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唐进法;易丹辉;李学林;王晓艳;周晓华
目的:剖析现代医学“痛风病”中医病因病机的隐喻特征及其隐喻认知多样性的根源.方法: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运用隐喻理论对三位国医大师关于现代医学“痛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分析.结果:现代医学“痛风病”病机理论是基于“痹”字相关的概念隐喻而建构的中医理论.结论:不同医家作为认知主体的独特性是造成“痛风病”隐喻认知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作者:吴彤;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医药学发展至今天,其顽强生命力无庸置疑.从这一角度出发,去分析认识中医药,从中发现其优势特点,对于更好的完善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使之更好造福于人类,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科学哲学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结论如下:1.形而上学性质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与辨证论治的病症实践有机结合、并以中药等疗法作为反馈手段而对其理论正确与否进行不断地验证和修正,是当代中医药理论的一大特点.2.当代中医理论已不同于传统的中医理论,其理论演绎及其辨证论治的重心已不同于古代中医,这些发展和创新之处需要研究和总结.3.中医药与西医应该是平行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两者共同丰富了对临床疾病的防治.4.作为一门独立的医疗体系,中医药理论也一定需要发展甚至革命,这一过程依赖于整体科技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作者:杜力军;赵玉男;雷帆;谢伟东;李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研究以朱丹溪、张景岳对阴、阳有余不足的论争为切入点,从取象比类的立场分析其各自形成阴阳有余或不足的依据与原因,继而从“伏气”“非典”“提壶揭盖”与“增水行舟”“理饮汤”等诸多层面探究隐喻在认识病因、疾病、治法、方剂所起到的指引作用,藉此揭示中医传统理论由一串串的隐喻构成,一个好的隐喻不仅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同时也是确立治则、创制方剂的重要源泉.“取象比类”之后的中医理论将由具有层级结构与并列结构的隐喻构成.
作者: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寰枢关节半脱位采用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与常规推拿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该病症提供参考.方法:对8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组,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好转率和治疗前后影像学寰齿间隙差值等指标,并统计结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0.00%,对照组为42.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72%,对照组为82.50%,两组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影像学寰齿前间隙及齿状突侧间隙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疗效优于常规推拿疗法,本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何育风;戴李国;练湛雄;容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药作用机制及显效物质的阐明是制约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当前研究的对象大都为中药的丰度成分,研究思路多归为正向药理学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忽略对中药微量成分的研究.“遗传协同致死”是一种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可使得共同调控生物效应呈现级数放大(大于1 000倍).鉴于,遗传协同研究模式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取得喜人成绩.(包括PARP抑制剂的发现,化疗药物增效减毒组合的临床使用等).同时,中药在对抗环境胁迫所产生的多种次生代谢产物,为契合遗传协同靶点提供多成分基础.那么,是否可以将这一研究模式用于阐明微量活性成分的研究?从“靶点-成分-效应”的逆向思维出发,在明确遗传协同靶点的基础上,对中药微量弱效成分起效机制展开研究,并进一步发现潜力的协同成分组合.
作者:韦忠红;余苏云;陈文星;王爱云;陆茵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历代注家对《金匮要略》湿病、水气病、痰饮病研究甚多,但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未带来新的认识.现引入隐喻认知的方法,推测湿病、水气病、痰饮病,分别以雾、云、水(或冰)为原型进行认识,探讨这些自然现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指出水气病并不等同于水肿病,《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多论水肿的原因更多源于始源域云的一般特征.在治疗方面,对相关方剂进行取象解读,发现其配伍体现了天地间水液循环的过程.
作者:刘宁;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五行学说是一个建构型隐喻系统.目前隐喻视角下的五行学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五行的隐喻认知、隐喻类型、隐喻认知系统的构建等方面.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目前五行学说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认知科学背景下,从中医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立场对五行学说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特别是进行相关理论的实证研究,如应用行为学、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方法,论证五行理论中五音五色的配属关系,或发现五音与五色新的对应关系.
