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古代病证首选和常用药对综合分析方法研究

刘艳芬;梁茂新

关键词:病证, 首选药对, 常用药对, 逻辑判断, 统计分析
摘要:病证首选和常用药对的筛选已成为挖掘古代方药学遗产的侧重点.本文在常用的逻辑分析和频次判断方法之外,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头痛及相类病证的用药情况为示范,建立药物组合使用率的卡方检验比较分析方法,借以确定古代病证首选和常用药对,提供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药对分析判断方法.但当借鉴由此获取的药对时,尚需结合现代临床经验做出综合判断.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LC-MS/MS法同时测定犬血浆中四氢巴马汀、脱氢紫堇碱、小檗碱和巴马汀及其在元胡提取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应用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Beagle犬血浆中四氢巴马汀、脱氢紫堇碱、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分析方法,并应用有机溶剂沉淀法提取含药血浆中的成分.方法:采用C18反相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质谱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结果:定量分析的离子对(m/z)为:366.2/350.2(四氢巴马汀)、356.2/191.2(脱氢紫堇碱)、336.2/320.2(小檗碱)和352.2/336.2(巴马汀).测定血浆中四氢巴马汀、脱氢紫堇碱和小檗碱的线性范围均为0.0488~50 μg·L-1,巴马汀为0.0488~100μg· L-1,这4种成分的定量下限均为0.0488 μg· L-1,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均符合要求.结论:该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用于血浆中这4种生物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林力;刘建勋;张颖;李欣志;段昌令;林成仁;李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药复方双参通冠方的PK/PD数据分析研究

    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是以复方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机制为黑箱系统,将各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数据为该系统的输入,多指标的药效动力学产生相应变化的数据为输出,通过定量描述成分和药效并结合适当的数学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其间的关系和规律.在此思路指导下,本研究进行了13个时间点15个成分的PK数据和24个药效指标的PD数据测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稳健变换、基线漂移处理、有效性判断和差值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终从复方中得到了12个指征成分.

    作者:林力;刘建勋;张颖;李欣志;林成仁;安金兵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的深入思考

    基于药效的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概念,并对其科学内涵、研究思路和方法做了深入阐述,并在数据处理分析这一核心问题上提出了解决关键,这为中药复方的PK-PD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对阐明复方物质基础和方剂配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建勋;林力;张颖;李欣志;林成仁;付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复方配伍研究10年进展及发展趋势

    方剂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近10年来,研究者从药效、药代、药效药代结合等多个角度开展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中药效应组分复杂多样,以及在复方中的作用、在体内代谢以及组分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少合理且公认的复方配伍示范方法.本文在综合复方配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基于复方有效组分药效-药代(PD-PK)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开展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思路与实践,以期对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及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有所裨益.

