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刺五加叶总黄酮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

甘林建;刘静;余泉毅;孙彩霞;尹蓉莉;苏建春;赵俊霞

关键词:刺五加叶总黄酮, 载体材料, 固体分散体, 溶出度
摘要:目的:通过制备刺五加叶总黄酮固体分散体,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法:以 PEG4000、PEG6000、F68、PVPK30为载体材料制备4种不同的固体分散体,筛选优载体材料,并考察载体用量对溶出度的影响。以芦丁为对照品,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为显色体系,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500 nm处测定吸光度,考察各比例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特性。结果:与原料药相比,以PVPK30为载体材料制得的固体分散体体外释放速率明显提高,并且累积释放度也明显增加。结论: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提高药物在水中的体外释放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雄芍汤保肝降酶及抗氧化有效部位的研究

    目的:研究雄芍汤抗肝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分别筛选其保肝降酶及抗氧化的有效部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正组、雄芍组、多糖组、总碱组和总苷组,采用DMN腹腔注射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治疗组分别给予扶正化瘀胶囊(0.105 g·mL-1)、雄芍汤药液(1.610 g·mL-1)、雄芍汤粗多糖提取物(35.420 mg·mL-1)、雄芍汤总苷提取物(25.725 mg·mL-1)、雄芍汤总生物碱提取物(0.196 mg·mL-1),正常组与模型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疗程4周。4周后处死取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TIBL和ALB;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SOD活力;DTNB还原法检测血清GSH-PX活力;TBA法检测血清MDA含量;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除总碱组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治疗组ALT、AST及TBIL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ALB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扶正组、雄芍组和总碱组SOD及GSH-PX均显著升高(P<0.01),MDA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多糖组、总苷组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粗多糖部位和总苷部位为雄芍汤保肝降酶的有效部位,总生物碱部位为雄芍汤抗氧化的有效部位。

    作者:李霞;门九章;梁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隐结构分析与西医疾病的辨证分型(Ⅲ):辨证规则的建立

    目的:通过使用隐树模型对症状数据进行分析,为西医疾病的辨证分型提供证据,初步建立辨证分型方案和辨证规则。方法:本文为一个文章系列的第3篇,前两篇论文探讨了通过分析症状数据为辨证分型提供证据的基本原理,展示了隐树分析可以系统地揭示数据不同侧面,并且提出基于数个相关侧面对患者群进行综合聚类,获得辨证分型方案。本文以综合聚类的结果为出发点,提出一种建立辨证分型规则的方法。结果:使用该法对一组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数据进行研究,获得辨证分型方案和相应的辨证规则。结论:通过一系列文章构建一套研究西医疾病之辨证分型的完整方法,遵循该法以从疾病患者群的症状数据出发,终得到辨证分型方案和辨证规则。

    作者:张连文;傅晨;刘腾飞;陈宝鑫;刘桦;张允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大黄复方配伍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大黄为泻下通便之良药,是临床常用的中药,见于多种复方配伍中。测定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是目前研究大黄配伍机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黄复方及药对配伍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其配伍机制和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作者:谢臻;周媛;陈勇;李怡萱;麦蓝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温经散寒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温经散寒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4例,给予口服双氯芬酸钠、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治疗组44例,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温经散寒通络汤和针灸治疗。每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在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上均有较大改善(孕<0.05);治疗组在改善休息痛、肿胀个数、肿胀指数、压痛个数、压痛指数、晨僵时间、肝肾功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关节功能障碍、双手握力及降低红细胞沉降率(ESR)、悦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有更明显的优势(孕<0.05)。结论: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温经散寒通络汤联合针灸,结合西药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功能的改善、病情活动的控制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周萍;陈欧娜;苏咏梅;向阳红;吴渝梅;胡红;周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肺肠同治指导下中医药联合SASP灌肠对AUC Th1/Th2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通过肺肠同治方药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灌肠、单独治肠方药联合SASP灌肠及单独SASP灌肠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UC)患者Th1/Th2调节作用的对照研究,证明肺肠同治理论的科学性。方法:将90例中医诊断为热毒炽盛证,西医诊断为AUC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治肠组和肺肠同治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单纯SASP灌肠(对照组),白头翁汤、调胃承气汤配合SASP灌肠(治肠组),白头翁汤、凉膈散配合SASP灌肠(肺肠同治组),每日1次,持续60天,各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肠镜检查以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检测结肠溃疡组织Th1/Th2相关指标。结果:各组临床疗效评价,肺肠同治组>治肠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后,Th1(INF-γ、IL-2)皆降低,Th2(IL-4、IL-5)皆升高,Th1/Th2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治疗后比较, Th1:对照组>治肠组>肺肠同治组,Th2:肺肠同治组>治肠组>对照组,Th1/Th2:对照组>治肠组>肺肠同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肠同治理论对AUC中药灌肠疗法抗炎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马俊杰;窦英磊;张以来;张静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的资源调查

