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西藏沙棘质量标准研究

杨洋;苏永文;刘悦;游佳莉;张艺;王毓杰

关键词:藏药, 西藏沙棘, 质量标准, 显微鉴别, 薄层鉴别, 含量测定
摘要:目的:建立西藏沙棘药材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法及TLC法鉴别西藏沙棘药材;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测定西藏沙棘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其槲皮素、山柰素及异鼠李素含量。结果:确定西藏沙棘药材显微特征,建立槲皮素、山柰素及异鼠李素3种黄酮类成分的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可用于西藏沙棘药材质量控制。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证候“双重结构”的思考

    对中医证候基础持续50多年的研究,使“证候问题”变成了“证候难题”,中医证候成了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关键的“科学问题”。探析“证候难题”症结所在,证候是具有“功能性结构”和“实质性结构”双重结构特性的独特复合体。揭秘中医理论体系固有规律蕴藏的数学科学内涵,探寻证候客观量化表征的方法,破译出证候的“功能性结构”,打通中医学理论体系知识创新的关键技术线路,为揭示证候的“实质性结构”奠定基础,才能有希望重新开启中医学理论创新与伟大实践的新时代。

    作者:孙喜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2004年9月列为高等中医院校第一部全国统编教材,2006年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1年入选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作者:赵宗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西藏沙棘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西藏沙棘药材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法及TLC法鉴别西藏沙棘药材;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测定西藏沙棘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其槲皮素、山柰素及异鼠李素含量。结果:确定西藏沙棘药材显微特征,建立槲皮素、山柰素及异鼠李素3种黄酮类成分的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可用于西藏沙棘药材质量控制。

    作者:杨洋;苏永文;刘悦;游佳莉;张艺;王毓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国外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RCT试验设计特点分析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也是中医防治的重点。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关于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RCT文献加以分析,表明国外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试验方法学质量较高,然而和其他针灸临床试验一样,存在治疗方案的中医理论不足,这可能是研究者中医学习不充分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所致,加之样本量较少,治疗干预方式较多,未设立空白对照,且大部分为采用24 h动态血压指标,难以客观评价针灸临床疗效。因此本研究团队在国家“973课题”的资助下,采纳严格的研究方法学时结合中医传统循经和辨证结合的干预方案基础上加以改进,进行高质量的RCT研究,以期进一步探讨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临床疗效规律。

    作者:郑华斌;郭太品;施静;郑晖;李涓;梁繁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HPLC法同时测定藏药川西千里光中的绿原酸、金丝桃苷和木犀草苷的含量

    目的:本文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藏药川西千里光中绿原酸、金丝桃苷和木犀草苷3种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SinoChrom ODS-BP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A)-0.1%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355 nm,进样量10μL,柱温30益。结果:绿原酸、金丝桃苷、木犀草苷在30 min内均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在其线性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0.6972~5.2290μg(r =0.9994)、0.0858~0.6438μg(r =1.0000)、0.0827~0.6204μg(r=1.000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09%(RSD=0.99%)、101.17%(RSD=0.69%)、100.91%(RSD=1.0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可用于川西千里光的质量控制。

    作者:蔡霞;王宇;谭荣;张静;张艺;王毓杰;阿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药组分复方“BZL”的筛选及其对实验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

