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松;海涌;白克文;鲍磊;王晓平;宋志;陈志明;邹德威
病例1 男性,38岁,因摔倒致左膝部肿痛1周而就诊,行走入院,查左膝轻度肿胀,左髌骨上缘轻压痛,浮髌试验阴牲,行X线检查示左髌骨中上极呈溶解、膨胀破坏,界线清楚,边缘轻度硬化.
作者:王洪伟;苏训同;阮美树;焦广军;丁清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采用对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研究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下肢神经和肌肉功能的变化,为有关该病病因学研究及其治疗方案的设计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用丹麦产维迪KEYPOINT 4C诱发电位仪,对53例,男39例,女14例,年龄0.5~15岁,平均(27.48±37.43)个月,临床确定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患者进行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53例患儿75侧患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发现,有47例68侧(88.7%)均有异常改变.只有6例7侧(11.3%)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本研究发现支持有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因的神经肌肉学说,为该病诊断及治疗后效果评价提供了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作者:徐新智;赵黎;黄耀添;吕荣;王军;张慧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椎旁肌和棘突间骨膜下入路及直视下建立通道的可行性及优点、显微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侧隐窝狭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应用改良入路显微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侧隐窝狭窄症126例,采用椎旁肌和棘突间骨膜下入路,直视下建立通道,显微内镜下扩大侧隐窝并髓核摘除术.结果:参照陆裕朴评定标准:优101例,良20例,可4例,差1例.结论:(1)椎旁肌和棘突间骨膜下入路及直视下建立通道安全迅速,出血少,并发症少.(2)直视下建立通道配合MED系统可完成绝大多数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及侧隐窝扩大术,且效果满意.
作者:李伟;杨荣;匡凌浩;衡德峰;王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自1999年1月~2003年9月以来,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我们采用了颤抖手法复位加多功能牵引床,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28例,经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王言孟;朗咸泉;刘电厂;田红霞;王海霞;张少军;张希宝;朗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再手术方式.方法:对本院1986~2001年间1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治疗及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再手术原因:误漏诊4例,术中定位错误2例,同一间隙椎间盘再突出2例,手术方法不当及不彻底5例.13例再次手术治疗.平均随访25个月.疗效优10例,良2例,可1例.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做出术前诊断及准确定位,根据其不同类型采用与其相应的术式,可避免再手术.
作者:杨康平;刘淼;李凤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 新骨的过度生长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脊柱融合术中应用的主要担忧是新骨过度生长引起邻近椎体间融合从而导致神经受压,尤其是椎板切除减压和椎间孔切开术中,因其均有粗糙的骨面暴露.
作者:周光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矫形支具治疗各种儿童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对本院1998年1月~2001年5月采用热塑支具治疗或辅助治疗的138例脊柱畸形患儿进行分组观察分析,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9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9例、脊柱后凸6例、脊柱结核7例、外伤性脊柱侧弯2例.结果:全部病儿均经过2~4年的随访,绝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畸形矫正,基本上达到矫治的预期目的.结论:由于儿童的病理及生理特点,支具对各种脊柱畸形均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作用,可有效地控制早期脊柱侧凸的发展,甚至可以避免手术或减轻手术患者侧凸的严重程度以及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覃佳强;张德文;王忠良;刘传康;李明;刘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Reiter综合征是青壮年男性常见的急性炎性关节炎之一,一般采取内科治疗,本院近收治1例应用关节镜诊断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飞雁;华英汇;王旭;顾湘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人胚肋软骨静止区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化规律,为组织工程生长板的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的方法获取人胚肋软骨静止区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借助特殊染色、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了解糖胺聚糖、碱性磷酸酶、Ⅱ型胶原酶的合成情况.结果:贴壁后细胞呈多角形,从第6代开始绝大多数细胞转变为成纤维细胞状,细胞培养至第2代开始分泌大量Ⅱ型胶原.结论:体外单层培养的人胚肋软骨静止区细胞具有正常的生长增殖与分化能力,可分化至成熟期软骨细胞.
作者:靳小兵;罗卓荆;杨柳;兰丽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从人骨肉瘤细胞条件培养基中提取骨形态蛋白(BMP)的方法,并测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收集人骨肉瘤细胞条件培养基,通过浓缩、透析,SephcrylS-100凝胶层析纯化,BMP单克隆抗体鉴定所需洗脱峰,SDS-PAGE测定分子量,小鼠肌袋实验检测其骨诱导活性.结果:BMP单抗鉴定所提蛋白为BMP,SDS-PAGE显示分子量约为21kD,能够在小鼠肌肉内产生异位骨化.结论:人骨肉瘤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含有BMP,分离后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而骨肉瘤细胞可以在体外长期培养生长,为BMP的大量提取、临床应用提供一个有益的方法.
作者:冷燕奎;吴华;陈安民;瞿智玲;陈继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8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同时椎体间植骨融合术54例,颈椎前路钢板17例,椎间融合器和钢板15例.结果:86例均经随访,经术后2年6个月~12年7个月随访,平均4年7个月.年龄27~61岁,平均44.7岁.症状消除22例(25.5%),明显改善38例(44.2%),部分改善26例(30.6%),优良率为69.7%.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不同于颈椎病,当有临床症状或轻微体征,或虽无临床体征而症状不见改善者,经保守治疗3个月不见好转,宜行颈前路摘除突出颈椎间盘和植骨固定术.
