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种钉板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分析

宋世锋;陈世强;曾凡;徐梦凡;张光强;张熙民;肖海涛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内固定, 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3种髓外钉板治疗的效果,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应用DHS治疗56例,DCS治疗54例,解剖钉板治疗38例.[结果]本组134例获得随访,其中DHS组53例,DCS组46例,解剖钉板组35例.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为9个月.DHS组:平均手术出血量为250 ml,平均手术时间为100 min,并发症发生率13.2%,优良率84.9%;DCS组:平均手术出血量为220 ml,平均手术时间为90 min,并发症发生率4.3%,优良率93.5%;解剖钉板组:平均手术出血量为200 ml,平均手术时间为80 min,并发症发生率37.1%,优良率68.6%;[结论]DCS治疗转子间骨折疗效满意,可适应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较低;DHS 对Evans Ⅰa型、Ⅱb型转子间骨折固定效果较好;无锁定解剖钉板好用于Evans Ⅰa型转子间骨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并椎体内囊性变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并椎体内囊性变的特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并椎体内囊性变13例.根据骨质疏松和囊性变的程度决定充填骨水泥的剂量,并加入适当比例的异体骨粉.[结果]按照WHO疼痛缓解标准,CR(完全缓解)10例,PR(部分缓解)2例,MR(轻微缓解)1例.1例出现椎体周围少量骨水泥泄漏,无临床症状.1例手术后16 d发生下位椎体骨折,经过再次椎体成形术症状缓解,随访1年无复发,无再次骨折发生.[结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并椎体内囊性变是发生在高龄患者的特殊疾病,椎体成形术是治疗的首选,效果理想.但是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要注意全身抗骨质疏松治疗和规范的康复训练,可以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宓士军;高景春;周广军;高万旭;孙敬宇;隆全利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兔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急性损伤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后生物力学中位移和应变率的比较

    [目的]比较兔急性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后手术修复与非手术治疗的差异.[方法]选取新西兰兔81只,随机分为3组,27只暴露出右尺侧副韧带后,但不切断,作为正常对照组(A);27只为切断右肘尺侧副韧带后随即缝合韧带,称为韧带缝合组(B);27只切断尺侧副韧带后不缝合,称为韧带不缝合组(C).分别在术后3、6、12周三个阶段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术后12周,韧带缝合组断裂时的位移与不缝合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6.06±0.44)mm,C(7.72±0.44) mm,P<0.05];缝合组位移接近正常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5.87±0.46)mm,P>0.05];韧带缝合组应变率与不缝合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1.25±0.16),C(1.60±0.07),P<0.05],亦与正常组相近[A(1.19±0.13),P>0.05].[结论]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急性损伤后手术治疗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作者:杨路德;张先龙;王以进;席平昌;高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伸指肌腱断裂修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手伸指肌腱损伤在手外科中极为常见,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8字缝合、十字缝合等,但是术后局部常出现隆起结节而影响外观,加上粘连,使手指活动时受限,影响功能,常需要2次手术治疗,所以伸指肌腱损伤需要一个系统的治疗方案.由此作者发明了一种克服以上缺点的新技术:交指样显微编织缝合加玻璃酸钠术,即采用显微外科无创技术;编织缝合法增强抗拉力,以重建肌腱高强度的连续性;玻璃酸钠防止粘连,避免2次手术松解;保护下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

    作者:姜大伟;贾全章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软骨损伤的研究进展

    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是骨科领域一个难题,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是修复全层软骨损伤的有效方法.文中综述了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软骨损伤的研究进展,包括该方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目前在临床的应用情况及治疗效果,并进一步探讨了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中的3个热点话题,如疾病传播、免疫排斥和移植物的保存.这些文献综述显示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关节软骨损伤具有特定优势,但进一步推广该方法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李海鹏;刘玉杰;刘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38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治疗体会

    2002年3月-2008年9月,本院收治38例急性尺骨冠状突Ⅲ型骨折,分别采用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李庶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胫腓骨复杂骨折固定研究进展

    回顾性研究近年来大量胫腓骨复杂骨折固定治疗研究文献,探讨胫腓骨复杂骨折的特点和治疗目的,分析胫腓骨复杂骨折固定研究进展,总结各种治疗胫腓骨复杂骨折固定的特征.目前认为该类骨折在复杂骨折范畴内属于一种坍塌骨折,这对治疗管状骨复杂骨折恢复管状结构很有价值.一系列新型钢板和外固定器的出现也是值得研究的方向,骨外固定器与有限内固定合用以及序贯疗法的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万春友;金鸿宾;张金利;刘爱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钙化层病理改变研究

    [目的]对骨性关节炎软骨钙化层病理结构进行形态学分析,为临床诊治及预防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标本均来源于临床诊断为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共21例,其中,男1例,女20例.股骨髁负重区取材、修剪、固定后,常规制备石蜡切片,番红O/固绿染色,显微镜观察.[结果]本研究收集的标本平均年龄(65.57±7.43)岁;平均身高(155.38±5.32)cm;体均体重(59.95±8.99)kg;平均病程(13.04±9.66)年.番红O/固绿染色示钙化层病理改变主要为潮线复制、漂移,出现多条潮线结构,钙化层结构明显增厚,厚处为900多微米;钙化层增厚伴血管长入;非钙化软骨及钙化层纤维样改变;潮线间隙增宽;钙化层及深层软骨缺损.[结论]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钙化层形态结构具有特异性的病理改变.

