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蛋白质组学、肽组学的中药动物药活性组分的研究

靳艳;刘晓艳;邹汉法

关键词:中药, 动物药, 蛋白质组学, 肽组学, 蛋白质, 肽
摘要:动物药是我国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组成复杂,分离较困难,与植物药相比动物药的研究相对落后.动物药组成中蛋白质占很大比例,目前已从动物药中发现许多蛋白质和多肤类活性组分.蛋白质组学、肤组学技术是快速发展的大规模表征蛋白质、肽的技术,借助蛋白质组学、肽组学快速、高效的特点,将蛋白质组学、肽组学技术应用于动物药中蛋白质和肽类活性组分的研究是动物药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应用蛋白质组学和肤组学技术研究动物药中蛋白质和肽类活性组分的进展.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药理作用的中药组分功效预测研究

    目的:应用贝叶斯网络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与其功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贝叶斯网络研究中药补肾、活血等功效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对中药组分进行了功效预测.结果: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合理地表达了药理作用与功效关系,并且中药组分的预测结果与原饮片功效基本一致.结论:利用贝叶斯网络建立的功效与药理作用关系模型可用于中药组分功效的预测,对中药及中药组分功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梅;张培;王耘;郑虎占;乔延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戊己丸不同配伍组方体内对CYP1A2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戊己丸不同配比方对大鼠体内CYPIA2酶活性的影响,从药动学角度探讨戊己丸配伍机理,为临床优化给药提供借鉴.方法:以非那西丁为CYP1A2酶活性研究探针药,HPLC测定大鼠体内非那西丁及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的血药浓度变化,间接反映CYPIA2酶活性的大小;以正交法设计戊己丸3因素3水平交互的9个实验点,考察所选取实验点对应的9种戊己九配比方对CYPIA2酶活性的不同影响.结果:9种戊己丸配比复方,组成戊己丸的黄连、吴茱萸、白芍3单味药及对照组动物中,CYPIA2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8#方、白芍、9#方、7#方、6#方、1#方、2#方、4#方、对照组、3#方、黄连、吴茱萸,5#方;随着复方中黄连剂量水平的增大,酶活性呈增高趋势,复方中引入小、中剂量水平的吴茱艾或白芍可以增高CYPIA2酶活性,但高剂量吴助于或白芍对CYPIA2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结论:戊己丸各因素水平变化均可能对CYP1A2酶活性造成影响,此种影响有可能是戊己丸药效学差异的原因之一;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优化戊己丸的临床应用.

    作者:翁小刚;李玉洁;杨庆;梁日欣;王怡薇;刘晓霓;韩晓;隋峰;陈颖;朱晓新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中医疾病分类体系是中医疾病术语标准化的基础性框架.当代中医药界时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研究和重视程度不高,近年来鲜见专题讨论.已颁布的中医药学国家标准,与国际医学标准化的进展相比较,其疾病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及稳定性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分析中医疾病分类特点,在遵循国家卫生行业标准付医学术语分类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医学术语标准的分类原则,对中医疾病术语的标准化及其分类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李明;朱邦贤;周强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以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为靶标的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天然产物及衍生物的筛选与机制研究

    脑内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贯穿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已经成为防治此类疾病的重要策略.本文对近年来本课题组在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姜黄素及其衍生物、人参皂苷等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杨静玉;陈国良;吴春福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健康及体质辨识的四诊合参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医学界逐渐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因此,如何客观、准确的评鉴健康及其相关评价指标的确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医独特的四诊合参、辫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体系注重人体由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导致的个体差异.其差异性与其体质密切相关,是健康评价的途径之一.在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及患者中进行健康状态评枯及体质辫识,可使受试者全面、清楚的了解自身体质特征,对其日常养生保健及疾病预防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以其数字化、客观化的独特优势,准确高效的获取受试者信息,并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评估时诊断信息进行自动提取与识别.该系统将成为中医诊断及健康评估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晶;杨学智;朱庆文;董晓英;李海燕;郭宙;牛欣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从转换医学的角度谈谈银屑平颗粒的开发研究

    转换医学是要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在实验室到病房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银屑平颗粒的开发研究就体现了转化医学的理念,其来源于临床经验方,经过基础研究人员的深入研究,终的目标是将其开发为新药,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作者:周爱香;李洪梅;李小芹;孙建辉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基于蛋白质组学、肽组学的中药动物药活性组分的研究

    动物药是我国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组成复杂,分离较困难,与植物药相比动物药的研究相对落后.动物药组成中蛋白质占很大比例,目前已从动物药中发现许多蛋白质和多肤类活性组分.蛋白质组学、肤组学技术是快速发展的大规模表征蛋白质、肽的技术,借助蛋白质组学、肽组学快速、高效的特点,将蛋白质组学、肽组学技术应用于动物药中蛋白质和肽类活性组分的研究是动物药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应用蛋白质组学和肤组学技术研究动物药中蛋白质和肽类活性组分的进展.

