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孟;朗咸泉;刘电厂;田红霞;王海霞;张少军;张希宝;朗军
目的:构建反义TGFβ1基因,探讨阻断肿瘤细胞TGFβ1自分泌环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获取人TGFβ1 cDNA后,构建反义TGFβ1表达载体pcDNA3-TGFβ1(-).将pcDNA3-TGFβ1(-)转染骨肉瘤细胞MG-63,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阻断TGFβ1自分泌环对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pcDNA3-TGFβ1(-)转染骨肉瘤细胞后,反义基因转染细胞MG-TGFβ1(-)的G0/G1期细胞从56.2%和60.1%增至71.6%,S期细胞从19.1%和17.8%降至12.9%,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结论:通过阻断TGFβ1自分泌环以降低骨肉瘤细胞表达的TGFβ1,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必将为骨肉瘤疗效的提高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刘勇;杜靖远;杨述华;郑启新;邵增务;肖宝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患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有个别应用报道,直到90年代后期才以欧洲为中心得到广泛开展.目前ESWT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与基础研究越来越多,适应证也不断扩大,并且骨科的专用冲击波设备也得到了发展.
作者:张海宁;侯筱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应用Link槽式钢板的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的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2年12月共1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接受HTO并应用Link槽式钢板内固定,其中男性3例,女性15例,年龄大62岁,小43岁,平均51岁,膝内翻角度大24°,小8°,平均17°,HSS膝关节评分平均71分.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长3年,短6个月,平均25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截骨处无移位及松动,内固定无断裂,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同术前,纠正膝内翻角度平均22°,股胫角(FTA)平均达到外翻9°,H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6分,较术前增加15分.1例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牵拉症状,2个月后消失.1例患者术后因脂肪液化伤口延迟愈合,换药后痊愈.结论:HTO可明显改善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的下肢负重轴线及局部血供,降低骨内压,疗效满意.Link槽式钢板设计简单,固定可靠,截骨角度可准确掌握,是HTO理想的内固定选择.
作者:马建兵;姚建峰;张育民;周长河;乔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检测突出椎间盘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浸润及免疫复合物表达,进一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致痛机制.方法:以猪为实验动物,手术制作椎间盘突出的模型,用免疫组化法对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及免疫复合物进行观察.结果:32例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23例有巨噬细胞浸润,15例存在免疫复合物表达.12例对照组中仅1例巨噬细胞浸润,无1例存在免疫复合物的表达.结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存在巨噬细胞及免疫复合物,它们是椎间盘突出后引起下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免疫复合物不是炎症反应的始动因素.
作者:张天宏;彭笳宸;李青;杨效宁;孙天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医患调查及已有文献的综述以期为医生指导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合适的运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涉及运动和全髋关节置换的文献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调查表,对45名医生及426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生推荐的运动包括散步、自行车、门球、舞蹈、游泳及太极拳,与文献上的意见相似.而患者恢复运动的并不多,这可能与患者的观念、术后康复训练和原发病等因素有关.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运动是必要和可能的,医生应同他们讨论参加运动的益处、风险及技巧,并针对每名患者具体情况推荐合适的运动.
作者:熊伟;李锋;夏仁云;陈安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虽然颈椎前路手术在国外已开展了40余年,但仍未设计出理想的椎间结构性支持物.既往的文献多报道应用自体骨作为支持物,目前自体骨作为结构性支持物仍为一项金标准.虽然自体骨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诸多问题:取髂骨有20%~30%的供区并发症,包括血肿、感染、神经损伤、腹部疝形成、髂骨骨折以及取骨区慢性疼痛[1、2];取腓骨并发症包括慢性供区疼痛、胫骨压缩性骨折、踝关节不稳[3、4].
作者:吕碧涛;袁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方法:根据骨性关节炎及老年患者的特点,术前详细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及饮食的指导;术后除观察术肢情况外,加强全身情况观察、早期股四头肌肌力和关节活动的功能锻炼.结果:89例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膝关节肿痛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术后未出现关节内血肿、感染及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通过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保证了手术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叶红;李非男;李姝;王春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表达载体(Ad-BMP-2)转染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对其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染色和蛋白印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BMP-2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和ALP活性测定分析BMP-2基因转染对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转染后,hBMP-2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到培养液中有BMP-2蛋白阳性表达,S期细胞比例和ALP活性明显增高.结论:Ad-BMP-2可高效转染hBMSC,且促进细胞增殖和成骨转化.
作者:李建军;崔亚楠;韩东;王宏;刘建国;徐莘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介绍强直性脊柱后凸截骨矫正术的卧位问题与术中台上、台下护士的配合.方法:在气管插管麻醉下,可采用俯卧位或侧卧位.俯卧位时则应将病人置于拱桥式卧位,其腹侧应用填料垫实,使能在截骨后复位时取除填料将床放平.侧卧位多用于重度强直性脊柱后凸的病人.结果:在23例强直性脊柱后凸的截骨术中,22例采用了俯卧位,1例采用了侧卧位,均取得截骨与复位内固定的好效果.结论:俯卧位在截骨后复位时容易掌握,侧卧位在截骨后复位时比较困难,故本组绝大部分都采用俯卧位.
作者:杨美好;吕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强直性脊柱炎后期造成的特征性畸形主要发生在矢状面上,表现为腰椎前凸减少或胸椎后凸增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主要影响生活质量和造成外观失美,因此没有绝对的后凸畸形角作为手术指征,只要病人存在不能接受的背部外观、不能满意平视和生活质量降低或自信心严重受损就可考虑行截骨矫正术[1].
