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常用中药注射剂致敏性研究

黄崇刚;莫宗成;吴思澜;罗超利;王敏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类过敏反应, 血清IgE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测定致敏动物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抗体含量,观察其与过敏反应是否具有相关性,为提高过敏反应实验预测的准确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多种中药注射剂进行被动皮肤过敏实验(PCA)实验和类过敏反应研究,用ELISA法对致敏动物血清进行血清IgE水平检测。结果:双黄连注射液(SHL)、清开灵注射液(QKL)、鱼腥草注射液(YXC)、血塞通注射液(XST)、葛根素注射液(GGS)、穿琥宁注射液(CHN)的PCA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刺五加注射液(CWJ)的PCA实验结果为阳性。SHL、QKL、YXC、XST、GGS、CHN、CWJ注射液组血清总 IgE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SHL、QKL、YXC、XST、GGS、CHN、CWJ注射液均引起了豚鼠的类过敏症状。结论:SHL、QKL、YXC、XST、GGS、CHN、CWJ均能引起豚鼠的类过敏反应,其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血清IgE抗体水平无相关性。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蒙医萨木疗术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蒙医萨木疗术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0.3 g/次,2次/天,饭后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蒙医萨木疗术,疗程共15天。15天后评估两组患者疗效,并随访半年,比较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豫,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2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指数,治疗组治疗后疼痛指数下降76.03%,对照组疼痛指数下降36.09%,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指数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提示治疗组减轻肩部疼痛作用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评分变化率的比较,治疗组肩关节活动评分变化率92.23%,对照组肩关节活动评分变化率为36.7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两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提示治疗组改善肩关节活动作用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随访半年复发率比较,治疗组为7.84豫,对照组为46.15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提示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稳定。结论:蒙医萨木疗术法合并布洛芬缓释胶囊能有效控制肩周炎引起的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作者:那仁满都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两头尖提取物抗猪血清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两头尖提取物对猪血清免疫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68只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两头尖提取物组(提取组)、两头尖原药组(原药组)、扶正化瘀组(扶正组)。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0.5~0.6 mL/只,每周2次,连续注射15周。第15周模型成功后,开始灌胃给药,扶正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0.525 g·kg-1),原药组给予两头尖煎液(0.7 g·kg-1),提取物给予两头尖提取物(0.071 g·kg-1),模型组与空白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疗程8周。大鼠于第23周末处死取材,测定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化法(SABC法)测定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提取组、原药组、扶正组血清MDA水平明显下降(P<0.05),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肝组织α-SMA、TGF-β1呈高水平表达,染色呈深褐色,面积弥漫;扶正组、原药组、提取组表达面积和强度较模型组明显为弱,纤维间隔染色淡,无典型假小叶形成。显色指数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扶正组、提取组、原药组肝组织中α-SMA、TGF-β1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两头尖原药及其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且提取物抗肝纤维化作用基本等同于两头尖原药,推测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与促纤维化细胞因子表达及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相关。

    作者:李孝波;贺文彬;郭继龙;郝瑞春;程生辉;徐爱凤;梁锐;门九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常用中药注射剂致敏性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测定致敏动物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抗体含量,观察其与过敏反应是否具有相关性,为提高过敏反应实验预测的准确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多种中药注射剂进行被动皮肤过敏实验(PCA)实验和类过敏反应研究,用ELISA法对致敏动物血清进行血清IgE水平检测。结果:双黄连注射液(SHL)、清开灵注射液(QKL)、鱼腥草注射液(YXC)、血塞通注射液(XST)、葛根素注射液(GGS)、穿琥宁注射液(CHN)的PCA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刺五加注射液(CWJ)的PCA实验结果为阳性。SHL、QKL、YXC、XST、GGS、CHN、CWJ注射液组血清总 IgE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SHL、QKL、YXC、XST、GGS、CHN、CWJ注射液均引起了豚鼠的类过敏症状。结论:SHL、QKL、YXC、XST、GGS、CHN、CWJ均能引起豚鼠的类过敏反应,其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血清IgE抗体水平无相关性。