    作者:葛迎利;鲁艳柳;杨铭;宋海燕;刘平;季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框架

    药物配伍禁忌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本质的具体体现,关乎到临床用药安全,是社会民众与医药卫生领域高度关注的焦点和重大科学问题.配伍用药是中医遣药组方、辨证施治的主要形式和应用特点.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临床用药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以“十八反”、“十九畏”等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经验轮廓,它体现了中药配伍禁忌的基本特征.提出科学假说:中药配伍禁忌是药性相反或相制的代表性组合;反药组合的构成-剂量-物质变化具有特定的毒效表征;妨害治疗与宜忌转化是反药配伍规律的辩证体现.构建技术体系:构建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构建中药配伍毒性发现与评价方法技术;构建中药配伍致毒增毒减效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反药组合的毒效物质代谢过程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同方配伍的反药组合妨害治疗作用机制研究技术;构建基于特定病理环境的反药配伍组合宜忌转化研究技术.为中药配伍禁忌研究和丰富中医药配伍理论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任务与目标:以古今文献信息数据挖掘为支撑,以药物安全性评价、毒理毒代、毒效物质、药物相互作用等研究方法为手段,揭示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的毒效表征及其变化规律;基于药物配伍环境及特定病理条件,从妨害治疗和宜忌转化的角度探讨反药配伍临床应用宜忌条件.终目标是通过对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禁、忌、宜的科学界定和系统性示范研究,形成特色鲜明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框架,创建客观适宜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模式,丰富和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指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配伍禁忌内容的修订提供依据,为构建我国中药及其临床配伍用药安全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作者:段金廒;张伯礼;范欣生;张艳军;高月;林娜;钟赣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肝络通对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肝组织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肝络通对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探讨肝络通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取体重250±10 g的清洁级SD雄性大鼠105只,根据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心得安组、肝络通组.采用胆总管结扎的方法制作胆汁性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症模型.术后2周和4周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采用Masson染色和透射电镜的方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肝络通在2周和4周均能显著抑制肝组织羟脯氨酸的合成,且心得安在4周可减少羟脯氨酸的含量.Masson染色显示肝络通显著抑制纤维增生,且缓解肝组织结构紊乱.透射电镜的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星状细胞活化、增殖,肝窦内皮细胞窗空减少,内皮细胞下纤维组织增生,肝窦毛细血管化;Disse间隙内肝细胞微绒毛减少或消失.肝络通组Disse间隙可见大量的微绒毛,肝窦内皮细胞窗空清晰可见.结论:肝络通可显著抑制胶原的合成,改善肝窦毛细血管化,阻逆肝纤维化进程,这是肝络通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机制之一,同时为开发作用靶点清晰的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提供了丰富的药理学资料.

    作者:杜庆红;韩琳;姜俊杰;李澎涛;王新月;贾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医国际诊疗指南及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研制中医国际诊疗指南及标准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任务,本文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中医国际指南及标准制定应首先考虑其出口问题,②中医国际诊疗指南及标准可以低于国内行业标准,③清晰的技术路线图是制定国际指南及标准的方法学的关键,④建立有中医特色证据体系支撑的中医临床国际指南及标准,⑤应重视国外专家所关注的相关被推荐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⑥英文翻译要充分考虑到国外读者特点.

    作者:崔永强;周冰;冯玲;何庆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LC-MS/MS法同时测定犬血浆中丹酚酸A、丹酚酸B、紫草酸和迷迭香酸及其在丹参提取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应用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Beagle犬血浆中丹酚酸A、丹酚酸B、紫草酸和迷迭香酸的分析方法,并应用混合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含药血浆中的成分.方法:采用C18反相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等比混合液-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质谱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结果:定量分析的离子对( m/z)为:493.2/295.1(丹酚酸A),717.2/519.1(丹酚酸B),537.2/493.2(紫草酸)和359.2/161.0(迷迭香酸).测定血浆中这4种成分的线性范围均为0.3125~200 μg·L-1,定量下限为0.3125μg·L-1,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均符合要求.结论:该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用于血浆中这4种酚酸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林力;刘建勋;张颖;李欣志;段昌令;林成仁;李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风湿骨痛凝胶贴膏中青藤碱体外释放及透皮吸收研究

    目的:研究风湿骨痛凝胶贴膏中有效成分青藤碱的体外释放及透皮吸收特性.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法,以微孔滤膜代替筛网,研究该制剂中青藤碱的体外释放;以小鼠腹皮为体外模型,研究该制剂中青藤碱的透皮吸收行为.结果:风湿骨痛凝胶贴膏中青藤碱12 h累积释放率可达97.76%,释放曲线符合Weibull方程,ln(1/(1-Q))=1.4012×lnt+0.2326,r=0.9875;12 h累积透皮吸收百分率为44.86%,透皮吸收过程符合Weibull方程,ln(1/(1-Q))=0.2118×lnt+0.0737,r=0.9874.结论:风湿骨痛凝胶贴膏中有效成分青藤碱体外释放及透皮吸收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杜守颖;陆洋;任晓慧;陈晓兰;龚卫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西医抗炎原理的困惑与中医验案的启示

