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有军;龚理
目的:探索应用近红外光谱学(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获取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以及相关信息量化辨识气虚的方法,讨论量化气虚对于中医临床的价值。方法:通过总结NIRS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探索缺氧与气虚以及典型症候之间的关联,依据文献中易于引起SaO2值降低的各种疾病以及相关症状特征,比较气虚的典型症状,探索SaO2与气虚典型症候之间的相关性,讨论NIRS获取SaO2以及相关信息量化气虚的途径与方法。应用精确获取的SaO2测量值,将SaO2值与主观感受的强度进行关联,尝试量化评价气虚相关主观感受的强度。结果:依据已有数据归纳出不同海拔、年龄下对应的正常值以及气虚程度,主观不适感程度。在协助中医医师快速量化评估气虚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空间。结论:SaO2可以作为量化辅助气虚程度的指标之一。
作者:芦煜;牛婷立;杨学智;朱庆文;李海燕;张健;牛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通过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肝气逆证辨证的规范研究,从而解决传统四诊合参难以采集患者主观感受为主诉的病症中所包含的全面辩证信息的问题。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进行调查,根据病例特征的多维指标,建立合适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修订。结果:“信息采集医生用表”结构方程结果:情绪维度、躯体症状维度、机体状态维度载荷系数分别为0.715、0.574、0.904,“信息采集患者用表”情绪维度、躯体症状维度、机体状态维度载荷系数分别为0.705、0.945、0.848,各维度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结合中医理论,确定PMS肝气逆证辨证规范为:以烦躁易怒为主症,以头痛、乳房胀痛、小腹及胃脘胀痛为次症,亦可伴随疲乏、失眠多梦、肢体浮肿、工作理家能力降低、思想不集中等症状。结论:采用医患双方采集辨证信息的方法,建立了较为全面的信息采集体系。首次建立了PMS肝气逆证辨证规范,以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为深入开展PMS证候及其亚型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魏盛;李倩;王海军;乔明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绞股蓝总苷(Gypenosides,GPs)能否抑制miRNA122表达及调节脂代谢酶活性发挥降血脂作用。方法:将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组、高脂模型(M)组、辛伐他汀(S)组、GPs(G)组,除C组喂食普通饲料外,其余3组大鼠均喂食高脂饲料。将GPs溶于0.3%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中,灌胃给药。C组和M组每天灌0.3% CMC-Na(1 mL/100 g),G组每天灌GPs 160 mg·kg-1,S组每天灌辛伐他汀5 mg·kg-1,连续进行8周。后一次给药后禁食12 h,用7%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取腹腔动脉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称肝脏组织湿重,测定肝指数;提取肝脏总RNA,Real time-PCR测定肝脏miRNA-122的表达;另制备肝脏组织匀浆,测定肝酯酶(HL)、脂蛋白酯酶(LPL)、HMG-CoA还原酶活性;做离体胆固醇微胶粒形成实验。结果:与C组比较,M组大鼠血清TC、TG、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HDL-C水平则明显下降(P<0.05);与M组比较,S组、G组TC、TG、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HDL-C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与M组大鼠比较,S组、G组肝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与M组比较,S组、G组大鼠肝脏miRNA-122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与M组比较,S组、G组HMG-CoA还原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HL、LPL活性明显升高(P<0.05);GPs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肠道中胆固醇微胶粒的形成。结论:GPs可有效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减轻肝脏脂肪病变,其降脂机理与其抑制miRNA-122表达及调节脂代谢酶活性,抑制体内胆固醇微胶粒的形成有关。
作者:吴柳松;冯永怀;钱民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临床数据是疗效评价的有效载体,高质量的数据是确保临床研究结论普适性的关键。在医疗数据信息化的背景下,本文从中医药临床科研数据面临的问题入手,阐述了中医药临床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有临床科研模式下数据获取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临床数据应用现状,结构化与临床电子病历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利用方法以及不同科研模式对临床数据要求的差异分析,进而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下,中医药临床科研数据的应用如何适应数据多样化、信息化和临床研究模式变化,实现临床与科研数据共享的发展模式。
