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孔吸附柱色谱法优选接骨木的纯化工艺

韩华;殷鑫;杨炳友;杨柳;夏永刚;王秋红;匡海学

关键词:接骨木, 莫诺苷, 大孔吸附柱色谱, 纯化工艺
摘要:目的:优选接骨木的纯化工艺。方法:以莫诺苷为指标,采用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优选接骨木根皮乙醇提取物的佳纯化工艺。上样量小于1、250(莫诺苷、树脂)的接骨木醇提取物,水洗脱通过AB-8型大孔吸附柱色谱,弃去20倍柱体积的水洗脱液,以10%乙醇完全洗脱,洗脱液,浓缩,冷冻干燥,即得接骨木总苷。结果:总苷中莫诺苷含量大于50%。结论:该提取工艺简单、可靠、重复性好,适用于工业生产。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面部黄褐斑的分部论治和经络辨证探讨

    黄褐斑是一种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面部曝光部位发生获得性的褐色斑为特征。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多是沿袭历代医家的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笔者根据黄褐斑面部发病部位的不同,从中医整体观出发,探讨黄褐斑面部的发病部位与五脏的相关性,创造性采用部位辨证和经络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及注重引经药物的使用,希望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郭静;段渠;朱晓燕;杜艾嫒;艾儒棣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均匀设计筛选理气活血中药提取物优化配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优化的均匀设计方法,以脂质代谢、血小板功能、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因子等药理学指标,对理气活血中药配伍(简称气血并治方)水溶性提取物进行配伍配比,寻找和辨识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组分及佳配比。方法:将气血并治方水溶性提取物通过大孔树脂按照不同极性分为6组分,运用优化的均匀设计方法进行不同比例的配伍,观察各配伍组分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血脂水平、血小板聚集性、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比较其作用强度和作用环节的差异。结果:通过优化均匀设计的药理实验和统计分析,与模型组比较,气血并治方水溶性提取物的D组分(主要为芍药苷,约占49.12%)、E组分(主要为总黄酮,约占30.0%)配伍具有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作用(P<0.01),同时对血浆内皮素(ET)和血小板大聚集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方中F组分(主要为总酸,约占32.7%)具有抑制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作用(P<0.01)。结论:气血并治方中药水溶性提取物不同配伍可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靶点或环节,其全方提取物的有效组分主要是芍药苷、黄酮类、总酸,佳比例约为1、1、1。

    作者:刘剑刚;马鲁波;张大武;史大卓;王毅;程翼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李发枝教授艾滋病发热医案数据挖掘分析

    目的: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发热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发热提供相应的用药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河南尉氏县2007年9月~2012年6月期间接受李发枝教授治疗过的艾滋病发热患者,分析艾滋病发热的病因病机、名老中医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结果: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得出,本次研究中治疗艾滋病发热的核心药物为柴胡、甘草、黄芩等和解清热药物及党参、黄芪等益气扶正之品;核心处方为小柴胡汤和补中益气汤加减。结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发热以清热兼补中益气为治则。

    作者:王丹妮;蒋自强;刘成丽;郭会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优选牡丹皮中丹皮酚的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牡丹皮中丹皮酚的佳提取工艺。方法:以丹皮酚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佳提取工艺。结果:佳提取工艺为加15倍量水浸泡0.5 h,蒸馏提取2.5 h,收集馏出液,冷却至室温后,4℃下析晶24 h,过滤,室温干燥48 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丹皮酚提取率达到80%以上。

    作者:王丹丹;陈俊;李俊丽;杨时;唐建兰;丁岗;萧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益气消法对雌激素诱导子宫肌瘤模型豚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癥目的:观察益气消法对雌激素诱导子宫肌瘤模型豚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法方药抑制血管生成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去势+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建癥立子宫肌瘤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益气消法中药进行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检测子宫组织VEGFR1 mRNA、VEGFR2 mRNA表达。并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豚鼠子宫肌组织MVD、VEGF、VEGFR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高剂量癥组为明显,说明益气消法高剂量中药组可以显著抑制MVD、VEGF及其受体的蛋白表达。结论:益气消癥法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进而抗肌瘤细胞增殖,这可能是该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陆一竹;黄照环;张茜薇;宋卓敏;王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吸附青风藤中青藤碱特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青风藤中青藤碱的吸附效果。方法:以青藤碱转移率为考察指标,对大孔树脂吸附纯化青风藤生物碱的工艺进行筛选。结果:pH2条件下AL-3树脂对青藤碱吸附和解析效果好,pH6条件下X-5树脂吸附和解析效果好。结论:筛选树脂应综合考虑目标化合物的性质和树脂的孔径、比表面积、极性等参数。

    作者:吴建雄;秦建平;曹光环;刘启安;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川贝母种子在高原产区的繁殖研究