    作者:王华伟;杨柳;王富友;段小军;王丽;郭林;陈光兴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术中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

    [目的]探讨采用术中三维影像脊柱导航技术引导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4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术中三维影像脊柱导航(A组)和传统C型臂X线机透视(B组)引导完成椎体成形术.两组分别配对比较手术前后RDQ评分及VAS评分变化,分组比较两组间患者平均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椎弓根穿刺精确度,术后复查X线片了解骨水泥分布情况.[结果]共46椎成功注射骨水泥,所有患者手术前后RDQ评分及VA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组间差异不明显.A组平均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明显低于B组.A组未发现椎弓根穿破病例,B组有1例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于椎旁软组织,但椎管及椎弓根结构完整.术后平均随访21个月(6~38个月),无明显并发症,无椎体塌陷.[结论]采用术中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行椎体成形术,能明显提高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并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减少手术并发症,疗效肯定.

    作者:孙旗;徐林;俞兴;毕连涌;李鹏洋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异种化学去细胞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功能评价

    [目的]评价异种化学去细胞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神经功能恢复,从而为临床应用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提供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5只,致左侧坐骨神经1 cm缺损,以等粗兔化学去细胞神经移植修复.每2周测定坐骨神经指数,移植后4个月动物麻醉后暴露移植段神经,刺激近侧神经干、于同侧胫后肌群记录运动诱发电位,之后取移植段神经切片后行HE组织化学及NF-16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物未被宿主排斥,大量神经纤维长入移植物,神经电生理及坐骨神经指数显示宿主坐骨神经功能有部分恢复.[结论]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可以作为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赵志钢;陈秉耀;魏海温;王成琪;吴宝岭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共17椎体)严重压缩骨折患者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所有手术均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进行.术前及术后分别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活动能力评分、椎体高度测量及Cobb′s角测量.[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VAS评分由术前的7.9±1.3下降至术后的2.5±0.8(P<0.05),活动能力评分由术前的3.2±0.3改善到术后的1.3±0.2(P<0.05);椎体高度由术前的(0.9±0.1)cm,增加到术后的(2.5±0.2 )cm(P<0.05);Cobb′s角由术前的32°±7.1°, 矫正到术后的22°±5.3°(P<0.05).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显著.[结论]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郝杰;胡侦明;孟纯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骨折不愈合三种非手术疗法近期疗效分析

    1996-2006年本院共收治骨不连病人102例,其中69例采用非手术疗法,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9例共分为3组:A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8~65岁;骨折时间6~11个月;部位:股骨9例,胫骨12例,肱骨2例,均已做内固定手术.B组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26~62岁;骨折时间6~13个月;部位:股骨7例,胫骨11例,均已行内固定治疗.C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23~70岁,骨折时间6~9个月,部位:胫骨9例,肱骨6例,股骨10例,锁骨3例,除2例锁骨保守治疗外,余均已行内固定治疗.

    作者:郑远华;张伟;李源;李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X线诊断技术初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晓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肘关节成形术的临床现状

    目前采用肘关节成形术可分为生物材料间置关节成形术和假体植入关节成形术.生物材料间置关节成形术既不能完全消除疼痛,也不能完全恢复功能,只适合于严重炎性或创伤后关节炎伴有关节活动受限的年轻病人.现代假体植入关节成形术已经历了30年的临床检验,其假体生存率已接近全膝关节置换的水平,全肘关节置换术后绝大多数功能有明显改进,疼痛明显缓解.但由于肘关节解剖的特点,全肘关节置换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应高度警惕全肘关节置换的并发症.本文介绍了肘关节成形术的类型、适应证、禁忌证与临床效果.

    作者:孙磊;宁志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强力霉素对兔制动骨关节炎模型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强力霉素对兔制动骨关节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正常、模型、对照和治疗组,每组6 只.除正常组外,所有动物以石膏固定左下肢于伸直位4周.然后治疗组给予强力霉素口服治疗,4周后观察股骨内髁的退变情况,并检测软骨Ⅱ型胶原含量、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MMP)-13水平.[结果]治疗组软骨退变较模型和对照组明显减轻,模型与对照组之间Ⅱ型胶原含量、uPA和MMP-13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组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uPA与MMP-13的表达呈正相关(r=0.973,P<0.05).[结论]强力霉素可抑制软骨退变,改善软骨结构.其作用与uPA、MMP-13的表达抑制有关.