作者:邵明义;刘保延;谢琪;张润顺;王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表现为情绪抑郁、言语减少、睡眠障碍、食欲不佳、兴趣缺乏、精力不足、主动性差、不配合康复治疗等。PSD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障碍,还会延缓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增加致残率、病死率。因此,为PSD患者研发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西医西药、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PS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夏俊博;李宁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通过观察风湿宁胶囊(FSN)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外周血Th17/Treg平衡和对关节腔滑液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II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方法观察风湿宁胶囊对CIA模型大鼠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亚群中Th17(IL-17+CD4+)细胞水平和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平衡状态的影响,并采用流式多重液相芯片技术检测CIA模型大鼠关节腔滑液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7A、IL-4、IL-10)的含量,同时与正常大鼠、CIA模型大鼠和雷公藤多苷片(TPT)治疗大鼠比较。结果:与模型组比较, FSN中、高剂量组大鼠Th17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调节性T细胞比率有上调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治疗组对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影响与TPT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FSN中、高剂量可明显降低大鼠关节滑液炎症因子TNF-α、IL-6、IL-17A水平(P<0.05),FSN各组对关节滑液IL-4、IL-10水平未见明显的上调作用(P>0.05),与TPT组比较,各治疗组对局部细胞因子IL-6、TNF-α、IL-17A、IL-4、IL-10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SN能够明显降低外周Th17细胞比率,减少关节滑液炎症因子IL-6、TNF-α、IL-17A的分泌,但对外周Treg细胞比率和关节滑液中抗炎相关因子IL-4、IL-10的分泌无明显影响。风湿宁胶囊调节Th17细胞、改善机体免疫失衡状态、抑制滑膜细胞炎症介质过度分泌等作用可能是其治疗RA的重要机制。
作者:赵建平;冯振宇;孟霜;马小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针对目前中医和西医信息资源集成整合的难题,本文在研究分布式相关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基于SOA架构的Web 服务技术,将相同疾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案相关联,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技术的中西医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并进行了深入分析设计,解决了专业中医或西医医生较难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案的难题,实现了中西医信息资源的集成性、重用性和扩展性,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娜;卜令瑞;刘桂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介于正常老化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患者一般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保持完好,尚未达到AD的诊断标准。由于MCI被认为是AD的前期状态,而AD中晚期疗效不佳,故对MCI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MCI在治疗上大多是沿用对AD治疗的药物,疗效尚不确定,因此研究中医对MCI的认识和治疗更能体现中医特色。本文主要从中医对MCI的认识、辨证分型标准及中医药治疗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综述,以期进一步掌握MCI的动态,为提高中医药疗效、降低AD的发病率提供参考。
作者:曹慧娟;郁志华;陈久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中药通补三升汤对晚期肺鳞癌化疗患者毒副反应及肿瘤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83例晚期肺鳞癌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42例及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治疗组接受化疗的同时服用中药通补三升汤。评价两组患者化疗期间毒副反应及近期疗效,记录患者PFS。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粒细胞水平降低无差异(P=0.115),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亦无差异(P=0.081);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及血小板水平降低的几率低于对照组(P=0.037、P=0.040),治疗组患者的PFS较对照组患者延长(4.31±0.24 VS 3.78±0.16月,P=0.043)。结论:中药通补三升汤不能改善肺鳞癌患者化疗期间的粒细胞水平降低程度,也不能提高近期有效率(Response Rate RR),但能延长PFS,并对化疗期间的恶心呕吐反应及血小板水平降低有改善作用。
作者:王志光;林丽珠;王三虎;范先基;邢晓娟;张定进;杨子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高原性脑缺血缺氧致小鼠脑损伤的影响及相关作用靶点蛋白表达。方法:用water maze水迷宫作业测试筛选出5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黄芩苷低、中、高剂量组(0.05、0.20、0.60 mg·kg-1),每组10只,检测受试小鼠的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用低压氧动物舱(模拟海拔4000 m的高度)建立稳定的高原性脑缺血缺氧模型,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应用蛋白印迹分析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脑干组织中各凋亡通路蛋白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cleaved-caspase 3)、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Bax、Bcl-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潜伏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黄芩苷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潜伏期缩短,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黄芩苷佳有效剂量为0.60 