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市场经济下院内中药制剂的地位及其制度障碍

陈东妮;宋晓亭;安红梅

关键词:院内制剂, 院内中药制剂, 地位, 制度障碍
摘要:院内中药制剂是中医临床的中坚力量,是传承中医药的载体和中医药特色学科建设重要支撑,更是中医药实现价值的现代手段.现行相关法规对院内中药制剂的定位不准确,监管不合理,定价制度不能体现其内在价值,制约了院内中药制剂的发展.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临床患者报告结局及其评估

    患者报告结局是一类直接以患者对其自身健康状况的感受来测量与评价疾病及其后果的结局指标,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本文介绍了PRO目前研究情况,PRO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应该如何评估,并重点说明用于PRO评估的EMPRO及其应用情况,EMPRO包含了8个方面的内容:概念和测量模型、信度、效度、反应性、可解释性、负担、其他的操作方式和文化和语言调适.研究表明,EMPRO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可靠性,已经用于评估SF-36、诺丁汉健康量表、COOP/WONCA量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和EORTC-QLQ-C30生存质量问卷等量表.

    作者:刘为民;崔学军;何丽云;刘保延;罗文舒;白文静;毛文超;方积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药食同源药材中重金属铬的污染状况评价

    目的:评价药食同源药材中重金属铬的污染状况.方法:采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102个药食同源药材中铬的含量,计算药材中铬的每日摄入量与世界公认准则或标准规定的限量的比值.结果:药材中铬的每日摄取量分别是美国和加拿大标准、美国EPA标准和WHO准则规定的耐受摄入量的975.0%、108.3%和78.0%.结论:102个药食药材中铬污染严重,可能会带来潜在健康风险.

    作者:金波;马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医临床术语分类标准框架的思考与构建探索

    在当前世界性的医疗信息标准化发展潮流中,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中医临床术语分类标准框架是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的基础,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传统医学领域中均无先例和具体的方法指导.本研究通过调研一体化语言系统、SNOMED、ICD等国外分类代码标准,以及我国的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的相关工作,通过研究分析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特点和临床诊疗思路的异同点,借鉴SNOMED CT的构建模式,以中医药学自身独特理论及学科特点为核心,探索构建中医临床术语分类标准框架.

    作者:袁敏;施毅;许吉;张洋;邓宏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不同厂家三黄片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建立市售三黄片的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新依据.方法:色谱柱:Grace-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分析时间:110 min,流速:0.8 mL· min-1.结果: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试验中共有峰面积和保留时间的RSD均小于5%.以大黄酚为参照物,共标出16个共有峰.通过聚类分析,10个不同厂家三黄片样品被聚为4类;通过相似度计算,同一厂家5个批次三黄片样品的相似度良好,10个不同厂家三黄片样品的相似度差别明显.结论:本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通过分析结果判断同厂家不同批次和不同厂家之间三黄片质量的差异,为全面控制三黄片质量提供依据.

    作者:张艳菊;吴清;倪健;韩立炜;詹雪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LC-MS/MS法同时测定犬血浆中7种人参皂苷类成分及其在人参提取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Beagle犬血浆中人参皂苷Rg1、Re、Rb1、Rd、Rc、Rb2/3和Rf的分析方法,并应用混合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含药血浆中的成分.方法:采用C18反相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等比混合液-0.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质谱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结果:定量分析的离子对(m/z)为:1131.8/789.5 (G-Rb1)、1101.7/789.7(G-Rb2/3)、1101.7/789.7 (G-Rc)、823.6/789.5(G-Rd)、969.7/789.7( G-Re)、823.6/643.6( G-Rg1)和823.6/365.3(G-Rf).7种皂苷类成分定量分析可以在14.5 min内完成,且没有离子抑制现象,各成分的低定量限分别为0.03125 μg·L-1( G-Re和G-Rg1)、0.0625 μg· L-1(G-Rf和G-Rd)和0.125 μg·L-1(G-Rb1、G-Rc和G-Rb2/3),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均符合要求.结论:该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用于血浆中7种人参皂苷了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林力;刘建勋;张颖;李欣志;段昌令;林成仁;李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APOBEC3G抗HIV-1的分子机制及Vif基因对其拮抗作用研究进展

    近30年,艾滋病的高致病率和高死亡率一直被医学界高度关注,期望通过中医药研究在艾滋病防治上寻求突破,从而引发了中医药研究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交叉与结合.由于近10年HI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文献,发现HIV的辅助蛋白vif和APOBEC3G为当前艾滋病致病机制研究的热点.本文对HIV的辅助蛋白vif的生物学特性、APOBEC3G抗HIV-1的分子机制及vif与APOBEC3G相互作用的新近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探讨基于此进行HIV基因治疗的意义以及中医药治疗HIV可能的研究方向.