    作者:黄崇刚;莫宗成;吴思澜;罗超利;王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美洲大蠊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药材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为美洲大蠊的工业化生产及临床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KM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及美洲大蠊药材高、中、低剂量组,其中阳性组按100 mg·kg-1灌胃给予硫普罗宁,药材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6.667、3.333、1.667 g·kg-1剂量连续10天灌胃给予药材全粉,第10天给药后3 h,除空白组灌胃等体积水,其余各组灌胃14 mL·kg-1的56o红星二锅头。禁食不禁水12 h,眼眶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剖取肝脏,测定肝重系数,同时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LT、AST活性显著升高(P<0.01),GGT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中剂量组GGT、AST活性明显升高(P<0.05),ALT活性显著升高(P<0.01),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肝脏病理均有严重损伤。结论:美洲大蠊药材全粉对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作者:李晨晨;熊永爱;谭承佳;黄晶;姜小东;梅明;韩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菠萝叶酚对小鼠急性糖脂负荷吸收及其小肠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表明从菠萝叶中制备的总酚类成分具有抗氧化和调血脂作用。由于其灌胃后吸收较快,血中5 min即达峰值,因此本文通过急性糖脂负荷实验观察菠萝叶酚对糖脂吸收的影响。方法:利用小鼠单次灌胃建立糖脂负荷模型,观察给药后不同时间对餐后血糖、血脂和小肠脂肪酶的变化。结果:菠萝叶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甘油三酯和葡萄糖的吸收。在给药30 min后未见到明显的作用,但此时正常小鼠小肠脂肪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并且对高脂所致小肠脂肪酶活性下降有一定的解抑制作用。结论:提示菠萝叶酚的抑制脂类吸收可能与脂肪酶活性有关;其对于餐后高糖高脂吸收的有一定调控作用。

    作者:严孝金;柴玉爽;袁梽漪;卢希;雷帆;邢东明;杜力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LC-MS/MS研究斑蝥中斑蝥素类化学成分

    目的:运用LC-MS/MS技术对斑蝥中斑蝥素类化合物进行成分分析鉴定。方法:待分析组分经HPLC选择合适的分离条件后进行LC/MS/MS分析,经正、负离子预扫描,选择正离子扫描方式对各个分离成分进行扫描,得到扫描图谱,推断相对分子质量。结果:共分析鉴定8个斑蝥素类化合物,其中3个为同分异构体。结论:LC-MS/MS能快速、准确地鉴定斑蝥中斑蝥素类化学成分,以结合氨基酸的形式存在体内。

    作者:曾瑶波;张渝渝;唐安明;杨大坚;李晨;刘国强;张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全息中药功能抽象理法初探

    通过介绍完整全息的概念和全息中药概况,用生物全息的全息胚遗传优势理论,以及一体全息的属性特征相通理论,引申概述了全息中药功能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方法,为完善、创新中药学理论和实践认识指出了方向。

    作者:王吉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杨宇飞教授运用“三交疏肝补肾方”中西医结合论治乳腺癌经验探析

    杨宇飞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主任与创始人。她在中西医论治乳腺癌方面注重“以和立法”、“寓补于通”,认为乳腺癌的根本病机除了传统认为的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还有肝肾不通、心肾不交、少阳不和三大枢机,故临床中在疏肝健脾、补肾活血的基础上采取交通阴阳、心肾、半表半里之“三交”之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攻补兼施的“三交疏肝补肾方”。并且非常注重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与内分泌治疗相配合,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多种加减取得了较好疗效。此外,还在治疗中注意患者免疫功能,重视健康宣教。