mg·kg-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SOD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明显提高、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从蛋白变化水平来看,模型组的cleaved-caspase 3、P-AKT、GFAP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条带明显增强,Bax/Bcl-2的比值也明显增加(P<0.05);黄芩苷组表达水平弱于模型组(P<0.05),其中黄芩苷高剂量组表达弱,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黄芩苷对高原性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强的抗氧化能力及其抑制各个靶点蛋白cleaved-caspase 3、P-AKT、GFAP、Bax、Bcl-2在凋亡通路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园园;任仲坤;杨晖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基于频繁模式树(Frequent Pattern-tree,FP-tree)增长算法挖掘影响愤怒郁怒人群睡眠质量的强关联因素。方法:设计了构造FP-tree的算法和挖掘频繁项集的算法,采用FP-Tree增长算法,通过状态树记录扫描的数据库信息,通过减少项目集的搜索空间,一次扫描数据库生成满足小支持度要求的频繁项目集,实现了情志病证数据库对愤怒郁怒人群影响睡眠质量各种强关联因素的挖掘。结果:影响愤怒郁怒人群睡眠质量频繁的关联因素是呼吸不畅、咳嗽或鼾声高、感觉冷、感觉热或做噩梦,程序分析总的时间是2 s。结论:基于FP-tree的频繁项集挖掘算法能有效实现对情志病证数据库海量数据中有用信息的针对性挖掘。
作者:张玲;郝志;魏盛;孙鹏;乔明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塞耳方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纳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塞耳方外治联合Epley法复位的为治疗组,单纯采用Epley法复位的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10天、1个月及3个月后的有效率以及眩晕症状积分差异。结果:塞耳方联合Epley法复位治疗组在治疗10天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5),并且治疗组在治疗10天、1月及3月眩晕症状积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塞耳方外治能够减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减少复发。
作者:索有军;龚理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加味茵陈蒿汤对雌激素致肝内胆汁淤积症大鼠肝脏水通道蛋白8(AQP8)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50只SD雌性大鼠,体质量180-200 g,随机分为正常组(N,n=10)和模型组(M’,n=40)。M’组大鼠皮下注射17-α乙炔雌二醇5 mg·kg-1·d-1,连续5天,建立肝内胆汁淤积症模型,N组大鼠给予相同体积的丙二醇皮下注射。5天后,M’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n=10)、加味茵陈蒿汤高剂量(Zg,n=10)、中剂量(Zz,n=10)和低剂量组(Zd,n=10),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高、中、低剂量的加味茵陈蒿汤灌胃,连续7天。7天后处死大鼠,留取肝脏组织,置于液氮中保存,分别运用实时定量PCR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QP8 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N)比较,模型组(M)大鼠肝脏组织AQP8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M)比较,高、中和低剂量的加味茵陈蒿汤均可增加大鼠肝脏组织AQP8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P<0.05)。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加味茵陈蒿汤给药剂量的增加,其上调AQP8 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增强。结论:加味茵陈蒿汤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肝脏组织AQP8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实现的。
作者:刘佳;赵宇;侯莉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13CB531700),由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杨关林教授任项目首席科学家,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共同合作承担。该项目运行2年以来,如期完成任务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作者:辽宁中医药大学973项目管理办公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外治法对肾虚血瘀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阴道涂片法选取处于动情前期普通级健康未交配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肾活血方高、低剂量组、五子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羟基脲灌胃建造肾虚模型,与此同时,空白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肠,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高、低剂量补肾活血方药灌肠,五子组给予五子衍宗丸灌胃。