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优先主题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兼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工作实施进展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190

关键词: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人口与健康,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摘要:2006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纲要》),首次将“人口与健康”列为重点领域,凸显了人口与健康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纲要》同时部署安排了“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5个优先主题和个重点研究方向,以期通过系列研究探索我国未来“人口与健康”发展之路,提高我国医学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纲要》实施以来,在提升我国医疗服务水平,改善人口质量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巩固和加快医疗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2013年,科技部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为推进中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帮助科研人员准确把握本领域科学技术发展脉络,了解相关科技工作部署,进一步激发创新思路,本刊对“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优选主题进行纪实报道,以飨读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三七根际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鉴定及含量测定

    目的:对云南文山三七根际土壤中酚酸的种类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MS、HPLC技术,并通过文献和对照品比对,鉴定了云南文山三七根际土壤中酚酸的种类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从三七根际土壤提取液中检测到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和苯甲酸6种酚酸类物质,其中对香豆酸含量高(24.01μg·g-1),丁香酸含量低(1.26μg·g-1)。6种酚酸类成分在三七根际土壤中的含量顺序为对香豆酸>香草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丁香酸。结论:三七根际土壤中的酚酸类物质可能为三七植物须根残体腐解产生,也可能是三七根系分泌产生。

    作者:吴立洁;刘杰;王文祎;戴待;程新宇;张子龙;杨瑶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柔肝降酶合剂对大鼠四氯化碳诱导肝损害的防治作用

    目的:观察柔肝降酶合剂治疗四氯化碳(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效果。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柔肝降酶合剂低、中、高3个剂量组、葡醛内酯组、正常组及模型组,采用CCl4腹腔注射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各中药组每日灌胃柔肝降酶合剂,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葡醛内酯组灌胃葡醛内酯水溶液,于实验的第12天,禁食16澡后处死大鼠,检查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组织匀浆测定大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及丙二醛(MDA),RT-PCR法检测大鼠肝脏血红素氧化酶(HO-1)mRNA 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柔肝降酶合剂各剂量组大鼠肝病理损害均不同程度减轻,柔肝降酶合剂各剂量组及葡醛内酯组血清ALT及AST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柔肝降酶合剂各剂量组、葡醛内酯组肝匀浆GSH、GSH-Px、CAT、SOD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各治疗组肝脏 HO-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柔肝降酶合剂防治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疗效确切。

    作者:陈普艳;姜锦林;杨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甲基斑蝥胺片制粒的关键环节探讨

    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工作实践经验,以小剂量片剂甲基斑蝥胺片为例,对制粒过程中原辅料细度、粘合剂选择、主辅料混合、温度控制、颗粒质量等关键环节进行分析总结。为保证小剂量片剂的含量均匀度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原辅料细度要适宜、主辅料混合必须均匀,要有足够的时间混合、粘合剂的选择要科学合理、干燥方法要切合实际,以及颗粒质量必须符合工艺要求。

    作者:赵建权;范成卨;申丽莎;李胜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青蒿素哌喹片红外光谱鉴别方法的探讨

    目的:对青蒿素哌喹片进行鉴别。方法:采用不同溶剂提取青蒿素哌喹片中的青蒿素和哌喹,分别测定各自红外谱图。结果:除了青蒿素红外光谱图在1574 cm-1处出现一组哌喹干扰峰外,青蒿素哌喹片经提取后的红外谱图均与《药品红外光谱集》中青蒿素和哌喹标准谱图一致。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专属性强,可用于青蒿素哌喹片的鉴别。

    作者:闫研;殷果;丁振浩;谭渺;宋茜;王铁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抗痛风性关节炎中草药小叶菝葜中白藜芦醇含量测定方法

    目的:小叶菝葜是抗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草药,探讨行质量评价方法很有必要。菝葜科植物中的标志性化合物-白藜芦醇是公认的具有明确疗效的化合物。方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流动相乙腈-水(25:75);检测波长320 nm。结果:该方法可以用于小叶菝葜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测定。结论:本研究可建立小叶菝葜中白藜芦醇的测定含量方法,为进一步制定该中草药的质量标准奠定基础。

    作者:黄慧莲;刘科兰;任刚;邵峰;刘荣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隐结构分析与西医疾病的辨证分型(Ⅲ):辨证规则的建立

    目的:通过使用隐树模型对症状数据进行分析,为西医疾病的辨证分型提供证据,初步建立辨证分型方案和辨证规则。方法:本文为一个文章系列的第3篇,前两篇论文探讨了通过分析症状数据为辨证分型提供证据的基本原理,展示了隐树分析可以系统地揭示数据不同侧面,并且提出基于数个相关侧面对患者群进行综合聚类,获得辨证分型方案。本文以综合聚类的结果为出发点,提出一种建立辨证分型规则的方法。结果:使用该法对一组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数据进行研究,获得辨证分型方案和相应的辨证规则。结论:通过一系列文章构建一套研究西医疾病之辨证分型的完整方法,遵循该法以从疾病患者群的症状数据出发,终得到辨证分型方案和辨证规则。

