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基化壳聚糖对葛根素小鼠口服吸收的影响

刘晓彬;权丽辉;刘春雨;林耕;王淳;廖永红

关键词:葛根素, 壳聚糖, 甲基化壳聚糖, 生物利用度
摘要:葛根素可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但其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壳聚糖能够打开消化道上皮间的紧密连接,增加药物的透膜吸收.考虑到壳聚糖在中性水溶液(肠道pH条件)中不溶解,本文通过甲基化修饰增加壳聚糖在肠道条件下的溶解度,并研究水溶性壳聚糖对葛根素小鼠口服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化壳聚糖对葛根素口服吸收有明显促进作用,60%甲基化的壳聚糖可提高葛根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约3倍.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密叶新木姜茎、叶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

    目的:对密叶新木姜植物中茎和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为合理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密叶新木姜茎和叶中分别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化法确定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别鉴定了叶中28种和茎中15种化学成分.结论挥发油类化学成分在密叶新木姜不同部位的分布存在差异.

    作者:欧阳胜;关志宇;谢平;刘红宁;阎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丛枝菌根及其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

    本文对丛枝菌根的来源、作用、研究现状以及对丛枝菌根在中药栽培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指出借鉴作物中丛枝菌根真菌研究的诸多成果并将其运用于中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

    作者:曾燕;郭兰萍;孙宇章;周洁;Sun Yuzhang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医病机层次划分与定义的三大要素

    病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中医病机的分层及定义,大都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医病机理论的学术内涵.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较为完整清晰的中医病机层次划分与定义.

    作者:于智敏;Wang Yongyan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葛根总黄酮缓释片药动学研究

    目的:考察葛根总黄酮缓释片体内缓释效果.方法:建立HPLC法测定葛根素的血药浓度,以市售愈风宁心片、自制葛根总黄酮普通片作为参比制剂,采用比格犬进行了缓释片的药动学研究及体内验证实验.结果:与愈风宁心片、自制葛根总黄酮普通片相比,葛根总黄酮缓释片在体内外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结论:葛根总黄酮缓释片达到了设计要求.

    作者:朱春燕;王雪莉;石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日本汉方药小柴胡汤(Sho-Saiko-to,SST)申报进入美国医药市场的进展和借鉴意义

    日本汉方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中药的强有力对手,而小柴胡汤(Sho-Saiko-to,以下简称SST)作为日本研究和使用为广泛的方剂之一,在汉方药中有特殊之地位.该品种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获得美国FDA临床批准、但仍处于研究活跃期的植物药品种之一,自1997年启动了进入美国医药市场的研究以来,尤其在临床研究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前瞻性的探索工作.本文结合日本汉方药的发展历程,讨论了SST的研究进展情况,希望能对我国中药未来申报美国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作者:崔玲;赵利斌;郭治昕;孙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CADD技术在中药及复方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理论和方法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已经从原来的基础理论研究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实用的学科,成为国际上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且随着CADD技术应用的深入,CADD技术已应用于中药及其复方的研究.本文就CADD技术在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作者:龙伟;刘培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基于《素问》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运气理论范畴研究

    范畴(理论范围与基本概念)是《内经》成功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关键.作为《内经》重要内容之一的运气理论,长期存在广义与狭义范畴理解的认识分歧.本研究以对《素问》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梳理研究为基础,进行运气理论范畴讨论,认为《素问》运气七篇所述,虽以五运、六气、五六相合为标志和重点,但仍是对道即自然规律(包括生命与疾病规律)的阐述,用以探讨自然对生命影响的规律.因此,运气理论的范围涵盖广泛,涉及各种自然变化规律及其对生命(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影响,其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为运气七篇的核心概念,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普遍本质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包括道、五运、六气、五六相合以及形、气、象、数、正、化等.

