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彤;贾春华
目的:探讨对寰枢关节半脱位采用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与常规推拿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该病症提供参考.方法:对8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组,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好转率和治疗前后影像学寰齿间隙差值等指标,并统计结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0.00%,对照组为42.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72%,对照组为82.50%,两组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影像学寰齿前间隙及齿状突侧间隙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疗效优于常规推拿疗法,本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何育风;戴李国;练湛雄;容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研究以朱丹溪、张景岳对阴、阳有余不足的论争为切入点,从取象比类的立场分析其各自形成阴阳有余或不足的依据与原因,继而从“伏气”“非典”“提壶揭盖”与“增水行舟”“理饮汤”等诸多层面探究隐喻在认识病因、疾病、治法、方剂所起到的指引作用,藉此揭示中医传统理论由一串串的隐喻构成,一个好的隐喻不仅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同时也是确立治则、创制方剂的重要源泉.“取象比类”之后的中医理论将由具有层级结构与并列结构的隐喻构成.
作者: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研制健康生活方式的中医指导原则.方法:在前期文献研究基础上,对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等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探讨健康生活方式中医指导原则框架及条目,并对专家积极度、集中程度、协调程度、权威程度进行评价.结果:两轮调查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4.31%与100%;权威程度均大于0.7;专家意见评分平均值中位数分别为9.21与9.085,加权平均值中位数为7.965与7.925,满分率中位数大于65.12%与66.67%,两轮调查变异系数小值分别为0.11和0.10.结论:在调查研究中,专家的积极性和专业水准均较高,可信度较高,专家意见较为集中,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良好,并通过两轮调查逐渐趋同.通过德尔菲调查的方式,基本确定了健康生活方式中医指导原则的基本研究框架及条目,为进一步规范健康生活方式中医指导原则打下基础.
作者:陈欣燕;刘美方;赖月红;梁嘉恩;李海;叶子怡;谭健成;张嘉文;范宇鹏;林嬿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在观察性研究或非随机化试验中,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研究人员从数据中进行因果推断的能力受到阻碍,本研究利用GBM倾向评分加权法对一组观察性医学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期指导相关医学人员进行他们自己的因果推断研究.方法:目前,四类主要的倾向评分法:匹配、分层、逆概率加权和混杂变量调整,已经被普遍用于因果推断的研究.倾向评分法理论上是可以消除可观测到的混杂因素的偏倚,使处理变量接近随机分配设计的效果,从而达到估计处理因素对结局因果效应的目的.结果:考虑到逆概率加权法相对于其它方法的优势,本文概括了它用于因果效应估计的适用条件,特别说明了运用一个现代多元非参数统计技术——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 (GBM)倾向评分加权法的主要过程及优劣.结论:当存在大量不同类型的混杂因素且它们与处理因素之间的线性、非线性或交互效应等函数形式无法确定以及其它问题的时候,GBM倾向评分加权法能克服在精确地估计倾向评分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并给出相对更加接近于随机化的因果效应.
作者:杨伟;唐进法;易丹辉;李学林;王晓艳;周晓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患,因此攻克恶性肿瘤是医学界的重要任务.攻克肿瘤的第一步是认识肿瘤.隐喻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本文对医学上大量借用植物生长特征来描述肿瘤生长过程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西医学上,肿瘤的生长方式、外形特征、生长速度以及扩散方式都借用了植物隐喻来说明.肿瘤的生长是植物茎叶的生长,植物根系的生长,植物花果的生长,植物四季的生长,特殊植物类型的生长,肿瘤的转移是种子的传播等.这一结果表明西医学中存在肿瘤是植物的隐喻认知,这一隐喻表现了肿瘤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侯星宇;黄慧雯;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本文以《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火疗法”的论述为例,从“自然之火”的特性出发,探讨古代中医学家从“自然之火”到“火疗法”的隐喻认知过程.中医学关于火疗法作用机制的认识,来源于古人对“自然之火”的认识和体验.“自然之火”的“始源域”向“火疗法”的“目标域”的映射,使古代医家认识到火能驱邪;熏、熨、温针、烧针、灸等五种与火相关的疗法的作用机理皆源于火性温热、向上、生化与毁物的特征.