    采取文献调查、走访调查、样方调查及市场调查等方法,对西藏、青海、四川等省自治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进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川西獐牙菜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左贡、芒康,青海的玉树,四川的石渠、道孚、康定、马尔康、金川、小金。从分布海拔来看,可以从2300 m(四川康定)一直到3900 m(西藏芒康),在相对高度为2600 m的变化范围内都有分布。光照、水分、土壤、温度、海拔等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对川西獐牙菜的分布和生长、资源蕴藏量都有着明显的影响。近年来,作为藏药“藏茵陈”的川西獐牙菜市场需求增长迅速,滥采滥挖是导致近年川西獐牙菜资源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建议一方面应加强对川西獐牙菜的合理限量采挖管理,同时应开展川西獐牙菜资源利用价值的评价,并加快发展川西獐牙菜的栽培生产。

    作者:赵纪峰;刘翔;王昌华;张植伟;秦松云;钟国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人参不同部位中人参皂苷成分的分析

    目的:建立UV/HPLC法测定人参不同部位中人参皂苷含量。方法:通过对市场上通行的UV法和HPLC法测得含量进行近似折算比较,以及对根部提取物与茎叶提取物中各人参皂苷成分HPLC出峰比例的分析,建立鉴别不同来源人参皂苷的方法。结果:人参根部提取物中,Re:Rb1:Rc:Rd皂苷比例近似为1:2.20:0.94:0.97;人参茎叶中,该比例近似为1:(0.05~0.07):(0.10~0.16):(0.32~0.37);对比掺混后的人参根部和人参茎叶提取物,Re:Rb1:Rc:Rd理论值在上述两比例之间。结论:该方法简易、稳定、可靠,可作为人参根部和茎叶提取物中人参皂苷的鉴别方法。

    作者:周卫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昆明山海棠研究态势分析

    本文旨在深入揭示昆明山海棠研究的新进展,为昆明山海棠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资源总库收录的文献作为检索来源,检索1915~2013年昆明山海棠研究文献,并利用数据库自带的分析工具、网络分析和引文网络分析等工具,对文献年度变化趋势、研究机构、期刊分布、研究人员、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计量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山海棠整体的研究处于发展阶段,资源学、物质基础及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杨荣平;张传辉;杨大坚;梁旭明;王云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解毒通脉汤干预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对ABI、CRP、TCPO2的影响

    目的:观察解毒通脉汤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6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中血脉瘀阻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20例,患者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0.1 g+辛伐他丁片20 mg ,每日一次;治疗组126例,患者在口服拜阿司匹林及辛伐他丁片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解毒通脉汤,8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臂踝指数(AB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持续经皮氧分压(TcPO2)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5),患者ABI、CRP、TcPO2均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解毒通脉汤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脉瘀阻型患者治疗有效,间接验证了中医因邪致瘀理论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友山;杨博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叠加作用”和“毒性分散效应”--由中药体内代谢研究引发的思考

