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影像学评价

潘彦辰;周翔平;邓开鸿

关键词:小肠恶性肿瘤, X线, 内镜, 超声,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摘要: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术前诊断正确率低,疗效及预后均欠理想.本文特就X线、内镜、超声、CT及MRI等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断特点及其价值作一综述,为临床选择经济、合理、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提供参考,从而使其能尽早明确诊断,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预后.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长管状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目的:总结18例长管状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18例病人均拍摄了X线平片,10例做了MRI检查,增强扫描2例;6例做了CT检查;2例手术活检.将X线平片上无明显异常改变,而MRI表现为异常者确定为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上表现为斑点状骨密度增高者,确定为晚期骨梗死.结果:18例病人共累及40个部位,累及股骨远段21个,股骨近段1个,胫骨近段14个,胫骨远段1个,肱骨近段3个.8例病人被认定为早期骨梗死,10例病人认定为晚期骨梗死.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MRI表现为典型的地图样表现.晚期骨梗死,X线平片可见不规则的斑片状骨密度增高影,CT示病变呈不规则多发类圆形高密度病灶.MRI在T1WI和T2WI上病变中心区出现高低不等的混杂信号,其中5例T2WI病变中心区可见多发囊样高信号病变.结论:MRI检查对早期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怀疑骨梗死时,应常规行MRI检查.

    作者:周承涛;姜喜刚;唐小锋;孙振中;张保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双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双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00例中采用双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triple-phase duplex-helical CT,TDHCT)检出的76个(瘤径≤3cm)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的CT图像,由有经验的CT室医师通过医学影像工作站(MIW)和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的医学图像浏览终端,分析、统计SHCC各时相病灶强化类型,计算检出率.依SHCC的典型表现,即动脉期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或低密度,做出诊断.结果:76个SHCC在三期扫描中,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86.8%(66/76)、61.8%(47/76)、93.4%(71/76).小肝癌在动脉期89.3%(59/66)呈高密度,在门静脉期87.2%(41/47)呈低密度,在延迟期100%(71/71)呈低密度.结论:SHCC定性诊断主要依靠其自身形态强化特点,双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能提高SHCC的检出率,TDHCT可提高SHCC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作者:张金安;唐新华;林运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椎管内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的低场强MRI诊断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的低场强MRI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的临床及MRI表现特征,其中10例行Gd-DTPA增强扫描,7例行X光平片或CT片检查.结果:本组病例发病于胸腰段8例,位于脊髓背侧9例,呈典型的椎管内硬脊膜外占位病变征象,囊肿的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或相近,上、下缘与硬脊膜外脂肪毗邻,上或下方邻近硬脊膜的显示,可为硬脊膜外囊肿的定位诊断提供有力的佐证,囊肿与蛛网膜下腔相交通时,孔道区囊肿内可出现流空信号,可确定孔道的具体位置,为手术提供可靠可靠的依据.结论:MRI是目前评价椎管内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佳影像学方法和首选检查手段.

    作者:靳国庆;李麦福;宋冬喜;王丽华;王炎琦;张科;董红涛;孟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应用高压注射器CT增强扫描的护理

    本文总结、分析我院CT增强扫描资料120例,并讨论其应用方法及护理体会.1 材料与方法随机抽取了我院2002年2月~2004年3月CT增强扫描资料120例,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6~72岁,平均年龄51.2岁.40例使用离子对比剂(60%泛影葡胺),80例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苏碘海醇或双北碘海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CR型CT机和日本东芝公司产的四螺旋全身CT机.高压注射器为美国AEDRAD公司生产的CT专用高压注射器.穿刺针为专用21G针.

    作者:任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髓母细胞瘤的MRI诊断及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髓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46例,全部病例均行MRI检查.结果:髓母细胞瘤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性、呕吐及行走不稳.肿瘤位于小脑蚓部42例,小脑半球4例.MRI上,病灶在T1WI为低信号者占81%(33/46),混杂信号者占19%(13/46);T2WI上为高信号者81%(33/46),混杂信号者占19%(13/46);Gd-DTPA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均匀强化者占75%(34/46),不均匀强化者占20%(9/46),有5%(3/46)的病灶显示环状强化,瘤周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及伴有不同程度脑积水表现.MRI对髓母细胞瘤检出率、定位及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96%、90%.结论: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其诊断、治疗及术后随访等有重要作用,因此髓母细胞瘤的检查应首选MRI.

