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创新中药研制的关注要点

李国信;张颖;尤献民;梁茂新

关键词:处方筛选, 转化医学, 组分中药, 方法学
摘要: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及理念的创新中药研究并没有脱离传统天然药物研究思路,在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基本没有继承,创新又不足,使创新中药新药研究陷入一种尴尬境地.我们在总结“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经验的同时,结合即将开展的“十三五”组分中药的研发思路,分析了影响中药新药现代化研究的3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①高水平候选处方的科学筛选始终是中药新药研制的瓶颈,是中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②大力开展中药转化医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中药转化模式是推动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出路和举措;③从组分中药剂型发展和改革的角度,需要遵循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综合考虑组分中药成药性的特点,给组分中药剂型的筛选和研发奠定基础.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词频分析法的《黄帝内经》五藏核心观的建构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五藏核心观的基础框架.本文运用词频分析法和语料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帝内经》中“五藏”及其类概念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研究,从而考察五藏核心观建构的动机、主体、辅助条件等问题.词频分析表明五藏在《黄帝内经》中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其意义内涵有整体和个体的差异.五藏语境的定性分析表明严重病理状态的指向为五藏核心观提供了强烈的动机;五藏生理机能内容广泛,人体机能或以五藏为始或终于五藏是五藏核心观的主要内容;五藏整体突破了五藏个体的诸多限制,使五藏作为人体核心其凝聚力更强;五藏类概念是五藏概念的衍化、其功能是固化五藏所指,增强五藏概念的观念认同.

    作者:黄慧雯;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整体观中药物质基础认识与创新中药研发

    中药发挥防病治病作用的物质基础是由多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多组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基于整体观的中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已取得一定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围绕“组分结构理论”,系统阐述了中药物质基础认识和创新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科学内涵,以期为现代创新中药制剂研发提供策略和方法.

    作者:贾晓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病中的地位与作用

    肥胖已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作为一种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等影响的复杂疾病,肠道菌群在该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肠道菌群改变与肥胖的作用机制角度,综述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病中的相关性研究,及中医药干预肠道菌群对肥胖的影响.

    作者:吴莉娟;刘铜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GBM倾向评分加权法用于因果推断的研究

    目的:在观察性研究或非随机化试验中,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研究人员从数据中进行因果推断的能力受到阻碍,本研究利用GBM倾向评分加权法对一组观察性医学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期指导相关医学人员进行他们自己的因果推断研究.方法:目前,四类主要的倾向评分法:匹配、分层、逆概率加权和混杂变量调整,已经被普遍用于因果推断的研究.倾向评分法理论上是可以消除可观测到的混杂因素的偏倚,使处理变量接近随机分配设计的效果,从而达到估计处理因素对结局因果效应的目的.结果:考虑到逆概率加权法相对于其它方法的优势,本文概括了它用于因果效应估计的适用条件,特别说明了运用一个现代多元非参数统计技术——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 (GBM)倾向评分加权法的主要过程及优劣.结论:当存在大量不同类型的混杂因素且它们与处理因素之间的线性、非线性或交互效应等函数形式无法确定以及其它问题的时候,GBM倾向评分加权法能克服在精确地估计倾向评分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并给出相对更加接近于随机化的因果效应.

    作者:杨伟;唐进法;易丹辉;李学林;王晓艳;周晓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恶性肿瘤生长植物隐喻的认知分析

    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患,因此攻克恶性肿瘤是医学界的重要任务.攻克肿瘤的第一步是认识肿瘤.隐喻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本文对医学上大量借用植物生长特征来描述肿瘤生长过程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西医学上,肿瘤的生长方式、外形特征、生长速度以及扩散方式都借用了植物隐喻来说明.肿瘤的生长是植物茎叶的生长,植物根系的生长,植物花果的生长,植物四季的生长,特殊植物类型的生长,肿瘤的转移是种子的传播等.这一结果表明西医学中存在肿瘤是植物的隐喻认知,这一隐喻表现了肿瘤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侯星宇;黄慧雯;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中医药理论的保健类眼贴技术标准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视觉健康危机成为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关注.在应对视觉健康危机、满足视力保健社会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中医药治未病且成本低的优势,国内兴起了多家保健类眼贴生产企业,且发展已具规模.但是,由于缺少全国适用的保健类眼贴技术标准,不利于规范企业生产行为以保护消费者利益.本研究在对已进行自我声明公开的保健类眼贴企业标准内容和关键指标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两项技术标准的设计和说明包括通用要求和检测方法等,并对未来眼保健行业应关注和制定的标准进行了讨论.