    目的:寻求川贝母在高原地区种子繁殖所需求的佳条件,总结出人工培植的佳时间和方法。方法:利用当地的牛粪腐殖土和小拱棚对川贝母苗床进行处理。结果:川贝母种子经保湿储藏发育成熟后,经不同播种期试验,以次年3月初播种效果为好,盖度试验以1 cm牛粪腐殖土为好。每年设施农业内生长期达到160天,自然条件下每年生长期为50~60天。结论:利用塑料大棚在以腐殖土为基质的土壤中,采用遮阳网遮阳,喷雾保湿大面积繁殖川贝母,能有效延长川贝母生长期,提高1年生小鳞茎保有率,提高川贝母产量。

    作者:刘翔;代勇;向丽;伍淳操;李泉森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中医指导慢性病防治的思路与方法

    由于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抗生素等药物的广泛运用,多种急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与此相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却显著升高,世界已进入慢病时代。面对这一变化,中医药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慢性病的特点,从医患双方入手,提出中医相关干预方法,结合“中病即止”和“治未病”的中医理论指导患者进行慢病防治,以期能为慢性病治疗寻找可行之策。

    作者:杨乐;周春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质量评价

    中药是现代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现代分析技术鉴别中药材的真伪、评价质量的优劣,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1H-NMR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在中药品种鉴定、道地药材评价、炮制加工、适宜采收期等研究中的应用。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中药质量评价的1H-NMR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方法、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中药等天然药物的品种鉴定与质量评价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作者:范刚;罗尚华;李艳;谭尔;张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基于RBF-RF级联分类器电子鼻对中药的快速鉴别

    目的:将电子鼻引入中药研究领域,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建立优化判别模型,为中药鉴别提供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同时为气敏传感器的研发及应用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电子鼻提取中药气味特征,基于MOS传感器的离子迁移谱,建立中药气味指纹图谱。以传感器大响应值为分析指标,针对鉴别难点,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尝试不同检测器,即扩充传感器数量,尽量缩小“嗅觉盲区”;采用“级联分类器”构建法,即采用径向基函数(RBF)与随机森林(RF)二级级联分类器构建判别模型。通过十折交叉验证和外部测试集验证对所建模型进行系统性能的评估。结果:两种方案准确、可行,具有较高的正判率和较好的泛化能力(所得高正判率分别为95%和100%、96%和80%)。结论:本研究首次采用“级联分类器”模式构建中药电子鼻鉴别的判别模型,在传感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从所得数据中挖掘大信息量;以“拆分任务、剥离难点、由易到难、分级递进”为原则,实现电子鼻对中药的快速、准确鉴别。所建模式识别法在可操作性、鉴别准确率和稳定性上均优于传统嗅觉识别法,为中药鉴别提供一种简便、快速的分析方法。

    作者:邹慧琴;李硕;闫永红;刘勇;赵婷;韩玉;苏玉贞;彭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多指标正交试验优选体外模拟草酸钙结石模型佳条件

    目的:选取晶体生长速率和(COM和聚集体量)/总晶体量比例为评价指标,优化体外模拟草酸钙结石模型条件。方法:采用琼脂凝胶双向扩散法,选取琼脂凝胶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氯化钙和草酸钠配比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通过光学显微镜定时观察对草酸钙晶体晶型的生成,优选出佳体外草酸钙结晶形成的条件。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浓度琼脂凝胶均呈现一定比例的一水草酸钙(COM)、二水草酸钙(COD)、三水草酸钙(COT)及聚集体,其中以1%琼脂浓度下的聚集速率快且易形成COM;培养温度在37℃时利于COM的成核、生长以及聚集;0.1/0.2 mol·L-1氯化钙/草酸钠,在37℃下培养3天,生成的COM及聚集体比例大,达总晶体量90%以上。结论:pH7.4、1%琼脂及0.1/0.2 mol·L-1氯化钙/草酸钠的琼脂凝胶研究系统在37℃下培养3天,为复制以COM为主的体外草酸钙结石模型佳条件。

    作者:曾春晖;杨柯;李先梅;谭娥玉;蔡妮娜;徐明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散结镇痛胶囊中皂苷类成分的指纹图谱研究和多指标成分定量测定

    目的:建立散结镇痛胶囊中皂苷类成分的指纹图谱,为评价散结镇痛胶囊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aters Symmetry ShieldTM RP18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2 mL· 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03 nm。结果:各批次样品相似度在0.95以上,标示出9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确定了5个成分,分别为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Re、Rb1、Rd,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作为评价该制剂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秦建平;吴建雄;李家春;陈保来;红梅;萧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江苏东海县金银花不同花期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动态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江苏省东海县金银花药材基地不同采收期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动态变化规律,确定金银花药材的佳采收期。方法: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金银花含量测定方法测定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结合液相指纹图谱技术和干花收率等指标考察金银花药材三青期、二白期、大白期、银花期及金花期的质量。结果:不同花期金银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存在明显变化,干花质量与产量也存在明显变化。结论:江苏省东海县药材基地金银花佳采收期为二白期与大白期,与地道产地一致。

    作者:王永香;吴云;孟瑾;沈娟;毕宇安;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附子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附子是临床常用的有毒中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用于亡阳虚脱及阳虚诸证,被誉为“百药之长”。附子多糖是其有效成分之一,研究发现附子多糖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保护心肌细胞、降血脂等作用。

