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宪华;孙磊
[目的]探讨慢性感染性髋关节炎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本组12例(12髋)慢性感染性髋关节炎,皆有髋关节手术病史.明确诊断后,应彻底清创,取出内植物,锯除破坏侵蚀的股骨头颈,使用抗生素骨水泥活动性间隔器,术后抗感染治疗,3~6个月后二期重建,采用全生物型人工关节进行置换,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2.8分.[结果]所有患者二期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5个月,无1例在后随访期间有感染复发.术后两年Harris评分平均89.3分,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感染性髋关节炎治疗,不要等待,应彻底清创,取出内植物,锯除股骨头颈,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旷置,人工全髋置换.它是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能明显降低感染复发率,大大缩短了病程,可提高髋关节重建的成功率.
作者:孙永强;王上增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脊柱侧弯是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疾患,脊柱侧弯筛查的目的是在侧弯畸形还不被人们注意的早期阶段检出,从而为患者提供非侵入性治疗如支具治疗的机会.
作者:熊龙;董章庆;罗鹏刚;叶勇军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2008年6月,对2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后路减压后行Dynesys内固定术.[结果]随访(26.2±7.3)个月(17~34)个月,VAS评分:术前(8.2±0.9)分(6~10分),术后(2.2±1.3)分(0~5分)(P=0.001);Oswestry评分:术前(72.4±17.0)分(45~89分),术后(22.4±14.7)分(0~43分)(P=0.002).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价:优17例,良4例,可2例,症状改善优良率达91.3%.[结论]减压结合Dynesys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防止固定及邻近节段的退变,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有效的非融合性、动力性固定方法.
作者:张劲松;杨述华;许伟华;叶树楠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医生是医疗卫生工作的主体,是救死扶伤的一线战斗员.他们工作辛苦,职业风险大,可以说是高科技、高体力、高风险、高压力,终生学习.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关心,更需要我们医生队伍的自律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作者:刘义成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经椎板间隙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05~2008年收治的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经椎板间隙腰椎间盘切除术,对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随访8~42个月(平均23.6个月),所有患者的JOA评分及改善率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1).[结论]椎板间隙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目的性强,减压较彻底,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陈剑峰;张亚峰;杜建明;戴训刚;刘一奇;田小武 刊期: 2010年第11期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B)是一种常见潜在恶性肿瘤,该肿瘤常见于20~40岁青壮年,很少发生在骨骼发育未成熟的儿童.故对儿童GCTB治疗措施、手术方式及效果等问题尚不十分清楚,现将本院应用手术治疗的1例儿童胫骨骨巨细胞瘤报告如下.
作者:谢瑞卿;张冰;张绍安;魏新军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在骨科学的科研领域中,对膝关节骨关节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膝关节骨关节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尤其是基质金属蛋白酶13在膝关节骨关节病发病中的作用备受广大学者的关注.
作者:马立峰;卢嘉忻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3%~4%,诊断主要靠CT和MRI检查.自1997年6月~2005年5月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873例,其中极外侧椎问盘突出症45例,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5.15%.
作者:羊国民;何文山;徐国平;张志士;郭德全;孔德宏;韩东杰;朱峰;毛俊;乔伟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S)是发生于关节、腱鞘,或滑囊的一种慢性滑膜疾病.1865年由Simon首先描述这种病症称滑膜黄色瘤病.
作者:黄东生;陈志学;杜恒琛 刊期: 2010年第11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33岁,理发师.于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及双下肢放射性痛,以双侧大腿后内侧胀痛为重,受凉及劳累后加重,侧卧屈髋屈膝位休息后可缓解,劳动能力日趋下降.
作者:田敏;孙磊;宁廷民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腰椎椎管内小关节突旁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7例腰椎椎管内小关节突旁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黄韧带囊肿1例,小关节突关节滑膜囊肿6例;病变位于L4、5节段5例,L5S1节段2例.术前常规行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CT与MRI检查,其中2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椎间不稳.治疗方法采用椎板开窗减压囊肿切除、关节突内侧1/3切除术,伴椎间不稳患者加行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4个月,通过VAS及ODI量表评估治疗结果.[结果]7例病人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5例疼痛症状完全消失,2例明显缓解.3例术前存在下肢感觉障碍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前CT及MRI影像学诊断与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诊断相符.[结论]腰椎椎管内小关节突旁囊肿是下腰痛的病因之一,CT及MRI检查对其有定性及定位诊断价值,手术治疗效果确切.
