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涛;袁文
1 马凡综合征简介马凡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率约为1/10 000.近的研究发现本病是由位于15号染色体长臂(15q21.2)上编码原纤维蛋白-1的基因-FBN1的突变所致[1].原纤维蛋白-1是一种大的糖蛋白,是细胞外基质中微原纤维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微原纤维参与构成弹力纤维.弹力纤维的异常可以解释马凡综合征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由于原纤维蛋白-1合成和沉积量的差异,各受累系统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根据1996年的Ghent标准,其临床诊断主要包括:多系统受累、骨骼表现、眼部表现以及心血管系统的表现.
作者:崔伟;李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采用对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研究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下肢神经和肌肉功能的变化,为有关该病病因学研究及其治疗方案的设计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用丹麦产维迪KEYPOINT 4C诱发电位仪,对53例,男39例,女14例,年龄0.5~15岁,平均(27.48±37.43)个月,临床确定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患者进行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53例患儿75侧患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发现,有47例68侧(88.7%)均有异常改变.只有6例7侧(11.3%)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本研究发现支持有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因的神经肌肉学说,为该病诊断及治疗后效果评价提供了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作者:徐新智;赵黎;黄耀添;吕荣;王军;张慧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 新骨的过度生长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脊柱融合术中应用的主要担忧是新骨过度生长引起邻近椎体间融合从而导致神经受压,尤其是椎板切除减压和椎间孔切开术中,因其均有粗糙的骨面暴露.
作者:周光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患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有个别应用报道,直到90年代后期才以欧洲为中心得到广泛开展.目前ESWT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与基础研究越来越多,适应证也不断扩大,并且骨科的专用冲击波设备也得到了发展.
作者:张海宁;侯筱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采用光弹性应力实验,分析踝关节在不同跖屈位时踝关节负重区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状况.根据实验结果探讨梿枷足行踝后骨阻挡术后留置足下垂的角度,以符合踝关节生理解剖和生活功能的要求.方法:采用光弹性应力试验,测定踝关节在5种不同跖屈位时,关节面接触应力的大小和分布规律.在临床上,根据实验结果将42例改良的踝后骨阻挡术下垂活动范围限制在小5°,大10°.结果:通过光弹试验测定踝关节面的应力和分布与关节屈曲角度有关.在跖屈7°时,应力小,且分布均匀;跖屈19°时,随跖屈角度增大,应力值显著增大;在43°时应力值更明显,形成集中分布.本组随访42例踝后骨阻挡术,下垂角度限制在小5°,大10°,随访时间4~13年,平均8年.其中改良的距骨结节延长术19例,优良率94.7%,改良跟骨阻挡术23例,优良率78.2%,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人体踝关节光弹性应力实验揭示了踝关节在不同跖屈时的应力分布和大小,在临床上指导了踝后骨阻挡术术后留置的下垂角度.同时在预防医学上,通过计算也指导了在阅兵军训时穿多高鞋跟的军靴和女同志穿在生理解剖允许范围内高鞋跟的高跟鞋,减少踝关节疲劳和损伤.
作者:杨传铎;杨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椎旁肌和棘突间骨膜下入路及直视下建立通道的可行性及优点、显微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侧隐窝狭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应用改良入路显微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侧隐窝狭窄症126例,采用椎旁肌和棘突间骨膜下入路,直视下建立通道,显微内镜下扩大侧隐窝并髓核摘除术.结果:参照陆裕朴评定标准:优101例,良20例,可4例,差1例.结论:(1)椎旁肌和棘突间骨膜下入路及直视下建立通道安全迅速,出血少,并发症少.(2)直视下建立通道配合MED系统可完成绝大多数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及侧隐窝扩大术,且效果满意.
作者:李伟;杨荣;匡凌浩;衡德峰;王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方法:根据骨性关节炎及老年患者的特点,术前详细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及饮食的指导;术后除观察术肢情况外,加强全身情况观察、早期股四头肌肌力和关节活动的功能锻炼.结果:89例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膝关节肿痛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术后未出现关节内血肿、感染及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通过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保证了手术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叶红;李非男;李姝;王春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自1999年1月~2003年9月以来,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我们采用了颤抖手法复位加多功能牵引床,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28例,经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王言孟;朗咸泉;刘电厂;田红霞;王海霞;张少军;张希宝;朗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再手术方式.方法:对本院1986~2001年间1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治疗及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再手术原因:误漏诊4例,术中定位错误2例,同一间隙椎间盘再突出2例,手术方法不当及不彻底5例.13例再次手术治疗.平均随访25个月.疗效优10例,良2例,可1例.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做出术前诊断及准确定位,根据其不同类型采用与其相应的术式,可避免再手术.
