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活性骨水泥用于髋关节置换翻修的生物力学及组织学评价

倪国新;吕维加;曲广运;王岩;张永刚;郝立波;李朝阳;卢世璧;陆瓞骥

关键词:活性骨水泥, 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翻修术, 生物力学, 组织学, 髋关节疾患, 紧密连接, 稳定性, 骨丢失, 治疗, 缺陷, 技术, 股骨
摘要: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严重髋关节疾患的有效手段,但报道的翻修率为10%~20%.在髋关节翻修术中所涉及的2个主要问题是置入体的稳定性及股骨的骨丢失.髋关节翻修术可使用或不使用骨水泥,但2种技术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使用骨水泥可提供即刻的置入体稳定,但由于传统的PMMA骨水泥缺乏与骨的紧密连接而影响置入体的长期稳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手术适应证探讨

    [目的]合理掌握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提高治疗效果.[方法]比较本院2000年3月~2002年3月应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56例(A组)与2002年3月~2005年3月应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33例(B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临床效果.[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大于B组(P<0.05),而优良率则小于B组(P<0.05).A组病例术中硬膜及神经根损伤7例,关节突咬除过多4例,椎间隙感染1例,B组病例术中无硬膜及神经根损伤,无切口感染及椎间隙感染病例.[结论]熟练的手术操作,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充分发挥后路椎间盘镜的优势,是减少并发症、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关键.

    作者:吕宏乐;刘全喜;辛陆军;关海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聚内消旋乳酸(PDLLA)椎间融合器在椎间降解情况的实验观察

    [目的]观察可降解材料在椎间植骨融合中的降解情况.[方法]将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椎间融合器通过前路手术植入山羊的腰椎间隙,与正常植骨融合组对照,通过大体观察、电镜观察了解不同阶段的可吸收材料在植骨融合过程中的降解吸收情况.[结果]材料在椎间融合过程中的降解速度是非匀速的,在早期阶段,材料主要表现为表面材料的水解,分子量的下降,随着材料各层水解逐渐加快,内部降解速度由于自催化作用而加快,终材料塌陷,分解.[结论]在早期可保持其基本外形,力学强度虽然在后期明显有所下降,但足够维持骨融合进程,植骨部位骨融合后才逐渐分解,强度下降,终塌陷崩解.作为椎间融合器的材料,PDLLA在椎间植骨融合中的降解情况基本符合要求.

    作者:郝勇;周跃;滕海军;曹国勇;潘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关节置换外科学》书评代序(二)

    人工关节研制和置换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医学科学与现代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的结果,是21世纪医学科学特别是骨科学重要的发展标志之一.

    作者:戴尅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髋臼成形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

    [目的]探讨髋臼成形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髋臼成形术治疗大龄儿童CDH 128髋,平均随访5 a 2个月.[结果]股骨头坏死15髋(11.7%),髋关节障碍28髋(21.8%),髂骨变形、变小18髋(14%),髋臼发育不良复发4髋(3.1%).[结论]脱位高者术中短缩股骨,避免损伤髋臼上缘软骨,截骨距髋臼上方0.5~1 cm处,截开的髂骨间嵌插入足量的髂骨松质骨骨块和短缩的股骨或异体骨,保护髂骨骨骺及附着的肌肉血管束,术后3个月内避免持重,髋关节功能障碍者,给予松解后,应用CPM(continuous passitive motion),对预防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陶洁;刘卫东;孙雅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活性骨水泥用于髋关节置换翻修的生物力学及组织学评价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严重髋关节疾患的有效手段,但报道的翻修率为10%~20%.在髋关节翻修术中所涉及的2个主要问题是置入体的稳定性及股骨的骨丢失.髋关节翻修术可使用或不使用骨水泥,但2种技术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使用骨水泥可提供即刻的置入体稳定,但由于传统的PMMA骨水泥缺乏与骨的紧密连接而影响置入体的长期稳定.

    作者:倪国新;吕维加;曲广运;王岩;张永刚;郝立波;李朝阳;卢世璧;陆瓞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假肢膝关节概述

    现代的科技日新月异,许多技术的开发为人类的康复所应用.假肢在代偿人体缺失功能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下肢缺失的患者,穿戴下肢假肢完全可以达到对人体缺失功能的代偿,使患者生活自理,完成工作,从而回归社会.