    作者:张连文;傅晨;刘腾飞;陈宝鑫;刘桦;张允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桂莪术提取物对人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桂莪术提取物对肝星状细胞株(HSC-LX2)增殖、胶原生成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方法:HSC-LX2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用终浓度分别为0、22.5、45、90μmol·L-1的桂莪术提取物处理24 h后,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LDH比色法检测桂莪术提取物对HSC-LX2的细胞毒性;ELISA法检测HSC-LX2 I型胶原表达的影响;Western Bolt法检测HSC-LX2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蛋白表达。结果:MTT结果显示,22.5、45、90μmol·L-1的桂莪术提取物均能抑制HSC-LX2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率分别为16.2%,43.9%,59.4%,IC50为59.1μmol·L-1;桂莪术提取物各剂量组培养上清液中LDH活力差异无显著性;45、90μmol·L-1桂莪术提取物可显著降低I型胶原的表达(P<0.01);Western Blot结果分析显示,45、90μmol·L-1桂莪术提取物可显著提高HSC-LX2 MMP-1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桂莪术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HSC-LX2增殖和I型胶原合成,提高MMP-1蛋白表达,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刘雪梅;张园;韦燕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管理实践

    从我国伦理审查工作现状出发,对我国伦理审查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初步总结了中医药伦理审查能力发展的情况,系统梳理了中医药研究受试者保护体系建设和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评估工作,并对完善伦理审查制度健全监管体系、完善中医药伦理审查标准和指南、开展伦理审查专业知识培训、推动中医药伦理审查认证认可制度建设等工作以及中医药伦理审查的创新和建设成效进行了客观介绍,就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管理实践进行了探讨。

    作者:熊智波;杨舒雯;乔洁;白桦;胡镜清;熊宁宁;徐春波;陈榕虎;王思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论剂量对山药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目的:分析剂量对山药功效发挥的影响,并总结其规律。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所收载的含山药且剂型为丸剂的方剂进行收载记录,以山药的剂量为主线,用EXCEL对其进行图表分析。结果:小剂量山药发挥补脾功效用强;山药发挥补肺功效时存在剂量界线,即以10 g为界,剂量小则作用弱,剂量大作用强;山药发挥益肾功效时常用中剂量,较大或较小效果不明显;山药发挥固肾功效时则与补肾相反,较大或较小剂量效果明显。结论:剂量对山药的功效发挥有较大影响,其对临床和保健养生有较大参考价值。

    作者:周滢;费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肉苁蓉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目的:研究肉苁蓉多糖的提取工艺,为肉苁蓉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肉苁蓉多糖含量,以肉苁蓉多糖得率为指标,比较不同的提取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采用吐温60协同超声提取肉苁蓉多糖效果较好,其佳提取工艺:表面活性剂为0.5%吐温60,料液比1:25,温度60℃,提取时间30 min。肉苁蓉多糖的得率为8.17%。结论:该提取工艺合理可靠,有利于肉苁蓉的开发利用。

    作者:肖道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杨宇飞教授运用“三交疏肝补肾方”中西医结合论治乳腺癌经验探析

    杨宇飞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主任与创始人。她在中西医论治乳腺癌方面注重“以和立法”、“寓补于通”,认为乳腺癌的根本病机除了传统认为的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还有肝肾不通、心肾不交、少阳不和三大枢机,故临床中在疏肝健脾、补肾活血的基础上采取交通阴阳、心肾、半表半里之“三交”之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攻补兼施的“三交疏肝补肾方”。并且非常注重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与内分泌治疗相配合,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多种加减取得了较好疗效。此外,还在治疗中注意患者免疫功能,重视健康宣教。

    作者:丁宁;杨宇飞;许云;何斌;许仲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β-榄香烯抗肝癌的促凋亡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莪术提取物β-榄香烯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以及小鼠肝癌H22荷瘤小鼠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MTT法检测β-榄香烯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通过建立H22小鼠肝癌荷瘤模型,观察β-榄香烯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β-榄香烯对HepG2细胞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呈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Annexin V-FITC/PI法检测到早期凋亡细胞。不同实验组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程度不同,各药物浓度组Caspase-3蛋白均上调(P<0.05),P65蛋白均下调。结论:β-榄香烯可有效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其抑制癌细胞增殖的途径是通过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且与上调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下调NF-资B P65相关。

    作者:欧阳俊;沈洪;刘军楼;刘亚军;谷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HPLC法同时测定一枝黄花药材中绿原酸、芦丁和山奈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一枝黄花药材中绿原酸、芦丁和山奈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柱(4.6 mm×200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82 nm,柱温25℃。结果:绿原酸、芦丁和山奈素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712.1X+11.686(r=0.9993)、Y=13584.0X+13.984(r=0.9994)、Y=5971.2X+4.6175(r=0.9998);线性范围分别为63.2~442.4μg、8.1~56.8μg、10.8~75.7μg;回收率分别为98.6%(RSD=1.4%)、99.2%(RSD=0.8%)、100.3%(RSD=1.0%)。结论:本法简便快捷,重复性好,可用于一枝黄花中绿原酸、芦丁和山奈素的定量分析。

    作者:冯华;聂明华;王祥培;罗秀琼;王小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皱叶薄荷精油的化学分类特征

