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SSR分子标记在白芍亲缘关系的应用研究

蒋雨晗;张丽萍;周学刚;王艳芳

关键词:白芍, ISSR分子标记, 亲缘关系
摘要:目的:研究安徽、山东、北京、四川的栽培白芍和山西野生白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确定不同产区的白芍种质资源的差异,为白芍育种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方法: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14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选择条带清晰、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7条引物进行扩增,共获得56条片段,其中多态性条带38条,平均多态性比率为67.86%;运用NTSYS软件计算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值),得到样品间遗传相似系数矩阵,其中亳州1号和亳州2号间相似系数大,这说明两者间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差异小;北京2号和山西野生白芍相似系数小,说明两者间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差异大;利用UPGMA法,根据遗传相似系数对各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在GS值为0.72时把14个样品分为两大类群,北京和安徽栽培白芍为一个类群,其他品种为另一个类群.结论:4个产区的栽培白芍和山西野生白芍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性,可以从基因水平把植株外型相似的栽培品种区分开,对新品种的选育有很大的意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温和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天枢穴P2RX7的作用机理研究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C)是艾灸治疗的有效病症,本研究从艾灸作用的始动环节与穴位响应密切相关的角度,探讨温和灸的对穴区P2X嘌呤受体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6只、模型组14只.采用自由饮用4%葡聚糖硫酸钠(DSS)法建立UC模型,连续饮用7天后,取2只大鼠进行模型鉴定,造模成功后将剩下的12只大鼠随机分成UC组、UC+温和灸组,第8天改为自由饮用1% DSS溶液,第8天开始采用温和灸天枢穴(双)干预7天,每天10 min.疗程结束后,称量大鼠体质量、取双侧天枢穴皮肤,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对P2RX7的蛋白检测,从分子水平观察温和灸对天枢穴皮肤的作用;采用qRT-PCR的方法检测P2RX7在天枢穴皮肤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UC组体质量于第4天开始明显降低(P<0.05),天枢穴P2RX7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天枢穴皮肤中主要分布在真皮层皮脂腺中的P2RX7明显减少(P<0.05).与UC组比较,UC+温和灸组在第8天明显增加(P<0.05),天枢穴P2RX7基因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天枢穴皮肤P2RX7主要分布在皮脂腺中的明显增加(P<0.05).温和灸干预后所增加体重与天枢穴P2RX7免疫组化IOD值的相关系数r=0.823(P<0.05).结论:温和灸能明显增加UC大鼠体重,其起效的机制可能与上调天枢穴位皮肤P2X嘌呤受体7密切相关.

    作者:黄艳;赵继梦;关鑫;张建斌;窦传字;施征;刘慧荣;王晓梅;吴焕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扶正排毒片对氢化可的松致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扶正排毒片对免疫抑制小鼠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免疫器官的病理变化,探讨其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造动物免疫抑制模型.通过连续灌服不同剂量的扶正排毒片混悬液,观察扶正排毒片对实验动物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水平、CD4+/CD8+比值的影响及动物胸腺、脾脏、小肠的病理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扶正排毒片高、中、低剂量组与香菇多糖组均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CD3+、CD4+细胞数量,促进CD4+/CD8+比值增高.结论:扶正排毒片可改善氢化可的松致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

    作者:史晶晶;时博;苗明三;李青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灸法研究的战略思考

    在中医针灸学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灸法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灸法作用机理研究已成为针灸医学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该文在总结前期灸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灸法下一步深入研究进行了思考和展望,认为亟需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阐明灸法的内源性调节机制,揭示艾灸得气、灸温、灸材等因素的作用特点、规律和机制,明确艾灸热、光、烟与灸效的关系,并确证艾灸与针刺作用的异同,以推动灸法研究新一轮的发展和创新;并展望灸法在“治未病”及防治疾病中的作用与贡献.

