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琳;俞云松;马亦林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342例各种感染性疾病患者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患者血清PCT水平,PCT水平分为<0.5ng /ml,0.5~<2.0 ng /ml,2.0~<10.0 ng /ml和≥10 ng /ml 4个等级.结果:若以血清PCT≥0. 5 ng /ml为阳性阈值,则血清PCT检测对细菌感染(含立克次体病)诊断的敏感性为75.0% ,特异性为70.2%,阳性预测值为45.0%,阴性预测值为89.6%,阳性似然比为2.51,阴性似然比为0.35.结论:血清PCT是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其诊断价值明显优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清PCT水平高低可作为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的参考依据.
作者:汪明明;崔速南;张景遥;孙玉秋;史兆章;张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探讨小儿水痘并发心肌炎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我院感染科对1997年4 月至2001年4月所诊治的689例典型小儿水痘进行系统观察,其中并发心肌炎者44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沙琪;程慧桢;杜明;崔风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耐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溶脲脲原体(Uu)的发生率和特性,探讨耐四环素 Uu与血清型的关系.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从性传播疾病(STD)病人分离出来的50株Uu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和代谢抑制试验作血清学分型.结果:Uu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36%(18 /50)、10%(5 /50)和50%(25 /50);且四环素、多西环素和红霉素存在交叉耐药. 用代谢抑制试验对10株四环素耐药和10株四环素敏感的Uu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发现两者之间血清学分布无差异(P>0.05),但以Uu4型菌株常见.结论: Uu对四环素、多西环素和红霉素存在交叉耐药,Uu菌株耐药性与血清学分布无明显差异,但以Uu4型菌株常见.
作者:朱慧兰;陈荣章;谷进;陆春;赖维;徐广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996年6月至2000年8月澳门山顶医院深切治疗部共收治11例破伤风患者,其中9例为吸毒者,报道如下.
作者:许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头孢美唑对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临床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共426株,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作药敏试验;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426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头孢美唑的抑菌率为91.1%,逊于亚胺培南(100%)、头孢哌酮-舒巴坦(100%)、哌拉西林-三唑巴坦(99.5%)和头孢吡肟(94.4%),明显优于青霉素类抗生素哌拉西林(48.8%)和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60 .1%),也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62.9%)、头孢噻肟(64.8%)、头孢哌酮(65.7% )和头孢他啶(88.3%).142株(33.3%)菌株经表型确证试验证实为产ESBLs;头孢美唑对产ESBLs株的抑菌率为87.3%.结论:头孢美唑对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优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逊于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美唑可用于产ESBLs株引起感染的治疗 .
作者:林庆安;赖国祥;柳德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是临床上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这类感染的主要抗菌药物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随着这两类药物的开发和使用日益增多 ,细菌耐药率逐年增加,其主要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一类新的β内酰胺酶,由于这类酶能水解的抗生素比广谱β内酰胺酶多,故称之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现将近年来有关ESBLs分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作者:周伟琳;俞云松;马亦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流行状况,探讨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新生儿败血症的防治对策.方法:按稀释法药物敏感试验(M IC法)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的敏感度.结果:47例患儿中39例细菌侵入途径与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和脐部感染有关.19例早发型与28例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异常分娩发生率比较χ2=4.645 ,P<0. 05.血培养获51株CNS,其中34株耐甲氧西林.经广谱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治疗 ,45例治愈或好转.结论:加强围生期与哺乳期保健是预防和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措施.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用于治疗CNS新生儿败血症,对甲氧西林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可采用万古霉素.
作者:陈湘义;吕凤菊;金小珍;朱红青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金黄色葡萄球菌(SA)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且自20 世纪90年代初起,其所致感染不断上升,甚至成为医院感染首位病原菌[1-2] ,引起全球重视.SA医院感染的上升与菌株的耐药性密切相关,耐药SA所致的医院感染临床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是临床医师和科研人员的棘手难题.调查SA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状况,确定高危患者,监测细菌的耐药性,对指导临床采取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调查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患者中SA医院感染情况,分析可能引起SA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测定SA的耐药性.
