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梅;张园;韦燕飞
中药种质资源生物化学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不断向中药资源学渗透而产生的一门二级交叉学科,指利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化学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中药基原物种种质(简称:中药种质)的遗传变异、基因转录、蛋白表达与物质代谢,阐明中药种质特征及其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旨在为中药种质鉴别、优化,中药及药效活性成分的生产提供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基础。本文就中药种质资源生物化学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概念、意义、定位、研究内容等进行了论述,冀求广大同仁的共鸣与探讨。
作者:陈蔚文;徐晖;詹若挺;杨锦芬;何瑞;刘嘉炜;严萍;马新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文提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新学科,为论证这一新学科,需要探讨其面临的问题,达到深化研究领域、形成学科分支以及迈向现代教学的初衷,从国际视野首先探讨明确学科和中医学相关概念,其次探讨学科分类体系与中医学及中医理论学科在其体系中的位置,进而探讨学科总体发生、发展及消亡规律,重点揭示医学和中医学学科规律及其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论证阐述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新学科属性及定位、研究对象与领域、发展方向及意义,从而得出符合演绎逻辑推理的可信结论。
作者:乔明琦;于艳红;魏盛;赵启韬;孙文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采取文献调查、走访调查、样方调查及市场调查等方法,对西藏、青海、四川等省自治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进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川西獐牙菜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左贡、芒康,青海的玉树,四川的石渠、道孚、康定、马尔康、金川、小金。从分布海拔来看,可以从2300 m(四川康定)一直到3900 m(西藏芒康),在相对高度为2600 m的变化范围内都有分布。光照、水分、土壤、温度、海拔等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对川西獐牙菜的分布和生长、资源蕴藏量都有着明显的影响。近年来,作为藏药“藏茵陈”的川西獐牙菜市场需求增长迅速,滥采滥挖是导致近年川西獐牙菜资源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建议一方面应加强对川西獐牙菜的合理限量采挖管理,同时应开展川西獐牙菜资源利用价值的评价,并加快发展川西獐牙菜的栽培生产。
作者:赵纪峰;刘翔;王昌华;张植伟;秦松云;钟国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杨宇飞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主任与创始人。她在中西医论治乳腺癌方面注重“以和立法”、“寓补于通”,认为乳腺癌的根本病机除了传统认为的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还有肝肾不通、心肾不交、少阳不和三大枢机,故临床中在疏肝健脾、补肾活血的基础上采取交通阴阳、心肾、半表半里之“三交”之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攻补兼施的“三交疏肝补肾方”。并且非常注重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与内分泌治疗相配合,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多种加减取得了较好疗效。此外,还在治疗中注意患者免疫功能,重视健康宣教。
作者:丁宁;杨宇飞;许云;何斌;许仲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药药效物质进入体内后的血药浓度很低,能发挥药理作用吗;药效物质实际以什么形式(原形、代谢产物或两者兼有)发挥药效。针对问题,本文提出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新概念及“叠加作用”新假说:“中药药效物质显效形式的集合或叠加是药效的核心物质基础;各个显效形式的血药浓度的叠加作用是药效作用机制之一”。某中药药效物质各种显效形式的叠加作用是指其众多化学成分或/及代谢产物在同一个靶点上的叠加作用,是其各个化合物的浓度的叠加所产生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是“多成分单靶点的叠加作用”,不同于“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中药体内研究表明,一种化学成分可产生众多代谢产物(多达50种以上);不同化学成分可产生相同代谢产物;代谢产物存在众多类似物、同系物甚至同分异构体(多达10种);有些化学成分之间可相互转化;部分代谢产物具有活性。这些结构极相近的化合物有可能具有相同药理作用靶点,为显效形式和叠加作用概念提供实验依据。建议开展显效形式和叠加作用研究,为中药药效物质本质和作用机制提供新解读,为“中药为何毒副作用小”提供新解释-“毒性分散效应”学说,为中药质量控制提出新策略。
作者:徐风;杨东辉;尚明英;王璇;蔡少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内生生防细菌在人参根、茎、叶和根区土壤中的消长动态。方法:采用浓度梯度筛选法获得抗利福平标记菌株,灌根法接种标记菌株,稀释平板法计数标记菌株在人参根、茎、叶和根区土壤的分布情况。结果:通过抗生素诱导培养,终获得了能够耐受120μg·mL-1利福平的标记菌株,其对人参黑斑病菌和人参疫病菌的抑制作用与诱导前未见明显改变。内生菌株ge15和ge25在人参根、茎中的初始菌落数高,随后ge15和ge25在人参根、茎中的菌落数逐渐平稳并维持特定浓度;在人参叶中,两株菌在接种3天后菌落数达到高,后逐渐降低直至趋于平稳;在人参根区土壤,ge15的菌落数往复变化,ge25的菌落数先上升后下降,后菌落数趋于平稳。结论:两株内生菌均能够在人参根茎叶和根区土壤中维持特定菌群浓度,基于上述菌株的生防制剂将有助于人参病害的田间防治。