    作者:刘娜;刁兴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腰椎椎体后缘骺环离断症的诊治

    [目的]了解腰椎椎体后缘骺环离断症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方法]对16例患有腰椎椎体后缘骺环离断症病人进行随访,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并对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此病发病年龄较轻,临床表现为腰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的症状,根据突出的范围和类型可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通过CT检查可把腰椎椎体后缘骺环离断分为软骨板破裂后移型、Schmorl结节型、撕脱骨折型3种类型,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王德春;陈晓亮;郑修军;胡有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藻酸钙的特性及在软骨组织工程的应用

    软骨缺乏血运,仅靠关节滑液提供大部分营养,因此软骨组织的自身修复能力极其有限,一旦损伤难以修复,继发的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僵直将会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

    作者:郭全义;卢世璧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再生医学在骨科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及问题

    目前再生医学的概念在国际上并无统一的定义,但从其内涵理解,应是指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的理论方法创造丢失或功能损伤的组织和器官,使其具备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作者:卢世璧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脊髓纵裂1例报告

    患者:男性,22岁.主因腰部不适1个月来诊.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查体合作,自然体位,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作者:张春林;苏峰;李伟;崔书君;张志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颈前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探讨前路显微外科减压椎体融合钢板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法]对61例病人实施颈椎间盘、后纵韧带及椎体后骨赘显微手术切除,保留终板,椎间融合器椎体融合,钢板固定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8.2个月.分析融合情况、融合节段的后突角度及神经功能状况.[结果]融合率100%.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82.5±3.6)%,优良率73.7%.融合节段后突角度平均改善6.3°,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2个节段椎间盘突出和(或)退行性骨赘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保留终板的椎间融合器椎体融合加钢板固定手术能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促进融合.

    作者:尹东;Neil.Chiverton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全脊柱截骨矫正严重后凸畸形

    [目的]探讨全脊柱截骨矫正脊柱后凸的治疗经验.[方法]全脊柱截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闭合及植骨矫正脊柱后凸.[结果]于1984~2005年采用上述方法治疗50例病人.术后全组病例均未发生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经历2~15 a平均2.4 a随访,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经全脊柱截骨加有效的内固定手术不仅手术视野开阔操作安全方便;而且截骨和内固定相结合同时完成,是治疗脊柱后凸目前更完善并不断改进一种好方法.

    作者:马原;黄卫民;李磊;郑君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细胞因子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研究进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以骨的活性成分死亡为主要改变的病理过程,其发生与多种疾病、药物及髋关节创伤有关.

    作者:白志刚;刘万林;苏秀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先天性脊柱侧弯术前MRI检查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MRI在先天性脊柱侧弯术前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9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前MRI影像特征.[结果]其中椎体发育不良25例,椎管发育不良9例,椎板及棘突发育不良11例,脊柱裂5例,椎管内骨嵴4例,脊髓纵裂7例,Chiari氏畸形伴脊髓空洞3例,脊髓栓系综合征7例,椎管内肿瘤3例,脊膜膨出4例.背部皮毛窦1例.[结论]MRI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先天性脊柱侧弯诊断的直观性和准确性,对手术治疗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作者:朱峰;张艳;崔学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项韧带钙化与颈椎病黄韧带退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项韧带钙化与脊髓型颈椎病黄韧带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黄韧带192块(项韧带钙化28个节段,相应黄韧带标本56块)和青壮年颈椎创伤(非颈椎病)的黄韧带标本38块.对切除的黄韧带标本进行测量及组织学检查;用Woessner法测定其胶原含量;用盐析法对黄韧带中的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进行测定;对黄韧带厚度与羟脯氨酸、胶原干粉含量及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进行相关性研究.[结论]颈椎病组中项韧带钙化相应节段的黄韧带弹力纤维含量下降,胶原纤维含量增加,弹力纤维发生排列紊乱.实验组中C4、5、C5、6项韧带钙化相应的节段黄韧带厚度、羟脯氨酸含量、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较阴性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C3、4、C6、7项韧带钙化相应节段的黄韧带上述指标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4、5、C5、6节段的项韧带钙化与颈椎病黄韧带的退变有相关性;上述节段的项韧带钙化提示存在应力异常分布,可能会加剧黄韧带退变,进而影响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进程.