作者:张勇扬;梁德荣;徐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α-干扰素(IFN -α)曾是惟一获准用于抗HBV的药物,它的作用机制是增强HBV抗原在肝细胞表面的表达,抑制病毒RNA前基因组的包装,它还是CD8+细胞细胞毒作用的重要媒介.但其临床疗效不令人满意, 即使是经过严格选取的患者接受标准疗程后也仅有约30%~40%持续应答(即持久的HBV DNA和HBeAg转阴,血清ALT复常)[1].IFN-α的不良反应则比较明显,包括感冒样症候、发热、肌痛、轻微骨髓抑制、情绪改变,如抑郁等.此外,有免疫抑制者,失代偿肝硬化者等对该药不能产生有效的应答或导致病情恶化[2].故寻找另外的抗病毒途径显得迫切和重要.近年来第二代核苷类似物的应用为乙型肝炎(乙肝)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 ,已在世界范围获准治疗慢性乙肝的拉米夫定(lamivudine)就是这类药物的代表.
作者:周智勇;郭亚兵;侯金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抗菌药物广泛用于临床,在治疗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恰当地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时有发生,既达不到治疗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引起一些预想不到的不良反应.调查我院803例出院病历,就用药不当现象分析如下.
作者:林秋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菌产CTX-M-3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分子传播机制, 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革兰阴性菌医院感染无重复株共378株, 进行药敏试验和ES BLs产酶株的检测;肠杆菌科基因组内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进行克隆株的DNA分型;质粒转移实验、质粒谱及耐药质粒酶切指纹分析、等电聚焦电泳、PCR扩增TEM 、CTX-M基因及其克隆测序进行ESBLs基因分型和质粒定位.结果:ESBLs 的检出率为16.9%(64 /378),其中CTX-M-3型产酶株占20.3% (13 /64);CTX-M-3基因定位在66kb和75kb 2种接合性质粒上,66kb的质粒同时携带TEM-1基因;从不同来源的CTX-M-3产酶株中可以分离到同种耐药质粒, 染色体DNA同源性分析显示其为不同的克隆株.结论:CTX-M-3 型ESBLs产酶株的传播机制以质粒介导为主,并可能存在局部携带CTX-M-3基因耐药质粒的爆发.
作者:陆坚;唐英春;吴本权;张扣兴;张天托;黄再平;曹智忠;朱家馨;谈淑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我院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 Ls)的主要基因型.方法:用表型确证试验确定临床标本中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 ,用E test检测其低抑菌浓度(MIC),分别用TEM、SHV和CTX-M通用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大部分产ESBLs菌株体外对头孢噻肟耐药而对头孢他啶敏感,PCR扩增结果显示TEM、SHV和CTX-M的阳性率分别为68%、39%和83%,序列分析证实TEM 扩增产物均属于TEM-1基因,CTX-M扩增产物均属于CTX-M-3基因,而SHV扩增产物则分别属于SH V-12、SHV-11或SHV-1基因.结论:CTX-M-3和SHV-12是我院产ESB Ls菌株的主要基因型;尚未发现TEM起源ESBLs.
作者:孙景勇;倪语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的影响因素、病原学及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VAP发生的影响因素,对VAP患者气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机械通气时间>7d组VAP发生率明显高于≤7 d组;大于60岁的患者VAP发生率明显高于小于60岁的患者;应用H2受体阻滞剂组VAP的发生率较未用组高 . VAP患者培养出病原菌79株,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分别为91.1%和 6. 3%.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杆菌、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仅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结论: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避免应用H2受体阻滞剂可减少VAP发生; VAP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耐药性严重,治疗上应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作者:姜智;魏华;刘焕星;王玉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1999年12月-2000年12 月临床痰液分离的致病菌耐药趋势,探讨临床治疗对策.方法:按1998年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指导原则,采用肉汤倍比稀释法对我院从患者痰液分离的500株致病菌测定其低抑菌浓度(MIC),检测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等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结果:不动杆菌属、阴沟肠杆菌分离率有所上升.4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86 .0%,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检出率为2.9%,中介2.9%.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高,达20 %,大肠埃希菌为16%.结论:大型综合型医院病原菌严重多重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如MRSA、VR E及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率及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日趋增高.故对常见致病菌耐药的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十分必要.