    作者:屠燕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蒙药并头黄芩及其不同提取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目的:应用红外光谱法对蒙药并头黄芩原药材及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整体成分分析.方法:采用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以及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对蒙药并头黄芩药材及不同溶剂提取物(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醇、水提取)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在并头黄芩原药材中有明显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糖类物质的红外特征吸收峰,说明该药材中主要含有黄酮类和多糖类成分.并头黄芩乙醇和水提取物的红外光谱图与原药材比较相似,说明其中所含的主要为黄酮类和多糖类成分.石油醚提取物的红外光谱与其它提取物谱图相比差异性较大,羰基的吸收峰( 1736 cm-1)和亚甲基的吸收峰(2917 cm-1和2849 cm-1)比较强,说明其中所含大量的小分子萜类、脂肪酸(酯)等低极性成分.以上这些结果在分辨率较高的二阶导数谱与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中更为明显.结论:红外光谱技术用于蒙药材及其蒙药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的整体变化规律是可行的,且红外光谱法样品制样简单,准确,仪器设备普及性强,可作为蒙药材的整体质量控制和不同提取工艺鉴别的依据.

    作者:星星;周群;孙素琴;图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谈中药技术在国际专利分类法中的分布

    国际专利分类法(IPC)是目前国际通用的一种管理和分类专利文献的方法.内容设置包括与发明创造有关的全部知识领域,共分8个部,分类体系是由高至低依次排列的等级式结构.中药相关专利主要可依据药物的来源、治疗活性、化学成分、制剂工艺和用途等进行分类,主要分布于IPC分类的“A部:人类生活必需”中的医学、保健部分和“C部:化学;冶金”中的化学部分,以及食品、饮料和食品添加剂等相关的IPC类下.

    作者:张洋;施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肠道系统功能评价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中药配伍禁忌研究中的应用

    胃肠道系统功能评价是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胃肠运动、分泌、吸收、屏障功能及微生物菌群调节等方面,探索性构建了适宜于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特点的胃肠道系统功能评价技术体系;探讨中药反药组合通过促进或抑制胃肠运动与分泌功能,干预药物胃肠吸收过程,影响胃肠屏障功能,调节胃肠道菌群结构与生态诸环节,揭示其产生致毒增毒或减效降效及相互作用机制,以期为阐明中药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提供有效支撑.

    作者:华永庆;段金廒;钱大玮;江曙;丁爱华;宿树兰;郭建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蒙医温病学中时间医学思想探析

    蒙医温病学为蒙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病、发展、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无不包含着时间医学的基本思想.本文从蒙医温病病因、温病病理变化、温病诊断、温病治疗与预防等方面对蒙医温病学中的时间医学思想进行探析,以求能对蒙医温病的诊治预防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王月洪;阿古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复方配伍研究10年进展及发展趋势

    方剂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近10年来,研究者从药效、药代、药效药代结合等多个角度开展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中药效应组分复杂多样,以及在复方中的作用、在体内代谢以及组分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少合理且公认的复方配伍示范方法.本文在综合复方配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基于复方有效组分药效-药代(PD-PK)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开展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思路与实践,以期对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及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有所裨益.

    作者:葛迎利;鲁艳柳;杨铭;宋海燕;刘平;季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不同产地寒水石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含量研究

    目的:建立寒水石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测定方法,并对不同产地南、北寒水石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方法:样品经湿法消解后,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寒水石样品中砷、汞;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镉、铜.同时对相应方法学进行考察.结果:寒水石中5种有害元素回收率在90%~104.5%,精密度<2%.铅、镉、铜、砷、汞的检出限分别为0.2、0.06、0.50、1.25×10-3、1.43×10-3μg·g-1.参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矿物药石膏项下标准,寒水石样品中仅砷含量有10.34%超标;参照2010版植物药标准,南寒水石汞含量3.45%超标,南、北寒水石镉含量13.79%超标;南、北寒水石重金属、有害元素分布没有明显规律.结论:本方法快捷、准确,灵敏度高,为进一步研究寒水石中有害元素成分及完善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作者:陈朝军;周昊霏;陆景坤;胡蜜霞;毅和;周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药复方双参通冠方的PK/PD数据分析研究

    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是以复方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机制为黑箱系统,将各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数据为该系统的输入,多指标的药效动力学产生相应变化的数据为输出,通过定量描述成分和药效并结合适当的数学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其间的关系和规律.在此思路指导下,本研究进行了13个时间点15个成分的PK数据和24个药效指标的PD数据测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稳健变换、基线漂移处理、有效性判断和差值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终从复方中得到了12个指征成分.

    作者:林力;刘建勋;张颖;李欣志;林成仁;安金兵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市场经济下院内中药制剂的地位及其制度障碍

    院内中药制剂是中医临床的中坚力量,是传承中医药的载体和中医药特色学科建设重要支撑,更是中医药实现价值的现代手段.现行相关法规对院内中药制剂的定位不准确,监管不合理,定价制度不能体现其内在价值,制约了院内中药制剂的发展.

