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瞄准器引导股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的再认识

董凌岱;张辉;王俊勤;朱宝林;李明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 交锁髓内钉, 远端, 锁钉
摘要:[目的]分析瞄准器引导下股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困难的原因,以提高远端锁钉成功率.[方法]用配备远端瞄准器的股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297例(301侧股骨),髓内钉301枚,国产钉216枚,进口钉85枚;粉碎性骨折108例,非粉碎性骨折189例;其中4例双侧股骨干骨折;均采取静力型固定,远近端各2枚锁钉.[结果]301枚股骨交锁髓内钉有288枚远端锁钉一次成功,有13枚初次锁钉未成功,一次锁钉成功率为95.7%.[结论]股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提高远端锁钉一次成功率,必须重视包括术前准备在内的各个环节.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包括肱骨外科颈在内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以中老年多见,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4%~5%[1].

    作者:谭宗奎;陈庄洪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进展

    桡骨远端骨折是人类全身常见的骨折,其发病率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7%[1];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约占整个前臂骨折的5%,占桡骨远端骨折的25%[2].正因为桡骨远端骨折的常见性、骨折形态的多样性,以及腕关节是全身重要、活动频率高、功能恢复要求较高的关节之一,治疗不当易导致腕关节慢性疼痛和僵硬,严重影响手的功能;所以良好的复位才能获得腕关节更好的功能,也是治疗的关键[3].本文复习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就尺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状况作一综述.

    作者:王纪亮;许建中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关于举办全国关节内骨折骨盆骨折临床治疗新进展论坛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欢迎订阅《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含量对脊髓损伤程度早期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 MBP)含量与脊髓损伤程度间的关系及对脊髓损伤程度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60只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轻、中、重度脊髓损伤组,每组动物通过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损伤脊髓病理组织学检查和损伤后动物改良TARLOR评分证实损伤程度差异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不同损伤程度家兔损伤前后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含量.[结果]3组实验动物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含量损伤后均升高,伤后24、48、72h 3组实验动物间血清MBP含量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损伤后第7 d时3组实验动物血清MBP含量在统计学上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MBP含量对脊髓损伤程度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血清MBP含量可作为早期判断脊髓损伤程度指标之一,但有一定的时限性.

    作者:黄建军;石莺;詹瑞森;高志远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肩关节脱位复位时关节内麻醉与静脉麻醉的对照性研究

    [目的]比较急性肩关节前脱位肩关节内利多卡因麻醉与静脉丙泊酚麻醉.[方法]2002~2003年急性肩关节前脱位共48例,采取门诊号单双号随机分组,关节内利多卡因注射手法复位25例(A组),静脉丙泊酚麻醉复位23例(B组),比较复位时间,一次复位成功率,视觉模糊疼痛评分(VAS).随访1年,统计随访期内再脱位数.[结果]术前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就诊时间无统计学差别.B组复位时间短(t=6.869,P<0.01),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A组一次复位成功率72%,B组一次复位成功率96%(t=6.869,P<0.01),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复位过程中A组VAS(7.0±2.1)分,B组意识丧失完全无痛.术后再脱位无差别.A组1年内5例发生再脱位,B组4例发生再脱位(x2=0.054,P=0.556),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静脉丙泊酚麻醉下复位时间短,在完全无痛下复位,一次复位成功率高,是肩关节脱位复位首选的麻醉方法.

    作者:郑鹏;佟智慧;金日龙;王奇;史广强;董重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Spine(脊柱)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本刊关于书写英文摘要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老年伴有并存症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老年有并存症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及围手术期的治疗等问题.[方法]将1997年6月~2003年12月收治的486例,65岁以上有并存症,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和半髋关节置换术(PR).[结果]486例随访时间18~72个月,平均36.5±6.2个月,两组在并存症等级、手术时间[THR平均(80.5±20.6)min,PR平均(60.2±10.7)min],失血量[THR平均(380.4±150.6)ml,PR平均(230.5±120.2)ml]方面,差异显著(P<0.05).功能评价按照Harris[1]评分标准,优良率[THR(92.6±1.5)%],PR[(86.2±1.6)%]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并存症的等级情况,选择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是治疗伴有并存症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较好的方法,有助于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恢复功能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裕民;胡永成;李欣;王敬强;郭术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应当重视矫形器在现代骨科康复领域的应用

    1概况矫形器(Orthosis)又称支具(brace),它是通过限制或辅助身体运动,或改变身体力线等,用以减轻患肢骨骼、肌肉系统功能障碍的体外无创固定支撑器材,是现代骨科创伤与肢体畸形治疗康复的一项重要手段.