    目的:运用均匀设计方法,从“祛湿化瘀方”中的5个中药组分或成分中筛选出中药组分复方“BZL”,并验证其对实验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疗效。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将“祛湿化瘀方”中5种有效组分或单体(绿原酸、栀子苷、姜黄素、虎杖苷、白术多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均匀设计方法进行分组设计,并且灌胃给药4周,筛选指标为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通过均匀设计和回归分析而筛选出中药组分复方“BZL”方。再以同样的脂肪肝动物模型,用母方“祛湿化瘀方”和罗格列酮作为对照,测定实验大鼠的肝组织TG含量和血清ALT活性变化,观察其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和油红O染色),并进行Ridit分析,以此来验证其作用疗效。结果:经过筛选,从而得到回归方程:Y=15.083X1+5.321X2-5.186X3-16.157X4+9.35X5+17.667X3X4-8.422X1X2-6.617X3X5+16.571(X1绿原酸、X2虎杖苷、X3白术多糖、X4栀子苷、X5姜黄素),根据此方程,当绿原酸、白术多糖、栀子苷取大剂量时出现降TG佳效应,表明对肝组织TG含量抑制作用佳组分组合为白术多糖(X 3)、栀子苷(X 4)、绿原酸(X 1)组合(即“BZL方”);在相同的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大鼠模型中,筛选出的中药组分BZL均能可显著降低其肝组织TG含量和血清ALT活性(P约0.01),明显改善大鼠肝脏的脂肪变性。结论:通过均匀设计方法筛选出来的中药组分复方“BZL”方有显著防治高脂肪饮食诱导大鼠肝脂肪沉积和损伤的作用。

    作者:孟胜喜;胡义扬;冯琴;彭景华;赵瑜;陈亮;徐琳;刘林;海亚美;梁春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蒙药寒水石化灰小剂药效学研究

    目的:研究寒水石化灰小剂的抗癌活性、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菌活性。方法:利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寒水石化灰小剂的含药血清,MTT法观察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S180腹水瘤细胞和人食道癌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及对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牛津杯法测定寒水石化灰小剂体外的抗菌活性。结果:寒水石化灰小剂含药血清抑制S180和人食道癌细胞增殖,对人食道癌细胞的抑制与5-氟尿嘧啶(5-Fu)有协同作用;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但对5-Fu所致的小鼠脾细胞转化率降低有抑制作用;汤剂浓度在0.25 g·mL-1以上表现有抗菌活性。结论:体外实验表明,寒水石化灰小剂能抑制S180腹水瘤细胞和人食道癌细胞增殖,显著逆转免疫抑制剂体外诱导的小鼠脾细胞转化率降低,抗菌活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陆景坤;徐易德;赵立元;尹若熙;景慧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彝药“麻补”止血活性物质基础及机理研究

    目的:阐明彝药“麻补”(狭叶重楼)的止血活性物质基础及机理。方法:采用植物化学技术从“麻补”药材中分离鉴定出一种C27甾体皂苷类化合物---重楼皂苷H(PSH)。测定了PSH对正常小鼠的断尾出血时间(B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PSH可显著缩短BT,显示出明显的止血活性;PSH对缩短正常小鼠PT、APTT作用不明显,但可显著提高FIB。结论:重楼皂苷H对内源凝血通路及外源凝血通路无明显促进作用,PSH升高FIB为其发挥止血活性的重要途径。

    作者:尹鸿翔;飞燕;张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超声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大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2例(死亡1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西药治疗,此外治疗组加服抗纤益心方汤剂,日1剂。6个月后观察超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变化。结果:两组均能减少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尤以治疗组明显(P约0.05),两组在治疗后左室舒张末内径具有明显差异(P约0.05)。两组在射血分数、缩短分数方面均有明显提高,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具有显著差异(P约0.01),且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结论:抗纤益心方能减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提高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改善患者心脏功能。

    作者:曾垂义;王振涛;陈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方法对胃癌中医治疗用药规律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胃癌中医药治疗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胃癌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采集了2008~2011年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胃癌住院病例111例,运用无尺度网络方法,从中药的功效、种类、配伍关系等方面,探讨胃癌中医治疗用药规律。结果:通过对111例胃癌住院病例的分析总结,发现治疗胃癌多采用扶正为主的方剂,以六君子汤使用多,组方时补虚药居于首位,且以补气药为主,其次清热药、利水渗湿、活血化瘀药、消食药、理气药。治疗胃癌的核心处方用药为茯苓、党参、黄芪、陈皮、枳壳、蜂房等,中医治法及辨证用药随治疗阶段和病程阶段而有所变化。结论:无尺度网络分析方法对分析胃癌中医治疗的用药规律有一定意义。

