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瑶波;张渝渝;唐安明;杨大坚;李晨;刘国强;张毅
目的:对云南文山三七根际土壤中酚酸的种类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MS、HPLC技术,并通过文献和对照品比对,鉴定了云南文山三七根际土壤中酚酸的种类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从三七根际土壤提取液中检测到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和苯甲酸6种酚酸类物质,其中对香豆酸含量高(24.01μg·g-1),丁香酸含量低(1.26μg·g-1)。6种酚酸类成分在三七根际土壤中的含量顺序为对香豆酸>香草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丁香酸。结论:三七根际土壤中的酚酸类物质可能为三七植物须根残体腐解产生,也可能是三七根系分泌产生。
作者:吴立洁;刘杰;王文祎;戴待;程新宇;张子龙;杨瑶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温经散寒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4例,给予口服双氯芬酸钠、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治疗组44例,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温经散寒通络汤和针灸治疗。每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在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上均有较大改善(孕<0.05);治疗组在改善休息痛、肿胀个数、肿胀指数、压痛个数、压痛指数、晨僵时间、肝肾功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关节功能障碍、双手握力及降低红细胞沉降率(ESR)、悦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有更明显的优势(孕<0.05)。结论: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温经散寒通络汤联合针灸,结合西药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功能的改善、病情活动的控制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周萍;陈欧娜;苏咏梅;向阳红;吴渝梅;胡红;周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工作实践经验,以小剂量片剂甲基斑蝥胺片为例,对制粒过程中原辅料细度、粘合剂选择、主辅料混合、温度控制、颗粒质量等关键环节进行分析总结。为保证小剂量片剂的含量均匀度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原辅料细度要适宜、主辅料混合必须均匀,要有足够的时间混合、粘合剂的选择要科学合理、干燥方法要切合实际,以及颗粒质量必须符合工艺要求。
作者:赵建权;范成卨;申丽莎;李胜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医学认为该病总属本虚标实,虚则指肝肾气血亏虚,实则指风、火、痰、瘀,以虚为本、实为标,在辨证论治、专病专方、针灸治疗及综合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一定的实验研究。但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的疗效评定标准尚不统一,药物质量控制差,临床研究质量不高,治疗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李哲;胡瀛宇;雒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运用LC-MS/MS技术对斑蝥中斑蝥素类化合物进行成分分析鉴定。方法:待分析组分经HPLC选择合适的分离条件后进行LC/MS/MS分析,经正、负离子预扫描,选择正离子扫描方式对各个分离成分进行扫描,得到扫描图谱,推断相对分子质量。结果:共分析鉴定8个斑蝥素类化合物,其中3个为同分异构体。结论:LC-MS/MS能快速、准确地鉴定斑蝥中斑蝥素类化学成分,以结合氨基酸的形式存在体内。
作者:曾瑶波;张渝渝;唐安明;杨大坚;李晨;刘国强;张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药莪术提取物β-榄香烯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以及小鼠肝癌H22荷瘤小鼠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MTT法检测β-榄香烯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通过建立H22小鼠肝癌荷瘤模型,观察β-榄香烯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β-榄香烯对HepG2细胞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呈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Annexin V-FITC/PI法检测到早期凋亡细胞。不同实验组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程度不同,各药物浓度组Caspase-3蛋白均上调(P<0.05),P65蛋白均下调。结论:β-榄香烯可有效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其抑制癌细胞增殖的途径是通过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且与上调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下调NF-资B P65相关。
作者:欧阳俊;沈洪;刘军楼;刘亚军;谷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通过介绍完整全息的概念和全息中药概况,用生物全息的全息胚遗传优势理论,以及一体全息的属性特征相通理论,引申概述了全息中药功能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方法,为完善、创新中药学理论和实践认识指出了方向。
