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敏;高吉昌;陈庆贺;王正雷;屈金良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4岁.因近2个月来左腕部疼痛来本院就诊,查体左腕部活动受限,自诉夜间加重,无红肿、发热,无麻木、无盗汗及咳嗽、咳痰症状.
作者:蔺大伟;李慎江;张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4月至2004年5月,作者采用PDN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8岁.突出节段分布为:L3、42例、L4、516例、L5S17例.所有病人均主诉典型的单侧坐骨神经痛,其中8例伴有腰痛.病人术前均经过3个月以上的保守治疗,且效果不满意.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标准髓核摘除术后,按假体植入要求准备椎间隙,植入适当型号的人工髓核假体.[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经过1 a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17.7个月.按照MacNab疗效标准评定,优16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结论]临床随访结果显示了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满意.应用时要注意适应证的把握、椎间隙的准备、假体型号的选择等关键问题.长期的临床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放;戴刚;关凯;孙天胜;单建林;赵广民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评价在TGF-β1干预下的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兔退变椎间盘后是否可诱导向髓核细胞分化并增加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骨髓血中分离、纯化和培养,成功传代、纯化后并在TGF-β1干预下植入兔退变椎间盘的模型中.分别于2、4、6、8周用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胶原的含量变化.所得数据经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显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倍增能力,并且8周内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的恢复实验组对比模型组增高明显,统计学显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将TGF-β1干预下的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退变椎间盘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增加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从而延缓椎间盘退变.
作者:赵梓汝;吴小涛;祁亚斌;付文芹;王刚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经后路采用RF椎弓根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自1999年2月~2003年12月,39例腰椎滑脱症的患者经后路采用RF-Ⅱ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减压融合手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12例,Ⅱ度滑脱18例,Ⅲ度滑脱9例;退变性腰椎滑脱2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17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超过12个月,平均(27.6±7.2)个月.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及X线片.根据Asher的疗效观察项目:优22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达89.7%.并发症共6例,其中术中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7.7%;术后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7.7%.[结论]经后路采用RF椎弓根螺钉系统能使腰椎滑脱得到较为确实的复位和固定,脊柱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宋磊;林欣;王冰;邢汝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性瘫痪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对176例脑瘫患者施行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手术前后配合应用脑细胞营养药物.根据临床观察、自我感觉及综合功能(流涎、语言、吞咽、智力、共济失调及运动功能等)改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结果]176例脑瘫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3.2%.主要表现在患者肢体痉挛减轻、功能改善、流涎减轻或消失、语言及吞咽功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该研究对脑瘫治疗行之有效,特别是脑瘫病人非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是其他治疗方法难以达到的.经近期随访,效果可靠.临床实用价值较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田洪孝;张广国;尹燕新;倪风云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采用关节镜结合放射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1月~2003年7月,共收治14例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常规器械加双极射频进行关节内病变切除,术后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辅以放疗,13例通过10~45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膝活动度、疼痛、肿胀情况.[结果]13例随访患者,术前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为(58.7±6.4)分,后随访时,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为(86.5±5.7)分.[结论]通过关节镜能完成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滑膜较彻底切除,对弥漫性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辅以术后放疗是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晓旭;廖瑛;黄华扬;席雅文;李朝旭;韩志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硬膜下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1例颈椎管内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病人均行颈椎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进行肿瘤切除,部分病人并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果]15例完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症状消失13例,症状减轻7例,症状恶化1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仔细评价肿瘤大小及肿瘤与脊髓的关系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仔细操作避免损伤脊髓,并注意保护好椎动脉及防止椎管内静脉丛大出血,是将肿瘤完全切除的前提.