    作者:吕丽媛;刘杰;候炜;关天宇;张美英;林洪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冷冻贮苗降低当归早薹率的生理机制探究

    目的:探讨冷冻贮苗降低当归早薹率的生理机制。方法:研究不同来源及大小当归种苗-10益处理前后根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变化。结果:种苗越大,可溶性糖含量越高、蛋白质含量越低、丙二醛含量越高;相同级别不同来源的当归种苗之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无明显差异。-10益冷冻处理后,同一级别的当归种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处理前有所降低,丙二醛含量较处理前有所升高。结论:低温处理前后相同来源的当归种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与种苗大小显著相关。

    作者:陈红刚;杜弢;朱田田;高素芳;柴龙;何文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柴胡剂量小柴胡汤对LPS诱导发热大鼠模型体温及血清IL-1β、IL-6、TNF-α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柴胡剂量的小柴胡汤对LPS诱导发热大鼠模型体温及血清IL-1β、IL-6、TNF-α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发热模型组、小柴胡汤(大)组、小柴胡汤(中)组、小柴胡汤(小)组。以20μg·kg-1剂量腹腔注射LPS制作发热模型;造模同时,给予相应的小柴胡汤水煎液或生理盐水。造模后每隔30 min测定体温(Ti),连续测量240 min,计算体温变化值△T(△T=Ti-T0)。后1次测量体温后,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结果:小柴胡汤(大)组在3 h、3.5 h、4 h此3个时间节点有明显降低大鼠体温的效果(P<0.01或P<0.05),这种降温效果在3.5 h、4 h两个时间节点优于小柴胡汤(中)组、小柴胡汤(小)组二组(P<0.01或P<0.05)。与发热模型组比较,3组小柴胡汤均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1β的含量(P<0.05),其中小柴胡汤(大)组效果显著(P<0.01)。与发热模型比较,小柴胡汤(大)组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6、TNF-α的含量(P<0.05)。结论:小柴胡汤具有降低LPS诱导发热大鼠模型体温与降低血清中的IL-1β、IL-6、TNF-α含量的功效,在一定范围内与方中柴胡剂量之间呈正相关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曹峰;唐阿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均匀设计法优化藏药蔓菁膏提取工艺的研究

    目的:优化藏药蔓菁膏煎煮法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和综合评分法,以出膏率、总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对藏药蔓菁膏煎煮法的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藏药蔓菁膏煎煮法的提取工艺优化条件为:加水10倍量,煎煮4次,每次1 h。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为藏医临床及生产制备蔓菁膏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王宇;游佳莉;陈一龙;邝婷婷;张艺;赖先荣;王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简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依托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建设,是在中药制剂学省级重点学科、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的集科研、研发、教学、服务于一体的研究室,2009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为第一批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重点研究室围绕中药制剂学发展方向与前沿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以方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中“组分”为未来中药制剂的基本单元和核心,通过组分性质表征,在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系统分类基础上构建具有程序释放特征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并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欧联合项目在内的多项国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突破了“组分结构中药”研发中的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解决多个生产企业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等技术问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西黄丸挥发油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西黄丸挥发油组分对荷瘤大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筛选西黄丸抗肿瘤的活性部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60只建立Walker256乳腺癌细胞荷瘤大鼠模型,建模后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西黄丸高剂量组和香菇多糖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2次/天,连续14天。腹主动脉采血,取瘤组织称重,计算抑瘤率;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2、IL-6、IL-10、IFN-γ和TGF-β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粘附分子B7-1(CD80)细胞含量。结果:挥发油高、中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28.4%、24.1%;与模型组比较,挥发油高、中剂量组IL-2和IFN-γ平均水平及CD3+ T细胞、CD8+ T细胞、B7-1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黄丸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是西黄丸抗肿瘤活性部位之一;西黄丸挥发油可通过上调外周血IL-2、IFN-γ水平及CD3+ T细胞、CD8+ T细胞、B7-1细胞含量提高荷瘤大鼠免疫清除功能。