作者:张恒;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历代注家对《金匮要略》湿病、水气病、痰饮病研究甚多,但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未带来新的认识.现引入隐喻认知的方法,推测湿病、水气病、痰饮病,分别以雾、云、水(或冰)为原型进行认识,探讨这些自然现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指出水气病并不等同于水肿病,《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多论水肿的原因更多源于始源域云的一般特征.在治疗方面,对相关方剂进行取象解读,发现其配伍体现了天地间水液循环的过程.
作者:刘宁;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肥胖已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作为一种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等影响的复杂疾病,肠道菌群在该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肠道菌群改变与肥胖的作用机制角度,综述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病中的相关性研究,及中医药干预肠道菌群对肥胖的影响.
作者:吴莉娟;刘铜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Cox回归模型是目前生存分析中为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模型的假设之一是失效时间不存在打结情况,即个体之间有着不同的失效时间.在实际应用当中,生存时间数据存在打结是很常见的.目前有四种常见的处理方法:Exact法,discrete model法,Efron法以及Breslow法.本文研究目的是比较这四种处理方法的优劣.本文采用模拟进行比较,设置了不同的样本量和打结程度,比较四种方法在拟合统计量,计算时间,参数估计精确性等方面的表现,发现Exact法和discrete model拟合统计量结果好,但计算耗时久;Efron法以及Breslow法运算较快但是在参数估计方面存在偏差.另外,样本量和打结程度也影响处理的结果,总的来说,当结点数较小时,四种方法之间差别不大.当数据量较大或打结比例较高时,除exact以外的三种近似方法的偏差增加,但运算时间无明显变化,而exact法的运算时间迅速增加.此时如果估计的精确性没有估计时间那么重要,Efron法以及Breslow法是不错的选择,其中,Efron法更为精确而Breslow方法倾向于低估正确的β值.如果时间上没有限制,可以选择Exact法和discrete model,将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
作者:张文丽;张彤;易丹辉;杨宇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病的用药规律,为小儿咳嗽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选取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病痛例1 640诊次,将所有病例录入结构化临床病例采集系统,用数据挖掘平台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利用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进行核心方和中药配伍规律研究,对核心药物及常用配伍做有效率及卡方的比较.结果: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咳嗽药物使用频次高前12味药:陈皮、炒苦杏仁、蜜麻黄、瓜蒌皮、前胡、麸炒枳壳、法半夏、白芷、黄芩、鱼腥草、钩藤、麸炒僵蚕.复杂网络分析基本方组成:蜜麻黄、炒苦杏仁、麸炒枳壳、前胡、瓜蒌皮、陈皮、法半夏、白芷.常用药对配伍:葶苈子、川芎、细辛;姜黄、生大黄、蝉蜕;地骨皮、醋青皮、桑白皮;黄芪、麸炒白术、茯苓;麸炒神曲、炒山楂;浙贝母、玄参;地龙、鬼箭羽等.药味与疗效卡方结果:主要配伍药物对疗效的影响趋势更大.结论:倪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病主要从痰、从热、从气论治,注重患儿个体差异,辨证论治,可为临床小儿咳嗽用药提供更多参考.
作者:刘建忠;黄梦雪;刘晓鹰;陈瑶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精准医疗的本质是对大样本人群及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定量、验证及应用,终达到寻找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及治疗靶点的目标.代谢组学作为检测体内代谢物技术之一,可以通过发现体内代谢物水平的变化及时对机体生理状态做出预判与诊断,并指导进行相应的干预及治疗.本文将对代谢组学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精准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王洋;蔡志钢;房军伟;孙淑军;张永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针对中药不良反应数据的不平衡性,探索并应用不平衡数据的处理方法,对中药的不良反应进行预测.本文以使用丹红注射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来自37家医院集中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在使用了丹红注射液的患者中预测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方法:从数据层面采用四种方法:不处理、随机欠采样、随机过采样、SMOTE采样;从算法层面采用四种模型或算法:决策树、随机森林、AdaBoost算法、Gradient Boosting算法,对数据的不平衡性进行处理.两个层面的方法两两结合,对16种方法与模型或算法组合的预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随机欠采样和AdaBoost算法相结合、随机欠采样和Gradient Boosting算法相结合的预测效果较为理想,recall和G-mean都达到80%以上,AUC指标也高达0.86.结论:初步探索中药不良反应可能适用的不平衡数据处理方法,预测结果结合实际经验,能较准确地预测使用了丹红注射液的患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时,根据输出的变量重要性排名,能大程度地避免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丹红注射液的安全性再评价提供一些科学参考依据.