    作者:吴焕淦;马晓芃;刘慧荣;余曙光;吴璐一;孙艳红;田甜;施茵;张建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云环境下海量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目的:结合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方剂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揭示其内在的组方规律.方法:研究云环境下分析海量数据的关键技术,构建方剂组方数据的指标体系,结合MapReduce编程模型对Apriori算法进行改进,设计并利用基于云计算的海量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平台对方剂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以海量方剂组方数据为例,探索方剂组方的一般规律,得出方剂药物间和症状与药物间的关联关系.结论:研究结论与实际应用相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病证方药的内在规律,可以为临床病证辨证论治、遣药组方提供依据.在计算效率方面,云平台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窦鹏伟;王珍;佘侃侃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组方加味藿香正气软胶囊对脂多糖诱导小鼠原代骨髓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考察不同组方加味藿香正气软胶囊对脂多糖诱导小鼠原代骨髓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采用原代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用M-CSF诱导成骨髓巨噬细胞,经鉴定后,用脂多糖(LPS)诱导其产生各种炎症因子(TNF-a、IL-6、IL-12p40,NO),加入不同组方的加味藿香正气软胶囊,收集上清检测各种炎症因子含量.结果显示,原代小鼠骨髓细胞单核细胞经诱导成成熟巨噬细胞,LPS(1μg·mL-1)能刺激其产生炎症因子,不同组方加味藿香正气软胶囊均能一定程度降低LPS诱导的炎症因子的释放,尤其是苍术代替白术后效果更明显.不同组方藿香正气软胶囊均可降低LPS刺激的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其炎症反应,可能是加味藿香正气软胶囊治疗肠道炎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王红梅;吕耀中;刘莉娜;周建明;许治良;周军;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艾灸对克罗恩大鼠结肠RoRγt、Foxp3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克罗恩大鼠结肠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和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叉头蛋白P3(Foxp3)的表达调节作用,探讨灸法治疗克罗恩病的可能效应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完全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西药组(美沙拉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溶液灌肠制备大鼠克罗恩疾病模型,隔药灸组取穴:天枢(双)、气海穴,西药组:美沙拉嗪灌胃治疗.治疗干预结束后,采用HE病理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Real-time PCR方法观察大鼠结肠降部组织病理学变化、Foxp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大鼠结肠组织出现克罗恩病的典型病理表现:裂隙状溃疡、黏膜层炎症伴肉芽肿,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蛋白在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表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1),隔药灸和美沙拉嗪对RoRγt蛋白具有下调作用(P<0.01),且美沙拉嗪的调节作用强于隔药灸(P<0.01);Treg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及其mRNA在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表达均低于正常组大鼠(P<0.01),隔药灸和美沙拉嗪对Foxp3及其mRNA都具有上调作用(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隔药灸可能通过调节克罗恩病模型大鼠结肠黏膜Th 17/Treg细胞平衡中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Foxp3的表达来发挥改善结肠组织溃疡,缓解肠道炎症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硕硕;包春辉;王伟灵;戴明;吴焕淦;王晓梅;翁志军;刘慧荣;胡智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β-环糊精包合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的佳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L9 (34)正交实验考察了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配比、包合温度及包合时间对制备工艺的影响,找出佳的制备工艺条件并进行了放大验证.并用TLC、显微镜鉴别的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优选出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配比为1∶8,包合温度为55℃,包合时间为3h.结论:本实验为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包合工艺获得佳工艺参数及产业化放大提供了试验依据.

    作者:张艳军;王永香;孟瑾;朱明岩;吴云;萧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丹参酮ⅡA对NSTEACS患者PCI术后肾功能及中医症候疗效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中药丹参酮ⅡA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PCI术后肾功能及中医症候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非ST段抬高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标准化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前2天至术后8天,给予中药丹参酮ⅡA注射液静脉注射,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在术后均出现了血Cr、尿β2-微球蛋白、血胱抑素水平的升高,术后第1天及第3天时升高较明显(P<0.05),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术后按血肌酐水平分类,治疗组在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8天时,阳性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的评定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减少非ST段抬高ACS患者冠脉介入术后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并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作者:陈鹏;郑佳;程江涛;朱初麟;朱明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含丹酚酸的丹参酮微乳处方工艺研究