作者:马淬兰;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会议概况第291期东方科技论坛“中医药现代化与新药创制”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6月13日至14日在上海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陈凯先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广基院士共同担任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世界科学技术》杂志社(中科院)、上海市药学会承办.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曙光医院等上海地区的有关单位,以及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南方医科大学、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康缘药业、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索并总结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辨证分型,以期为有机结合临床中医证候特征、哮喘临床表型以及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文献调研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及分析和预调查反馈信息修正的方法,设计并归纳形成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证候学观察表.收集204例患者的四诊资料,填写观察表.借助SPSS22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基本的中医证型.结果:通过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中医哮病的辨证标准为依据,参阅哮病中医证候规律的文献,并组织呼吸科专家讨论,得出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主要分为2个基本证候:虚寒证和虚热证.结论:探索了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表型,为进一步研究支气管哮喘中医宏观寒热辨证与西医基因组学之间可能的关联提供研究数据.
作者:张霞;李辉;李亮;李光熙;刘世刚;李萌;张九卿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纵向观测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对同一个个体测量多个响应变量的情况,由于同一个个体的不同响应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独立分析每一个响应变量将会损失相关信息.本文利用联合建模的方式对多个响应变量建立混合效应模型,通过不同响应变量的随机效应之间的相关性刻画不同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极大似然方法给出模型中参数的估计,后通过中风病的实际数据分析来说明该方法的应用.
作者:林存洁;吴朦;易丹辉;胡镜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患,因此攻克恶性肿瘤是医学界的重要任务.攻克肿瘤的第一步是认识肿瘤.隐喻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本文对医学上大量借用植物生长特征来描述肿瘤生长过程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西医学上,肿瘤的生长方式、外形特征、生长速度以及扩散方式都借用了植物隐喻来说明.肿瘤的生长是植物茎叶的生长,植物根系的生长,植物花果的生长,植物四季的生长,特殊植物类型的生长,肿瘤的转移是种子的传播等.这一结果表明西医学中存在肿瘤是植物的隐喻认知,这一隐喻表现了肿瘤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侯星宇;黄慧雯;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索应用单维项目反应模型与经典测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量表评价问题.方法:对841例亚健康二手数据实证分析,进行信度、效度以及项目角度的测量学评价.结果:5个领域的克朗巴赫a系数均高于0.6,内部一致性较高;5个领域的量表结构效度较好,CFI为0.96;项目区分度>0.3,项目对所属领域诊断的灵敏度较高;量表信息量为33.8,对亚健康状态估计精度较高;但仍有部分条目需要进一步修订.结论:单维项目反应模型通过单维性、局部独立性检验,可以用来评价项目的心理学测量性能,对经典测验理论评价结果进行补充.亚健康量表信、效度较高,经IRT校正后的项目可以用于开展计算机自适应测试,进行人机交互“治未病”动态监测.
作者:白文静;何丽云;张艳宏;刘为民;刘保延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代谢作为生物信息流的下游,承载信息传递的特殊功能,结合上游的基因、转录、蛋白质及神经系统,能够更好地反映大脑的工作原理以及患病机制,揭开大脑的神秘面纱.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大脑的代谢组学研究,同时结合脑部相关疾病,研究疾病对脑代谢的影响.本文结合精准医学,主要综述代谢组学技术在脑部疾病的精准应用.
