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方剂的药性组合模式研究

郭维嘉;王耘;罗计;乔延江

关键词:阴虚阳亢, 高血压, 药性组合模式, 数据挖掘
摘要:目的:发现并分析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方剂药性组合层面的配伍特征以指导应用.方法:根据已发表文献收集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方剂,整理方剂中各药物对应的药性组合,应用关联规则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得到反映配伍特征的支持度分别为84.62%、76.92%和69.23%的药性组合模式各3、10、11条.结论:数据挖掘得到的药性组合模式符合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治则,可以此为依据指导药物配伍应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中药有效成分族辨识的血府逐瘀汤配伍研究

    本文利用中药有效成分族辨识技术,针对血府逐瘀汤中668个化学成分进行了活性辨识,命中化合物达到213个、命中靶标为20个.采用Cytoscape软件建立药物-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模型,并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疾病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血府逐瘀汤活性成分可调控ACE、AngⅡ、TNFα、COX2、5-LOX等靶点,涉及炎症和心血管受体,与高血压、心绞痛等多种疾病相关,揭示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可能的作用机理,并提示其可能具有新功效的研究前景.

    作者:张燕玲;黄明峰;王元明;高静;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ETB受体拮抗剂三维药效团的构建

    本文以对在CHO细胞中表达的人类ETB受体有拮抗作用的28个化合物为训练集,利用Catalyst计算所得ET8受体拮抗剂的优药效团模型由两个氢键受体、一个芳环基团和一个疏水基团组成.优模型的Fixed cost、Total cost和△Cost值分别为114.792、136.967和38.081.训练集化合物活性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关系数为0.870,偏差值为1.198,有效活性命中率A%和综合评价指数CAI值分别为84%和2.389.该模型对测试集化合物也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所命中测试集化合物的实际活性值和预测活性值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736.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药效团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用来进行数据库的搜索,寻找新型的ETB受体拮抗剂.

    作者:杨珍;张燕玲;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人参皂苷Ro胶束化影响因素的介观模拟研究

    为研究中药制剂过程中不同因素对人参皂苷Ro胶束化的影响,指导中药难溶性成分增溶,本文采用介观动力学方法( MesoDyn),考察Ro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及聚集形态随温度、难溶性药物柴胡皂苷a( SSa)的浓度及体系盐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Ro的CMC约为1.29%(V/V);随着温度升高,CMC升高,胶束形成时间延长,不利于Ro胶束形成;难溶性药物SSa可在水溶液中先聚集成核,促进Ro的聚集,从而使其CMC随SSa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体系盐强度对Ro的CMC无显著影响.

    作者:戴幸星;王宇光;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含量近红外测定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目的:建立与验证快速分析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法.方法:采用透射模式采集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以偏小二乘法建立光谱数据与HPLC法分析结果的定量校正模型,根据R、RMSEC、RMSEP等参数评价模型的定量性能;以准确性轮廓方法,验证近红外模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偏小二乘定量校正模型R为0.9902,RMSEC为0.4223,RMSEP为0.4162;在β-期望容许误差极限为95%、容许极限为12%、风险极限为5%的约束下,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分析方法准确度、精密度、不确定度满足要求,低定量限为5.32 mg· mL-1.结论: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近红外定量模型稳健可靠.此外,准确性轮廓作为一种新的验证方法,可运用于中药体系近红外分析模型验证.

    作者:程伟;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中药多组分网络靶点效应PK-PD结合模型应用研究与思考

    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的作用特点,使得研究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体内过程、生物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相当复杂.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中药多组分PK-PD结合模型应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对阐明中药复方本质及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中药多组分网络靶点PK-PD结合模型,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药效物质基础,建立合理的网络靶点效应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智能计算方法、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生物技术和方法,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和科学内涵,设计及优选中药复方给药方案,促进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和药物再评价.

    作者:田乐;狄留庆;周伟;汪素娟;蔡宝昌;毕肖林;赵晓莉;单进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

    针对药性科学内涵与性效规律研究,本文提出药性组合与功效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具有某类传统功用的中药为研究对象,以药性组合为切入点,通过药性组合间的研究结果对比,在整体层次上发现传统功用与药性组合的客观规律,在单味药层次上明确药性的药效特点与代谢特征,在分子水平层次上揭示药性的物质基础、作用靶点及其效应的组织分布,从而建立中药“证候-功效-药性”系统网络,阐释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应用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与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耘;张燕玲;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云南玛咖产业发展现状及促进对策分析

    药食植物玛咖是重要的保健品原料,近年来云南省玛咖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种植、加工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本文从玛咖生产基地、加工企业、优势区域布局、种植与初加工技术体系、经济效益等方面阐述了云南省玛咖产业发展现状,并对制约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应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宏观调控;加大财政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强现代科技研发工作,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构建市场营销体系;促进集聚发展,严格质量标准等促进对策.

    作者:杨少华;李国政;薛润光;陈翠;郭承刚;李国庆;康平德;徐天才;胡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从汤剂到颗粒剂:中药配方颗粒20年回顾与展望

    本文回顾总结了过去20年来中药配方颗粒在化学成分分析、临床、药理药效、质量控制及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着重综述了业内较为关注的单煎与合煎的等效性和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等效性研究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色谱分析已成为配方颗粒的常用质控方法,动态提取、浓缩新工艺、冷冻干燥、一步制粒等新技术新工艺已用于配方颗粒生产;单煎与合煎的等效性还需要更多设计科学的系统深入研究,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需要反映其整体质量,质量控制方法的科学选择是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的关键,为确保配方颗粒质量稳定有效需要建立基于全成分分析的质量控制方法,正确计算浓缩比,配方颗粒生产工艺应该规范化研究.