    目的:制备丹参多组分复合微乳,优选佳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结合伪三元相图法与单纯形网格法,以微乳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Design Expert 8.06软件进行试验设计和模型构建,响应面数据分析优化和验证佳处方.结果:终优选出的微乳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solutrol-HS 15)-二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 P)(4∶1)∶纯化水为13.3∶31.7∶55.0,此时微乳粒径为12.88±0.57 nm,丹参酮ⅡA包封率为98.00±2.26%,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载药量分别为5.30±0.03、2.43±0.01 mg·g-1.结论:该法制得的微乳中丹参酮ⅡA包封率及载药量均较高,粒径较小,为丹参微乳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蒋俏丽;刘乐环;黄瑞雪;茅玉炜;黎翊君;翟文文;戴俊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在大鼠附睾精子冷冻保存中的作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在大鼠精液冷冻保存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大鼠精液冷冻保存体系进行优化.方法:将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加入大鼠精液冷冻保护剂中,冷冻保存大鼠附睾尾部的精子,并评估冷冻前后精子活率指数,采用伊红染色评估精子畸形率.结果:添加金丝桃苷、淫羊藿苷的冷冻保护剂可以提高解冻后的精子活率指数.结论: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在大鼠精液冷冻保存过程中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盛文洁;聂晓伟;谈勇;陈娟;刘承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反复心肌缺血致心肌梗死模型的制备

    目的:本研究通过大鼠反复心肌缺血并叠加冠状动脉结扎手术建立反复心肌缺血至心肌梗死模型.方法:通过大鼠尾静脉反复缓慢推注垂体后叶素诱发大鼠心肌缺血,叠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手术建立大鼠反复心肌缺血致心肌梗死模型.以心电图、生化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心肌梗死范围]为指标,确定佳造模条件.以通心络胶囊为阳性药,以生化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心肌梗死范围为指标验证该模型用于评价中药治疗心肌缺血的可行性.结果:垂体后叶素15 U·kg-1给药后与7.5 U·kg-1比较大鼠心肌缺血出现所需时间较短,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均可稳定在20 min以上,与30 U·kg-1比较动物死亡率低;垂体后叶素给药3天,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均可稳定在30 min以上,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酶显著升高,动物死亡率低.通心络胶囊组与模型组比较心肌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5)、血清酶LDH、CK-MB、ALT活性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鼠尾静脉推注垂体后叶素15U·kg-1,反复给药3天为佳造模条件.大鼠反复心肌缺血致心肌梗死模型适于评价中药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作者:魏芸;严素玉;张彩峰;张硕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健脾方对克罗恩大鼠结肠NF-κBP65、IL-23和CCL20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核因子NF-κB p65信号通路介导细胞因子IL-23、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CCL20)及其受体CCR6表达的影响,及健脾方防治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克罗恩病中相关作用机制.方法:2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NG,n=8):从造模第2周起双蒸水灌胃,每日1次,灌胃量按0.1 mL·kg-1,共3周;②TNBS模型组(MG,n=8):从第1周开始TNBS灌肠,灌肠剂量(mL)=体质量(g)×0.003 ml·g-1,每周1次,造模持续共4周;③模型+健脾方防治组(JP,n=8):从造模第2周开始,在TNBS灌肠后的第2天予以中药健脾方灌胃治疗,灌胃量按0.1 mL·kg-1,每日1次,灌胃持续3周;采用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及HE组织病理的方法观察健脾方的疗效,免疫荧光、ELISA、原位杂交等技术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中NF-κB P65、IL-23、CCL20、CCR6蛋白与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免疫荧光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CCL20及其受体CCR6在正常组大鼠结肠中呈低表达,在模型组中呈高表达状态(P<0.05).健脾方可显著降低大鼠结肠趋化因子CCL20及其受体CCR6的表达水平(P<0.05).正常组大鼠结肠中NF-κB P65呈低表达,在模型组中呈高表达状态(P<0.05),健脾方可显著降低大鼠结肠NF-κB P65表达水平(P<0.05). ELISA结果显示IL-23在正常组大鼠结肠中呈低表达,在模型组中呈高表达状态(P<0.05).健脾方可显著降低大鼠结肠细胞因子IL-23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健脾方可减轻TNBS诱导的CD大鼠结肠炎症程度,其潜在的机制与抑制NF-κB P65、IL-23和CCL20/CCR6的表达有关.