作者:刘敏;胡陈云;丁万隆;李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剂量对山药功效发挥的影响,并总结其规律。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所收载的含山药且剂型为丸剂的方剂进行收载记录,以山药的剂量为主线,用EXCEL对其进行图表分析。结果:小剂量山药发挥补脾功效用强;山药发挥补肺功效时存在剂量界线,即以10 g为界,剂量小则作用弱,剂量大作用强;山药发挥益肾功效时常用中剂量,较大或较小效果不明显;山药发挥固肾功效时则与补肾相反,较大或较小剂量效果明显。结论:剂量对山药的功效发挥有较大影响,其对临床和保健养生有较大参考价值。
作者:周滢;费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应用-评价本为一体,目前由于指南信息不通畅,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后滞和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制修订工作。据此,笔者在《中医药标准化网站》建设中,研究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推广模式,构建良好的指南发布平台和执行情况反馈平台,以期为指南的制修订奠定基础。
作者:白卫国;韩学杰;宇文亚;史楠楠;赵学尧;刘玉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文旨在深入揭示昆明山海棠研究的新进展,为昆明山海棠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资源总库收录的文献作为检索来源,检索1915~2013年昆明山海棠研究文献,并利用数据库自带的分析工具、网络分析和引文网络分析等工具,对文献年度变化趋势、研究机构、期刊分布、研究人员、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计量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山海棠整体的研究处于发展阶段,资源学、物质基础及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杨荣平;张传辉;杨大坚;梁旭明;王云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运用LC-MS/MS技术对斑蝥中斑蝥素类化合物进行成分分析鉴定。方法:待分析组分经HPLC选择合适的分离条件后进行LC/MS/MS分析,经正、负离子预扫描,选择正离子扫描方式对各个分离成分进行扫描,得到扫描图谱,推断相对分子质量。结果:共分析鉴定8个斑蝥素类化合物,其中3个为同分异构体。结论:LC-MS/MS能快速、准确地鉴定斑蝥中斑蝥素类化学成分,以结合氨基酸的形式存在体内。
作者:曾瑶波;张渝渝;唐安明;杨大坚;李晨;刘国强;张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开展藏医经典方七十味珍珠丸上市后再评价,提高其科学性、安全性、规范性,促进产业发展。方法:采用文献挖掘法对七十味珍珠丸处方和现代临床药学研究等信息进行整理,借鉴Padma-28成功实例,分析七十味珍珠丸适应症等存在的不足。结果:梳理了七十味珍珠丸的临床联合用药和药理毒理的研究现状。结论:构建七十味珍珠丸上市后再评价新模式,为藏成药临床合理使用及有效性等提供再评价科学依据。
作者:黄宇;王张;张艺;宋民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从肺论治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肺组织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52只大鼠,采用家兔结肠黏膜组织致敏与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模型相结合的免疫复合法复制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率为78%)。从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及正常组大鼠中随机选出8只作为干预前(0周时间点)的模型组及正常组。剩余造模成功的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柳氮磺胺吡啶)、从肺论治组(黄芪桔梗汤)、从肠论治组(黄芪黄连汤),每组8只,另取8只正常大鼠为对照,连续干预4周(4周时间点)后,分别于0周、4周时间点采用Real Time-PCR 法测定肺组织中iNOS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0周急性期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iNOS mRNA转录水平明显上调(P<0.05);4周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NOS mRNA转录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从肺论治组大鼠iNOS mRNA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iNOS催化合成的NO在肺部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引起气道炎症、水肿、肺损伤等。从肺论治法通过抑制iNOS的异常活化,进而减轻肺部损伤。
作者:杨雪;王新月;景姗;杨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是一本反映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新科学研究成果,探索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现代应用,为本领域前沿科学工作者提供学术研讨平台,为相关企业提供新技术资源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自2005年以来,我刊先后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ELSEVIER网络版期刊、ScienceDirect英文全文数据库期刊等10余家知名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其影响因子在同类期刊中始终保持较前位的排名(曾在84个中医药领域同类期刊中的学科排名为第5位;曾在参加中国中文核心期刊评选的250个综合医学类期刊中位居第16位)。2012年,我刊同时又被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小叶菝葜是抗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草药,探讨行质量评价方法很有必要。菝葜科植物中的标志性化合物-白藜芦醇是公认的具有明确疗效的化合物。方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流动相乙腈-水(25:75);检测波长320 nm。结果:该方法可以用于小叶菝葜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测定。结论:本研究可建立小叶菝葜中白藜芦醇的测定含量方法,为进一步制定该中草药的质量标准奠定基础。