    作者:莫友发;赵云辉;许乙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影像学评价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术前诊断正确率低,疗效及预后均欠理想.本文特就X线、内镜、超声、CT及MRI等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断特点及其价值作一综述,为临床选择经济、合理、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提供参考,从而使其能尽早明确诊断,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预后.

    作者:潘彦辰;周翔平;邓开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螺旋CT对腮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腮腺恶性肿瘤的CT表现,以及MPR后处理图像对提高诊断率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我院于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原发恶性肿瘤22例,包括粘液表皮样癌9例,腺癌及鳞状细胞癌各4例,腺泡细胞癌3例,恶性混合瘤2例.结果:22例中肿物呈圆形及椭圆形8例,不规则形14例,边缘清楚9例(在MPR图像上总能发现边缘毛糙、周围脂肪受侵),边缘不清楚13例,肿瘤有不同程度的向周围组织浸润.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18例明显强化,薄环状强化伴中央大片低密度坏死5例,肿块呈不规则型强化17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1例.临床表现有面神经受累9例,其中6例横断位上下颌后静脉增强扫描显示不清;3例下颌后静脉较清晰可见,但在MPR图像上显示受压变形、移位.结论:面神经受累为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肿块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有明显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为原发腮腺恶性肿瘤影像学特点.

    作者:肖云峰;荣文霞;何银;刘永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腰椎间盘高度的影像学测量

    腰椎间盘高度的影像学测量,由于容易受到投照及体位等因素的影响,多年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历年来几种主要的影像学测量技术手段及方法做一回顾性分析,并着重介绍了新的测量方法.

    作者:刘增胜;方明;安丰新;徐爱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以脾作参照应用T1加权像诊断脂肪肝TR值的选择及应用价值的探讨

    目的:以脾作为参照物,通过选择适当的TR值,进一步探讨T1加权像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正常人和52例脂肪肝患者(经CT检查确诊)全部进行TR值不同的两种T1加权肝脏横断面成像.对两种T1加权像中正常组和脂肪肝组的肝-脾信号强度差别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肝脏信号强度高于脾信号强度作为诊断脂肪肝的标准,较长TR T1加权像(TR/TE=680mc/25ms)中,正常组有48例(96%)显示肝-脾信号强度基本相等,仅2例(4%)显示肝脏信号强度略高于脾信号强度.脂肪肝组全部显示肝脏信号强度高于脾信号强度,两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以脾作为参照物,适当选择TR值,T1加权像是诊断脂肪肝的有效方法.应用低场磁共振推广此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张常青;李辉;潘宝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与注射无水乙醇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HACE)及CT引导下注射无水乙醇(PEI)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原发性肝癌分为A,B2组,16例行TACE2~3疗程后+PEI;16例单纯TACE治疗3~6疗程.结果:A组肿瘤完全坏死率、AFP下降率分别为83.9%、71.4%,而B组为27.6%,30.8%,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8.8%和62.5%、31.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TACE+PEI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兴卉;赵建江;于天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犬支气管栓塞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实现功能性肺叶切除(functional pulmonary lobectomy,FPLT)的可能性.方法:8条杂种犬,左、右两肺分别随机纳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靶肺叶灌注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然后阻塞靶气管.观察术后1h及第7、14、21和28天双肺X线平片和病理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实验组靶肺间质水肿,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多数肺泡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自术后第7天,靶肺肺泡明显塌陷,肺泡间隔增宽,纤维结缔组织显著增殖;术后第28天靶肺萎缩成团块状,剖面呈弥漫性纤维化斑痕改变.结论: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靶肺气道栓塞术可形成肺不张、纤维化,达到FPLT目的.