    作者:杨威;刘寨华;于峥;张宇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医理论集成创新机制研究

    在多元文化碰撞与科学发展的潮流冲击下,中医理论学科出现了学术探索模式的分化,可概括为整体论、还原论和复杂性3个模式.整体论模式包含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路径,还原论模式包含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路径,复杂性模式也包含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路径,合计6个类型.整体论模式具有实践优位的价值倾向与综合体验的认知特征,注重对事物的宏观准确把握,强调主体、客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原论模式则具有理论优位的价值倾向与分析实证的认知特征,注重对事物的微观精确把握,强调主体、客体与环境的独立性及各自内部的结构特征.复杂性模式的特征是融合整体论与还原论模式,力图保留两者优点,克服两者缺点.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三个路径之间表现出与三个模式之间价值倾向与认知特征互补不同的功能互补特质,体现出彼此印证的规律.文献研究尽管在不同模式中都有运用,但在整体论模式中地位尤为重要;实验研究在还原论与复杂性模式中均有体现,但特征各异;临床研究在整体论、还原论和复杂性模式中都不可或缺,但表现形式却大相径庭.不同研究类型的学术价值总体而言是平等的,但在特定情形下又是不同的,需要对其创新贡献度从三个方面予以评价.

    作者:马晓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五运六气理论概念体系与当代研究概述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集中反映了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和审机辨治观念,通过独具特色的概念体系细致地阐释了其理论原理与运用法则,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发展.当代以来,在国内医学专业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约500篇,相关专业论著也时有面世,研究涉及五运六气理论的理论阐释、临床应用及其科学性界定.通过对《素问》运气七篇的概念梳理,提出包括核心概念、基本概念、衍生概念及关联概念的五运六气理论概念体系.

    作者:杨威;刘寨华;于峥;张宇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论蒙医学三体素动态平衡及稳态观

    蒙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平衡的整体,在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和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这个动态平衡不断的被破坏和重建.传统蒙医疗法及蒙药对人体器官的活动与调节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破坏了的稳态得以恢复起到重要的治疗保健作用.蒙医学诊治疾病的整个过程中都贯穿着稳态观,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超前认识,是朴素的蒙医学稳态学说.

    作者:松林;乌云斯日古楞;斯日古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甲基化壳聚糖对葛根素小鼠口服吸收的影响

    葛根素可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但其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壳聚糖能够打开消化道上皮间的紧密连接,增加药物的透膜吸收.考虑到壳聚糖在中性水溶液(肠道pH条件)中不溶解,本文通过甲基化修饰增加壳聚糖在肠道条件下的溶解度,并研究水溶性壳聚糖对葛根素小鼠口服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化壳聚糖对葛根素口服吸收有明显促进作用,60%甲基化的壳聚糖可提高葛根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约3倍.

    作者:刘晓彬;权丽辉;刘春雨;林耕;王淳;廖永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三七中三七总皂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系统阐述了三七总皂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分析方法,并对超声波提取、大孔树脂吸附技术、罐组逆流提取技术与传统技术进行比较和论述.

    作者:潘俊杰;郑琴;杨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中医创新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藏象学、病因病机、诊法与证候、治则治法及养生理论等范畴.本文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哲学思辨性、系统开放性、实践认知性等特点,提出应深化内涵挖掘,加强学科建设;立足本体,传承理论;推进集成创新,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等促进中医基础理论传承与发展的解决策略.

    作者:杨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珍珠透骨草中总黄酮的含量

    目的:建立珍珠透骨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作对照品,测定珍珠透骨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检测波长为510nm.结果:珍珠透骨草中总黄酮的平均含量为1.42%,总黄酮浓度在0.008~0.040mg/mL范围内与吸收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5),平均回收率为99.86%(RSD=1.21%,n=6).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稳定、可靠,可用于测定珍珠透骨草中总黄酮的含量.