作者:毛宾尧;应忠追;胡裕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采用光弹性应力实验,分析踝关节在不同跖屈位时踝关节负重区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状况.根据实验结果探讨梿枷足行踝后骨阻挡术后留置足下垂的角度,以符合踝关节生理解剖和生活功能的要求.方法:采用光弹性应力试验,测定踝关节在5种不同跖屈位时,关节面接触应力的大小和分布规律.在临床上,根据实验结果将42例改良的踝后骨阻挡术下垂活动范围限制在小5°,大10°.结果:通过光弹试验测定踝关节面的应力和分布与关节屈曲角度有关.在跖屈7°时,应力小,且分布均匀;跖屈19°时,随跖屈角度增大,应力值显著增大;在43°时应力值更明显,形成集中分布.本组随访42例踝后骨阻挡术,下垂角度限制在小5°,大10°,随访时间4~13年,平均8年.其中改良的距骨结节延长术19例,优良率94.7%,改良跟骨阻挡术23例,优良率78.2%,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人体踝关节光弹性应力实验揭示了踝关节在不同跖屈时的应力分布和大小,在临床上指导了踝后骨阻挡术术后留置的下垂角度.同时在预防医学上,通过计算也指导了在阅兵军训时穿多高鞋跟的军靴和女同志穿在生理解剖允许范围内高鞋跟的高跟鞋,减少踝关节疲劳和损伤.
作者:杨传铎;杨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强直性脊柱炎后期造成的特征性畸形主要发生在矢状面上,表现为腰椎前凸减少或胸椎后凸增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主要影响生活质量和造成外观失美,因此没有绝对的后凸畸形角作为手术指征,只要病人存在不能接受的背部外观、不能满意平视和生活质量降低或自信心严重受损就可考虑行截骨矫正术[1].
作者:朱泽章;邱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治疗髌股关节退行性变的方法.方法:327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单纯髌骨软骨剥脱的病损行滑膜切除、髌骨软骨损伤区减压,对髌股关节四周有应力性劳损骨赘形成的病例行髌股关节四周应力区减压.结果:本组随访6个月~5年3个月.髌前疼痛缓解或消失298例.结论:膝关节镜下清理减压是治疗髌股关节退行性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卫平;刘长安;钱宇航;步建立;冯志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脊椎转移肿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其预后.方法:统计分析1992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92例脊椎转移肿瘤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34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7.2岁.术前存在截瘫者27例,Frankel A级4例,B级8例,C级8例,D级5例,E级2例.结果:随防6个月~11年,平均4年3个月.31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27例死亡,4例生存.疼痛明显缓解25/29例.术后Franrel分级 A级1 例、B级1例、C级2例、D级 4例、E级 10例,9例恢复正常,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25/27.结论:手术能够重建脊椎的稳定性,缓解疼痛,维护或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从而改善脊椎转移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书成;沈宁江;林明侠;王先安;林庆彪;符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制网状接骨板植骨内固定患者钛制网状接骨板应用的优缺点.方法:147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颈椎损伤患者,病变累及2个间隙153例,3个间隙1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并辅以4种不同内固定,其中钛制网状接骨板47例,Orion钢板60例,Zephir钢板26例,CSLP钢板16例,钛质网笼4例.对其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53例中150例获6~68个月随访,植骨均在12周达到临床愈合,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2例钛质网笼植骨发生下沉,颈椎椎间高度降低.术后病人主观感觉满意.结论:钛制网状接骨板比其它类型内固定有优越之处.
作者:张卫平;刘长安;钱宇航;步建立;冯志军;康强军;张壮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模仿椎体成形术观察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植入椎体后的生物力学改变.方法:将PMMA和CPC通过手术植入到犬椎体,经过8周和16周后分别取材,行X线、CT检查,并测定不同时间椎体的轴向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结果:(1)植入早期,PMMA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正常椎体和CPC(P<0.01),CPC的抗压强度明显低于正常椎体和PMMA(P<0.01).术后8周显示,PMMA的抗压强度有所下降(P<0.01=0.009),CPC的抗压强度有所上升(P<0.05=0.034),但与正常椎体相比仍差别显著.术后16周显示PMMA抗压强度继续下降(P>0.05=0.710),CPC的抗压强度继续上升(P>0.05=0.648),与正常椎体相比无显著性差异.(2)植入早期,PMMA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正常椎体和CPC(P<0.05=0.03),CPC的抗扭强度明显低于正常椎体和PMMA(P<0.05=0.02).术后8周显示,PMMA的抗扭强度有所下降,但与正常椎体相比仍差别显著(P<0.05=0.045),CPC的抗压强度有所上升与正常椎体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0.078).术后16周显示PMMA抗压强度继续下降(P>0.05=0.137),CPC的抗压强度继续上升,与正常椎体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0.847).结论:磷酸钙骨水泥是椎体成形术中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和胸腰椎爆裂骨折一种比较理想的材料,注入到椎体后,其生物力学强度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而PMMA是机械固定,其生物力学强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作者:滕海军;周跃;初同伟;曹国永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本组195例,男性132例,女性63例,年龄19~78岁,平均41.5岁,病史短3个月,长4年,平均16个月,术前:184例行牵引、针灸、理疗及推拿按摩等保守治疗后无效,反复发作;18例推拿按摩后症状加重;1例推拿后出现急性卡压(腰痛伴下肢麻木).
作者:韩晓莉;王亚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方法:43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26例采用椎管重建术治疗,B组17例采用半椎板摘除椎管减压术治疗.结果:采用Nakai标准,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并对术后椎管之横径、矢径、椎间隙高度进行测量并分析.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椎管重建术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狭窄症较有效的方法.
作者:董彦;刘英杰;黄永杰;余江;杨伟光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