    作者:宁志杰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骨放射学--正常与早期病理表现的界定》(第5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35例腘动脉损伤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腘动脉损伤的诊断及处理原则.[方法]对于35例腘动脉损伤病人,30例行腘动脉Ⅰ期修复,合并腘静脉及神经损伤的同时处理,损伤至动脉通血6 h以上给予小腿筋膜室切开,检查渗出液性质,电刺激了解肌肉收缩情况.[结果]受伤至动脉通血6 h以内及6 h以上给予小腿筋膜室切开电刺激肌肉收缩良好,组织水肿渗出较轻,术后恢复满意;电刺激肌肉收缩差,组织水肿重,但渗出液较清淡,部分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肌肉发暗,电刺激无反应,并有血性渗出5例,3例Ⅰ期截肢,2例Ⅱ期截肢;2例因外院转来时皮肤已部分坏死,并发肾功能不全行Ⅰ期截肢.[结论]仔细的临床检查是早期诊断肢体血管损伤的重要手段,及时恢复循环是保肢关键,6 h以上小腿筋膜室切开,不仅可以预防小腿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而且通过电刺激肌肉收缩情况及组织水肿渗出情况,可以对预后给予判断,肌肉发暗,刺激无反应,并且有血性渗出,腘动脉修复价值不大,应该截肢.

    作者:陈聚伍;王义生;黄宗强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2005中国矫形外科(骨科)发展高层论坛邀请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本刊被全军医学图书权威机构研发的CMCC和CMCI收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骨细胞凋亡初探

    [目的]初步探索骨细胞凋亡与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光镜观察(HE)、Hoechest33258荧光染色及Bcl-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对股骨颈骨折和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共30例(分为早、中、晚期组)和10例正常对照的股骨头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骨细胞凋亡和Bcl-2蛋白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0例标本中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空骨陷窝化.其中,早期组骨细胞凋亡活性强于其它组,中期标本的骨细胞的凋亡活性降低、Bcl-2表达增强,而晚期标本几乎不能检测到骨细胞凋亡和Bcl-2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骨细胞凋亡参与了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发病过程,适当的干预可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何宇;杨述华;梁袁昕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改良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指创面及感觉重建

    [目的]报道改良指动脉岛状皮瓣一次性修复指端指腹缺损及感觉功能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改良后的指动脉岛状皮瓣逆行旋转至指端缺损处,将残端神经与皮瓣进行包埋和吻合,修复创面;应用带指神经背外侧支岛状皮瓣,顺行转位至指腹侧缺损处,修复创面及感觉重建.临床应用16例18指.[结果]18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5例(指)皮瓣获得随诊6~12个月,手功能按TAM法评定,优良率达93.3%.[结论]改良指动脉岛状皮瓣可一次性修复指端指腹缺损及感觉功能重建,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志安;伍成奇;裴志强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腋缘切口治疗肩胛骨骨折8例报告

    本院自1990年1月~2003年3月收治肩胛骨骨折156例,近2年作者对7例肩胛骨颈下粉碎性骨折1例肩胛下角骨折病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疗效较好.此类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极少,目前很少有人报道,现就本院成功的8例手术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谢佰彤;文皓;张翼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43例距骨颈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距骨颈骨折手术治疗辅助康复锻炼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根据改良Hawkins的距骨颈骨折分类法进行分型,其中Ⅰ型,行闭合皮质骨螺钉以及支具固定.Ⅱ型,闭合或切开复位皮质骨螺钉内固定以及克氏针、支具固定.Ⅲ型、Ⅳ型,行切开复位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或关节融合术.术后均采取早期康复锻炼.[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4年(1~6.5年),并根据Weber评分标准评估.其中优16例,良12例,中8例,差7例,优良率为65.1%,距骨体缺血坏死11例,踝及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4例,畸形愈合7例,无骨折不愈合病例.[结论]选择软组织创伤较小的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复位和内固定方法,辅助康复锻炼有助于距骨颈骨折的预后.

    作者:方跃;宋炎成;杨天府;池雷霆;王光林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胫骨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86例治疗分析

    自1990~2002年,收治86例腓骨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病人90例,其中86例进行了腓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福斌;焦磊;许爱国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金田教授、Zulmi教授到本刊编辑部访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