    作者:王长峰;贾连顺;魏海峰;施政;杨诚;马俊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测量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数据,为改进及设计适合中国人的膝关节假体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62例(115膝,男∶女=35∶27),膝关节半月板、胫骨无疾病和畸形的成年华北地区中国人,年龄20~74岁,平均45.6岁.按不同年龄段分成3组,A组:18~39岁,B组:40~59岁,C组:>60岁.用MR机获得经内侧平台中点的矢状位像,并按照Jenny测量方法在计算机上测量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结果]男63膝,左侧33膝,右侧30膝;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左侧(2.7±1.8)°,右侧(2.9±1.7)°,平均(2.9±1.8)°.女52膝,左侧27膝,右侧25膝;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左侧(3.5±1.7)°,右侧(2.8±1.6)°,平均(3.2±1.7)°.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A组平均(3.6±1.6)°,B组平均(2.7±1.8)°,C组平均(2.8±1.7)°.经统计学分析证实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在不同性别、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平均(3.0±1.7)°,范围是0°~6.2°,大于西方人.

    作者:曾纪洲;曲铁兵;于振山;张亚奎;潘江;石逸杰;张雪梅;陈学明;刘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腰椎间盘病的人工椎间盘置换23例报告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病的疗效.[方法]对23例24节段腰椎间盘病,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其中男13例(14节段),女10例;平均年龄45.2岁,累及L1、2 1例,L4、55例,L5S117例.以椎间盘突出症为主的椎间盘病19例,骶椎类肿瘤1例,因原椎节段椎间盘摘除术后6~8.5 a复发3例.[结果]23例平均随访4.2 a,患椎伸6.8°、屈6.7°,左右旋转17°,比术前患椎活动度伸4.1°、屈4.7°,旋转6.8°,有明显进步(P<0.05).结合患者的满意度和JOA评价,疗效优(31~40)21例,良(21~30)1例,可(16~20)1例,无失败(<16),优良率96.2%.[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替代腰椎间融合术和治疗腰椎间盘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毛宾尧;应忠追;胡裕桐;李新春;司全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踝关节病的人工踝关节置换

    [目的]探讨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病的疗效.[方法]对1999~2004年1月的18例患者包括骨性踝关节炎6例,创伤性踝关节炎9例,局限性距骨缺血坏死2例,踝关节融合后1例,均采用Link STAR假体3构件套进行人工踝关节置换.18例中,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47.7岁(38~67).[结果]随访平均3 a 9个月(1~5 a).按Kofoed评价系统观察疗效,优(85~100)16例,良(75~84)2例,无可(70~74)和差(<70).患足背屈平均8°(范围6°~12°),跖屈12°(范围8°~16°),背屈和跖屈平均16°(11°~23°).并发症有切口皮缘坏死2例,无足内、外翻和影像学松动.[结论]人工踝关节置换是治疗和替代踝关节多种疾患疼痛和需要融合的良好方法.

    作者:毛宾尧;胡裕桐;应忠追;司全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臀肌挛缩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臀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GM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导致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综合征.1989年陆裕朴在国内已有系统回顾后,我国病例报道逐渐增多,普及各大省市,特别是那些偏远的山区或基层农村.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再加上人们的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缺乏,导致对本病的认识不足,该病的发病率农村明显的高于城镇[1].轻者造成患儿异常姿势和特殊步态.严重的可导致骨关节畸形、骨盆倾斜、跛行等.影响患者的正常发育及生活能力.

    作者:吕彩莉;梅莹;袁利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副髌骨1例报告

    髌骨是人体中大的籽骨,在股四头肌腱内发生,它集中股四头肌各方向的牵引力,再通过髌韧带止于胫骨结节,更有效地完成股四头肌的伸膝运动.

    作者:许世刚;徐林;曹旭;张鹏;郑晨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