    作者:陈东妮;宋晓亭;安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生存质量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评价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生存质量状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肠易激综合征专用生存质量量表(IBS-QOL)对符合罗马Ⅲ标准的68例D-IBS患者进行生存质量测评,并与健康体检者对比,分布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症状严重度、焦虑抑郁状态6个因素分析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68例D-IBS患者生存质量8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健康体检者(P<0.01),特别是在挑食、健康忧虑、焦虑不安、行为障碍方面较正常人明显下降;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除行为障碍、性行为、人际关系方面(P<0.05)外,各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患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不同病程时间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症状严重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不同焦虑状态患者之间存在差异(P<0.01),除健康忧虑方面(P>0.05),不同抑郁状态患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在行为障碍、挑食、社会功能及总体得分方面,不同情绪异常状态患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性别、病程与生存质量总分之间无相关关系;年龄、症状严重度、焦虑、抑郁亚表积分与生存质量总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文化程度与生存质量总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D-IBS患者总体生存质量水平较健康人群降低.影响其生存质量的明显因素有文化程度、症状严重度、心理因素;性别、年龄因素对IBS生存质量的影响存在争议,病程并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叶颖;王新月;张长征;张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医国际诊疗指南及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研制中医国际诊疗指南及标准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任务,本文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中医国际指南及标准制定应首先考虑其出口问题,②中医国际诊疗指南及标准可以低于国内行业标准,③清晰的技术路线图是制定国际指南及标准的方法学的关键,④建立有中医特色证据体系支撑的中医临床国际指南及标准,⑤应重视国外专家所关注的相关被推荐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⑥英文翻译要充分考虑到国外读者特点.

    作者:崔永强;周冰;冯玲;何庆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于药物相互作用探讨中药七情合和相反/相恶/相畏配伍禁忌作用模式与机制

    本文通过对中药七情合和配伍理论与药物相互作用理论学习认知,以及对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基础上,提出中药配伍禁忌的3类作用模式:表征相反配伍特征的致毒增毒作用模式;表征相恶/相畏配伍特征的降效减效作用模式;表征相反/相恶/相畏多元配伍特征的毒效复合作用模式.探索性地提出导致中药配伍禁忌的8个可能机制:药物相互作用促进毒性物质的溶出释放而增毒;药物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毒性成分而致毒;成分间相互转化致使毒性成分含量增加而增毒;药物相互作用抑制功效物质的溶出释放而降效;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某功效物质的破坏或失活而减效;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产生毒性代谢产物而致毒;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体内过程产生不利影响;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酶系的活性及其调控产生不利影响.并探讨了不同作用模式及其可能机理与七情配伍关系的相互关联,为中药配伍禁忌本质特征的认识与科学实质的揭示提供借鉴.

    作者:段金廒;宿树兰;范欣生;钱大玮;唐于平;尚尔鑫;郭建明;刘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药有效成分族群辨识研究概况

    中药有效成分族群辨识研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疗效为指引,在充分整合中医药学、生物学、化学和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效、快速地发现活性较强的单一有效成分,揭示中药多组分及多靶点的作用机理和整体疗效.现阶段的中药有效成分族群辨识技术主要包括了亲和色谱层析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本文对该技术的研究背景和常用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张燕玲;王耘;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LC-MS/MS法同时测定犬血浆中四氢巴马汀、脱氢紫堇碱、小檗碱和巴马汀及其在元胡提取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应用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Beagle犬血浆中四氢巴马汀、脱氢紫堇碱、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分析方法,并应用有机溶剂沉淀法提取含药血浆中的成分.方法:采用C18反相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质谱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结果:定量分析的离子对(m/z)为:366.2/350.2(四氢巴马汀)、356.2/191.2(脱氢紫堇碱)、336.2/320.2(小檗碱)和352.2/336.2(巴马汀).测定血浆中四氢巴马汀、脱氢紫堇碱和小檗碱的线性范围均为0.0488~50 μg·L-1,巴马汀为0.0488~100μg· L-1,这4种成分的定量下限均为0.0488 μg· L-1,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均符合要求.结论:该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用于血浆中这4种生物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林力;刘建勋;张颖;李欣志;段昌令;林成仁;李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古代病证首选和常用药对综合分析方法研究

    病证首选和常用药对的筛选已成为挖掘古代方药学遗产的侧重点.本文在常用的逻辑分析和频次判断方法之外,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头痛及相类病证的用药情况为示范,建立药物组合使用率的卡方检验比较分析方法,借以确定古代病证首选和常用药对,提供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药对分析判断方法.但当借鉴由此获取的药对时,尚需结合现代临床经验做出综合判断.

    作者:刘艳芬;梁茂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