作者:杨文杰;陶家驹;宋秀玲;刘军;蒋萍;张彬;王世俞;陈锦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住院死亡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方法:对126例住院死亡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26例患者中, 医院感染发生率46.0%(58 /126),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病原学检查24例 ,获阳性结果22例.肿瘤位于肺部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为61.5%(32 /52), 直接和间接因感染而加速死亡者占58.6%(34 /58).结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显著高于普通患者,并直接或间接地加速患者死亡.提高医护质量、减少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可能降低肿瘤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吴琦;谢可;陈琳;叶乃瑶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人类感染性疾病,分浅表和深部两大类.浅表真菌病侵犯表皮、毛发和甲板;深部真菌感染(deep fungal infection)指真菌侵犯真皮、黏膜和脏器 .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正越来越威胁到患者的健康.美国SCOPE 研究计划表明,美国医院 1995-1998年3年中10 617例次医院感染菌血症患者的血培养,革兰阳性菌占64.4% ,革兰阴性菌占27.0%,真菌占8.4%[1].我国北京协和医院1953-1993年间3?447例尸检显示 ,近20 年的深部真菌感染率(15.6%)较20年前(1.5%)有明显上升[2].由于大气和环境中的真菌可随呼吸进入肺部,其他部位脏器遭受真菌感染后,病原菌也易随血流进入肺部,所以深部真菌感染中,以肺真菌病为常见.
作者:叶枫;钟淑卿;陈荣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调查美罗培南和其他4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E test法测定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554株临床分离菌株的低抑菌浓度(MIC);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11. 5%的大肠埃希菌和 29%的肺炎克雷伯菌产生ESBLs.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他啶对 ESBLs阳性菌的MIC值明显高于ESBLs阴性株;而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对产ESBLs株和不产ESBLs株的MIC值没有明显差别 .对于肠杆菌属细菌,美罗培南的活性高(敏感率95%),其次是亚胺培南(82%)、头孢吡肟(71%)、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57%~59%).美罗培南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仅为亚胺培南的1 /8;对于不动杆菌属、肠球菌属,这2种碳青霉烯类的MIC值分布相似.美罗培南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苯唑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很高. 结论: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类的活性依次是美罗培南(敏感率94.6%)、亚胺培南(90.1%)、头孢吡肟(77.6%)、头孢哌酮-舒巴坦(77.5%)及头孢他啶(76.6%).
作者:王辉;陈民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及时诊治细菌性阴道病(bact erial vaginosis,BV),对320例以白带增多为主诉的患者采用BV快速检测诊断BV,并对诊断BV的150例患者按1∶1随机数字表分别进入全身治疗组(A组)和局部治疗组(B组),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采用上海市鸿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BV快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A组:75例,口服甲硝唑500mg,每日2次, 共7d;B组:75例,0.75%甲硝唑胶囊5g,每天2次置入阴道,共5d.所有患者于用药后1 ~2周及4~6周进行随诊,观察临床症状、体征,阴道pH,及重复BV快速检测.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结果:320例中检出BV 150例,检出率为46.9%.全部150例BV患者完成第1次随访,A组和B组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92.7%(69 /75)及81.3%(61 /75)(P<0.05).完成第2次随访的患者为128例,两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0.9%(60 /66)及77.4%(48 /62)(P<0.05).结论:BV快速测试剂盒诊断BV,设备简单、快速、方便.BV采用甲硝唑全身治疗方法,治愈率高,复发少,优于甲硝唑局部治疗.
作者:祝秀英;朱亦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对本院细菌室1997年2月至1998年10月间,从医院感染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的69株鼠伤寒沙门菌, 按K-B法对其进行亚胺培南等15种抗菌药的药敏试验.结果:69株医院感染鼠伤寒沙门菌对复方磺胺甲繟唑、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唑林和诺氟沙星均严重耐药;对头孢哌酮- 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等耐药较轻,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菌株. 结论:对鼠伤寒沙门菌医院感染应严格按照药敏结果用药,同时对可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应进行检测 ;对于产ESBLs菌感染的治疗应首选亚胺培南或头孢哌酮-舒巴坦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
作者:楚世尊;何子毅;孙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芦氟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对照芦氟沙星和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126例,其中呼吸道感染64例,泌尿道感染62 例.剂量用法 :芦氟沙星口服,第1日用量400mg每日1次, 第2日至疗程结束用量 200mg每日1次; 氧氟沙星,200~300mg每日2次.疗程为5~14d.结果:芦氟沙星与氧氟沙星临床疗效评价病例数分别为65例和61例,两药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2.3 % 93.4 %, 细菌阳性率分别为87.7 %和83.6 %, 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1.2 %和94 .1 %,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7 %和8.2 %.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 ( P>0.05).结论:研究表明芦氟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有效、安全.
作者:赵彩芸;李家泰;郝凤兰;张慧琳;梁德荣;穆国尧;吕晓菊;徐楠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