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殷建华;周乙雄;张洪;李玉军
[目的]评价经前路减压融合结合前路或后路固定治疗严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在不同条件下其适应证的选择.[方法]采用爆裂性骨折的Denis分类,对28例严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实施经前路减压融合结合前路或后路固定进行治疗.28例患者中单一节段椎体骨折为25例,2个相邻段椎体骨折为2例,隔1个椎体发生2个节段椎体骨折为1例,椎体的破坏程度采用McCormack的LSC评分.[结果]26例获得随访,病人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VAS评分改善),椎体高度和形态得到明显恢复(Cobb's角平均改善14.5°).经术后平均21.5个月随访,疼痛均消失,椎体间支撑植骨愈合好,无Cobb's角加大,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经前路减压融合结合前路或后路固定术能即时增加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压充分,在椎体间支撑植骨的同时结合各种内固定,使患者早期活动,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元虎;郑光彬;陈继良;黄雄延;金明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应用后正中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干下2/3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1月~2006年2月采用后正中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33例复杂肱骨干下2/3骨折患者,其中男28例,女5例,年龄19~57岁,平均37.6岁.按照AO/ASIF分型标准:C1型21例,C2型3例,C3型9例.其中7例为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Ⅰ型4例,Ⅱ型3例).有21例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和12例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5 h~7 d,平均3 d.[结果]3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6~28个月,平均15.6个月.31例于术后19周内骨折骨性愈合.骨折延迟愈合2例.肘关节功能按Morrey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24例,良7例,差2例.术后伸肘肌力为4~5级.[结论]后正中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干下2/3骨折安全有效.保护桡神经和尺神经、预防性植骨及术后合理功能锻炼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海波;张世清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纤维蛋白黏合胶,又称纤维蛋白封闭系统或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FG/fibrin-fibronectin sealing system,FFSS/fibrin sealant,FS)是一种天然的细胞外基质,因其生物相容性、可塑性良好,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黏附能力,易被组织吸收,无细胞毒性,制备方便,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骨组织工程中.现将纤维蛋白胶在骨修复治疗的新近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越;田学忠;张伯勋;崔赓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小鼠体内磨损颗粒颅骨溶解模型研究红霉素(erythromycin,EM)抑制磨损颗粒诱发骨溶解的效果.[方法]24只8周龄的C57BL/J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组接受PMMA 30 mg颗粒植入颅顶部,PMMA+2EM组接受30 mg PMMA颗粒植入加每天EM 2 mg/kg腹腔内注射,PMMA+10EM组接受PMMA 30 mg颗粒植入加每天EM 10 mg/kg腹腔内注射,对照组接受假手术.7 d后取出颅骨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颅骨破坏面积对照组为0.079 mm2±0.011 mm2,PMMA组0.335 mm2±0.129 mm2,PMMA+2EM组0.094 mm2±0.019 mm2,PMMA+10EM组0.091 mm2±0.028 mm2.对照组颅骨实验区域内破骨细胞计数为5.3±1.0 个,PMMA组为19.2±5.3 个,PMMA+2EM组为6.6±1.1 个,PMMA+10EM组为6.1±1.9 个.与对照组相比,PMMA颗粒可以诱发骨溶解(P<0.001),而EM治疗可以抑制PMMA颗粒诱发的颅骨溶解(P<0.001),及破骨细胞生成(P<0.001).[结论]EM可以抑制PMMA磨损颗粒诱发的骨溶解.
作者:张超;戴尅戎;汤亭亭;张晓玲;任伟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后路内固定系统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为能准确的植入椎弓根钉和椎体结构的充分恢复,作者采用长井字定位法减少了术中对C型臂X线机的依赖,提高了手术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孔庆迎;朱文;杨自兵;于乐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总结儿童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的解剖基础、损伤特点及诊断要点,探讨手术治疗的方法、意义及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1998~2006年,收治12例肱骨远端全骺分离患儿,按Delee分型:A型2例,B型4例,C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2 h之内4例,24 h之内3例,24~72 h 5例,均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拍片复查,3~6 周拔除克氏针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12例,随访6个月~8年,平均3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 周,平均4.6周;患肘屈伸活动良好,无1例发生肘内翻.[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全骺分离,可以解剖复位,预防肘内翻,大程度地恢复患肢功能.
作者:刘雪涛;李忠;张成进;曲连军;刘学胜;常正奇;王蕾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我国<外科学报>(1938)报道三关节融合开启了我国踝足外科发展的未来,历经抗日、解放和抗美援朝三次战争磨难和洗礼,踝足外科蕴涵在创伤外科获得些许发展.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稳定和经济恢复,踝足畸形和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矫治相继开展.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聚乙烯醇体外编织构建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用聚乙烯醇纺丝纤维编织构建韧带支架材料,在电子拉力机上测试该支架材料的力学性质;用组织块和胶原酶消化培养法在体外分离培养人前交叉韧带细胞并对细胞的生长形态和分泌胶原蛋白的特征进行检测,细胞经体外扩增后种植于编织构建的聚乙烯醇韧带支架材料上观察.[结果]韧带支架材料的柔韧性强,拉力测试的负荷-拉伸曲线与韧带的拉伸曲线相似,其大负荷、极限应力和弹性模量分别为52.61 N、14.96 MPa和202.08 MPa;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前交叉韧带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特征,能在体外分泌Ⅰ、Ⅲ型胶原等细胞外基质;支架材料无细胞毒性,人前交叉韧带细胞可在支架材料上黏附、生长并分泌细胞外基质.[结论]支架材料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支架材料.