    作者:熊海霞;杨颖;孙文燕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活血化瘀法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免疫调节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方剂对慢性盆腔炎(CPID)模型大鼠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75只Wistar大鼠,用混合菌加机械损伤造模法建立CPID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桂枝茯苓胶囊组、少腹逐瘀胶囊对照组、金刚藤胶囊对照组,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少腹逐瘀胶囊组、金刚藤胶囊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检测各组大鼠脾脏CD3+、CD4+、CD8+T细胞以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百分比,血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各组药物均能提高模型鼠CD3+、CD4+T细胞数量百分比及CD4/CD8 T细胞比值(P<0.05),均能降低CD8+T细胞数量百分比(P<0.05)。桂枝茯苓胶囊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异常升高的CD4+CD25+Treg数量百分比(P<0.05)。桂枝茯苓胶囊及少腹逐瘀胶囊使模型大鼠RBC-C3bRR升高(P<0.05),RBC-ICR降低(P<0.05)。结论:活血化瘀方通过调控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CPID的目的。

    作者:张海琴;刘瑞芬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金银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目的:探讨金银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其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采自金银花主产区的18个农家品种及野生忍冬和近缘种灰毡毛忍冬共计36个样品进行 ISSR-PCR 分析,采用NTSYS-pc软件计算金银花不同农家品种及近缘种间的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按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建立所研究类群的系统聚类图。结果:12条引物共扩增出129个条带,其中多态带为114条,占总扩增条带数的88.37%,金银花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聚类分析图可以看出,金银花不同样本首先聚在一起,表明是一自然类群;野生忍冬与栽培品种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主产区传统品系毛花系列遗传相对较稳定,而鸡爪花系列品种繁杂,遗传变异大;新品种九丰一号已独立成一稳定品种。结论:ISSR标记可以为金银花的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关系分析及栽培育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作者:孙稚颖;姚辉;王振中;毕宇安;萧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山药与《神农本草经》中“上品”中药配伍的临床运用探析

    山药是临床常用药之一,善滋补阴液,入肺、脾、肾三经。通过对历代所有运用山药的方剂分析,发现与山药配伍频率高的前30味中药,其中有28味来自于《神农本草经》,23味属“上品”。本文重点分析了山药与补益药的配伍意义及规律,以期为临床科学组方及人们日常保健使用提供依据,从而充分发挥山药的功效。

    作者:周滢;苏咏梅;曾志华;黄欣;周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断血流的研究进展

    断血流为民间传统用药,现代研究发现断血流中含有三萜及其皂苷、黄酮类、挥发油、苯丙素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止血、抗菌、降血糖、抗氧化、抗炎等药理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各种出血症,本文查阅了近20年有关中药断血流的文献,对断血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药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朱海琳;孟兆青;丁岗;萧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试验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耳甲腔)电刺激耳迷走神经(ta-VNS)可否作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双盲法。首先,对50名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治疗(ta-VNS),初步观察治疗效果。然后,将另外144名癫痫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组(ta-VNS,n=98)和经皮电刺激非耳迷走神经组(tn-VNS,n =46)。每日治疗两次,共治疗24周。除了ta-VNS和tn-VNS组患者以外,其余同期入院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以校准恩格尔分级标准为疗效观察指标。在治疗后的第8周、第16周和第24周,对癫痫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前期研究中的50例癫痫患者,经过8周治疗后,6例无癫痫发作,12例发作频率分别减少了50%~89%。经过24周治疗后,8例无癫痫发作,2例癫痫发作频率减少≧90%,9例发作频率分别减少了50%~89%。在144例癫痫患者的研究中,经过8周治疗后,ta-VNS组的98例患者中10例无癫痫发作,6例发作频率减少≧90%,25例发作频率减少了50%~89%。经过24周的治疗后,15例无癫痫发作,6例发作频率减少≧90%,26例减少了50%~89%。经过前8周的治疗,tn-VNS对照组的46例患者重只有3例无癫痫发作,2例患者减少90%以上,9例发作频率减少了50%~89%。经过额外16周的ta-VNS治疗后,46例患者中有7例无癫痫发作,14例发作频率减少50%~89%。各组间发作频率减少百分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ta-VNS与VNS作用相类似,能够抑制癫痫发作,是一个安全、有效、经济且广泛适用的治疗难治性癫痫方法。

    作者:荣培晶;刘爱华;张建国;王玉平;杨岸超;贲卉;李亮;李丽萍;宋潞;刘焕光;何伟;黄凤;李霞;刘儒鹏;吴鹏;朱兵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全国名老中医王莒生教授巧用药物的临床经验

    王莒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治病广泛,思路开阔,用药风格独特,治疗用药胆大心细,疗效明显。本文介绍王老临床中巧用及活用芍药、竹茹、威灵仙及乌梢蛇四味中药,给临床人员及研究者以启迪和指导。

    作者:贾绍燕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