作者:吴玉杰;贾连顺;崔学文;宋希元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前路松解后路中华长城矫正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采用前路松解后路中华长城矫正治疗.[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死于术后13 d的肺动脉栓塞,余14例均效果满意.本组经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侧凸矫正53°~85°,平均55°.[结论]重度脊柱侧凸采用前后路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陈君生;朱大成;高健伟;孟新;刘厚实;吴修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总结脊柱后凸畸形翻修术的方法与治疗结果.[方法]2001年6月~2005年8月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加椎弓根螺钉框架系统内固定翻修治疗脊柱后凸畸形17例.[结果]椎弓根共置钉168枚,脊椎后凸翻修截骨多3个平面,大翻修矫正后凸100°,截骨平面高达T10,平均矫正脊柱后凸56.2°.[结论]脊柱后凸畸形术后复发,脊柱翻修术可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张承敏;高吉昌;陈庆贺;王正雷;屈金良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髋臼钛板加颗粒植骨治疗髋臼严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该技术治疗27例患者,髋臼骨缺损分型(AAOS分类)Ⅰ型6例,ⅡC型4例,Ⅲ型17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37分,术后根据临床及X线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该方法重建髋臼,术后假体脱位1例,原因是重建钛板前倾过多与大粗隆发生撞击,经凿去部分粗隆骨质消除撞击因素后治愈.其余病例无并发症,平均随访3 a,Harris评分平均87分.X线无1例患者的髋臼骨床、移植骨、重建钛板和聚乙烯内衬交界面出现透亮带.[结论]髋臼钛板加颗粒植骨可有效修复髋臼骨缺损,为假体提供坚强的初始固定,具有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作用.
作者:彭庄;李增春;尹峰;祝建光;蔡俊丰;黄宇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聚醚醚酮制Solis颈椎融合器在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间盘切除后椎体间融合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4年9月用Solis融合器治疗的16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术后定期X线检查,观察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次日即下床活动,手术节段能获得即刻稳定,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术区3~6个月就能获得融合,无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15/16的病人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Solis融合器可以使颈椎手术节段获得即刻稳定,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融合效果确定,并发症较低,对于不连续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融合术,Solis融合器更具优点.
作者:王会民;刘海鹰;张健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冷融化技术用于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盘状软骨的临床效果.[方法]常规行关节镜检查后,应用Arthrocare 2000射频汽化仪,首先进入汽化钩,将射频能量调整为高档,进行盘状软骨的切割、待半月板基本成形后,退出汽化钩,改用汽化刷,将射频能量调整为低档,在成形的半月板边缘,均匀涂刷,修整至平滑.镜下动态观察与股骨磨合情况,进行调整.关节内其它病变进行相应的镜下处理.[结果]术后行患膝屈伸功能锻炼,无关节积血,术前疼痛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负重摄片,内外侧关节间隙平衡.[结论]射频消融汽化技术,根据能量的高低,既能行组织的切割、又能行修整,对治疗盘状软骨有一定优势,出血少,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粘连.是关节镜下操作的重大进展,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云升;董长军;李淑洁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对复发性腰突症患者行显微内窥镜下髓核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19例有不同初次手术史,已明确诊断为复发性腰突症的患者接受MED手术.[结果]除1例术中改为开放式外,18例均在MED方式下完成手术.全部18例得到随访0.5~2.5 a,平均随访1.5 a.据Macnab评分,优为7例,良为9例,可为2例,差为0例,优良率88.89%.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61±3.4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26.17±2.60)分,有效率为86.32%.[结论]对于术前影像学上无明显腰椎不稳的复发性腰突症患者,只要遵循微创手术原则,掌握微创手术技巧,操作仔细,MED术也是治疗复发性腰突症较好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张亚东;张向阳;王嘉;曹德良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治疗指屈肌腱腱鞘炎的临床效果和应用.[方法]将113例(129指)指屈肌腱腱鞘炎,按临床症状分为Ⅰ~Ⅳ期.均采用玻璃酸钠注射液2 ml,配合2%利多卡因1ml,行鞘管内注射.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129指显效率64.0%,有效率32.0%,无效率4.0%.治疗3次,手指功能的恢复强于疼痛症状的改善.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96.0%.[结论]玻璃酸钠治疗指屈肌腱腱鞘炎,疗效肯定,作用持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希;袁君君;范全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牵拉成骨技术在发育期间脊柱畸形中的应用价值.针对发育期间的脊柱弯曲畸形、侏儒症性脊柱发育障碍或合并有胸廓畸形、骨盆倾斜的病例,均可采用牵拉成骨技术达到治疗目的.[方法]根据头盆环牵引装置的原理,制成头环和盆环.头环用4钉法固定,盆环用2针法固定.另外用4根立柱连接头环与盆环,采用逐日升高的方法,使脊柱逐渐延长伸直,对弯曲畸形的脊柱产生三维矫正的作用.[结果]本组10例患者采用此法治疗,经过70~120 d的牵拉过程,使脊柱畸形产生自家矫正功能,楔形椎体在牵拉的作用下恢复方形,使弯曲的脊柱伸直,旋转的椎体复位,达到三维矫正的目的.[结论]牵拉成骨技术在发育期间脊柱畸形中的应用,是一种代替脊柱内固定手术的微创技术.