    浅析西医抗炎原理在临床及时消肿及延迟愈合疗效上的局限性,探讨中药象皮制剂快速消炎症肿胀与促进愈合的临床验案和实验验证,从而启示中医药蕴藏有不同的抗炎原理,与西药抗炎症剂有互补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段晏明;王绮美;艾茜;邬文洁;赵志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不同厂家三黄片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建立市售三黄片的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新依据.方法:色谱柱:Grace-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分析时间:110 min,流速:0.8 mL· min-1.结果: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试验中共有峰面积和保留时间的RSD均小于5%.以大黄酚为参照物,共标出16个共有峰.通过聚类分析,10个不同厂家三黄片样品被聚为4类;通过相似度计算,同一厂家5个批次三黄片样品的相似度良好,10个不同厂家三黄片样品的相似度差别明显.结论:本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通过分析结果判断同厂家不同批次和不同厂家之间三黄片质量的差异,为全面控制三黄片质量提供依据.

    作者:张艳菊;吴清;倪健;韩立炜;詹雪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头皮针短暂调解皮质应激性与动作准备电位的作用

    根据10位正常志愿者皮质兴奋和动作准备电位探讨头针短期调节机制.经由对其皮下脑皮质相关治疗区域的刺激,头皮针能改变此相关皮质的功能已达到有效的治疗,这是头皮针的基本原理.根据本神经生理基础研究所提供数据,显示头皮针乃调节后期动作准备电位,主要分布在针刺激对侧的运动和感觉皮质.此外,在成对的脉冲磁场刺激实验中,从通过头皮针之体感刺激输入对侧感觉皮层,头皮针显现抑制作用主要引向长间时的皮质应激性反应.本研究中于针刺穴位得气后仅留针,之后并无使用手法加强,可能因此没有达到足够刺激的强度,进而无法产生更强针灸抑制作用.

    作者:林裕钦;牛欣;杨学智;李海燕;朱庆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于药物相互作用探讨中药七情合和相反/相恶/相畏配伍禁忌作用模式与机制

    本文通过对中药七情合和配伍理论与药物相互作用理论学习认知,以及对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基础上,提出中药配伍禁忌的3类作用模式:表征相反配伍特征的致毒增毒作用模式;表征相恶/相畏配伍特征的降效减效作用模式;表征相反/相恶/相畏多元配伍特征的毒效复合作用模式.探索性地提出导致中药配伍禁忌的8个可能机制:药物相互作用促进毒性物质的溶出释放而增毒;药物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毒性成分而致毒;成分间相互转化致使毒性成分含量增加而增毒;药物相互作用抑制功效物质的溶出释放而降效;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某功效物质的破坏或失活而减效;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产生毒性代谢产物而致毒;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体内过程产生不利影响;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酶系的活性及其调控产生不利影响.并探讨了不同作用模式及其可能机理与七情配伍关系的相互关联,为中药配伍禁忌本质特征的认识与科学实质的揭示提供借鉴.

    作者:段金廒;宿树兰;范欣生;钱大玮;唐于平;尚尔鑫;郭建明;刘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于中医临床诊疗模式构建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的构想与初步探索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基于病证方结合的中医诊疗模式构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构想,通过寻求与证候相关疾病的关键病理环节选择合适的造模方法模拟临床特征和病理过程,并通过“以方测证”和“类证方反证”的方法动态地考察模型在不同时程证候属性.以临床常见的气阴两虚证为切入点,利用信息挖掘技术,发现益气养阴代表方生脉散所防治多种疾病的关键病理环节是缺氧和氧应激,继而发现慢性间歇性缺氧模型小鼠在一定阶段表现为:体重下降,摄食量减少,自发活动改变,心率加快、T波持续性升高等心电图异常改变、出血时间缩短等,部分模拟了气阴两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由虚到瘀的病机演变过程,并伴随氧化应激异常等病理变化,生脉散可明显改善上述指征,从而初步验证了所提出的建模假说及慢性间歇性缺氧模型的气阴两虚证候属性.课题组正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期为揭示气阴两虚证的科学内涵及深入阐释益气养阴代表方的作用机理提供可靠的实验与技术平台,并为证候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思路与方法借鉴.

