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进;蒋青;林华;李卫国;骆东山;宋知非
临床对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结局(outcome,即end result终结果),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进行评定.如放射学的骨折对位、对线和愈合情况,人工关节安装的位置、力线和稳固情况,体格检查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步态情况等,这些指标均是由医生测量评判的(doctor-oriented assessment),是评价骨折治疗效果的医疗层次,称为临床结局(clinical outcome)或骨折结局(fracture outcome).
作者:张世民;袁锋;俞光荣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改进设计一种新的管状骨骨折复位固定的持骨钳--精确导向防滑持骨器.[方法]精确导向防滑持骨器应用到129例四肢骨折的手术整复中.[结果]术后四肢骨折129例完全整复,骨折线模糊,外形满意,后期随访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效果良好.[结论]精确导向防滑持骨器把持方便、牢固,手术定位更加准确,从而使手术质量及效果得以保证.
作者:徐建民;宋绪栋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急性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自2000年12月~2004年1月收治急性膝关节损伤12例(12膝),病人均表现为伸膝位和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阳性和伤膝旋转不稳定,于伤后2~12 d接受了关节镜检查及内侧开放探查,12膝均有后内侧角损伤和内侧副韧带损伤,4膝伴前、后交叉韧带断裂;2膝伴前交叉韧带断裂;4膝伴后交叉韧带断裂.12膝均一期手术修复后内侧角和内侧副韧带.8周后,12例病人中8人接受二期关节镜下手术,前交叉韧带重建3例,前后交叉韧带联合重建3例,后交叉韧带重建2例.[结果]一期手术后8周评估表明12膝均恢复内后侧稳定性,伸膝位和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12例病人随访10~20个月,平均12.0±3.2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7.08±6.28.IKDC综合评定正常(A级)4例,接近正常(B级)7例,异常(C级)1例.[结论]急性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见于较高能量损伤,多为复合损伤,表现为伸膝位和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阳性和伤膝旋转不稳定.应一期手术修复后内侧角和内侧副韧带,二期酌情重建交叉韧带.
作者:孙磊;宁志杰;田敏;宁廷民;魏嵬;张红;马清元;高加智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评价掌骨骨折类型、患者职业与骨折愈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4例掌骨关节外骨折,评价指标为愈合时间和愈合的并发症.与评价指标相关的因素为:骨折类型(横形骨折/非横形骨折)、患者类别、软组织损伤情况和钢板类型.[结果]12例患者发生了骨折愈合问题:横形骨折组8例,非横形骨折组4例,横形骨折比非横形骨折更易发生愈合困难(P=0.01).两种骨折类型的患者中,手工劳动者比非手工劳动者更易发生骨折愈合的问题(P<0.01).优势手骨折、软组织损伤和钢板的类别与骨折愈合问题没有相关性.[结论]掌骨骨折的愈合与骨折类型、患者职业有相关性.
作者:鲜思平;项舟;黄富国;张世琼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并完全性瘫痪是否有必要行前路手术.[方法]14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并完全性瘫痪病人均行前路手术,采用左侧经胸膜后,腹膜后入路椎管前方减压去除压迫物,内植物植入加钢板内固定.术后定期严密随访每4个月1次,包括详细的症状体征记录,X线片检查,部分病人行CT检查.与既往胸腰段骨折并完全性瘫痪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7例(资料完整)行历史对照.[结果]14例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肋缘下至腹股沟束榨感及腰背痛全部消失,感觉平面下降8~18 cm 3例,而且分别在术后4、8、12个月恢复部分排尿功能.全组病人双下肢肌力无恢复,8例于3个月之后出现不同程度肌张力升高.对照组7例术后腰间榨感及腰背痛完全消失仅1例,感觉平面全部无下降,1例于术后8个月恢复部分排尿功能.双下肢肌力均无恢复,肌张力均明显升高.[结论]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并完全性瘫痪行前路手术对缓解术前腰背痛及腰间束榨,减轻肌张力增高及稳定脊柱有一定效果,但感觉平面的下降及下肢肌力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作者:林本丹;胡奕山;张育峰;钟志刚;邱雪立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胫骨萎缩性骨不连的原因及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萎缩性骨不连的效果.[方法]对26例胫骨萎缩性骨不连的病例采用扩大髓腔的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果]经6个月~2年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扩大髓腔的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是治疗胫骨萎缩性骨不连的理想方法.
作者:孙卫平;杜宏伟;郑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随着糖尿病患者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不断增加,由周围血管疾病引发的截肢术呈上升趋势,这其中老年患者占了75%的比例.而现代假肢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质量的追求,都对缺血性肢体截肢手术及其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恰当的手术、良好的残端和关节功能对患者术后假肢装配、残肢功能重建十分重要[1].为此,本文就缺血性肢体截肢术的护理与康复内容综述如下.
作者:杨秀荣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解剖钢板治疗儿童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解剖钢板对15例儿童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手术固定治疗.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8~36个月).[结果]本组骨折均在14周内愈合.1例出现髋内翻.无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不连、骺板早闭和肢体短缩.参照刘尚礼疗效评定标准,14例疗效优良,优良率93.3%.[结论]解剖钢板治疗儿童股骨转子间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观点,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患髋能够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目前较好的固定方法.
