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目的]探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犁内固定器械.[方法]根据股骨粗隆解剖形态设计制作解剖型股骨粗隆锁定钩板内固定系统并进行相关生物力学测试,应用于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结果]应用解剖型股骨精隆锁定钩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7例,临床随访1.5~2年,平均1.8年,Sanders评分标准优良率100%.[结论]解剖型股骨粗隆锁定钩板内固定系统设计合理,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云峰;刘百伟;陆坚;俞伟忠;王晖;王洪新;何建新;刘延辉;王以进;吴永方 刊期: 2008年第14期
半月板损伤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珲改变,引起的关节滑膜炎导致半月板进一步损伤,理论上,发生在白区的半月板撕裂因无血液供应,撕裂后不能愈合;半月板撕裂发生在红区时,山于血液供应较为充足,其愈合能力较强;红-白区的撕裂也有一定的愈合能力.
作者:宁廷民;孙磊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上颈椎损伤围手术期护理指导原则及其措施.[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例因上颈椎损伤入院的患者实施统一规范的护理管理,密切跟踪观察,并首次提出指导上颈椎损伤护理的40字原则.[结果]16例患者住院期间无1例手术和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上颈椎损伤患者的康复往往需要经历复杂的手术,住院期间护理风险极大,统一、科学和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原则是减少护理并发症、保证手术效果、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作者:费凯红 刊期: 2008年第14期
周围神经损伤后,对于神经再生的评价至关重要.尽早地准确地了解神经再生的情况,在神经再生的黄金时间对神经进行修复,对于肢体功能的终恢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维彦;路来金;梁丽荣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髓内钉、多枚钉3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1997年6月~2003年6月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178例.行手术内固定治疗128例.96例获得12~83个月(平均41.5个月)的随访,通过病例复习和随访,获得以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按手术方式、年龄分组比较其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计算发生并发症患者的平均年龄,对手术风险性进行预测. [结果]本组96例,术后功能恢复良好79例,可及差17例;良好率82.3%.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发生率11.5%,其中术后早期诱发原有合并症3例.DHS内固定组和髓内钉内固定组的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多枚钉内固定组(P<0.05);70岁以上年龄组功能恢复明显差于70岁以下年龄组;以上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11例发牛并发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2岁.其中术后早期诱发原有合并症的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92岁.[结论]老年人髋部骨折冈合理选择内固定材料,动力髋螺钉、髓内钉为首选,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
作者:曾剑文;谢建军;李国勇;朱锦宇;朱庆生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损伤特点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本组23例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按损伤部位分为3型:Ⅰ型单椎体骨折,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Ⅱ型多椎体骨折,采用长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Ⅲ型合并骶椎的骨折,采用腰骶髂的联合内固定.术前术后X线片测量伤椎椎体高度、腰椎前凸角,CT片测量椎管占位率,分别以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效果.[结果]随访1~5年,伤椎椎体高度从34%(20%~50%)恢复至88%(70%~95%),腰椎前凸角由术前的35°±7°到38°±10°,椎管内占位面积由55%(35%~90%)减少到6%(0~10%),ASIA分级提高1~3级,按Charles标准临床疗效优良率85%.[结论]对不稳定的下腰椎爆裂骨折应早期手术治疗,并据骨折的不同部位可分别采用长、短各异的椎弓根螺钉系统及腰骶髂联合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吴兵;王强;王春辉;李子恢;朱瑞罡;王自刚 刊期: 2008年第14期
肩锁关节脱位是临床常见的脱位之一,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2%~16%,肩部损伤的12%.以往多以保守治疗为主.近年来很多学者倾向于手术治疗.
作者:敖荣广;陈云丰 刊期: 2008年第14期
2.2 效度分析选取样本1数据对22个项目进行因素分析,共产生的6个公共因素,结果累积解释方差贡献为72.29%.
作者:赵黎;张勇;尚磊;孙效棠;杜青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介绍小切口经皮技术用于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并报道初步疗效.[方法]采用小切口经皮技术单纯锁骨钩钢板,治疗Rockwood分级Ⅲ、Ⅳ度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共8例,术后平均10.5个月取出钢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按Lazzcano评定标准,优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87.5%,术后3 d仅2例患者出现锁骨下区局部皮肤麻木症状.[结论]小切口锁骨钩钢板经皮内固定技术临床疗效较满意,同时切口隐蔽,可避免锁骨上神经损伤,适用于治疗Rockwood Ⅲ、Ⅳ度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作者:王磊;陈云丰;邹剑;罗从风;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14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18岁.患者4岁时自2 m高处摔下,伤后左膝肿痛,活动受限,当时家长未予重视,休息数天后局部肿痛减轻,患者能行走,无明显异常.
作者:段满生;黄山虎;舒勇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伤段脊髓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和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变化.[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SCI组),每组又分为处理后6、12、24 h三时相组,每组8只,采用Allen's打击法造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在各时相提取伤段脊髓线粒体,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Clark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根据线粒体呼吸耗氧量换算出R3、R4、RCR、P/O比值.[结果]SCI组脊髓组织线粒体体积增大,嵴稍肿胀,嵴内腔扩大,部分线粒体出现膜结构不清、嵴紊乱,部分神经细胞内的高尔基器、内质网稍肿大.随着损伤后时间的延长,可见部分线粒体嵴断裂溶解、膜破裂和线粒体数量减少等.SCI组在伤后6、12 h和24 h R3、RCR和P/O显著低于对照组,R4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发牛明显改变;伤段脊髓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下降.