作者:白利明;陈鸿辉;邹海燕;叶春婷;沈雁;戴丽冰;梁佩红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研究西乐葆超前镇痛与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疼痛评分、镇痛药物的使用、髋关节活动度、不良反应、凝血功能、血流变参数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将50例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于术前24、12 h,给予西乐葆200 mg.对照组术前不给药物.术后8、24、36、48、60、72 h 2组均给西乐葆200 mg.围手术期行疼痛评估,髋关节活动度记录,睡眠满意度调查,术后需要镇痛药物援助情况记录,不良反应观察.入院时、术毕及术后48 h检测血流变参数.入院时及术后第3 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2组间用药前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痛时的程度、术后3 d内平均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需要镇痛药物援助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睡眠满意度亦高于对照组(P<0.01).2组病人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全血黏度各切变率术毕时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48 h观察组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对照组仍升高(P<0.01),并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2组间入院时及术后第3 d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西乐葆超前镇痛用于髋关节置换手术,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髋关节活动范围及睡眠状况,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及药物不良反应,改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减少术后血栓性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杨林;郭艾;徐本明;丁烨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后膈肌的病理学变化及膈肌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的特点.[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1~6个月6个时间组.取下颈部正中切口,将双侧副神经在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切断,移位缝接膈神经干起始部.术后第1~6个月各组样本取颈后正中切口,切除C3全椎板充分显露颈髓并于C3、4水平锐性横断.证实胫前肌MEP完全消失后,于两侧腋前线肋下缘作切口,显露该处膈肌腹腔侧.直视下将同心针电极于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垂直胸壁插入膈肌肋部,监测其MEP的变化.然后完整取出膈肌,于电子天平称重.并于右侧腋前线顺膈肌肌纤维方向切取2 mm宽肌条行HE染色.分析膈肌肌纤维截面积的变化.[结果]神经移位后随着时间延长,大鼠膈肌MEP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大.6个月组MEP波幅为(6.35±0.51)mV,潜伏期为(3.41±0.36)ms.同时,膈肌逐渐饱满,肌重逐渐恢复,6个月为正常对照组的(97.23±4.07)%.肌纤维截面积也逐渐增大,6个月组达(1 741±439)μm2为正常对照组(1 809±461)μm2的(98.28±3.65)%.6个月组的各数据与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从电生理及病理学来看副神经可作为运动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
作者:周许辉;贾连顺;袁文;严望军;张咏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操作技术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2004年9月有选择性地对23例Rise-Borough Ⅱ、Ⅲ型肱骨髁间骨折中的6例(A组)采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和克氏针经皮内固定的技术,其余17例(B组)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随访1~2年,对2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的愈合时间、术后肘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随访A组6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1~1.5 h,术中出血量10~20 ml,骨折于9~15周内愈合(平均13.2周),未出现感染、骨折不愈合、骨化性肌炎、尺神经炎.B组17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1.5~2.5 h,术中使用止血带,出血量200~400 ml,骨折于14~29周愈合,未出现感染、骨折不愈合,出现1例骨化性肌炎.肘关节功能按Aitken-Rorabeck标准进行评定,A组6例患者5例达到优级,1例良.B组7例优级,7例良,2例可,1例差.[结论]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和克氏针经皮内固定技术治疗部分Rise-Borough Ⅱ、Ⅲ型的肱骨髁间骨折较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有如下优势:(1)对于骨折局部采用闭合复位,不切开软组织,不剥离骨膜,减少了对骨折局部的血运破坏,降低了术后感染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2)不需使用止血带,术中出血量很少;(3)相对于切开复位,不需行尺骨鹰嘴截骨或肱三头肌舌型瓣切开,无需尺神经前移,减少了对肘部的医源性损伤,避免了尺骨鹰嘴骨折不愈合、肘关节周围黏连和骨化性肌炎的发生;(4)坚强固定并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迅速,关节功能优良.通过闭合复位空心钉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部分肱骨髁间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涛;庞桂根;张亚非;张宝元;黄海晶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介绍陶瓷对陶瓷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分析2种陶瓷髋假体的特点.[方法]自2001年11月~2006年6月间行101例123髋初次全髋置换手术,分别使用Osteonics ABC(R)型和Option(R)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系统.术中严格控制假体位置,并遵循安放陶瓷假体的特殊技巧.取2款陶瓷髋假体进行体外实验:测量理论大活动范围,测量不同的臼杯位置对发生撞击的影响.[结果]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令人满意.无骨溶解,无陶瓷碎裂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例陶瓷部件术中发生边缘崩裂现象,2例出现一过性髂腰肌刺激症状.实验结果:髋臼假体位置直接影响关节活动度.超半径设计对髋关节活动范围影响明显,理论活动范围和臼杯安放位置允许区间均较小.[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使用陶瓷对陶瓷型假体,需要掌握特殊的手术技巧,超半径设计假体安放要求适当增加髋臼假体前倾角.