作者:张海波;王义生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导致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3例锁骨骨折导致不同类型臂丛神经损伤的病人,应用不同方法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 a,2例恢复欠佳,其余11例疗效优良.[结论]锁骨骨折导致臂丛神经损伤虽较少见,且较复杂,但只要判断准确、手术方法合理,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徐栋;朱宝林;高扬;王仁成;赵平厚;张燕国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总结创伤性膝关节脱位的早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本组7例伤后1~3 d内手术,早期功能锻炼,总结和随访疗效.[结果]平均随访26个月,总优良率85.7%.[结论]膝关节脱位损伤严重,应早期手术治疗及功能锻炼.
作者:张庆;关育忠;常西海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采用切开囊内复位技术和带锁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LPHP)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1月收治30例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所有骨折均采用切开囊内复位技术进行治疗,采用Neer骨折分类及评分标准进行手术疗效的评价.[结果]后随访时骨折都顺利愈合,3、4部分骨折优良率分别为94%、89.6%,未发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采用切开囊内复位技术和LPHP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减轻肱骨头血供影响,提高骨折复位的有效性和固定的稳定性.
作者:韩本松;范存义;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AF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疗效.[方法]自1998年10月~2004年10月采用AF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合推移复位法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患者26例.[结果]Cobb's角由术前平均24.1°矫正到术后平均2.5°.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40%和68%恢复到术后的91%与98%,三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平均随访13.5个月,26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均有1~3级恢复,6例全截瘫患者中,有2例1~2级恢复.[结论]推移复位法配合AF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可达到良好复位和恢复椎管原有容积的效果.
作者:邹重文;许声联;杨柏林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2月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120例.男76例,女44例;Gustilo Ⅰ型67例,Ⅱ型47例,Ⅲa型6例;左侧39例,右侧81例;年龄15~78岁,平均34.5岁;Gustilo Ⅰ,Ⅱ型均采用扩髓及静力型固定,Ⅲá型6例均未扩髓.[结果]120例均得到随访,平均30个月(2个月~5年).愈合时间12~56周,平均27.4周.术中并发症有髓内钉开口错误3例,术中再骨折4例,小腿软组织损伤4例,锁钉误穿7例,大隐静脉和腓总神经损伤各l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感染8例,膝关节疼痛3例,锁钉断裂4例:主钉断裂1例,骨折迟缓愈合12例,肢体短缩和膝关节内翻各1例.疗效根据Johner-Wruhs标准进行评分,优102例,良16例,差2例,优良率98.3%.[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在临床使用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GustiloⅡ以上骨折以不扩髓为宜.
作者:王维山;史晨辉;董金波;刘维钢;李宽新 刊期: 2005年第20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通过对下胫腓联合的CT测量,观察下胫腓联合在CT扫描图象上的解剖特性,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对12例正常踝关节进行下胫腓联合轴向扫描,测量指标统计学处理.[结果]胫骨的腓骨切迹前部较后部短,切迹前后部夹角为(137.45±9.59)°,切迹深度(4.36±1.15)mm,胫腓重叠的垂直距离为(7.01±2.02)mm.[结论]胫骨的腓骨切迹深度、切迹内腓骨的位置影响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对下胫腓联合分离,CT轴向扫描用于诊断和治疗后的评估较为可靠.
作者:张庆;侯筱魁;罗济程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对大鼠损伤脊髓形态和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30只Wistar大鼠,分为半切洞损伤组、D-Hanks液对照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组.4、8周后取损伤部位脊髓组织进行HE、Nissl、Holmes银染观察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的再生情况.同时在伤后1、4、8周进行伤侧下肢MEP和SEP检测,了解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治疗组4周后,分化的细胞基本闭合空洞,形成一空腔.8周时,在损伤处可见大量星形胶质细胞,及少数长出突起、存活的神经元,而且移植物与宿主之间在形态上形成纤维联系;(2)术后1周各组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峰潜时明显延长,无显著差异性,手术后4、8周,C组的峰潜时较A、B组明显缩短,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到损伤脊髓组织后,能够存活、分化并从结构和功能上较好地修复组织缺损区域.
作者:刘媛;李庭梅;龙在云;曾琳;陈恒胜;伍亚民;李应玉;杨恒文;廖维宏 刊期: 2005年第20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在骨折内固定的治疗.[方法]从2002年8月~2004年4月,本院共87例骨折患者应用可吸收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骨折87例长随访16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其中髋臼骨折6例,根据Charnley髋关节功能分数分级,优良率为97.3%.胫骨髁间嵴骨折15例,采用Lysholm评分法评估患者手术后的功能,平均88.5分,优良率86.2%.[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内固定可靠,免除了2次手术再损伤,并发症少,对关节周围组织及关节本身损伤小,大限度的恢复了关节功能,在髋关节较应用于四肢骨折更有意义.
作者:王亚生;林乔龄;陈定家;李民;陈盛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和评估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Pilon骨折患者急诊跟骨牵引,同时使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7~10 d后常规切开复位三叶草型钢板内固定.术后2周即行踝关节不负重活动.[结果]32例随诊15个月以上,骨折全部骨性愈合.仅出现2例伤口浅表感染和浅层皮肤坏死.采用Teeny和Wiss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良率78%、中19%、差3%.[结论]延迟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Pilon骨折的一种良好方法.
作者:上官峰;黄遂柱;牛小育;白志强;王德智;黄兴国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并发症,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对采用AO动力髋螺钉治疗的65岁以上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评价其随访疗效.[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7.2%.经过术后8~42个月(平均26.5个月)的随访,并发症发生率为16.4%,优良率为87.9%.[结论]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安全实施的必要条件.
作者:李光辉;夏仁云;王体沛;陈安民;李锋 刊期: 200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