作者:黄慧莲;刘科兰;任刚;邵峰;刘荣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解毒通脉汤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6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中血脉瘀阻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20例,患者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0.1 g+辛伐他丁片20 mg ,每日一次;治疗组126例,患者在口服拜阿司匹林及辛伐他丁片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解毒通脉汤,8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臂踝指数(AB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持续经皮氧分压(TcPO2)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5),患者ABI、CRP、TcPO2均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解毒通脉汤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脉瘀阻型患者治疗有效,间接验证了中医因邪致瘀理论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友山;杨博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制备刺五加叶总黄酮固体分散体,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法:以 PEG4000、PEG6000、F68、PVPK30为载体材料制备4种不同的固体分散体,筛选优载体材料,并考察载体用量对溶出度的影响。以芦丁为对照品,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为显色体系,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500 nm处测定吸光度,考察各比例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特性。结果:与原料药相比,以PVPK30为载体材料制得的固体分散体体外释放速率明显提高,并且累积释放度也明显增加。结论: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提高药物在水中的体外释放度。
作者:甘林建;刘静;余泉毅;孙彩霞;尹蓉莉;苏建春;赵俊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对青蒿素哌喹片进行鉴别。方法:采用不同溶剂提取青蒿素哌喹片中的青蒿素和哌喹,分别测定各自红外谱图。结果:除了青蒿素红外光谱图在1574 cm-1处出现一组哌喹干扰峰外,青蒿素哌喹片经提取后的红外谱图均与《药品红外光谱集》中青蒿素和哌喹标准谱图一致。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专属性强,可用于青蒿素哌喹片的鉴别。
作者:闫研;殷果;丁振浩;谭渺;宋茜;王铁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药莪术提取物β-榄香烯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以及小鼠肝癌H22荷瘤小鼠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MTT法检测β-榄香烯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通过建立H22小鼠肝癌荷瘤模型,观察β-榄香烯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β-榄香烯对HepG2细胞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呈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Annexin V-FITC/PI法检测到早期凋亡细胞。不同实验组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程度不同,各药物浓度组Caspase-3蛋白均上调(P<0.05),P65蛋白均下调。结论:β-榄香烯可有效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其抑制癌细胞增殖的途径是通过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且与上调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下调NF-资B P65相关。
作者:欧阳俊;沈洪;刘军楼;刘亚军;谷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通过介绍完整全息的概念和全息中药概况,用生物全息的全息胚遗传优势理论,以及一体全息的属性特征相通理论,引申概述了全息中药功能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方法,为完善、创新中药学理论和实践认识指出了方向。
作者:王吉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太空环境对航天员身体造成的损害日益受到关注,其中失重是引起各种病症的重要病因,而失重引起的肌肉萎缩是航天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虽中医古代文献中无“失重”、“失重性肌萎缩”等概念,但中医理论能宏观把握复杂疾病的病机特点,为防治失重性疾病,尤其失重性肌萎缩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本文拟从气机升降理论的角度出发,从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变化探讨对失重的中医学认识以及形成失重性肌萎缩的中医病机,以期为中医理论在航天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做出一些贡献。
作者:张燕;高明泽;孙玉秀;徐文慧;赵亚云;李可;于博文;胡素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