    中药药效物质进入体内后的血药浓度很低,能发挥药理作用吗;药效物质实际以什么形式(原形、代谢产物或两者兼有)发挥药效。针对问题,本文提出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新概念及“叠加作用”新假说:“中药药效物质显效形式的集合或叠加是药效的核心物质基础;各个显效形式的血药浓度的叠加作用是药效作用机制之一”。某中药药效物质各种显效形式的叠加作用是指其众多化学成分或/及代谢产物在同一个靶点上的叠加作用,是其各个化合物的浓度的叠加所产生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是“多成分单靶点的叠加作用”,不同于“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中药体内研究表明,一种化学成分可产生众多代谢产物(多达50种以上);不同化学成分可产生相同代谢产物;代谢产物存在众多类似物、同系物甚至同分异构体(多达10种);有些化学成分之间可相互转化;部分代谢产物具有活性。这些结构极相近的化合物有可能具有相同药理作用靶点,为显效形式和叠加作用概念提供实验依据。建议开展显效形式和叠加作用研究,为中药药效物质本质和作用机制提供新解读,为“中药为何毒副作用小”提供新解释-“毒性分散效应”学说,为中药质量控制提出新策略。

    作者:徐风;杨东辉;尚明英;王璇;蔡少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从肺论治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肺组织iNOS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从肺论治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肺组织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52只大鼠,采用家兔结肠黏膜组织致敏与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模型相结合的免疫复合法复制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率为78%)。从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及正常组大鼠中随机选出8只作为干预前(0周时间点)的模型组及正常组。剩余造模成功的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柳氮磺胺吡啶)、从肺论治组(黄芪桔梗汤)、从肠论治组(黄芪黄连汤),每组8只,另取8只正常大鼠为对照,连续干预4周(4周时间点)后,分别于0周、4周时间点采用Real Time-PCR 法测定肺组织中iNOS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0周急性期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iNOS mRNA转录水平明显上调(P<0.05);4周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NOS mRNA转录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从肺论治组大鼠iNOS mRNA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iNOS催化合成的NO在肺部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引起气道炎症、水肿、肺损伤等。从肺论治法通过抑制iNOS的异常活化,进而减轻肺部损伤。

    作者:杨雪;王新月;景姗;杨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全息中药功能抽象理法初探

    通过介绍完整全息的概念和全息中药概况,用生物全息的全息胚遗传优势理论,以及一体全息的属性特征相通理论,引申概述了全息中药功能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方法,为完善、创新中药学理论和实践认识指出了方向。

    作者:王吉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帕金森病中医治疗进展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医学认为该病总属本虚标实,虚则指肝肾气血亏虚,实则指风、火、痰、瘀,以虚为本、实为标,在辨证论治、专病专方、针灸治疗及综合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一定的实验研究。但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的疗效评定标准尚不统一,药物质量控制差,临床研究质量不高,治疗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李哲;胡瀛宇;雒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青蒿素哌喹片红外光谱鉴别方法的探讨

    目的:对青蒿素哌喹片进行鉴别。方法:采用不同溶剂提取青蒿素哌喹片中的青蒿素和哌喹,分别测定各自红外谱图。结果:除了青蒿素红外光谱图在1574 cm-1处出现一组哌喹干扰峰外,青蒿素哌喹片经提取后的红外谱图均与《药品红外光谱集》中青蒿素和哌喹标准谱图一致。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专属性强,可用于青蒿素哌喹片的鉴别。

    作者:闫研;殷果;丁振浩;谭渺;宋茜;王铁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HPLC法同时测定一枝黄花药材中绿原酸、芦丁和山奈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一枝黄花药材中绿原酸、芦丁和山奈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柱(4.6 mm×200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82 nm,柱温25℃。结果:绿原酸、芦丁和山奈素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712.1X+11.686(r=0.9993)、Y=13584.0X+13.984(r=0.9994)、Y=5971.2X+4.6175(r=0.9998);线性范围分别为63.2~442.4μg、8.1~56.8μg、10.8~75.7μg;回收率分别为98.6%(RSD=1.4%)、99.2%(RSD=0.8%)、100.3%(RSD=1.0%)。结论:本法简便快捷,重复性好,可用于一枝黄花中绿原酸、芦丁和山奈素的定量分析。