作者:王吉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杨宇飞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主任与创始人。她在中西医论治乳腺癌方面注重“以和立法”、“寓补于通”,认为乳腺癌的根本病机除了传统认为的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还有肝肾不通、心肾不交、少阳不和三大枢机,故临床中在疏肝健脾、补肾活血的基础上采取交通阴阳、心肾、半表半里之“三交”之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攻补兼施的“三交疏肝补肾方”。并且非常注重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与内分泌治疗相配合,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多种加减取得了较好疗效。此外,还在治疗中注意患者免疫功能,重视健康宣教。
作者:丁宁;杨宇飞;许云;何斌;许仲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测定致敏动物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抗体含量,观察其与过敏反应是否具有相关性,为提高过敏反应实验预测的准确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多种中药注射剂进行被动皮肤过敏实验(PCA)实验和类过敏反应研究,用ELISA法对致敏动物血清进行血清IgE水平检测。结果:双黄连注射液(SHL)、清开灵注射液(QKL)、鱼腥草注射液(YXC)、血塞通注射液(XST)、葛根素注射液(GGS)、穿琥宁注射液(CHN)的PCA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刺五加注射液(CWJ)的PCA实验结果为阳性。SHL、QKL、YXC、XST、GGS、CHN、CWJ注射液组血清总 IgE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SHL、QKL、YXC、XST、GGS、CHN、CWJ注射液均引起了豚鼠的类过敏症状。结论:SHL、QKL、YXC、XST、GGS、CHN、CWJ均能引起豚鼠的类过敏反应,其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血清IgE抗体水平无相关性。
作者:黄崇刚;莫宗成;吴思澜;罗超利;王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对薏苡仁中含量丰富的醇溶蛋白水解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水解产物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体外活性评价。方法:利用胃蛋白酶水解薏苡仁醇溶蛋白,邻苯二甲醛法测定水解度,通过正交实验优化醇溶蛋白酶解条件。酶解液超滤(截留分子量3 kD)冻干得到小分子量多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ACE抑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薏苡仁醇溶蛋白酶解的佳条件为:底物浓度1%,酶与底物浓度比1:5,水解时间48 h;酶解物在0.1 mg·mL-1浓度下体外ACE抑制率为83.40%依0.93%。结论:醇溶蛋白水解产物表现出较强的体外ACE抑制作用,为薏苡仁降压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及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作者:袁建娜;陈秀梅;崔帅;梁英喜;王忠雷;张小华;王灵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是一本反映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新科学研究成果,探索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现代应用,为本领域前沿科学工作者提供学术研讨平台,为相关企业提供新技术资源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自2005年以来,我刊先后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ELSEVIER网络版期刊、ScienceDirect英文全文数据库期刊等10余家知名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其影响因子在同类期刊中始终保持较前位的排名(曾在84个中医药领域同类期刊中的学科排名为第5位;曾在参加中国中文核心期刊评选的250个综合医学类期刊中位居第16位)。2012年,我刊同时又被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对青蒿素哌喹片进行鉴别。方法:采用不同溶剂提取青蒿素哌喹片中的青蒿素和哌喹,分别测定各自红外谱图。结果:除了青蒿素红外光谱图在1574 cm-1处出现一组哌喹干扰峰外,青蒿素哌喹片经提取后的红外谱图均与《药品红外光谱集》中青蒿素和哌喹标准谱图一致。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专属性强,可用于青蒿素哌喹片的鉴别。
作者:闫研;殷果;丁振浩;谭渺;宋茜;王铁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采取文献调查、走访调查、样方调查及市场调查等方法,对西藏、青海、四川等省自治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进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川西獐牙菜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左贡、芒康,青海的玉树,四川的石渠、道孚、康定、马尔康、金川、小金。从分布海拔来看,可以从2300 m(四川康定)一直到3900 m(西藏芒康),在相对高度为2600 m的变化范围内都有分布。光照、水分、土壤、温度、海拔等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对川西獐牙菜的分布和生长、资源蕴藏量都有着明显的影响。近年来,作为藏药“藏茵陈”的川西獐牙菜市场需求增长迅速,滥采滥挖是导致近年川西獐牙菜资源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建议一方面应加强对川西獐牙菜的合理限量采挖管理,同时应开展川西獐牙菜资源利用价值的评价,并加快发展川西獐牙菜的栽培生产。