    作者:杨伟;关硕;胡俊霞;曾常茜;梁文波;马杰;高文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滋补脾阴方药对脾阴虚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胰岛素信号的调控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胰岛素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脾阴虚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μ补脾阴方药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线索。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糖尿病组(DM),脾阴虚组(pi),脾阴虚糖尿病组(piDM),μ补脾阴方药治疗组(ZBPYR)5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观察下丘脑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丝氨酸磷酸化水平及蛋白激酶C(PKC/Akt)丝氨酸磷酸化水平,以判定胰岛素信号传导是否出现障碍。结果:DM组、pi组、piDM组p-IRS-1ser表达较Cont组增加(P<0.05),DM组、piDM组p-Akt表达减弱(P<0.05)。ZBPYR组p-IRS-1ser较DM组、piDM组减弱(P<0.05),p-Akt表达较DM组、piDM组增加(P<0.05)。结论:DM组、pi组、piDM组大鼠下丘脑中胰岛素信号未正常向下传导,可能发生了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ZBPYR具有纠正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的作用。

    作者:梁丽娜;战丽彬;郑路平;胡守玉;闫云;隋华;张福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石榴的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石榴作为一种古老的药食两用资源,在我国中医药、藏医药、维医药等传统民族医药以及印度阿育吠陀医药学中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石榴皮、石榴子、石榴花等不同部位在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中应用广泛。因此,利用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分析鉴定石榴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明确其物质基础,同时完善质量控制标准,对石榴的综合开发利用意义重大。本文对石榴皮、石榴子、石榴汁等石榴不同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并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石榴不同部位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蔡霞;刘悦;张芳芳;赵彩云;王毓杰;张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藏药打箭菊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藏药打箭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薄层色谱法建立其鉴别方法;参考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相关方法测定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木犀草素的含量。结果:藏药打箭菊药材的显微、薄层色谱鉴别特征明显,专属性强;打箭菊药材中木犀草素含量为0.036%~0.104%(均值0.078%),水分为9.32%~15.82%(均值13.11%),总灰分为6.65%~8.29%(均值7.45%),酸不溶性灰分为0.23%~0.59%(均值0.42%),浸出物为21.42%~30.15%(均值24.86%)。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控制打箭菊药材的质量。

    作者:周礼仕;周林;岳清洪;陈一龙;叶凡;张艺;范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UFLC-PDA同时快速测定藏药翼首草中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快速测定藏药翼首草药材中绿原酸、马钱苷、獐牙菜苷、吴茱萸苷、大花双参苷A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仪、Agilent Poroshell 120 SB-C18色谱柱(100 mm×4.6 mm,2.7μm),柱温30益,流速1.0 mL·min-1,进样量4μL,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7 nm、325 nm。结果:绿原酸、马钱苷、獐牙菜苷、吴茱萸苷、大花双参苷 A分别在8.72~218.0、1.52~38.0、2.44~61.0、29.36~734.0、3.00~75.0μg·mL-1范围内(r>0.9996,n =6)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6%、99.41%、100.14%、98.89%、99.42%,RSD 分别为0.69%、0.66%、0.60%、1.21%、0.64%(n=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同时快速测定藏药翼首草中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

    作者:李文婕;高燕;陈一龙;王毓杰;张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藏药风毛菊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藏药风毛菊的质量标准。方法: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相关要求,采用生药鉴别、检查项、TLC法及HPLC法进行研究。结果:藏药风毛菊显微鉴别特征明显。测得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平均值分别为10.46%、9.45%、1.33%、21.17%。TLC法鉴别特征明显,分离度好。HPLC法定量分析中,茵芋苷、东莨菪苷、伞形花内酯线性范围分别为0.1850~5.5512μg (r =1.0000)、0.06054~1.8162μg (r =0.9999)、0.03251~0.9752μg (r =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6%(RSD =0.41%)、100.26%(RSD =0.77%)、102.22%(RSD =0.87%)。结论:该标准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可用于藏药风毛菊的质量控制。

    作者:谭荣;王毓杰;张艺;王宇;蔡霞;阿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