    作者:吴璐一;刘慧荣;翁志军;陆颖;季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中药有效单体成分的新药研究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是中药开发与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是新药创制的重要源泉,基于中药有效单体成分的新药开发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一条重要途径.一直以来,中国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许多令我们称赞和骄傲的佳绩.一些从研究中药有效单体成分出发而成功开发为化学实体类新药的代表性工作,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对此做一概括性地介绍,希望为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杨鸣华;刘祎;孔令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优选鼻鼽颗粒提取工艺

    目的:应用效应面法及药效筛选法优选鼻鼽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效应面法的方法,以迷迭香酸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效应面法考察提取溶剂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进一步通过药效筛选确定鼻鼽颗粒的疗效.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鼻鼽颗粒工艺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有下降趋势,可降低IgE和IF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量2 430 mL(9倍量),提取2次,每次1.5 h.迷迭香酸提取率84.89%.结论:鼻鼽颗粒在降低免疫因子水平方面疗效明确,通过综合评价提取物的治疗效果,优选的鼻鼽颗粒工艺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刘莉莉;张艳军;常秀娟;李雪峰;李月婧;刘芳;王振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1H-NMR技术探讨艾灸与针刺对血清代谢物的调节作用

    目的:基于核磁共振氢谱代谢组学技术(1H-NMR)探讨艾灸与针刺对健康青年志愿者血清代谢物调节作用的差异性,从代谢物层面揭示两者的作用特点及差异.方法:将60例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艾灸组与针刺组,每组各30例,艾灸组采用温和灸作用于右侧足三里穴,每天1次,每次15 min,连续干预10天;针刺组采用不锈钢针针刺右侧足三里穴,每天1次,每次15 min,连续干预10天.两组在干预0、5、10天清晨采集受试者血清,利用1H-NMR技术对血清代谢物进行检测.结果:干预0、5天时艾灸组与针刺组的代谢模式无显著性差异;干预10天时艾灸组与针刺组的代谢模式可显著区分;艾灸与针刺干预5天后血清中表现出差异的代谢物有Creatine和Glycine(P<0.05;P<0.01);干预10天后血清中表现出差异的代谢物有LDL/VLDL、Valine、Isoleucine、Leucine、Lactate、Glutamine、Creatine、Glucose(P<0.01)和Glycine(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变化,艾灸与针刺对血清代谢物的调节作用有差异.结论:艾灸与针刺右侧足三里对血清代谢物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随着干预时间的变化,两者的调节作用发生变化.

    作者:钟欢;佘畅;呙安林;汪厚莲;葛君芸;刘密;刘迈兰;吴璐一;常小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连二亚硫酸钠诱导SY5Y细胞缺糖缺氧模型及泽泻白术药对的作用观察

    目的:建立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诱导SH-SY5Y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模型,进行提取物筛选,对筛选出的有活性提取物初步探讨其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超氧化歧化酶活性(SOD),丙二醛含量(MDA),荧光探针负载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和细胞内钙离子([Ca2+]i)荧光强度.结果:连二亚硫酸钠诱导SH-SY5Y细胞损伤模型上进行提取物初筛,发现泽泻白术药对提取物有一定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提取物组细胞的LDH释放降低,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细胞内ROS水平和[Ca2+]i荧光强度均减弱.结论:泽泻白术药对提取物对连二亚硫酸钠致SH-SY5Y神经细胞损伤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刘莉娜;王红梅;周建明;孟兆青;许治良;周军;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隔物灸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保护的临床效应研究

    目的:探讨隔物灸法对慢性胃炎胃黏膜保护的临床效果,并与安慰灸组进行对比,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将64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隔物灸法,取穴内关(双)、中脘、气海、足三里(双);对照组采用安慰灸法,取穴同治疗组.两组均每次每穴灸1壮,一周3次,共治疗12次后对比治疗前后血清检测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CR值)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9%,明显优于对照组(16.1%),两组间中医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G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后PGI和P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后局部温度差异与疗效间存在一定规律性,隔物灸有效改善了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I浓度、PCR值,对GAS有调整作用.