作者:邵为;龚凯;王哲;陈步俊;闫铭;禹晓东;罗卓荆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置钉技术治疗Lerike I型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方法]将2006年3月~2009年9月住院治疗的38例Lenke I型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标准置钉组(19例)和个体化置钉组(19例),术前两组病例的年龄、冠状面Cobb's角、T5~12后凸Cobb's角、柔韧性和顶椎旋转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标准置钉组术中均采用文献推荐的胸椎进钉点选择方法,而个体化置钉组则根据术前CT预先设计出的胸椎进钉点来指导术中的进钉点选择.术后利用SPSS11.5软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s角矫正率、顶椎去旋转率及置钉准确率.[结果]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s角矫正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化置钉组的置钉准确率和顶椎去旋转率均高于标准置钉组(P值分别为0.001、0.02).[结论]个体化置钉技术可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并提高Lenke I型脊柱侧凸的横断面矫形效果.
作者:殷海东;黄明光;黄东生;彭焰;杜开利;杜庆钧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单侧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m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uPS)治疗腰椎退变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0月~2008年10月,48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采用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按照手术切口及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18例采用单侧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B组3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TLIF术联合双侧椎弓根钉固定(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bPs)治疗.术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一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A组随访12~25个月,平均19.1个月,B组随访9~36个月,平均24.6个月.两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ODI评分与个人平均器械费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满意率、植骨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侧TLIF术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不破坏对侧的正常结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器械费用低,功能恢复满意的优点,是治疗腰椎退变疾患的较好选择,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薛华明;涂意辉;蔡珉巍;刘晓东;杨安礼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对经典Salter截骨术和改良Salter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89例107髋患儿,根据术式不同分成两组:(1)经典Salter手术组47例56髋.严格按Salter手术进行操作,术后贝氏石膏固定.(2)改良Salter手术组42例51髋.截骨时用骨刀在髂前上下棘之间从前向后截断仅保留坐骨大切迹的少许皮质.用同种异体骨植入在截骨处,不用细克氏针固定,同时在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钢板内固定,术后髋入字石膏固定.[结果]本组病例随访76例,随访时间1~9年,平均5年.参照1994年全国小儿髋关节疾病专题研讨会修订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价标准,经典Salter手术优良率为78.0%,平均总评分22.80分,为良.改良Salter手术组优良率为96.4%,平均总评分28.74分,为优.[结论]改良Salter手术组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明显优于经典Salter手术组,而且改良Salter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少,外形及术后功能均好.
作者:乔永东;司建炜;刘建波;王自立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神经肌源脊柱侧弯手术的目的是矫正畸形,维持躯干平衡和提供坐位平衡.手术往往需要从上胸椎到远端的腰椎或骨盆的长节段的融合.通常文献报道的上胸椎固定节段在T2~4,然而对于远端的同定节段尚存有争议.
作者:Modi HN;Woo Sub S;Song HR;孙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脉造影技术(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骶骨肿瘤术前评估及临床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对12例骨盆肿瘤患者进行薄层扫描,术前评估病变的性质、累及范围、肿瘤的血供状态和肿瘤周围的血管情况.[结果]83.3%的病例术前诊断性质与病理结果一致;81.8%的骶骨破坏情况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72.7%的手术病例肿瘤的血供状态和肿瘤周围的血管情况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结论]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术前能够准确地评估骨盆肿瘤的性质、累及范围、肿瘤的血供和肿瘤周围的血管状况,对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方式及术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景运;石永新;羊明智;王文军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关节滑液对关节内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6个月龄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体重2.5~3.5 kg/只,随机分为4组.采用自体带血供半腱肌转移建立胫骨隧道-肌腱界面模型.右侧胫骨隧道不与关节腔相通,无关节滑液浸入;左侧胫骨隧道与关节腔相通,有关节滑液浸入.1组于术后8周取材行生物力学测试,其余3组分别于术后2、4、8周取材,行HE、Maaaon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界面组织愈合情况.[结果]术后2周,无关节滑液组和有关节滑液组腱骨界面无显著差异,被肉芽组织填充.术后4周,无关节滑液组成纤维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增生明显,胶原纤维合成明显增多,明显优于有关节滑液组.术后8周,有关节滑液组腱骨界面由结缔组织连接,但连接仍不够紧密,胶原纤维大量合成,不规则排列.无关节滑液组腱骨界面连接紧密,胶原纤维致密,排列规则.界面组织细胞计数比较结果显示各时间组和各组内时间段无关节滑液组与有关节滑液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生物力学测试无关节滑液组抗拉力强度显著高于有关节滑液组(P<0.05).[结论]关节滑液对重建韧带腱骨愈合有负面影响,不利于重建韧带的腱骨愈合,提示阻止关节滑液进入骨隧道可能对改进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效果有益.
作者:周宪华;孙磊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椎体间轴向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 LIF)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融合技术.该术式突破了传统的后方和前方入路,创造性的提出骶骨前入路.
作者:刘碧峰;严宁;贺石生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文献的数量急剧增加,我们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大量肢体损伤与重建修复的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去探讨手术的适应证、手术的技巧、新器械的应用和手术的结果等,可谓高度的专业化和技术化.
作者:桂鉴超;谢鸣;黄若坤;李刚;沈永训 刊期: 2010年第11期
作者:李晓光 刊期: 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