作者:杨康平;刘淼;李凤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is,EXT)中硫酸肝素(Heparan Sulfate,HS)链及蛋白多糖(Perlecan)的表达,探讨蛋白多糖在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对4例EXT患者骨软骨瘤软骨组织标本中HS及Perlecan的表达进行检测.与正常髂骨嵴软骨(2例)及小关节突软骨(2例)对照.结果: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软骨组织不具有典型生长板软骨分层结构,细胞呈巢状分布;4例骨软骨瘤软骨细胞及基质组织中几乎都没有HS的表达;Perlecan定位及表达异常: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内侧,而细胞膜表面及细胞外基质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蛋白多糖侧链HS链及Perlecan的表达改变说明蛋白多糖在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柳;罗卓荆;颉强;屈波;Danny Chan;Wing-Sum Hui;Jian-Dong Huang;Kenneth M.C.Cheung;Kathryn S.E.Cheah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带锁髓内钉加固骼生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对1999年2月~2001年4月采用带锁髓内钉加固骼生植骨治疗的21例股骨干骨折不愈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随访11~30个月.拍片示术后3~6周可见骨痂生长.临床愈合时间短9周,长16周,平均13周.未发生骨折不愈合、感染、再骨折、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带锁髓内钉加固骼生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固定牢固,骨愈合时间短,疗效满意.
作者:侯勇;汤继文;聂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制网状接骨板植骨内固定患者钛制网状接骨板应用的优缺点.方法:147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颈椎损伤患者,病变累及2个间隙153例,3个间隙1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并辅以4种不同内固定,其中钛制网状接骨板47例,Orion钢板60例,Zephir钢板26例,CSLP钢板16例,钛质网笼4例.对其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53例中150例获6~68个月随访,植骨均在12周达到临床愈合,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2例钛质网笼植骨发生下沉,颈椎椎间高度降低.术后病人主观感觉满意.结论:钛制网状接骨板比其它类型内固定有优越之处.
作者:张卫平;刘长安;钱宇航;步建立;冯志军;康强军;张壮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讨论:脊柱肿瘤80%发生在椎体,发生在椎板少见.本例肿瘤起源椎板向外生长,包膜完整,是典型皮质旁肿瘤,临床罕见.临床上,应与脊索瘤、转移性肿瘤、软组织肿瘤等鉴别.脊索瘤好发于骶尾和颅底,病变靠人体中线,X线片显示溶骨性破坏.本例病变在腰背部,偏离中线,这与脊索瘤不同.转移性肿瘤发病年龄大,常多发.胸背软组织肿瘤良性多见.
作者:唐六一;徐钢;王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gp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LRP、bcl-2蛋白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2例骨肉瘤组织中P-gp,LRP,bcl-2的表达.结果:29例获得平均1年8个月的随访,复发5例,肺转移16例(其中8例死亡).P-gp的表达率为35.71%,与预后有关.P-gp和LRP表达具有相关性;P-gp与bcl-2的表达之间均无相关性;三者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分型及Enneking分期无关.结论:P-gp和LRP的表达是骨肉瘤多药耐药性的重要因素,并影响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玉军;罗香田;郭树芳;李书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女,52岁.于17年前感胸闷胀,有束带感,背部不适,呈持续性加重,于本院就诊,胸椎X线提示:T10椎体呈束状分房样骨质破坏,束与束之间骨质密度较高,T10椎体塌陷呈楔形变.
作者:于洪波;张雷;谷娜昭;矫晓昆;李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酒精灭活骨的愈合过程和生物力学强度的变化.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胫骨段酒精灭活模型,自身对侧对照.分别于3、6、12、24周取材切片,甲苯胺兰染色、扫描电镜、X线和三点弯曲实验等检查.两组间t检验,以P<0.05为判定差异显著性的标准.结果:灭活骨早期空陷窝率近100%,哈佛氏管扩大、崩解;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新骨形成;24周骨性愈合,胶原纤维排列一致,新骨部分沉积,骨吸收未完成;大破坏载荷早期升高,然后逐渐降低,24周仍无改善趋势.而对照侧12周即呈改善趋势(P<0.001).结论:酒精灭活骨通过软骨化骨和膜内化骨的内修复达到愈合,但愈合过程减慢;生物力学强度进行性下降,改善需较长时间.
作者:杨庆诚;蔡宣松;梅炯;李开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强直性脊柱炎后期造成的特征性畸形主要发生在矢状面上,表现为腰椎前凸减少或胸椎后凸增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主要影响生活质量和造成外观失美,因此没有绝对的后凸畸形角作为手术指征,只要病人存在不能接受的背部外观、不能满意平视和生活质量降低或自信心严重受损就可考虑行截骨矫正术[1].
作者:朱泽章;邱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精选提炼对矫形外科学工作者助益匪浅的网络信息资源.方法:以著名的医学搜索引擎Medical Matrix为平台,收集矫形外科学核心网络资源,并参考其它网页上的相关链接进行补充,精选权威、优质、实用且稳定的重要网站.结果:所有资源分学术机构、出版物、教学资料和综合性网站四类,逐一介绍其优势与特色.结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助于了解矫形外科领域的新动态和进展.
作者:王孝宁;李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脊椎转移肿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其预后.方法:统计分析1992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92例脊椎转移肿瘤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34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7.2岁.术前存在截瘫者27例,Frankel A级4例,B级8例,C级8例,D级5例,E级2例.结果:随防6个月~11年,平均4年3个月.31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27例死亡,4例生存.疼痛明显缓解25/29例.术后Franrel分级 A级1 例、B级1例、C级2例、D级 4例、E级 10例,9例恢复正常,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25/27.结论:手术能够重建脊椎的稳定性,缓解疼痛,维护或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从而改善脊椎转移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书成;沈宁江;林明侠;王先安;林庆彪;符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