作者:刘庆;殷建华;周乙雄;张洪;李玉军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老年人常见骨折,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有逐渐上升趋势,随着内固定技术及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学者主张手术治疗,临床上内固定方法较多,但不同术式各有利弊[1、2].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是目前治疗此种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材料.作者自1998年1月~2004年7月采用DHS对52例65岁以上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国兵;沈锋;洪志群;郭文荣;李平生;陈雄;薛青贵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比较可吸收螺钉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的有关问题,探讨可吸收螺钉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聚-DL-乳酸(poly-DL-lacticacid,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组94例,男53例,女41例;平均40.5岁,平均随访时间32周.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组90例,男47例,女43例;平均38.5岁,平均随访时间30周.2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比较术后2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周时膝关节屈曲角度、与健侧相比关节活动丧失角度,2组手术时间,一次性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等问题.[结果]通过随访,可吸收螺钉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0±2.0)周,术后8周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为115°±10°、与健侧相比关节活动丧失10°±6.8°,手术时间平均60 min,无1例并发症;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组临床愈合时间(12±2.0)周,术后8周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105°±8°、与健侧相比关节活动丧失15°±6°,手术时间平均55 min、一次住院费用平均9 430±1 000元,其中6例克氏针滑出并针眼感染、2例克氏针钢丝断裂、3例再次手术见张力带钢丝松动骨折移位愈合、1例髌骨骨质受损行石膏托固定.[结论]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相比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法,具有髌骨周围软组织刺激症状少、内固定更稳定的优点.临床愈合时间相对较短,关节功能恢复更理想,病程中住院费用低,无并发症,且无需2次取出内固定,是一种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探讨的方法.
作者:刘国辉;杨述华;杜靖远;郑启新;邵增务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在康复锻炼中采用肘外翻练习在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中的作用.[方法]将13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术后采取骨科常规康复锻炼方法;肘外翻练习组术后除常规功能锻炼外同时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行肘外翻练习.[结果]所有病例都得到1~2年的随访,平均1.5年,治疗效果:肘外翻练习组优良率91.2%,对照组优良率78.5%;肘外翻练习组肘内翻发生率7.4%,对照组肘内翻发生率20%,无论是优良率还是肘内翻发生率,2组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肘外翻练习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的康复中应用肘外翻性练习可以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使患儿肘关节的功能得到大程度的恢复.
作者:朱超;沈海琦;侯明夫;梁斌;唐金山;顾强荣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踝部损伤是骨科常见的损伤,特别是腓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由于腓骨远端参与踝关节的组成,因此需要达到解剖复位,防止创伤性关节炎和退行性关节炎的发生.本科收治35例腓骨远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腓骨远端钢板固定,疗效满意.
作者:马伟巍;洪湖;顾小华;印杰;赵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分析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Ⅱ型(GSS-Ⅱ)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3例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患者应用GSS-Ⅱ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对疗效进行总结.[结果]31例获得6~32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无螺钉松动及断钉现象,无伤椎高度丢失.[结论]GSS-Ⅱ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短节段固定、三维稳定性、恢复并维持脊柱生理曲度的优点.适合于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
作者:陈岳奇;杜协彬;吴厚敏;沈扬智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四肢骨折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01年6月~2005年6月,27例四肢骨折术后感染患者,术前应用全身敏感抗生素,局部彻底清创后植入载体抗生素,伴有软组织缺损者予皮瓣转移修复,术后加强营养、高压氧等支持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年2个月.创口均愈合,无分泌物流出,肢体红肿热痛等症状消失.术后4周骨折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新骨痂生成,术后12个月除1例肱骨骨折,1例胫骨骨折,2例尺骨骨折不愈合外,其余骨折均愈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4例骨折不愈合者予自体髂骨植骨术,4例骨折均已愈合.[结论]综合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感染具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张永民;施忠民;赵钢生;吴英勇;王子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脊髓冲击性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24只新西兰白兔采用重物坠落的方法造成脊髓冲击性损伤.损伤12 h后,对照组静脉给予生理盐水;小剂量组、中等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分别静脉给予rh-EPO 100、500、1000 IU/kg.损伤后24 h、48 h、1周评估下肢神经功能.损伤后1周时处死动物,脊髓标本进行HE和Caspase-3组化染色,电子显微镜评估超微结构损伤.[结果]EPO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HE染色和电子显微镜显示组织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中等剂量组和大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冲击性损伤后12 h给予人红细胞生成素可减轻脊髓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继发性损伤,并可对抗神经细胞凋亡,促进脊髓功能恢复.中等剂量EPO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适当选择.
作者:王波;姜伟;刘海鹰;陈定宝;郑姝颖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对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应用中的适应证进行探讨.[方法]对4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综合分类,按分类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进行微创治疗.[结果]42例患者均临床疗效满意,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合理分类,严格掌握适应证,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可达到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目的.
作者:王程;王文军;姚女兆;宋西正 刊期: 200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