作者:房军伟;蔡志钢;孙淑军;王洋;张永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精准医疗的本质是对大样本人群及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定量、验证及应用,终达到寻找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及治疗靶点的目标.代谢组学作为检测体内代谢物技术之一,可以通过发现体内代谢物水平的变化及时对机体生理状态做出预判与诊断,并指导进行相应的干预及治疗.本文将对代谢组学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精准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王洋;蔡志钢;房军伟;孙淑军;张永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四子散热敷疗法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一般治疗组和四子散组,比较两组的胃肠道症状评分,并比较四子散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四子散组胃肠功能紊乱的缓解率为96.7%,一般治疗组为53.3%.四子散组患者的大部分胃肠道症状能够得到改善(P<0.05),且生活质量有所提高(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四子散热敷腹部有助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胃肠功能紊乱,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洁婷;梁玉婷;刘旭生;林静霞;赵代鑫;叶景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本文对各胶质细胞暴露在应激环境中的形态功能变化以及中医药对应激中各胶质细胞功能变化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总结,为开展以便为开展应激致病机制,及其中医药对应激致病的调节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刘燕;丁秀芳;严志袆;邹小娟;刘玥芸;丁凤敏;余涛;陈家旭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病的用药规律,为小儿咳嗽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选取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病痛例1 640诊次,将所有病例录入结构化临床病例采集系统,用数据挖掘平台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利用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进行核心方和中药配伍规律研究,对核心药物及常用配伍做有效率及卡方的比较.结果: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咳嗽药物使用频次高前12味药:陈皮、炒苦杏仁、蜜麻黄、瓜蒌皮、前胡、麸炒枳壳、法半夏、白芷、黄芩、鱼腥草、钩藤、麸炒僵蚕.复杂网络分析基本方组成:蜜麻黄、炒苦杏仁、麸炒枳壳、前胡、瓜蒌皮、陈皮、法半夏、白芷.常用药对配伍:葶苈子、川芎、细辛;姜黄、生大黄、蝉蜕;地骨皮、醋青皮、桑白皮;黄芪、麸炒白术、茯苓;麸炒神曲、炒山楂;浙贝母、玄参;地龙、鬼箭羽等.药味与疗效卡方结果:主要配伍药物对疗效的影响趋势更大.结论:倪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病主要从痰、从热、从气论治,注重患儿个体差异,辨证论治,可为临床小儿咳嗽用药提供更多参考.
作者:刘建忠;黄梦雪;刘晓鹰;陈瑶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在观察性研究或非随机化试验中,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研究人员从数据中进行因果推断的能力受到阻碍,本研究利用GBM倾向评分加权法对一组观察性医学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期指导相关医学人员进行他们自己的因果推断研究.方法:目前,四类主要的倾向评分法:匹配、分层、逆概率加权和混杂变量调整,已经被普遍用于因果推断的研究.倾向评分法理论上是可以消除可观测到的混杂因素的偏倚,使处理变量接近随机分配设计的效果,从而达到估计处理因素对结局因果效应的目的.结果:考虑到逆概率加权法相对于其它方法的优势,本文概括了它用于因果效应估计的适用条件,特别说明了运用一个现代多元非参数统计技术——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 (GBM)倾向评分加权法的主要过程及优劣.结论:当存在大量不同类型的混杂因素且它们与处理因素之间的线性、非线性或交互效应等函数形式无法确定以及其它问题的时候,GBM倾向评分加权法能克服在精确地估计倾向评分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并给出相对更加接近于随机化的因果效应.
作者:杨伟;唐进法;易丹辉;李学林;王晓艳;周晓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针对中药不良反应数据的不平衡性,探索并应用不平衡数据的处理方法,对中药的不良反应进行预测.本文以使用丹红注射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来自37家医院集中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在使用了丹红注射液的患者中预测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方法:从数据层面采用四种方法:不处理、随机欠采样、随机过采样、SMOTE采样;从算法层面采用四种模型或算法:决策树、随机森林、AdaBoost算法、Gradient Boosting算法,对数据的不平衡性进行处理.两个层面的方法两两结合,对16种方法与模型或算法组合的预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随机欠采样和AdaBoost算法相结合、随机欠采样和Gradient Boosting算法相结合的预测效果较为理想,recall和G-mean都达到80%以上,AUC指标也高达0.86.结论:初步探索中药不良反应可能适用的不平衡数据处理方法,预测结果结合实际经验,能较准确地预测使用了丹红注射液的患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时,根据输出的变量重要性排名,能大程度地避免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丹红注射液的安全性再评价提供一些科学参考依据.
作者:吴东苑;杨伟;唐进法;李学林;王晓艳;易丹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五藏核心观的基础框架.本文运用词频分析法和语料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帝内经》中“五藏”及其类概念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研究,从而考察五藏核心观建构的动机、主体、辅助条件等问题.词频分析表明五藏在《黄帝内经》中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其意义内涵有整体和个体的差异.五藏语境的定性分析表明严重病理状态的指向为五藏核心观提供了强烈的动机;五藏生理机能内容广泛,人体机能或以五藏为始或终于五藏是五藏核心观的主要内容;五藏整体突破了五藏个体的诸多限制,使五藏作为人体核心其凝聚力更强;五藏类概念是五藏概念的衍化、其功能是固化五藏所指,增强五藏概念的观念认同.
作者:黄慧雯;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