    作者:柴程芝;寇俊萍;王文萍;朱丹妮;严永清;余伯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药有效成分族群辨识研究概况

    中药有效成分族群辨识研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疗效为指引,在充分整合中医药学、生物学、化学和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效、快速地发现活性较强的单一有效成分,揭示中药多组分及多靶点的作用机理和整体疗效.现阶段的中药有效成分族群辨识技术主要包括了亲和色谱层析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本文对该技术的研究背景和常用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张燕玲;王耘;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肠道系统功能评价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中药配伍禁忌研究中的应用

    胃肠道系统功能评价是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胃肠运动、分泌、吸收、屏障功能及微生物菌群调节等方面,探索性构建了适宜于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特点的胃肠道系统功能评价技术体系;探讨中药反药组合通过促进或抑制胃肠运动与分泌功能,干预药物胃肠吸收过程,影响胃肠屏障功能,调节胃肠道菌群结构与生态诸环节,揭示其产生致毒增毒或减效降效及相互作用机制,以期为阐明中药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提供有效支撑.

    作者:华永庆;段金廒;钱大玮;江曙;丁爱华;宿树兰;郭建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正常人群与乳房疾病患者耳穴电阻信息的差异性研究

    目的:探索耳廓穴位电阻信息在乳腺癌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性.方法:应用JXT-2008经穴智能探测分析系统检测30例正常人和30例乳腺癌患者耳廓肿瘤特异区的穴位电阻信息,并计算穴位电阻定量指标.穴位电阻信息的定量指标包括左右耳廓U-I曲线的增程面积S左增、S右增和减程面积S左减、S右减.比较两组人群的穴位电阻定量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耳廓的肿瘤特异区穴位电阻在左右增减程面积上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耳廓的肿瘤特异区穴位电阻信息,即左右增减程面积在乳腺肿瘤人群中具有显著的特异性.

    作者:杨华元;胡银娥;王频;刘堂义;郭婷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市场经济下院内中药制剂的地位及其制度障碍

    院内中药制剂是中医临床的中坚力量,是传承中医药的载体和中医药特色学科建设重要支撑,更是中医药实现价值的现代手段.现行相关法规对院内中药制剂的定位不准确,监管不合理,定价制度不能体现其内在价值,制约了院内中药制剂的发展.

    作者:陈东妮;宋晓亭;安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同仁大活络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恢复早期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同仁大活络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恢复早期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3~14天灌胃给药,观察同仁大活络丸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肢体运动感觉功能,脑皮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核转录因子p65(NF-kBp65)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同仁大活络丸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改善横木行走能力,提高抓握力量;显著提高脑皮质中SOD活力、减少MDA含量;明显降低IL-10和NF-kBp65含量.结论:同仁大活络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恢复早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脑皮质SOD的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生成,降低炎症因子IL-10和核转录因子NF-kBp65等作用有关.

    作者:刘洋;刘明;董世芬;孙建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医临床术语分类标准框架的思考与构建探索

    在当前世界性的医疗信息标准化发展潮流中,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中医临床术语分类标准框架是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的基础,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传统医学领域中均无先例和具体的方法指导.本研究通过调研一体化语言系统、SNOMED、ICD等国外分类代码标准,以及我国的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的相关工作,通过研究分析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特点和临床诊疗思路的异同点,借鉴SNOMED CT的构建模式,以中医药学自身独特理论及学科特点为核心,探索构建中医临床术语分类标准框架.

    作者:袁敏;施毅;许吉;张洋;邓宏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