部位,累及股骨远段21个,股骨近段1个,胫骨近段14个,胫骨远段1个,肱骨近段3个.8例病人被认定为早期骨梗死,10例病人认定为晚期骨梗死.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MRI表现为典型的地图样表现.晚期骨梗死,X线平片可见不规则的斑片状骨密度增高影,CT示病变呈不规则多发类圆形高密度病灶.MRI在T1WI和T2WI上病变中心区出现高低不等的混杂信号,其中5例T2WI病变中心区可见多发囊样高信号病变.结论:MRI检查对早期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怀疑骨梗死时,应常规行MRI检查.

    作者:周承涛;姜喜刚;唐小锋;孙振中;张保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要点和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共34条患肢进行彩超检查,分析其类型、声像图特征,并与X线血管造影进行对照.结果:30例患者中左侧血栓22例(73.0%),右侧4例(13.3%),左右侧同时发病4例(13.3%).34条患肢中中心性血栓18条(53.0%),外周性8条(23.5%),广泛性8条(23.5%).34条受累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且探头加压无管腔压瘪(100%).急性血栓为均匀低回声,不均匀偏高回声多提示为慢性血栓.CDFI显示受累静脉内血流信号消失或仅有少量溪流.结论:CDFI可为下肢DVT的检出、分类等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孙淑玉;刘海燕;杨建红;王玉云;尚海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F108-V遥控透视X射线机故障维修分析

    1.故障现象:透视mA逐渐下降,后无法透视.故障分析及检修:透视mA电路由T4磁饱和稳压器和R2、3、4及T5空间电荷补偿变压器组成.调节R2、R4可得到改善,但不久mA又下降,后测T4输入、输出电压,发现T4输出电压很低.先将T4的23、31短接,故障消失,故确定为T4损坏,换下T4后故障消失.

    作者:金艳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致命性侏儒产前超声诊断2例

    例1 女,25岁.孕36周,孕1产0.孕期产科检查子宫大小与孕周不符.彩超所见:胎儿颅骨光环完整,前额突出,双顶径8.9cm,侧脑室不宽,胎心搏动规律,脊柱排列规则连续,胸腔狭小,头胸不成比例,四肢弯曲较小,股骨和肱骨显著,股骨长约2.09cm,肱骨长约2.01cm,肘膝关节以下肢体屈曲变形,显示不清.胎儿手足基本正常(图1).胎盘附于后壁,羊水暗区深处8.32cm.

    作者:张会珍;王小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肾母细胞瘤1例

    患儿男,6岁.腹部肿物3年,3年前出现血尿,无疼痛,当地就诊发现左腹部肿物,未给特殊治疗.不久血尿消失,腹部肿物逐渐增大,无腹痛.

    作者:王现亮;王文刚;戚元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与注射无水乙醇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HACE)及CT引导下注射无水乙醇(PEI)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原发性肝癌分为A,B2组,16例行TACE2~3疗程后+PEI;16例单纯TACE治疗3~6疗程.结果:A组肿瘤完全坏死率、AFP下降率分别为83.9%、71.4%,而B组为27.6%,30.8%,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8.8%和62.5%、31.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TACE+PEI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兴卉;赵建江;于天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