    作者:张尚普;史晨辉;赵瑾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Ilizarov外固定架结合带蒂皮瓣转移治疗小腿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随访报告)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结合带蒂皮瓣转移治疗小腿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5年7月-2008年9月应用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支架结合带蒂皮瓣转移治疗小腿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男12 例,女3 例;年龄20~58岁,平均 40岁;皮瓣面积6 cm×5 cm~15 cm×10 cm.[结果]1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33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14例获得了骨性愈合,创面一期修复,炎症未再复发.1例皮瓣部分坏死,炎症复发,经再次手术后治愈.平均胫骨骨折愈合时间为6.5个月.平均去除外固定支架的时间为7个月.[结论]Ilizarov外固定支架结合带蒂皮瓣转移可以有效治疗小腿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皮肤软组织缺损,适宜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指征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基础.

    作者:舒衡生;马宝通;阚世廉;庞贵根;师红立;方广文;赵志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儿童漂浮肘损伤14例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儿童漂浮肘损伤的类型及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4例儿童漂浮肘患者的治疗进行分析,其中,男10例,女4例,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13例,屈曲型1例,Grartland分型Ⅰ型2例,Ⅱ型2例,Ⅲ型10例;前臂双骨折12例,均为尺桡骨中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骺损伤2例,2例合并桡神经麻痹.1例合并正中神经麻痹.对尺桡骨中远端青枝骨折或部份移位者及Ⅰ、Ⅱ型肱骨髁上骨折采取手法复位及石膏外固定,对所有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及完全移位的尺桡骨中远端骨折及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均行切开复位及内固定.[结果]按修订的Flynn标准评定,2例肘关节屈曲受限10°,旋后受限10°,2例肘关节屈曲受限20°,旋后受限20°,提携角减少5°~10°,其余患儿恢复优良,优良率85.7%.[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钢板内固定是治疗严重儿童漂浮肘损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沈成华;顾鹏先;李俊;齐维林;王亚平;房晓彬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后路内固定复位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老年稳定型胸腰段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中老年患者稳定型胸腰段骨折后路内固定复位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2004年6月-2006年6月施行2种手术方法的两组病人,均为30例,随机施行2种不同手术方式.采用伤椎高度恢复度R值(伤椎前缘高度/临近椎体前缘高度的均值×100%)、伤椎后凸Cobb's角以及患者疼痛的VAS量表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均超过1年.两组R值、Cobb's角以及VAS疼痛指数术后与术前比均明显改善(P<0.01),但后路内固定组R值、Cobb's角恢复明显优于椎体后凸成形组(P<0.01),两组之间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术后疼痛明显减轻(P<0.01).[结论]稳定型胸腰段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后路内固定组的生物力学恢复优于椎体后凸成形组,而后者对患者的损伤比较小、疼痛改善明显.

    作者:徐海栋;孙建忠;侯铁胜;傅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肩锁关节脱位关节固定术后并发症防治的探讨

    [目的]探讨肩锁关节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并总结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05年9月该类手术后病人4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均获得随访,术后发生再脱位8例,肩关节疼痛19例,功能障碍8例.[结论](1)肩锁关节再脱位与内固定物松动、撕裂、固定时间不充足,喙锁、喙肩韧带修补、重建不理想有关;(2)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与术后锻炼不得法及肩关节创伤性炎症有关;(3)预防好办法是选用坚强的内固定方式,重视韧带的修补或重建,采用渐进、主动、持久的肩关节功能锻炼.

    作者:陈端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三维多孔复合人工骨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目的]研制新型三维多孔复合人工骨材料并评价其相关性能.[方法]将海洋贝壳牡蛎粉、消旋聚乳酸按一定比例复合,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多孔复合人工骨(CAB)材料,检测其孔隙率、孔径、生物力学强度;并将CAB和纯PLLA薄片浸泡于37℃平衡液中,观测不同时间点CAB和纯PLLA体外降解变化参数,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研制的CAB材料平均孔隙率为85.1%;电镜下孔径测量大小为100~300 μm,孔隙之间的连通较好,孔隙形态、取向规则有序;压缩强度为2.12 MPa;在观测周期内,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CAB和纯PLLA的质量损失率、浸泡液pH值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两组各时期的各项指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该法制得的CAB材料的孔隙率、孔径、生物力学强度、体外降解性能表明能满足骨替代材料的要求.

    作者:宋世锋;彭磊;王臻;常琪;孙铮;滕勇;李智;孟国林;崔玉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颈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和或钛网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5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不但可充分减压、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得到即刻的稳定和重建,而且可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作者:朱庄臣;倪斌;卢旭华;周风金;刘军;于洋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