作者:田慧中;曲龙;吕霞;田斌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了解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两种不同入路中髋关节表面置换中假体位置的差异.[方法]72个关节中,分为两组:A组21例病人,共26个髋关节,采用Hardinge的外侧入路.B组44例,共46个髋关节,采用改良的Gibson入路,股骨头由关节后方脱出.测量的指标包括:(1)术前颈干角和术后股骨假体柄干角;(2)髋臼假体的外展角;(3)股骨假体的中心偏移距;(4)术前髋臼前倾角和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5)股骨假体侧方中心偏移距;(6)股骨假体的侧方偏移角.[结果]股骨假体的柄干角A组为139.5°,B组为140.5°,2种入路间的柄干角无显著性差异;髋臼假体的外展角A组为37.7°,B组为44.4°;前倾角A组为21.6°,B组为15.2°.[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可以采用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股骨假体安放位置在两种入路中差别不大,但在髋臼假体安放时,相差显著.与后外侧入路比较,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外展角较小,但前倾角较大.
作者:李奇;Urban Rydholm;Uldis Kerteris;Gunna Flivik;Jian-Sheng Wang;林荔军;靳安民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10例行单侧桡骨粗隆下截骨,术后辅以功能锻炼.[结果]1例因功能锻炼困难,旋后功能不满意,其余9例均获满意的功能.[结论]桡骨粗隆下截骨术辅以较完善的功能锻炼是治疗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一个较好的方法.
作者:朱国太;孙海浪;左文山 刊期: 2006年第13期
自1992年始,Ganz等[1-3]基于对股骨头、颈血供的研究,采用先将髋关节脱位,然后再处理髋关节疾病,至2002年已报道相应手术225例,疗效满意,还没有出现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等并发症.
作者:傅刚;张洪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骨盆肿瘤切除、重建方式及并发症.[方法]根据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行Ⅰ区髂骨翼部分切除4例,部分切除+重建3例;Ⅱ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异体半骨盆重建1例;Ⅲ区耻骨局部切除3例;Ⅰ、Ⅱ区转移瘤肿瘤血管介入与化疗1例;Ⅰ、Ⅲ区肿瘤切除+重建1例.[结果]7例良性肿瘤中1例Ⅰ区巨细胞瘤刮除术后局部复发,二次手术切除治愈,术后全部功能正常.5例原发恶性肿瘤中2例Ⅰ区淋巴瘤术后化疗,局部无复发,功能良好;2例Ⅰ、Ⅲ区和Ⅰ区肿瘤切除后重建,半年后可持拐下地,1 a后步态接近正常;1例Ⅱ区肿瘤切除,异体半骨盆置换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不愈及局部肿瘤复发.1例Ⅰ、Ⅱ区转移瘤血管介入+化疗后存活2 a.[结论]骨盆肿瘤的手术切除首先应考虑完整切除肿瘤,然后再考虑重建,术者要权衡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建常;史振满;季明华;许刚;梁景灏;王鑫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确定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时完整保留X2颈半棘肌肌止是否能有效维持颈椎术后矢状序列,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方法]2002年3月~2003年12月,本院行保留颈半棘肌肌止的椎板成形术48例,其中32例获得至少2 a的随访列为试验组,对患者术前、术后的JOA评分、颈椎轴性症状严重程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本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9.0±2.9)和(12.5±3.1),恢复率(44.9±26.9).手术前、后有明显症状颈椎轴性症状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6.8%和18.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颈屈指数、颈椎活动范围等指标无统计学意义差别.[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的椎板成形术可以减少对颈椎后伸机理的破坏,有效维持术后颈椎矢状序列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作者:张为;董玉昌;申勇;丁文元;张标;李宝俊;姚晓光 刊期: 200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