    作者:张敬娟;付强;李晶;侯韩芳;张扬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德尔菲法的健康生活方式中医指导原则研究

    目的: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研制健康生活方式的中医指导原则.方法:在前期文献研究基础上,对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等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探讨健康生活方式中医指导原则框架及条目,并对专家积极度、集中程度、协调程度、权威程度进行评价.结果:两轮调查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4.31%与100%;权威程度均大于0.7;专家意见评分平均值中位数分别为9.21与9.085,加权平均值中位数为7.965与7.925,满分率中位数大于65.12%与66.67%,两轮调查变异系数小值分别为0.11和0.10.结论:在调查研究中,专家的积极性和专业水准均较高,可信度较高,专家意见较为集中,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良好,并通过两轮调查逐渐趋同.通过德尔菲调查的方式,基本确定了健康生活方式中医指导原则的基本研究框架及条目,为进一步规范健康生活方式中医指导原则打下基础.

    作者:陈欣燕;刘美方;赖月红;梁嘉恩;李海;叶子怡;谭健成;张嘉文;范宇鹏;林嬿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国医大师治疗糖尿病经验的隐喻认知分析

    在认知科学背景下,以“糖尿病”为例,通过整理和分析任继学、颜德馨、吕仁和三位国医大师对糖尿病的治疗经验,探讨其病因病机的隐喻特征及不同国医大师对其产生相异治法的认知根源.认为三位国医大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是基于“自然之火”、“釜底无薪”、“枢纽不利”等始源域建构而成的;医家体验的独特性形成了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了糖尿病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始源域的多样性,从而造成了对糖尿病隐喻认知的多样性.

    作者:张蓓;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表型探索

    目的:探索并总结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辨证分型,以期为有机结合临床中医证候特征、哮喘临床表型以及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文献调研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及分析和预调查反馈信息修正的方法,设计并归纳形成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证候学观察表.收集204例患者的四诊资料,填写观察表.借助SPSS22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基本的中医证型.结果:通过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中医哮病的辨证标准为依据,参阅哮病中医证候规律的文献,并组织呼吸科专家讨论,得出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主要分为2个基本证候:虚寒证和虚热证.结论:探索了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表型,为进一步研究支气管哮喘中医宏观寒热辨证与西医基因组学之间可能的关联提供研究数据.

    作者:张霞;李辉;李亮;李光熙;刘世刚;李萌;张九卿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病用药规律数据挖掘分析

    目的:分析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病的用药规律,为小儿咳嗽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选取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病痛例1 640诊次,将所有病例录入结构化临床病例采集系统,用数据挖掘平台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利用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进行核心方和中药配伍规律研究,对核心药物及常用配伍做有效率及卡方的比较.结果: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咳嗽药物使用频次高前12味药:陈皮、炒苦杏仁、蜜麻黄、瓜蒌皮、前胡、麸炒枳壳、法半夏、白芷、黄芩、鱼腥草、钩藤、麸炒僵蚕.复杂网络分析基本方组成:蜜麻黄、炒苦杏仁、麸炒枳壳、前胡、瓜蒌皮、陈皮、法半夏、白芷.常用药对配伍:葶苈子、川芎、细辛;姜黄、生大黄、蝉蜕;地骨皮、醋青皮、桑白皮;黄芪、麸炒白术、茯苓;麸炒神曲、炒山楂;浙贝母、玄参;地龙、鬼箭羽等.药味与疗效卡方结果:主要配伍药物对疗效的影响趋势更大.结论:倪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病主要从痰、从热、从气论治,注重患儿个体差异,辨证论治,可为临床小儿咳嗽用药提供更多参考.

    作者:刘建忠;黄梦雪;刘晓鹰;陈瑶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第291期东方科技论坛“中医药现代化与新药创制”会议纪要

    1.会议概况第291期东方科技论坛“中医药现代化与新药创制”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6月13日至14日在上海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陈凯先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广基院士共同担任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世界科学技术》杂志社(中科院)、上海市药学会承办.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曙光医院等上海地区的有关单位,以及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南方医科大学、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康缘药业、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痛风病”中医病因病机的隐喻分析

    目的:剖析现代医学“痛风病”中医病因病机的隐喻特征及其隐喻认知多样性的根源.方法: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运用隐喻理论对三位国医大师关于现代医学“痛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分析.结果:现代医学“痛风病”病机理论是基于“痹”字相关的概念隐喻而建构的中医理论.结论:不同医家作为认知主体的独特性是造成“痛风病”隐喻认知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作者:吴彤;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代谢组学技术在脑部疾病的精准应用

    代谢作为生物信息流的下游,承载信息传递的特殊功能,结合上游的基因、转录、蛋白质及神经系统,能够更好地反映大脑的工作原理以及患病机制,揭开大脑的神秘面纱.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大脑的代谢组学研究,同时结合脑部相关疾病,研究疾病对脑代谢的影响.本文结合精准医学,主要综述代谢组学技术在脑部疾病的精准应用.