    作者:王丹;孙佳明;王贵金;张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加拿大杨树芽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研究加拿大杨树芽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方法分离加拿大杨树芽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与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球松素(pinostrobin,1)、白杨素(chrysin,2)、山柰素(kaempferol,3)、芹菜素(apigenin,4)、异鼠李素(isorhamnetin,5)、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6)、槲皮素(quercetin,7)、3-O-甲基槲皮素(3-O-methyl quercetin,8)、咖啡酸((caffeic acid,9)、高良姜素-7-O-β-D-葡萄糖苷(galangin-7-glucoside,10)、白杨素-7-O-β-D-葡萄糖苷(chrysin-7-glucoside,11).结论:化合物3、5、8和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王想想;周立东;南垚;孟庆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医脑病学本体的探讨及其构建

    研究和构建中医脑病学本体既是中医脑病神经信息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体大脑知识共享的前提.本文在分析本体含义和本体谱的基础上,参照中医脑病学的理论体系,复用已有中医学本体和国外生物医学领域本体,构建了包括概念及其概念间相互关系在内的中医脑病学本体,并对中医脑病学本体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层次性、模糊性、差异性和兼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中医脑病学本体的构建和应用为中医脑病临床信息采集、分析、交换和共享提供了基础性的技术支撑,对于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毅;张梅奎;杜侃;尹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医学理论概说及其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和参与下,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和相关影响的系统理性认识.其主要理论范畴有道、气、阴阳、五行等,用以阐释人体生命现象及其影响关系,指导中医临床养生防病治疗实践,并且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支撑着中医学的特色和传承.中医学理论具有医学、科学、文化等多重价值意义.本文概要地论述了中医学理论的概念、范畴、意义和现代化等问题,并就有关中医理论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刘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类方研究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意义探析

    在方剂现代研究中应该关注中医药理论的认识特点,深入探讨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使方剂现代研究更吻合于中医药治疗的认识思路,从而有效地反映中医药的优势所在.类方体系是认识中医组方思想和辨证方法科学依据的门径之一.分析了类方研究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类方研究有益于方剂复杂体系的系统认知,有益于对方剂组成原则等核心问题的理解,通过探讨类方组成的灵活性可以为研创新药建立基础.按照中医理性思维认识类方、解读方剂并指导复方研究,将会为复方研究提供一些比较好的研究途径.

    作者:范欣生;段金廒;孙世发;丁安伟;陆茵;唐于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基于肝细胞凋亡与网状支架破坏探讨抗肝纤维化中药的作用机制与治法特点

    近年研究表明:肝细胞凋亡与网状支架破坏是肝纤维化形成的重要病理机制,抑制肝细胞凋亡及其支架结构破坏是防治肝纤维化的根本措施之一,TNF受体(TNF-R)半胱天冬酶(Caspases)通路是细胞凋亡的分子病理基础,ERK-MMP2途径是网状支架破坏的重要分子病理机制.在既往工作基础上,我们拟以抗纤维化有效中药-扶正化瘀方为对象,首先采用析因设计,动态观察扶正化瘀方影响肝细胞凋亡、网状支架破坏与纤维化之间的关系,继而探讨该方及其扶正与化瘀治法拆方对小鼠体内肝细胞凋亡与网状支架破坏的作用机制与治法特点.随后建立中药影响肝细胞凋亡的药物高内涵分析方法,探讨扶正化瘀方及其拆方对培养小鼠肝细胞TNF-R/Caspase通路信号分子的影响;并将经复方与拆方作用的凋亡肝细胞与原代肝星状细胞共培养,观察该方及其拆方通过抗肝细胞凋亡而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该项研究阐明了抗肝纤维化有效中药对肝细胞凋亡与支架破坏的作用机制与治法特点,拓展了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新途径与药理研究新领域,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逆转肝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刘成海;闫秀川;刘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静电喷射法制备纳米中药控释给药制剂的前景与展望

    静电喷射是一种简易的获得纳米粒子或纤维状物质的方法.利用这种技术能够将药物封装在聚合物纳米颗粒或纤维材料之中,从而提高药物的分散性与稳定性,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降低毒副作用,并可制成靶向性制剂.通过选择不同的聚合物体系,调节静电喷射工艺参数,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周期,从而设计制备出具有快速、缓慢、持续或阶段性等不同释药特性的制剂.本文旨在讨论静电喷射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制备纳米控释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静电喷射技术应用于制备纳米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龙新云;张慎;蔡晴;杨小平;廖永红;朱春燕;邓旭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