    作者:丁宁;杨宇飞;许云;何斌;许仲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的资源调查

    采取文献调查、走访调查、样方调查及市场调查等方法,对西藏、青海、四川等省自治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进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川西獐牙菜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左贡、芒康,青海的玉树,四川的石渠、道孚、康定、马尔康、金川、小金。从分布海拔来看,可以从2300 m(四川康定)一直到3900 m(西藏芒康),在相对高度为2600 m的变化范围内都有分布。光照、水分、土壤、温度、海拔等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对川西獐牙菜的分布和生长、资源蕴藏量都有着明显的影响。近年来,作为藏药“藏茵陈”的川西獐牙菜市场需求增长迅速,滥采滥挖是导致近年川西獐牙菜资源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建议一方面应加强对川西獐牙菜的合理限量采挖管理,同时应开展川西獐牙菜资源利用价值的评价,并加快发展川西獐牙菜的栽培生产。

    作者:赵纪峰;刘翔;王昌华;张植伟;秦松云;钟国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解毒通脉汤干预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对ABI、CRP、TCPO2的影响

    目的:观察解毒通脉汤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6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中血脉瘀阻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20例,患者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0.1 g+辛伐他丁片20 mg ,每日一次;治疗组126例,患者在口服拜阿司匹林及辛伐他丁片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解毒通脉汤,8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臂踝指数(AB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持续经皮氧分压(TcPO2)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5),患者ABI、CRP、TcPO2均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解毒通脉汤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脉瘀阻型患者治疗有效,间接验证了中医因邪致瘀理论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友山;杨博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新学科:学科规律,深化领域、形成分支、迈向现代教学--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上篇Ⅲ)

    本文提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新学科,为论证这一新学科,需要探讨其面临的问题,达到深化研究领域、形成学科分支以及迈向现代教学的初衷,从国际视野首先探讨明确学科和中医学相关概念,其次探讨学科分类体系与中医学及中医理论学科在其体系中的位置,进而探讨学科总体发生、发展及消亡规律,重点揭示医学和中医学学科规律及其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论证阐述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新学科属性及定位、研究对象与领域、发展方向及意义,从而得出符合演绎逻辑推理的可信结论。

    作者:乔明琦;于艳红;魏盛;赵启韬;孙文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隐结构分析与西医疾病的辨证分型(Ⅲ):辨证规则的建立

    目的:通过使用隐树模型对症状数据进行分析,为西医疾病的辨证分型提供证据,初步建立辨证分型方案和辨证规则。方法:本文为一个文章系列的第3篇,前两篇论文探讨了通过分析症状数据为辨证分型提供证据的基本原理,展示了隐树分析可以系统地揭示数据不同侧面,并且提出基于数个相关侧面对患者群进行综合聚类,获得辨证分型方案。本文以综合聚类的结果为出发点,提出一种建立辨证分型规则的方法。结果:使用该法对一组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数据进行研究,获得辨证分型方案和相应的辨证规则。结论:通过一系列文章构建一套研究西医疾病之辨证分型的完整方法,遵循该法以从疾病患者群的症状数据出发,终得到辨证分型方案和辨证规则。

    作者:张连文;傅晨;刘腾飞;陈宝鑫;刘桦;张允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大黄复方配伍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大黄为泻下通便之良药,是临床常用的中药,见于多种复方配伍中。测定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是目前研究大黄配伍机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黄复方及药对配伍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其配伍机制和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作者:谢臻;周媛;陈勇;李怡萱;麦蓝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HPLC法同时测定一枝黄花药材中绿原酸、芦丁和山奈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一枝黄花药材中绿原酸、芦丁和山奈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柱(4.6 mm×200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82 nm,柱温25℃。结果:绿原酸、芦丁和山奈素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712.1X+11.686(r=0.9993)、Y=13584.0X+13.984(r=0.9994)、Y=5971.2X+4.6175(r=0.9998);线性范围分别为63.2~442.4μg、8.1~56.8μg、10.8~75.7μg;回收率分别为98.6%(RSD=1.4%)、99.2%(RSD=0.8%)、100.3%(RSD=1.0%)。结论:本法简便快捷,重复性好,可用于一枝黄花中绿原酸、芦丁和山奈素的定量分析。