作者:赵纪峰;刘翔;王昌华;张植伟;秦松云;钟国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柔肝降酶合剂治疗四氯化碳(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效果。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柔肝降酶合剂低、中、高3个剂量组、葡醛内酯组、正常组及模型组,采用CCl4腹腔注射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各中药组每日灌胃柔肝降酶合剂,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葡醛内酯组灌胃葡醛内酯水溶液,于实验的第12天,禁食16澡后处死大鼠,检查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组织匀浆测定大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及丙二醛(MDA),RT-PCR法检测大鼠肝脏血红素氧化酶(HO-1)mRNA 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柔肝降酶合剂各剂量组大鼠肝病理损害均不同程度减轻,柔肝降酶合剂各剂量组及葡醛内酯组血清ALT及AST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柔肝降酶合剂各剂量组、葡醛内酯组肝匀浆GSH、GSH-Px、CAT、SOD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各治疗组肝脏 HO-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柔肝降酶合剂防治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疗效确切。
作者:陈普艳;姜锦林;杨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内生生防细菌在人参根、茎、叶和根区土壤中的消长动态。方法:采用浓度梯度筛选法获得抗利福平标记菌株,灌根法接种标记菌株,稀释平板法计数标记菌株在人参根、茎、叶和根区土壤的分布情况。结果:通过抗生素诱导培养,终获得了能够耐受120μg·mL-1利福平的标记菌株,其对人参黑斑病菌和人参疫病菌的抑制作用与诱导前未见明显改变。内生菌株ge15和ge25在人参根、茎中的初始菌落数高,随后ge15和ge25在人参根、茎中的菌落数逐渐平稳并维持特定浓度;在人参叶中,两株菌在接种3天后菌落数达到高,后逐渐降低直至趋于平稳;在人参根区土壤,ge15的菌落数往复变化,ge25的菌落数先上升后下降,后菌落数趋于平稳。结论:两株内生菌均能够在人参根茎叶和根区土壤中维持特定菌群浓度,基于上述菌株的生防制剂将有助于人参病害的田间防治。
作者:刘敏;胡陈云;丁万隆;李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药药效物质进入体内后的血药浓度很低,能发挥药理作用吗;药效物质实际以什么形式(原形、代谢产物或两者兼有)发挥药效。针对问题,本文提出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新概念及“叠加作用”新假说:“中药药效物质显效形式的集合或叠加是药效的核心物质基础;各个显效形式的血药浓度的叠加作用是药效作用机制之一”。某中药药效物质各种显效形式的叠加作用是指其众多化学成分或/及代谢产物在同一个靶点上的叠加作用,是其各个化合物的浓度的叠加所产生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是“多成分单靶点的叠加作用”,不同于“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中药体内研究表明,一种化学成分可产生众多代谢产物(多达50种以上);不同化学成分可产生相同代谢产物;代谢产物存在众多类似物、同系物甚至同分异构体(多达10种);有些化学成分之间可相互转化;部分代谢产物具有活性。这些结构极相近的化合物有可能具有相同药理作用靶点,为显效形式和叠加作用概念提供实验依据。建议开展显效形式和叠加作用研究,为中药药效物质本质和作用机制提供新解读,为“中药为何毒副作用小”提供新解释-“毒性分散效应”学说,为中药质量控制提出新策略。
作者:徐风;杨东辉;尚明英;王璇;蔡少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表明从菠萝叶中制备的总酚类成分具有抗氧化和调血脂作用。由于其灌胃后吸收较快,血中5 min即达峰值,因此本文通过急性糖脂负荷实验观察菠萝叶酚对糖脂吸收的影响。方法:利用小鼠单次灌胃建立糖脂负荷模型,观察给药后不同时间对餐后血糖、血脂和小肠脂肪酶的变化。结果:菠萝叶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甘油三酯和葡萄糖的吸收。在给药30 min后未见到明显的作用,但此时正常小鼠小肠脂肪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并且对高脂所致小肠脂肪酶活性下降有一定的解抑制作用。结论:提示菠萝叶酚的抑制脂类吸收可能与脂肪酶活性有关;其对于餐后高糖高脂吸收的有一定调控作用。
作者:严孝金;柴玉爽;袁梽漪;卢希;雷帆;邢东明;杜力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文提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新学科,为论证这一新学科,需要探讨其面临的问题,达到深化研究领域、形成学科分支以及迈向现代教学的初衷,从国际视野首先探讨明确学科和中医学相关概念,其次探讨学科分类体系与中医学及中医理论学科在其体系中的位置,进而探讨学科总体发生、发展及消亡规律,重点揭示医学和中医学学科规律及其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论证阐述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新学科属性及定位、研究对象与领域、发展方向及意义,从而得出符合演绎逻辑推理的可信结论。
作者:乔明琦;于艳红;魏盛;赵启韬;孙文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建立UV/HPLC法测定人参不同部位中人参皂苷含量。方法:通过对市场上通行的UV法和HPLC法测得含量进行近似折算比较,以及对根部提取物与茎叶提取物中各人参皂苷成分HPLC出峰比例的分析,建立鉴别不同来源人参皂苷的方法。结果:人参根部提取物中,Re:Rb1:Rc:Rd皂苷比例近似为1:2.20:0.94:0.97;人参茎叶中,该比例近似为1:(0.05~0.07):(0.10~0.16):(0.32~0.37);对比掺混后的人参根部和人参茎叶提取物,Re:Rb1:Rc:Rd理论值在上述两比例之间。结论:该方法简易、稳定、可靠,可作为人参根部和茎叶提取物中人参皂苷的鉴别方法。
作者:周卫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文概述了三大经典代表斑蝥类化合物的来源和物化性质,综述了其合成策略和基本合成路线。随后着重综述了斑蝥素和去甲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基本概况,及其近年来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其与抗癌机理密切相关的特异性结合酶,丝/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PP)中PP1、PP2A和PP2B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的构效关系。总结了斑蝥类新型生物活性小分子的设计和发展方向。
作者:杜洪飞;曾瑶波;张毅;刘晓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