作者:蔡卫华;张宁;贾连顺;叶晓健;殷国勇;叶添文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索内踝骨与软组织缺损修复与重建的新方法.[方法]根据内踝部骨与复合软组织的缺损面积,设计以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腓骨头肌腱骨瓣,移植重建内踝和三角韧带,并组合游离移植背阔肌皮瓣修复内踝创面,临床应用7例,均为男性,分别因机器、车祸、猎枪弹伤.骨及软组织缺损,创面小19 cm×12 cm,大24cm×12 cm.[结果]6例患者创面Ⅰ期愈合,1例创面感染,经抗感染换药6个月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6年,平均3年,移植骨及皮瓣愈合良好,踝关节稳定,关节活动正常,内踝部外形好,效果满意.[结论]腓骨头复合瓣移植重建内踝是修复内踝缺损的好方法.
作者:吴水培;孙军健;申屠刚;于凤宾 刊期: 2008年第14期
胫骨骨折临床常见,常合并腓骨骨折,其中高能量损伤所致胫骨平台骨折、胫骨中下1/3骨折、Pilon骨折等,治疗上仍有一定挑战性.
作者:王海滨;卢旭华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经关节镜下修复术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治疗师指导下,术后0~3周,患肢划圈、钟摆,肩部肌肉等长收缩,ADL'S等训练;术后3~6周,肩关节被动、主动-辅助关节活动,耸肩抗阻力等训练;术后6~8周,肩关节继续耐受量主动、被动训练,负重设备高重复,低负荷等训练;术后8~12周,技巧训练,联合动作练习肩关节的活动.完成康复训练需要6个月.[结果]120例患者随访10~36个月(平均16.6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81.67%,对照组总有效率28.33%.卡方检验x2=34.84,P<0.001,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肩袖损伤采用肩关节镜肩袖修复术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白雪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复发性脱位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自1999年7月~2007年1月,共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病人47例,其中复发性脱位13例.对该13例病人做CT及X线检查,了解假体是否松动及假体位置,分析脱位原因.利用稳定实验判断假体稳定情况.根据稳定情况及患者意愿,分别采取手法复位、假体部件调整及翻修治疗.[结果]13例患者均有假体位置异常,11髋稳定实验显示有异常.8例保守治疗中,5例手法复位后未再出现假体脱位;3例手法复位后仍出现脱位,每年脱位1~2次,患者认为可以接受.5例手术治疗中,4例通过组件调整而显示稳定,其中2例采用加长股骨头;1例调整防脱位内衬位置并采用加长股骨头;1例采用防脱位内衬及加长股骨头治疗.1例经部分假体组件调整治疗仍不稳定,更换髋臼和股骨假体.随访6个月~5年,平均2.7年,均未再出现假体脱位.[结论]假体位置异常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复发性脱位的主要原因,稳定实验显示有不稳定.治疗应根据脱位原因、关节稳定情况及患者意愿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凤朝;李子荣;张念非;岳德波;马超;程立明;刘丙立 刊期: 2008年第14期
3 目前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文献数据库(1)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系科技部委托研究项目,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于1987年开始立项研究,至2006年收录统计源期刊×××种,此外,还专门成立了数据库专业化生产企业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建设了涵盖科技、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近百个数据库.
作者:《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肩锁关节脱位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例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治疗的疗效并与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8例,长6年,短6个月,平均3.6年.优14例,良3例,差1例.[结论]此手术方法能消除传统手术方法部分并发症.长期随诊观察对上肢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作者:张合春;王伯珉;韩桂强;韩杰;王志杰;姜玉桂 刊期: 2008年第14期
2003年1月~2007年5月,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缺损18例,取得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
作者:魏在荣;王达利;王玉明;孙广峰;祁建平;唐修俊;聂开瑜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评价外固定支架、DHS、Gamma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外固定支架、DHS、Gamma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350例病人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外固定支架组总优良率96.14%,DHS组总优良率93.23%,Gamma钉组总优良率92.59%,PFNA组总优良率96.88%.[结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直接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作者:李焱;徐志强;陈逊文;吴征杰;纪木强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总结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切开复位T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3年8月~2007年10月,收治29例根据X线片和/或CT确诊为Die-punch骨折(桡骨远端月骨关节面压缩骨折)的患者,男20例,女9例;年龄19~62岁,平均40.5岁;摔伤17例,坠落伤6例,交通伤4例,运动伤2例;开放伤6例;右侧18例,左侧11例;所有骨折关节面塌陷1.5~3.5 mm;取掌侧切口,恢复关节面平整,关节面下骨缺损处取髂骨植骨,用T型钛板内固定.[结果]术后2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9~45个月,平均27个月,均定期复查正侧位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于12周内达临床愈合.根据X线片及腕关节ADL功能评定标准,优:38~40分,21例;良:35~37分,3例;可:32~34分,2例;差:<32分,0例;优良率92.3%.无感染病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能较好地矫正关节面的塌陷,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是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林;张咸中;李黎明;林国栋;杨光诗;李桂石 刊期: 200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