    作者:房军伟;蔡志钢;孙淑军;王洋;张永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创新中药研制的关注要点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及理念的创新中药研究并没有脱离传统天然药物研究思路,在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基本没有继承,创新又不足,使创新中药新药研究陷入一种尴尬境地.我们在总结“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经验的同时,结合即将开展的“十三五”组分中药的研发思路,分析了影响中药新药现代化研究的3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①高水平候选处方的科学筛选始终是中药新药研制的瓶颈,是中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②大力开展中药转化医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中药转化模式是推动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出路和举措;③从组分中药剂型发展和改革的角度,需要遵循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综合考虑组分中药成药性的特点,给组分中药剂型的筛选和研发奠定基础.

    作者:李国信;张颖;尤献民;梁茂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中药传统功效的现代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原创性研究的源泉

    中药的传统功效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对其临床疗效的高度总结,对中药的临床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代医药体系相比,中医药体系的诊疗模式与西医不同,且相对于西药,中药作用的疾病靶标可能更加广泛.基于中药的传统功效,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疾病治疗中新靶点、新机制和新物质的发现及中药新药的二次研发,对于阐释中药传统功效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基于中药传统功效的现代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原创性研究的源泉.

    作者:龚普阳;戚进;余伯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四子散热敷疗法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四子散热敷疗法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一般治疗组和四子散组,比较两组的胃肠道症状评分,并比较四子散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四子散组胃肠功能紊乱的缓解率为96.7%,一般治疗组为53.3%.四子散组患者的大部分胃肠道症状能够得到改善(P<0.05),且生活质量有所提高(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四子散热敷腹部有助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胃肠功能紊乱,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洁婷;梁玉婷;刘旭生;林静霞;赵代鑫;叶景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微量中药成分的起效机制研究不容忽视——“遗传协同致死”模式有助于发现并阐释中药显效物质基础及起效机制

    中药作用机制及显效物质的阐明是制约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当前研究的对象大都为中药的丰度成分,研究思路多归为正向药理学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忽略对中药微量成分的研究.“遗传协同致死”是一种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可使得共同调控生物效应呈现级数放大(大于1 000倍).鉴于,遗传协同研究模式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取得喜人成绩.(包括PARP抑制剂的发现,化疗药物增效减毒组合的临床使用等).同时,中药在对抗环境胁迫所产生的多种次生代谢产物,为契合遗传协同靶点提供多成分基础.那么,是否可以将这一研究模式用于阐明微量活性成分的研究?从“靶点-成分-效应”的逆向思维出发,在明确遗传协同靶点的基础上,对中药微量弱效成分起效机制展开研究,并进一步发现潜力的协同成分组合.

    作者:韦忠红;余苏云;陈文星;王爱云;陆茵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火疗法作用机制研究

    本文以《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火疗法”的论述为例,从“自然之火”的特性出发,探讨古代中医学家从“自然之火”到“火疗法”的隐喻认知过程.中医学关于火疗法作用机制的认识,来源于古人对“自然之火”的认识和体验.“自然之火”的“始源域”向“火疗法”的“目标域”的映射,使古代医家认识到火能驱邪;熏、熨、温针、烧针、灸等五种与火相关的疗法的作用机理皆源于火性温热、向上、生化与毁物的特征.

    作者:张恒;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取象比类语境下的中医学

    研究以朱丹溪、张景岳对阴、阳有余不足的论争为切入点,从取象比类的立场分析其各自形成阴阳有余或不足的依据与原因,继而从“伏气”“非典”“提壶揭盖”与“增水行舟”“理饮汤”等诸多层面探究隐喻在认识病因、疾病、治法、方剂所起到的指引作用,藉此揭示中医传统理论由一串串的隐喻构成,一个好的隐喻不仅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同时也是确立治则、创制方剂的重要源泉.“取象比类”之后的中医理论将由具有层级结构与并列结构的隐喻构成.

    作者: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应激与胶质细胞功能的关系及中医药的调节作用

    本文对各胶质细胞暴露在应激环境中的形态功能变化以及中医药对应激中各胶质细胞功能变化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总结,为开展以便为开展应激致病机制,及其中医药对应激致病的调节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刘燕;丁秀芳;严志袆;邹小娟;刘玥芸;丁凤敏;余涛;陈家旭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