作者:吴东苑;杨伟;唐进法;李学林;王晓艳;易丹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及理念的创新中药研究并没有脱离传统天然药物研究思路,在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基本没有继承,创新又不足,使创新中药新药研究陷入一种尴尬境地.我们在总结“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经验的同时,结合即将开展的“十三五”组分中药的研发思路,分析了影响中药新药现代化研究的3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①高水平候选处方的科学筛选始终是中药新药研制的瓶颈,是中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②大力开展中药转化医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中药转化模式是推动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出路和举措;③从组分中药剂型发展和改革的角度,需要遵循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综合考虑组分中药成药性的特点,给组分中药剂型的筛选和研发奠定基础.
作者:李国信;张颖;尤献民;梁茂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药作用机制及显效物质的阐明是制约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当前研究的对象大都为中药的丰度成分,研究思路多归为正向药理学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忽略对中药微量成分的研究.“遗传协同致死”是一种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可使得共同调控生物效应呈现级数放大(大于1 000倍).鉴于,遗传协同研究模式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取得喜人成绩.(包括PARP抑制剂的发现,化疗药物增效减毒组合的临床使用等).同时,中药在对抗环境胁迫所产生的多种次生代谢产物,为契合遗传协同靶点提供多成分基础.那么,是否可以将这一研究模式用于阐明微量活性成分的研究?从“靶点-成分-效应”的逆向思维出发,在明确遗传协同靶点的基础上,对中药微量弱效成分起效机制展开研究,并进一步发现潜力的协同成分组合.
作者:韦忠红;余苏云;陈文星;王爱云;陆茵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会议概况第291期东方科技论坛“中医药现代化与新药创制”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6月13日至14日在上海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陈凯先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广基院士共同担任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世界科学技术》杂志社(中科院)、上海市药学会承办.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曙光医院等上海地区的有关单位,以及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南方医科大学、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康缘药业、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五行学说是一个建构型隐喻系统.目前隐喻视角下的五行学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五行的隐喻认知、隐喻类型、隐喻认知系统的构建等方面.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目前五行学说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认知科学背景下,从中医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立场对五行学说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特别是进行相关理论的实证研究,如应用行为学、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方法,论证五行理论中五音五色的配属关系,或发现五音与五色新的对应关系.
作者:马淬兰;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纵向观测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对同一个个体测量多个响应变量的情况,由于同一个个体的不同响应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独立分析每一个响应变量将会损失相关信息.本文利用联合建模的方式对多个响应变量建立混合效应模型,通过不同响应变量的随机效应之间的相关性刻画不同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极大似然方法给出模型中参数的估计,后通过中风病的实际数据分析来说明该方法的应用.
作者:林存洁;吴朦;易丹辉;胡镜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剖析现代医学“痛风病”中医病因病机的隐喻特征及其隐喻认知多样性的根源.方法: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运用隐喻理论对三位国医大师关于现代医学“痛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分析.结果:现代医学“痛风病”病机理论是基于“痹”字相关的概念隐喻而建构的中医理论.结论:不同医家作为认知主体的独特性是造成“痛风病”隐喻认知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作者:吴彤;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药发挥防病治病作用的物质基础是由多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多组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基于整体观的中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已取得一定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围绕“组分结构理论”,系统阐述了中药物质基础认识和创新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科学内涵,以期为现代创新中药制剂研发提供策略和方法.
作者:贾晓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医药学发展至今天,其顽强生命力无庸置疑.从这一角度出发,去分析认识中医药,从中发现其优势特点,对于更好的完善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使之更好造福于人类,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科学哲学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结论如下:1.形而上学性质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与辨证论治的病症实践有机结合、并以中药等疗法作为反馈手段而对其理论正确与否进行不断地验证和修正,是当代中医药理论的一大特点.2.当代中医理论已不同于传统的中医理论,其理论演绎及其辨证论治的重心已不同于古代中医,这些发展和创新之处需要研究和总结.3.中医药与西医应该是平行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两者共同丰富了对临床疾病的防治.4.作为一门独立的医疗体系,中医药理论也一定需要发展甚至革命,这一过程依赖于整体科技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作者:杜力军;赵玉男;雷帆;谢伟东;李俊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