    作者:尹文化;甘万崇;胡文极;游玉峰;柯伟;王巧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要点和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共34条患肢进行彩超检查,分析其类型、声像图特征,并与X线血管造影进行对照.结果:30例患者中左侧血栓22例(73.0%),右侧4例(13.3%),左右侧同时发病4例(13.3%).34条患肢中中心性血栓18条(53.0%),外周性8条(23.5%),广泛性8条(23.5%).34条受累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且探头加压无管腔压瘪(100%).急性血栓为均匀低回声,不均匀偏高回声多提示为慢性血栓.CDFI显示受累静脉内血流信号消失或仅有少量溪流.结论:CDFI可为下肢DVT的检出、分类等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孙淑玉;刘海燕;杨建红;王玉云;尚海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螺旋CT三维成像对髋臼骨折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髋臼骨折患者的X线、CT三维成像资料的诊断及分型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X线平片确诊41例(89.13%),漏诊5例;46例CT三维成像均明确诊断(100%).对骨折分型,X线平片正确分型有 31例(67.39%),CT三维成像正确分型的有44例(95.65%),X线平片与CT三维成像分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的意义(χ2=6.10,P<0.05).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有利于髋臼骨折的正确分型、估计骨折的稳定性与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谢忠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致命性侏儒产前超声诊断2例

    例1 女,25岁.孕36周,孕1产0.孕期产科检查子宫大小与孕周不符.彩超所见:胎儿颅骨光环完整,前额突出,双顶径8.9cm,侧脑室不宽,胎心搏动规律,脊柱排列规则连续,胸腔狭小,头胸不成比例,四肢弯曲较小,股骨和肱骨显著,股骨长约2.09cm,肱骨长约2.01cm,肘膝关节以下肢体屈曲变形,显示不清.胎儿手足基本正常(图1).胎盘附于后壁,羊水暗区深处8.32cm.

    作者:张会珍;王小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肾母细胞瘤1例

    患儿男,6岁.腹部肿物3年,3年前出现血尿,无疼痛,当地就诊发现左腹部肿物,未给特殊治疗.不久血尿消失,腹部肿物逐渐增大,无腹痛.

    作者:王现亮;王文刚;戚元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观察的研究

    椎动脉走行及其毗邻关系复杂,椎动脉狭窄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关系密切.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椎动脉及其毗邻关系.本文简要介绍椎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技术、方法、临床价值,并与其它血管造影进行比较.

    作者:张林;刘林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医学影像图像制作技术体会

    医学影像学随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医学的诊治手段.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软件的开发,医学影像图像制作技术近年来得到了极大提高.我院放射科自1994年建立医学影像摄影室以来,制作了43800余幅医学影像图像,出版医学影像专业图书3册,为我院、我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发挥了重要的学术传递媒介作用.

    作者:李桂英;王凯;刘晶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外生型肝癌2例

    例1 女,14岁.突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3天.查体:右上腹可扪及一巨大肿块,质硬,表面光滑,有压痛,边界不清,不活动.既往无肝炎病史.B超检查:肝右后叶可见一11.2cm×9.6cm×15.8cm的不规则中强回声团块,边界尚规整,内回声不均,肿块向下突出.CT检查:平扫示肝右叶下方有一约11.5cm×11.5cm×17.0cm类椭圆形略低密度影,密度不均,CT值为23HU~68HU,其中有斑片状钙化灶,CT值为296HU,边缘光滑,与肝脏分界清楚.右侧肾脏显著增大,并受压向下移位.增强扫描示肝右叶下方类椭圆形肿块影呈不均匀强化,CT值为60HU~77HU.下腔静脉受压,并向前移位(图1).两肺下野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转移病灶.

    作者:陈永辉;赵建青;杨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MR脂肪抑制技术在肌肉骨骼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

    肌肉骨骼系统磁共振成像(MRI)常应用脂肪抑制技术, 抑制背景脂肪信号,清楚显示病变及其信号特征,减少伪影,提高图像质量.本文综述了脂肪抑制技术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上官景俊;徐文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肺挫裂伤的CT诊断(附89例分析)

    目的:探讨肺挫裂伤的CT诊断价值.方法:结合病理生理,分析肺挫裂伤的CT征象.结果:肺纹理有改变伴有小斑点状阴影31例(34.8%);出现云雾状及磨玻璃状阴影32例(35.2%);有大片模糊的较高密度影和肺囊肿影26例(29.2%);另外还发现气胸、液(血)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及肋骨骨折等.结论:CT检查准确率高,是目前诊断肺挫裂伤的有效的手段.

    作者:商文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