作者:朱泽章;邱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自1998年4月~2001年3月,收治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患者6例7侧.根据不同致病原因分别选择手术方式,经术后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刘桂云;刘国强;吴文元;赵建勇;孙秀梅;高树芬;时忠霞;苏会灵;赵冬梅;王荣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肌肉作为移植物代跟腱后的形态变化.方法:取大白鼠为实验动物,以右侧腹壁浅血管为蒂切取部分腹直肌及前鞘修复跟腱缺损为实验组,左侧取游离的腹直肌和前鞘修复跟腱为对照.术后切取标本经HE染色检查及行荧光、酶免疫化学法原位标记检测.结果:带血管组肌细胞会发生凋亡,肌肉逐步转化成腱性组织.不带血管组肌细胞大部变性坏死.结论:肌肉作为替代组织移植后发生凋亡,在某种情况下凋亡后会改建成其所要替代的组织.
作者:李秉胜;蔡锦方;郭光远;滕永才;张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圆顶形截骨法矫正肘内翻畸形的效果.方法:于鹰嘴窝上弧线近侧作圆顶式截骨,旋转纠正肘内翻畸形后交叉克氏针固定,4周去除石膏及克氏针,开始肘关节伸屈及旋转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5个月,所有截骨均骨性愈合,肘关节伸屈及旋转活动达术前水平,术前携带角-17°~-35°(平均-27.6°),术后8~15°(平均11.8°),随访未发现矫正角度的丢失,术后肱骨外髁突出畸形显著改善.结论:圆顶式截骨术是一种理想的肘内翻畸形矫正方法.
作者:李景光;符东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介绍显微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方法:自2000年10月~2002年12月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8例,其中46例合并有侧隐窝狭窄.结果:随访6~24个月,按NaKai疗效评定,优34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结论:应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只要遵循神经根彻底减压的原则,就可取得好的疗效.
作者:宋绪栋;刘洪超;殷西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 马凡综合征简介马凡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率约为1/10 000.近的研究发现本病是由位于15号染色体长臂(15q21.2)上编码原纤维蛋白-1的基因-FBN1的突变所致[1].原纤维蛋白-1是一种大的糖蛋白,是细胞外基质中微原纤维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微原纤维参与构成弹力纤维.弹力纤维的异常可以解释马凡综合征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由于原纤维蛋白-1合成和沉积量的差异,各受累系统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根据1996年的Ghent标准,其临床诊断主要包括:多系统受累、骨骼表现、眼部表现以及心血管系统的表现.
作者:崔伟;李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三维立体诱导非软骨来源种植细胞修复关节软骨损伤.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组诱导,进行周期性应力刺激,设立对照.2周后,观测大体、组织学形态、生化指标,筛选佳诱导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分别于12、24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及评分,验证长期修复效果.结果:与二维培养各组相反,立体培养各组出现明显软骨分化,并以凝胶微球悬浮细胞进行应力刺激培养组效果佳.术后动物肢体功能优良,12周后软骨缺损被完整修复,表面光滑,质地坚硬,为透明软骨结构,与周围软骨结合紧密;24周后仍然保持透明软骨结构,组织学评分无变化.对照各组软骨缺损均未被修复.结论:立体软骨诱导优于平面诱导,应力环境提高诱导质量,获得的种植细胞可取得稳定的长期修复效果.
作者:吕昌伟;胡蕴玉;崔玉明;白健萍;廉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Reiter综合征是青壮年男性常见的急性炎性关节炎之一,一般采取内科治疗,本院近收治1例应用关节镜诊断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飞雁;华英汇;王旭;顾湘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以海藻酸钠为载体的成年兔软骨细胞构建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取32周龄新西兰兔膝关节软骨,酶消化法得到高纯度软骨细胞,与海藻酸钠混合,种植密度为4×106/ml,通过硅胶盘模制成圆形柱状细胞盘(20ul/个),CaCl2溶液中凝胶化10min,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加20%FBS(fatal blood solution)于24孔培养板中培养.于2、4、6、8、10、12周取细胞盘,行HE、AB-PAS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测定细胞盘中蛋白多糖含量,并作投射电镜观察.结果:成年软骨细胞在海藻酸钠中呈丛状或球状增殖,4周时达增殖高峰,盘中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无I型胶原产生.电镜观察软骨细胞超微结构无异常改变.结论:成年兔软骨细胞在海藻酸钠中可良好生长增殖,海藻酸钠可保留软骨细胞分泌的基质,成功构建工程化软骨.
作者:黄永波;卫小春;李鹏翠;张宇明;尹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椎旁肌和棘突间骨膜下入路及直视下建立通道的可行性及优点、显微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侧隐窝狭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应用改良入路显微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侧隐窝狭窄症126例,采用椎旁肌和棘突间骨膜下入路,直视下建立通道,显微内镜下扩大侧隐窝并髓核摘除术.结果:参照陆裕朴评定标准:优101例,良20例,可4例,差1例.结论:(1)椎旁肌和棘突间骨膜下入路及直视下建立通道安全迅速,出血少,并发症少.(2)直视下建立通道配合MED系统可完成绝大多数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及侧隐窝扩大术,且效果满意.
作者:李伟;杨荣;匡凌浩;衡德峰;王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病例1 男性,38岁,因摔倒致左膝部肿痛1周而就诊,行走入院,查左膝轻度肿胀,左髌骨上缘轻压痛,浮髌试验阴牲,行X线检查示左髌骨中上极呈溶解、膨胀破坏,界线清楚,边缘轻度硬化.
作者:王洪伟;苏训同;阮美树;焦广军;丁清和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