妊娠第4天,各组大鼠均于末次给药后1 h,尾静脉快速推注10%的高分子右旋糖苷造成血瘀模型后处死,取子宫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结果:①模型组子宫内膜被覆上皮厚度低于空白组(P<0.05);补肾活血方药高、低剂量组和五子组子宫内膜被覆上皮厚度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模型组腺体数、腺体面积总和及大直径/小直径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或P<0.01);形状因子接近“1”,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补肾活血方高、低剂量组腺体数及腺腔面积总和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增多(P<0.05或P<0.01)。五子组腺体数、腺腔面积总和、形状因子及大直径/小直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③模型组间质细胞核面积总和、间质细胞核积分光密度及间质血管数均低于空白组(P<0.01);补肾活血方高、低剂量组间质细胞核面积总和、间质细胞核积分光密度和间质血管数较模型组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五子组间质细胞核面积总和及间质细胞核积分光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外用补肾活血法能够有效改善肾虚血瘀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形态,促使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同步发育,从而发挥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
作者:蓝婧;黄金珠;邓琳雯;王田平;王毅;曾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为进一步增进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中国政府一直不断加大与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合作的力度。医疗卫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介绍了10年来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承办的中国政府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培训项目的概况与经验。从援外项目培训的招生概况、实施方案制定、培训回访等方面,概述了国家传统医学援外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着重阐述了培训班的师资力量组织、专业教材编写、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情况。历年的培训项目理念明确、目标设定准确,对国家援外工作传统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作者:王晶;王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本文通过回顾脾阳虚证模型的造模方法,将其分为模拟传统中医病因的造模方法和现代医学造模方法。目前尚无公认的脾阳虚证造模方法,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现代医学造模方法不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的规律;模型动物的阳虚症状评价不确切;某些造模方法同时可致其他病症;脾虚证模型的名称混乱不统一;脾阳虚证和脾气虚证的造模方法难以区别等。脾阳虚证模型的评价指标种类繁多,但国内尚未形成标准的模型评价体系。目前,模型评价主要存在以下不规范之处:模型动物的宏观症状缺乏客观量化的评价指标;缺乏中医特色的舌象、脉象;反证方剂的选择不统一;相似的证候未排除;微观指标混乱不成体系等。本文将就脾阳虚证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作者:李芹;张会永;吴天石;张哲;杨关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学验俱丰,善治妇科疾病,对经、带、胎、产及妇科杂病的诊治均有独到见解。女性阴痿隶属妇科杂病,《黄帝内经》中便有相关记载,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医对女性阴痿的研究远不及男性阳痿的多,班秀文教授的《妇科奇难病论治》中对该病有专门论述,他认为引起女性阴痿的原因主要有禀赋不足,阳虚宫寒;七情所伤,肝失生发;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痰湿郁滞,气机不畅四个方面。本文通过整理研究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治疗女性阴痿的病案记录,从女性阴痿的病因病机分析、辨证施治以及治疗女性阴痿的经验进行简要阐述。并举2例女性阴痿的病案,详细分析其中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治疗经验。两个病案的疗效显著,是中医临床医师学习治疗女性阴痿的重要资料。
作者:彭红华;员晓云;戴铭;刘玉筠;张淑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体质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与病证密切相关,尤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根据体质的特点,体质调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是个体化康复治疗的内在根据。中医康复提倡以功能康复为主要治疗目的,促使精气流通,更重视康复对象的心理素质,以利于提高中医康复理论指导下康复治疗的疗效。体质评估分类较多,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康复,体质调理对病理体质的康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体质评估用于指导康复治疗,可以丰富中医康复评估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中医体质评估体系以应用于临床,满足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作者:姚丽君;胡春蓉;师晶丽;程吉英;汪克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药现代化一直是中医药界多年来关注的焦点。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以还原论为指导的中药物质基础及机理研究一直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主导思想。中医系统论的提出,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中医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结合“西药中药化”和“化学中药”研究观点,再认识中药现代化研究之路。
作者:郭宏伟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