    作者:靳艳;刘晓艳;邹汉法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转化医学与创新中药研究

    转化医学是将墓础生物医药的成果和技术快速转化并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基础与临床双向互动(BtoB)的一门新学科.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优势产业,正处于从传统中药经过中药现代化到创新中药的发展阶段,继承与创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是创新中药的核心思想.这与转化医学BtoB的研究模式关系十分密切.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医药理论指导的优势和中药整体调节的特色,探求还原与整合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中药新药创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肖红斌;刘艳秋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荜茇及其有效成分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概况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荜茇及其有效成分的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认为荜茇及其有效成分胡椒碱、荜茇宁等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特别是荜茇宁不仅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显著,而且毒性极低,是极具开发前景的降脂化合物.荜茇宁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高脂血症大鼠肝脏LDLR基因表达,降低ApoB基因表达而起到降脂作用;通过调节脂代谢紊乱、增强抗氧化酶类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降低主动脉LOX-1和VCAM-1基因表达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麻春杰;领小;博日吉汗格日勒图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断关键技术的数字化、量化研究

    本文就推动和发展中医特色的主客观辫识及辅助诊断技术两者合一的数字化、量化、规范化、标准化创新性研究,以及所形成的原创和独立地知识产权进行了概述.同时介绍了现有的单一诊断信息提取识别设备和两种以上多诊合参设备的研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在临床应用方面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作者:牛欣;杨学智;朱庆文;李海燕;马良宵;牛婷立;郭宙;董晓英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中药集散地到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进路

    基于自组织理论比较传统中药集散地和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结构、功能特征,指出传统中药集散地是前自组织系统,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是自组织系统,由此阐述从传统中药集散地生成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路径及策略.

    作者:刘霁堂;贺莲;黄松;陈建南;赖小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代谢指纹谱用于丹参活性成分的分析与筛选

    建立了以SD大鼠肝匀浆作为体外代谢方法,并结合HPLC-DAD-MS分析手段作为代谢指纹谱平台,在此基础上,对单味中药丹参进行体外代谢,采用HPLC-DAD-MS辅以MALDI-TOF-MS 对代谢前后的指纹语差异与相似性进行比较,结合抑菌、血凝体外药理实验测定丹参提取物及其代谢物、3种主要成分的活性.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和血凝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丹参代谢物活性均高于其提取物.通过考察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ⅡA的抑菌活性与血凝活性,并结合体外肝匀浆代谢实验,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丹参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增高是因为隐丹参酮代谢转化为抑制率高的丹参酮ⅡA引起的;丹参提取物血凝活性在代谢后升高的原因是由于隐丹参酮谢转化为血凝活性更高的丹参酮ⅡA引起的.

    作者:吴曦;罗碧容;袁文杰;于凤娇;孔亮;李伟;李微;雷小元;邹汉法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基于工艺改进的痛经宝颗粒处方精简研究

    目的:在工艺改进的基础上精简痛经宝颗粒处方.方法:按痛经宝颗粒组成药物的功效对原处方进行拆方,并对原方中部分药物提取工艺进行改进,以小鼠镇痛模型和出凝血模型为评价指标进行各拆方与原制剂药效的比较.结果:痛经宝颗粒处方精简为4味药,由当归、延胡索、肉桂和木香组成.结论:痛经宝精简方保持了原制剂的镇痛作用,降低了原制剂出血多的副作用,处方精简后有利于对其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

    作者:陈彦;张振海;王丽静;王绪颖;贾晓斌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

    概述了广东省中医研究所从事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研究10余年来的主要成果,包括对中药配方颗粒原料药材、中间品和成品的质量控制研究,以及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情况.

    作者:涂瑶生;毕晓黎;罗文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SM-1A中医四脉脉诊仪脉象诊断准确性的评价

    目的:评价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脉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应用诊断性试验设计,评价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120例受试者溢脉、聚脉、韧脉、紊脉4种基本脉象与中医专家脉诊结果对照的一致性及其自身重复性.结果:与中医专家脉诊结果对照,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溢脉、聚脉、韧脉、紊脉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0.859,0.945,0.957和0.898;特异度分别为0.875,0.8,0.907和0.833; Kappa值分别为0.733,0.631,0.763和0.549;正确率为0.867,0.933,0.917和0.892;Youden指数分别为0.734,0.745,0.864和0.731.其自身两次重复诊断的完全符合率为81.7%.结论: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四脉诊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作者:胡镜清;赵婷;徐贵成;吴烈;寇秋爱;庄红;李振华;宿明良;张广福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转化医学与中药资源研究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的源头和基础,在中药资源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概念,它在研究策略、研究方向、研究手段等方面与中药资源研究具有相似的特征.本文对中药资源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转化医学理念、技术、方法提出有望取得突破的研究领域.

    作者:袁媛;黄璐琦;陈畅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针刺手法参数聚类分析与研究

    针刺手法是决定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针刺手法仿真采集系统获取的专家针刺手法数据为基础,根据针刺手法的特点,研究以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为核心的聚类算法,设计和实现针刺手法参数的聚类分析软件,从而对针刺手法参数进行聚类分析的探索研究,并探讨针刺手法的内部规律,希望藉此为针刺手法的定量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研究莫定理论基础.

    作者:胡银娥;杨华元;刘堂义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

    本研究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分析,认为寒热中药对寒热体质和寒热证候的干预作用是不同的,开展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应以采取证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主.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控研要点包括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中药功效-药性关系研究、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物质成分组群与寒热中药作用相关性研究、基于正常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寒体热体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不同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机制对比研究等.同时,分别从模型制备、指标观察和对照设计3个方面,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

    作者:王鹏;王振国;欧阳兵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甘草化学成分及其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机理

    本文围绕甘草中三萜皂苷类、黄酮类、多糖和香豆素类成分及这些成分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草有效成分对心血管系统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其机理与杭心律失常、抗氧化、杭缺血缺氧、调血脂有关.

    作者:刘萍;王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本文从转化医学的角度,探讨了中药炮制学科的主要任务、研究方向,以及炮制学科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关健问题;以继承与创新并重为原则,推动基础科研创新与产业创新共同发展,保证饮片临床合理应用,促进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是推动炮制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张村;李丽;肖永庆 刊期: 2011年第01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