    作者:冯华;聂明华;王祥培;罗秀琼;王小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基于自发呈报网络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推广模式研究

    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应用-评价本为一体,目前由于指南信息不通畅,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后滞和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制修订工作。据此,笔者在《中医药标准化网站》建设中,研究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推广模式,构建良好的指南发布平台和执行情况反馈平台,以期为指南的制修订奠定基础。

    作者:白卫国;韩学杰;宇文亚;史楠楠;赵学尧;刘玉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管理实践

    从我国伦理审查工作现状出发,对我国伦理审查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初步总结了中医药伦理审查能力发展的情况,系统梳理了中医药研究受试者保护体系建设和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评估工作,并对完善伦理审查制度健全监管体系、完善中医药伦理审查标准和指南、开展伦理审查专业知识培训、推动中医药伦理审查认证认可制度建设等工作以及中医药伦理审查的创新和建设成效进行了客观介绍,就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管理实践进行了探讨。

    作者:熊智波;杨舒雯;乔洁;白桦;胡镜清;熊宁宁;徐春波;陈榕虎;王思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蒙医萨木疗术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蒙医萨木疗术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0.3 g/次,2次/天,饭后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蒙医萨木疗术,疗程共15天。15天后评估两组患者疗效,并随访半年,比较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豫,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2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指数,治疗组治疗后疼痛指数下降76.03%,对照组疼痛指数下降36.09%,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指数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提示治疗组减轻肩部疼痛作用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评分变化率的比较,治疗组肩关节活动评分变化率92.23%,对照组肩关节活动评分变化率为36.7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两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提示治疗组改善肩关节活动作用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随访半年复发率比较,治疗组为7.84豫,对照组为46.15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提示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稳定。结论:蒙医萨木疗术法合并布洛芬缓释胶囊能有效控制肩周炎引起的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作者:那仁满都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肉苁蓉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目的:研究肉苁蓉多糖的提取工艺,为肉苁蓉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肉苁蓉多糖含量,以肉苁蓉多糖得率为指标,比较不同的提取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采用吐温60协同超声提取肉苁蓉多糖效果较好,其佳提取工艺:表面活性剂为0.5%吐温60,料液比1:25,温度60℃,提取时间30 min。肉苁蓉多糖的得率为8.17%。结论:该提取工艺合理可靠,有利于肉苁蓉的开发利用。

    作者:肖道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两株内生细菌在人参体内和根区土壤的消长动态研究

    目的:研究内生生防细菌在人参根、茎、叶和根区土壤中的消长动态。方法:采用浓度梯度筛选法获得抗利福平标记菌株,灌根法接种标记菌株,稀释平板法计数标记菌株在人参根、茎、叶和根区土壤的分布情况。结果:通过抗生素诱导培养,终获得了能够耐受120μg·mL-1利福平的标记菌株,其对人参黑斑病菌和人参疫病菌的抑制作用与诱导前未见明显改变。内生菌株ge15和ge25在人参根、茎中的初始菌落数高,随后ge15和ge25在人参根、茎中的菌落数逐渐平稳并维持特定浓度;在人参叶中,两株菌在接种3天后菌落数达到高,后逐渐降低直至趋于平稳;在人参根区土壤,ge15的菌落数往复变化,ge25的菌落数先上升后下降,后菌落数趋于平稳。结论:两株内生菌均能够在人参根茎叶和根区土壤中维持特定菌群浓度,基于上述菌株的生防制剂将有助于人参病害的田间防治。

    作者:刘敏;胡陈云;丁万隆;李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