    作者:李璟;李琪;王硕硕;何婧;朱慧雯;顾沐恩;顾俊薇;黄艳;吴焕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药用药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高度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对2002-2013年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信息进行采集,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对中药用药部分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探求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应用规律、性味归经分布规律、辨证用药演变规律.结果:①l 200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所用中药188种,累计使用中药18 952频次,常用的5味中药是茯苓、茵陈、白术、丹参、郁金;②中药药味以苦味药和甘味药为主,其次是辛味药;中药药性多为寒、温、平的中药;中药归经以归脾经、肝经的中药为主;③中药用药经历从“清热解毒药为主”到“解毒、活血、化痰药并重”再到“扶正药为主,兼有解毒、活血、化痰药”的过程.结论:性味归经分布规律显示慢性乙型肝炎“从肝脾论治”、“平调阴阳,以平为期”的辨证治疗思想;用药演变规律显示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思想经历从“毒”到“毒痰瘀”再到“毒痰瘀虚”的转变,在辨证用药上逐步注重“扶正”,阐释了“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治疗思路的科学性.

    作者:郭明星;李晓东;盛国光;吴辉坤;李慧;黄晶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病证-效应-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炮姜温中功效物质及归经研究

    目的:研究炮姜温中药效的物质基础,观察其指标成分在脾胃虚寒组大鼠体内的代谢分布,探讨炮姜的归经.方法:制备大鼠脾胃虚寒模型,通过造模期间观察行为变化、进食量等指标,造模结束后测定大鼠脏器系数、小肠推进率等指标,评价炮姜对脾胃虚寒大鼠的温中作用;高剂量组和正常给药组大鼠于给药后5-360 min之间的10个时间点摘眼球取血,处死取各组织并检测有效物质分布,进而得出相关药动学参数,比较炮姜指标成分在正常给药组和高剂量组大鼠各脏器中维持时间、AUC0-t探讨炮姜在正常和脾胃虚寒情况下体内的组织分布与归经情况.结果:高剂量炮姜显著改善脾胃虚寒大鼠的状态,提高进食量、饮水量、体质量值,提高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率;显著增加肝脏系数、脾脏系数和胸腺系数、以及血清和胃组织液中胃泌素、胃动素测定值.通过分析,确定炮姜入血的有效物质为6-姜酚、6-姜烯酚和8-姜酚,并广泛地分布于各脏腑组织中.并且在各脏腑组织中的分布与作用时间有较大差异.结论:炮姜具有显著温中作用;6-姜酚、6-姜烯酚和8-姜酚为炮姜所含温中功效物质.3种成分在各脏器组织中的代谢分布与炮姜归胃、脾、肺、肝经的传统认识基本吻合.

    作者:王桁杰;杨晶晶;崔瑛;赵华伟;马开;王红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性评价

    目的:考察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文献出版总库(CNKI)、维普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所有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报道,对符合入排标准的研究采用Cochranc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予以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3对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47篇相关文献,筛选后共纳入19个试验,共2 0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B超下子宫肌瘤体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SMD=-0.69,95%CI(-1.12,-0.58)],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②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OR=3.46,95%CI(2.05,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③血清激素水平结果:FSH:SMD=-0.78,95%CI(-1.11,-0.46),P<0.000 01;LH:SMD=-0.59,95%CI(-0.91,-0.28),P<0.001;E2:SMD=-0.58,95%CI(-0.87,-0.30),P<0.000 1;P:SMD=-0.84,95%CI(-1.11,-0.56),P<0.000 01.这表明试验组激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④3或6个月复发人数,治疗组显著少于对照组OR=0.25,95%CI(0.13,0.50),P<0.000 1.⑤6个研究报道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其中治疗组304个病人发生36例(11.84%),对照组298个病人发生60例(20.13%),治疗组显著少于对照组[OR=0.54,95%CI(0.34,0.84),P<0.01].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未见报道.结论: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对治疗子宫肌瘤有协同作用,具有远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韩兆忠;刘茜;郑伟然;孟晓璞;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