    作者:冯华;聂明华;王祥培;罗秀琼;王小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昆明山海棠研究态势分析

    本文旨在深入揭示昆明山海棠研究的新进展,为昆明山海棠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资源总库收录的文献作为检索来源,检索1915~2013年昆明山海棠研究文献,并利用数据库自带的分析工具、网络分析和引文网络分析等工具,对文献年度变化趋势、研究机构、期刊分布、研究人员、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计量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山海棠整体的研究处于发展阶段,资源学、物质基础及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杨荣平;张传辉;杨大坚;梁旭明;王云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甲基斑蝥胺片制粒的关键环节探讨

    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工作实践经验,以小剂量片剂甲基斑蝥胺片为例,对制粒过程中原辅料细度、粘合剂选择、主辅料混合、温度控制、颗粒质量等关键环节进行分析总结。为保证小剂量片剂的含量均匀度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原辅料细度要适宜、主辅料混合必须均匀,要有足够的时间混合、粘合剂的选择要科学合理、干燥方法要切合实际,以及颗粒质量必须符合工艺要求。

    作者:赵建权;范成卨;申丽莎;李胜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014年《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征稿、征订启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是一本反映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新科学研究成果,探索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现代应用,为本领域前沿科学工作者提供学术研讨平台,为相关企业提供新技术资源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自2005年以来,我刊先后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ELSEVIER网络版期刊、ScienceDirect英文全文数据库期刊等10余家知名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其影响因子在同类期刊中始终保持较前位的排名(曾在84个中医药领域同类期刊中的学科排名为第5位;曾在参加中国中文核心期刊评选的250个综合医学类期刊中位居第16位)。2012年,我刊同时又被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薏苡仁醇溶蛋白水解工艺优化及其ACE抑制活性的研究

    目的:对薏苡仁中含量丰富的醇溶蛋白水解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水解产物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体外活性评价。方法:利用胃蛋白酶水解薏苡仁醇溶蛋白,邻苯二甲醛法测定水解度,通过正交实验优化醇溶蛋白酶解条件。酶解液超滤(截留分子量3 kD)冻干得到小分子量多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ACE抑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薏苡仁醇溶蛋白酶解的佳条件为:底物浓度1%,酶与底物浓度比1:5,水解时间48 h;酶解物在0.1 mg·mL-1浓度下体外ACE抑制率为83.40%依0.93%。结论:醇溶蛋白水解产物表现出较强的体外ACE抑制作用,为薏苡仁降压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及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作者:袁建娜;陈秀梅;崔帅;梁英喜;王忠雷;张小华;王灵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三七根际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鉴定及含量测定

    目的:对云南文山三七根际土壤中酚酸的种类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MS、HPLC技术,并通过文献和对照品比对,鉴定了云南文山三七根际土壤中酚酸的种类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从三七根际土壤提取液中检测到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和苯甲酸6种酚酸类物质,其中对香豆酸含量高(24.01μg·g-1),丁香酸含量低(1.26μg·g-1)。6种酚酸类成分在三七根际土壤中的含量顺序为对香豆酸>香草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丁香酸。结论:三七根际土壤中的酚酸类物质可能为三七植物须根残体腐解产生,也可能是三七根系分泌产生。

    作者:吴立洁;刘杰;王文祎;戴待;程新宇;张子龙;杨瑶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青蒿素哌喹片红外光谱鉴别方法的探讨

    目的:对青蒿素哌喹片进行鉴别。方法:采用不同溶剂提取青蒿素哌喹片中的青蒿素和哌喹,分别测定各自红外谱图。结果:除了青蒿素红外光谱图在1574 cm-1处出现一组哌喹干扰峰外,青蒿素哌喹片经提取后的红外谱图均与《药品红外光谱集》中青蒿素和哌喹标准谱图一致。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专属性强,可用于青蒿素哌喹片的鉴别。

    作者:闫研;殷果;丁振浩;谭渺;宋茜;王铁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