    作者:张红梅;宋景政;谭红胜;徐宏喜;李松林;陈士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大健康产业视野下的中医药现代化与数字化研究实践

    广东省“十一五”期间在“大中药”、“大健康”中医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本文就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分析,从构建大中药健康产业链各环节有机连接和携同发展的举措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数字化领域多年探索实践的案例分析,勾勒出广东省“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作者:蒋东旭;梁志伟;苏子仁;陈建南;詹金盛;陈长青;戚沁园;陈念;赖小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欧盟制药工业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申报和变更资料要求指南(草案)

    本文旨在介绍欧盟制药工业中,近红外光谱法用于定性、定量分析以及过程监控时方法校正、验证和维护的指导原则,以及申报与变更时所需呈递的资料要求.以期为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乔延江;杜敏;史新元;吴志生;徐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清开灵注射液中金银花液生产工艺元统计过程监控研究

    以清开灵注射液为代表的中药注射剂正面临着安全性问题的严峻挑战,清开灵注射液生产工艺复杂、周期长,整个工艺过程缺乏严密完善的监控手段,因而无法确保制剂质量的均一稳定,进而影响制剂的安全性.因此,本文从加强清开灵注射液生产工艺过程监控的角度出发,以金银花液生产过程为载体,研究先进控制策略——多元统计过程监控( MSPM)在中药生产工艺中的应用.该方法采用PCA将金银花液生产过程中的40个过程参数投影到主成分代表的空间,在合理选择主元数目的基础上建立主元得分图、SPE图和Hotelling T2图,用于生产过程的监控,并提供控制限.同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通过贡献图进行过程故障诊断的方法.从制剂生产过程监控角度出发,该研究结果将为降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风险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

    作者:周海燕;徐冰;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苗药与中药药性理论之比较

    中药与苗药在漫长的医药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文章从药性层面对两类药物进行比较,探讨两类药物药性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从而进一步认识药性理论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同时,归纳总结了苗药区别于中医药的理论特色,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医药理论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李飞雁;顾浩;郑虎占;王学勇;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基于QSPR研究绿原酸类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

    本文选取32个小分子化学成分和9个天然产物化学成分为训练集,利用Dragon软件计算分子描述符,应用WEKA软件中CfsSubsetEval评价方法和BestFirst-D1-N5搜索方法进一步筛选描述符,利用Linear Regression方法建立了分子结构与其血清蛋白结合常数值logK的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模型(相关系数为0.9557).应用该模型对10个绿原酸类化合物的logK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绿原酸的logK预测值为4.51,与文献报道的logK值在4~7范围内基本相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绿原酸与血清蛋白的结合情况提供指导,为研究药物与血清蛋白的结合提供思路.

    作者:高静;张燕玲;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中药资源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网络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中药资源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是我国中医药行业第一个有关中药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国家标准,目前该标准已制定完成.本文主要阐述基于该标准的网络查询系统设计与开发,主要对系统数据库结构、系统功能、系统界面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该系统实现了对《中药资源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内容的模糊查询、精确查询等多种查询,以满足社会各界对中药资源分类与代码的应用需求.

    作者:王晓静;孙成忠;陈士林;林宗坚;李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药效团技术在中药药效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一直是中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药效团虚拟筛选技术在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优化与药物分子设计等方面应用的成熟,该技术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对药效团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有效成分辨识、靶标搜寻、中药对代谢酶作用及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存在问题、对策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作者:王星;张燕玲;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膜突蛋白在肝细胞癌表达的研究进展

    膜突蛋白( Moesin)与肿瘤关系密切,但是目前对膜突蛋白与人类肝癌关系的研究尚少,尤其是中医药防治肝细胞癌的研究甚少.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膜突蛋白对肝癌细胞恶性增殖的影响及其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作者:张翠英;方肇勤;梁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分析和制约中药发展因素初探

    中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药走进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目前国内对于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本文从中药发展现状、中药药理特点、制约中药发展的因素、保持中药活力的条件,以及对策和建议5个方面进行论述.

    作者:程佳祎;史清文;王燕婷;王鑫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基于虚拟基因敲除的疾病分子网络关键节点辨识方法

    目的:建立基于虚拟基因敲除的关键节点辨识方法.方法:以疾病相关分子网络为载体,针对网络中节点进行虚拟敲除,通过敲出前后其他节点对生物标记物的节点影响力值变化来评价该节点的关键性,以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疾病分子网络为例来验证方法的可靠性.结果:阿尔茨海默病已知靶点的虚拟敲除,使其他节点的节点影响力值均有显著下降,而随机节点的敲除无此现象.结论:本方法能够验证已知靶点的关键性并筛选出新的关键节点,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

    作者:尤章林;王耘;顾浩;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方剂的药性组合模式研究

    目的:发现并分析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方剂药性组合层面的配伍特征以指导应用.方法:根据已发表文献收集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方剂,整理方剂中各药物对应的药性组合,应用关联规则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得到反映配伍特征的支持度分别为84.62%、76.92%和69.23%的药性组合模式各3、10、11条.结论:数据挖掘得到的药性组合模式符合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治则,可以此为依据指导药物配伍应用.

    作者:郭维嘉;王耘;罗计;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筛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74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高危者进行双能X线吸收仪骨密度检测,对符合标准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多项Logit模型.结果:模型终引入的变量有绝经年限、体重指数、鱼类膳食、是否变矮、是否绝经和生产次数.结论:绝经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低体重指数也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因素;鱼类膳食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之间均存在负相关性,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保护性因素.

    作者:谢雁鸣;李建鹏;崔庆荣;吕伟嘉;易丹辉;虞鲲;康澍;田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