    目的:对皱叶薄荷精油进行成分分析,为种源鉴定提供化学分类依据并为生产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顶空气相法对皱叶薄荷全草进行化学分析。结果:共得到64个化学成分,且皱叶薄荷主要由桉油素(Eucalyptol ,35.58%)、柠檬烯(Limonene ,16.92%)及蒎烯(Pinene ,15.33%)组成。结论:通过分析皱叶薄荷精油的组成特征及主要成分,可为其生产应用及种源鉴定提供化学分类佐证。

    作者:郭晓恒;刘涛;宋登敏;雨田;严铸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人参不同部位中人参皂苷成分的分析

    目的:建立UV/HPLC法测定人参不同部位中人参皂苷含量。方法:通过对市场上通行的UV法和HPLC法测得含量进行近似折算比较,以及对根部提取物与茎叶提取物中各人参皂苷成分HPLC出峰比例的分析,建立鉴别不同来源人参皂苷的方法。结果:人参根部提取物中,Re:Rb1:Rc:Rd皂苷比例近似为1:2.20:0.94:0.97;人参茎叶中,该比例近似为1:(0.05~0.07):(0.10~0.16):(0.32~0.37);对比掺混后的人参根部和人参茎叶提取物,Re:Rb1:Rc:Rd理论值在上述两比例之间。结论:该方法简易、稳定、可靠,可作为人参根部和茎叶提取物中人参皂苷的鉴别方法。

    作者:周卫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的资源调查

    采取文献调查、走访调查、样方调查及市场调查等方法,对西藏、青海、四川等省自治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进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川西獐牙菜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左贡、芒康,青海的玉树,四川的石渠、道孚、康定、马尔康、金川、小金。从分布海拔来看,可以从2300 m(四川康定)一直到3900 m(西藏芒康),在相对高度为2600 m的变化范围内都有分布。光照、水分、土壤、温度、海拔等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对川西獐牙菜的分布和生长、资源蕴藏量都有着明显的影响。近年来,作为藏药“藏茵陈”的川西獐牙菜市场需求增长迅速,滥采滥挖是导致近年川西獐牙菜资源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建议一方面应加强对川西獐牙菜的合理限量采挖管理,同时应开展川西獐牙菜资源利用价值的评价,并加快发展川西獐牙菜的栽培生产。

    作者:赵纪峰;刘翔;王昌华;张植伟;秦松云;钟国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解毒通脉汤干预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对ABI、CRP、TCPO2的影响

    目的:观察解毒通脉汤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6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中血脉瘀阻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20例,患者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0.1 g+辛伐他丁片20 mg ,每日一次;治疗组126例,患者在口服拜阿司匹林及辛伐他丁片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解毒通脉汤,8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臂踝指数(AB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持续经皮氧分压(TcPO2)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5),患者ABI、CRP、TcPO2均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解毒通脉汤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脉瘀阻型患者治疗有效,间接验证了中医因邪致瘀理论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友山;杨博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刺五加叶总黄酮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

    目的:通过制备刺五加叶总黄酮固体分散体,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法:以 PEG4000、PEG6000、F68、PVPK30为载体材料制备4种不同的固体分散体,筛选优载体材料,并考察载体用量对溶出度的影响。以芦丁为对照品,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为显色体系,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500 nm处测定吸光度,考察各比例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特性。结果:与原料药相比,以PVPK30为载体材料制得的固体分散体体外释放速率明显提高,并且累积释放度也明显增加。结论: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提高药物在水中的体外释放度。

    作者:甘林建;刘静;余泉毅;孙彩霞;尹蓉莉;苏建春;赵俊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两头尖提取物抗猪血清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两头尖提取物对猪血清免疫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68只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两头尖提取物组(提取组)、两头尖原药组(原药组)、扶正化瘀组(扶正组)。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0.5~0.6 mL/只,每周2次,连续注射15周。第15周模型成功后,开始灌胃给药,扶正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0.525 g·kg-1),原药组给予两头尖煎液(0.7 g·kg-1),提取物给予两头尖提取物(0.071 g·kg-1),模型组与空白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疗程8周。大鼠于第23周末处死取材,测定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化法(SABC法)测定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提取组、原药组、扶正组血清MDA水平明显下降(P<0.05),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肝组织α-SMA、TGF-β1呈高水平表达,染色呈深褐色,面积弥漫;扶正组、原药组、提取组表达面积和强度较模型组明显为弱,纤维间隔染色淡,无典型假小叶形成。显色指数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扶正组、提取组、原药组肝组织中α-SMA、TGF-β1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两头尖原药及其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且提取物抗肝纤维化作用基本等同于两头尖原药,推测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与促纤维化细胞因子表达及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相关。

    作者:李孝波;贺文彬;郭继龙;郝瑞春;程生辉;徐爱凤;梁锐;门九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大黄复方配伍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大黄为泻下通便之良药,是临床常用的中药,见于多种复方配伍中。测定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是目前研究大黄配伍机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黄复方及药对配伍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其配伍机制和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作者:谢臻;周媛;陈勇;李怡萱;麦蓝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